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时间:2020-09-26

你为谁而活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745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5 分钟。

改变生活的 68 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我们为谁而活? 为多少钱撒谎更值得? 改变对原因的看法就能改变心态 改变想法才能改变情绪 我自信, 我成功 走过鳄鱼桥 蝴蝶和毛毛虫——生命在于选择 情绪的反应身体知道 我这样认为所以我那样生气 第二章掌握心理操纵术——改变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朋友的多少和内心的安全感成正比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识别谎言只能用“测谎仪” 吗? “囚犯二难” 游戏——谁都赢不了 “双赢” 游戏——谁都不会输 你会屈从多数吗? 得寸进尺是优点还是弱点? “说服” 的说服力 心理暗示是一种催眠 爱情的三角理论 第三章一眼看透对方的心——改变对他人的看法的心理学 他人内心的秘密 每个人都会投机取巧 相貌泄露你的命运 克拉利昂行星上的超级生物 从绅士到虐待狂 并不存在的致命电击 冷酷的旁观者 《希特勒性格特征分析报告》 双胞胎之谜 第四章发现未知的自己——改变对自己的认识的心理学 灵魂真的存在吗? 人的行为是被性欲驱使的——弗洛伊德 “印刻” 现象——童年对你一生的影响 食色性也——驱动行为的根本原因 怎样解梦 星座和算命为什么“准” ? 捡到多少钱才能让你快乐 错觉是怎样产生的? 眼睛能记住什么? 人类将被机器人征服? 第五章开发你的无限潜能——改变 IQ 的心理学 智力测试——区分天才和白痴 IQ 越高真的越聪明吗? 顽固的惯性思维 头越大人越聪明? 第六章换位思考, 才能成功——改变工作方法的心理学 第七章性格决定命运——改变性格的心理学 第八章摆脱抑郁、 焦虑的情绪——改变心理健康状态的心理学 第九章所有的生物都要学习——改变“学习” 的观念的心理学—— 《改变生活的 68 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 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我们为谁而活? 1955 年 9 月 4 日, 当时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两位心理学家同时登上芝加哥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讲台, 讲台的这一边是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而在讲台的那一边, 则是人本主义大师卡尔· 罗杰斯。 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同时登台演讲, 是当时绝无仅有的盛事。 当两位大师在讲台上相互致意的时候, 出席大会的美国心理学会会员顿时鸦雀无声。 对于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来说, 实在没有什么事情比现场观摩这一历史盛景更令人激动的了。 人们都在期待着一场精彩的辩论, 出席年会的会员都知道, 这两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金纳认为, 一个人的所谓“天性” 其实并无重大意义, 他成为怎样的人, 完全取决于环境强化作用的偶然性, 人受他周围环境的控制。 而罗杰斯则宣称, 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人的自由来自于个体的内部, 人有自我实现的趋向, 人可以自己选择成为怎样的人。 在演讲开始前, 那个安静的讲台似乎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激烈的论战。 而实际上, 人们预想中的火药桶并没有爆炸, 因为在两位大师之间, 并不仅仅具有对立与歧见。 小的时候, 我们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怎样讨老师的喜欢, 讨小朋友们的喜欢, 讨父母的喜欢。 讨老师的喜欢, 就可以经常得到小红花。 经常得到小红花, 就会让父母高兴。 父母高兴了, 就会受到进一步的奖励。 讨小朋友们的喜欢, 就会成为 “孩子王”, 一旦成为 “孩子王”,就有了对他们发号施令的特权。 长大了, 工作了, 我们还是在处处讨别人的喜欢: 讨领导的喜欢, 讨同事的喜欢, 讨客户的喜欢……出门穿衣服, 化妆, 再也不像小时候那么随便了。 很多时候, 我们自己也意识到, 我们打扮自己, 修饰自己, 并不是为了取悦自我, 而是做给别人看的: 我在别人眼中是什么形象? 别人怎么看我? 好像我们这辈子就是“为别人而活着”。 我们为什么会把别人的满意看得比自己的满足还要重要? 这其中的原因是, 我们看重我们的亲人、 朋友, 我们需要他们的“关怀”, 我们需要周围的人给予自己关爱、 呵护、 温暖、同情、 尊重、 认可, 我们渴望得到我们身边的人的赞扬。 得到关怀是如此重要, 以至于有时候我们都搞不清是“为别人活着” 还是为自己活着。 从一生下来, 我们就被这种“关怀” 包围着。 老师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父母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 领导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 朋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天长日久, 这种“关怀” 就内化为我们的行为准则,以至于当老师、 父母、 领导、 朋友都不在身边时, 我们也会自觉地按照他们的期望去做, 即使越雷池半步, 我们也会深感不安, 甚至自责内疚。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尊心。 这种自尊心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 我们首先希望别人对自己有好感, 然后我们才对自己有好感。 对于这种再简单不过的现实, 美国心理学界的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却不认可。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忠于他自己的感情, 而不应该忠实于别人的感情。 