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博物馆时光|走进秦始皇陵博物院 看兵马俑保护与修复的故事

时间:2020-09-04

秦始皇与兵马俑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360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博物馆时光|走进秦始皇陵博物院,看兵马俑保护与修复的故事博物馆时光|走进秦始皇陵博物院,看兵马俑保护与修复的故事

新华社客户端

发布时间:11 1018:02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中法双方6日在京签署合作文件,为双方开展巴黎圣母院修复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保护研究合作作出框架性安排。自今年4月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以来,中法文化遗产主管部门间已经多次函件来往,讨论合作设想,最终确定选取巴黎圣母院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别开展修复和保护研究合作。

消息传出,网友纷纷点赞:“修文物,我们是专业的。”“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就像故宫和其他文物保护修复有外国人参与一样,文化的交流,审美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这既来自于对守护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同,对曾经文明破碎时的感同身受,也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绵延传承的自信与底气。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中国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文物修复方面的专业实力在国际社会日渐得到认可。中法两国之所以选取中国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开展修复和保护研究合作,其中一个因素是中国在多年的兵马俑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文物保护与国际合作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始皇陵博物院,看看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复与保护背后的故事。

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临潼县今临潼区西杨村,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一些陶俑碎片。当年7月15日,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驻西杨村。此前,在任何史籍中都没有秦陵有陶俑的记载,也没想到兵马俑的规模竟然这么大,考古队员来之前预计一周便可结束工作,因此除了必要的工具,他们只带了蚊帐和行军床。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外景

然而,等真正开始钻探,考古队员们却发现他们脚下的这片遗迹似乎“大得没边”,原计划一周完成的工作变成了后来几代考古人的“寻寻觅觅”。

秦始皇陵建筑遗迹平面图

40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铺开,在秦始皇陵区发现了各类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6万余件。尽管这只是秦陵极少的一部分,但专家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令人惊叹。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边发掘边保护边展出

1979年10月,在秦兵马俑陪葬坑遗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放。这张照片拍摄于1979年7月11日,地点位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发掘现场,当时距离博物馆开馆不到三个月。按理说应当正是工作最为紧张的阶段,但从照片里可以看到,现场的发掘人员并不多。这是为什么?

原来,在此之前,为了加快发掘速度,这里也曾是一片热火朝天,但由于当时我国专业考古人员有限,带来重重隐患,发掘工作被一度叫停。除一号坑东段,也就是照片下方的五个坑之外,其余22个坑全部回填。这件事让大家意识到,文物保护比文物发掘更为重要。

博物馆一直延续了边发掘、边展出的模式

兵马俑的发掘和修复是一项百年工程,也正因为如此,与传统的先发掘修复再展示的步骤不同,兵马俑发掘之初就制定了发掘、保护、展示同时进行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新的兵马俑坑道还会继续挖掘么?“我们这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是看不到秦陵的发掘的。国家不主张对陵墓或大型遗址进行大面积的发掘。没有把握的发掘是一种破坏。” 秦始皇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介绍:“这些文物在地下已埋藏了2000多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如果现在不动,它能保持原样很长时间。一旦把它挖掘出来,温湿度急剧变化,导致文物本体和它周边的环境产生剧烈的变化。”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有生之年无法再得知地下的结构样貌——通过物探等方式,我们依然能够知道秦始皇陵的地宫到底是什么样的。目前,物探已经得知地宫在地面以下30米,是一个约80米乘50米的4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边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甚至有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

从“素颜”到“彩妆”

2014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个名为"真彩色彩"的展览,打破了人们对兵马俑的刻板印象。大家发现,原来这些国宝的真身并不是青灰色的。

真彩秦俑展览现场

其实,兵马俑本身是有颜色的,朱红色的上衣配天蓝色的下裳,粉绿色的上衣配粉紫色的下裳,是“地下勇士”们常见的装束。然而,在埋藏2000多年、经历了水浸火焚之后,大部分兵马俑的彩绘已脱落。出土之后,环境变化会导致仅存的颜色也会在短短几分钟内脱落。人们在惊叹之余,甚至连拍照片的时间都没有。

秦始皇帝陵园规模宏伟,地下埋藏丰富,但是很多躯体已支离破碎,彩绘大多脱落,只有极个别的陶俑相对完整

为了还原缤纷的“大秦帝国军队”,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展开了与时间的赛跑。秦人在给兵马俑上色时,先刷一层生漆,再涂饰矿物颜料,发掘时生漆会因失水而弱化脱落,因此考古人员非常精细地用竹签、手术刀等工具处理。可即便如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保技术还是无法稳定脆弱的生漆层,只能遗憾地看着兵马俑从“彩妆”到“素颜”。

陶俑出土时已经破碎或移位

改革开放后,国内外文保工作的交流日渐频繁。上世纪90年代,博物馆与德国文物部门开始联合攻克陶质文物色彩保护难题,终于在1999年首次较完整地保护了兵马俑的彩绘。2005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对陶质彩绘文物的保护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陶俑彩绘现场保护

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者成功研发出两套保护方法,对秦俑彩绘进行加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工作人员介绍,文保人员用聚乙二醇来抓住水分,不让水分迅速散失掉,使得漆皮处在高湿的一个微环境,稳定性得以保持。之后,文保人员使用加固剂,让色彩永久地贴服在陶表面。这种保护类型在难度上是最高的。

兵马俑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在俑头上涂加固剂

现在,带有色彩的兵马俑一出土,文保人员会立即根据不同彩绘类型和保护状况,采用喷涂、涂刷、注射和包敷的手段进行保护处理,并用塑料膜包裹,以保持湿度,随后将兵马俑与周围可能粘有色彩的土块一起送到实验室,进行更科学精细的处理。

保护修复后的彩绘跪射俑

文物保护技术的每一步提升都意味着更多历史遗存能得到妥善保护。秦俑色彩保护的成功经验为河南焦作陶仓楼保护修复、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彩绘陶器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

当“互联网+”遇上兵马俑

专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扎进珍宝中,助它们重获新生,这是人们眼中的文物修缮工作。但对秦始皇陵博物院的专家来说,兵马俑的复原工作更“高科技”:把计算机虚拟修复引入文物修复过程中。

提取照相

所有发掘出来的陶片用计算机先扫描,扫描完成以后,通过一种特殊的算法,让计算机先进行虚拟拼对。“计算机虚拟拼完了以后,我们再用人工去核实,这样就减少了陶片之间的碰撞,同时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避免了对文物本身的二次伤害。”侯宁彬介绍。在该技术引入以后,过去每年16、17个人能修缮约5到6件文物,现在这个数量能达到10至15件。

数字技术不仅仅被应用于文物修复中。现在,观众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仅能看到修复好的兵马俑阵、正在发掘和修复的兵马俑和未发掘状态的俑坑,还能通过各种科技展示手段欣赏文物。

VR网上展馆

今年6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腾讯共同推出“寻迹始皇陵”小程序,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装进”手机里,不仅能看到每个兵马俑坑的360度超清全景图,放大照片甚至连兵马俑的头发丝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寻迹始皇陵

在酷似寻常纸钞的纪念券中,秦俑借助AR技术翻身而出、爬上指尖,顺便复原当年的彩绘真身。

而兵马俑VR虚拟现实体验中心内,秦俑们复活为当年的虎狼之师,步兵、骑兵、长矛方阵、战车队于战鼓中集结;画面一转,青铜水禽幻化成真、贩夫走卒络绎不绝、茶肆酒馆幡旗挂起……

兵马俑VR电影画面

近年来,博物院不断创新展示方式,历史文物与互联网技术跨界融合,努力探索让千年兵马俑“活”起来,各种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功能性的展示方式正在不断涌现。

泱泱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既有历史的厚泽,也有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苦心经营。从1974年秦俑面世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无数参与其中的工作者付出心血只为探寻地下的文化奥秘,无数关切的目光注视着秦始皇帝陵的文物工作,一次次重大发现、技术突破都牵动着人们的心,只因这是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象征。

萧伯纳曾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历史文化亦是如此,在五千年的文明面前,我们都只是火炬手,积极参与、努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工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中华文明的火焰,我们一起来守护。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图片来自秦始皇陵博物院、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侠客岛”微信公号)

11 1017:1111 1017:1111 1017:11相关文章??Baidu京ICP证030173号返回顶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博物馆时光|走进秦始皇陵博物院 看兵马俑保护与修复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博物馆时光|走进秦始皇陵博物院 看兵马俑保护与修复的故事

博物馆时光|走进秦始皇陵博物院 看兵马俑保护与修复的故事

兵马俑,彩绘,文物,博物院,文物保护,工作,秦始皇陵,秦俑,人们,色彩,陶俑,合作,中国,工作者,技术,方式,计算机,研究,中法,巴黎圣母院,秦始皇陵兵马俑,文保,专业,博物馆,文化,文明,生漆,秦陵,陶质,加固

2008-06-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秦始皇兵马俑连续五年蝉联全球最佳博物馆榜单中国榜单第一名

秦始皇兵马俑连续五年蝉联全球最佳博物馆榜单中国榜单第一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博物馆,全球,中国,游客,旅行者,榜单第,西安,兵马俑,榜单,全球榜,侯宁,大博,雷恺,文化博物馆,消息,世界各地,中华文明,中华,东西方,亚洲,中文,信息,平台,博物院,内容,历史,受欢迎,意大利语,广泛传播

2008-11-22 #故事会

秦俑人的博物馆情怀

秦俑人的博物馆情怀

秦俑,博物馆,情怀,工作,博物院,兵马俑,精神,坚持学,中华文明,先生,团结互助,大局意识,文物,标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基础,才能,秦陵,观众,责任意识,管理,岗位上,建立在,历史,岗位,故事,文物保护,职业,合作,服务

2008-05-27 #长篇故事

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馆

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馆

单元,秦始皇陵,俑坑,秦兵马俑,博物院,军阵,战车,皇陵,陵园,骊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世界,城垣,方阵,皇帝,环水,秦陵,长方,骑兵,兵马俑坑,帝王陵墓,景区内,遗址公园,第八大奇迹,依山,其美,史上第,多金,温泉水,秦始皇嬴政

2007-09-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文化惠民|遇见美丽的神话 六合同风秦文化大展第一站落户山东博物馆

文化惠民|遇见美丽的神话 六合同风秦文化大展第一站落户山东博物馆

兵马俑,游客,文物,展览,展厅,秦始皇,秦始皇陵,博物院,大展,展柜,彩绘,秦国,铜车马,为大家,立射俑,跪射俑,中静静,商鞅,国之雄,应是,秦与齐,同风,秦始皇兵马俑,展示了,六合,全国,世人,专家,传统,产品

2018-05-21 #小故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如何更好讲述兵马俑故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如何更好讲述兵马俑故事

侯宁,兵马俑,俑坑,博物馆,百戏,秦始皇,建设,情况,答案,铜车马,工作,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掘,博物院,文化,游客,王爷,秦俑馆,秦始皇陵,铠甲,阶段,面积,考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村民们,何依,文吏,林畔,王之业,王之名

2008-04-05 #长篇故事

《兵马俑纪念券》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发

《兵马俑纪念券》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发

兵马俑,文化,行业,货币,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代表,系列产品,秦兵马俑,设计,张远,刚毅,李志农,谷克,副总经理,中新社,中华民族,专家,中华,西安,博物院,仪式,书同文,为题,人民币,元素,光辉,大厅,器物,历史,和文

2008-10-20 #小故事

午夜之后兵马俑苏醒了——儿童剧《我们是秦俑》在秦陵博物院免费演出

午夜之后兵马俑苏醒了——儿童剧《我们是秦俑》在秦陵博物院免费演出

文物,博物院,秦俑,儿童剧,大白,文化,秦陵,博物馆,故事,门票,传统文化,博物,兵马俑,年度,西安,观众,颜色,到来,创作,审美,孩子们,演员们,含儿,张佳,服装设计,众文,中国儿童,儿童艺术剧院,学术报告厅,报业

2017-05-08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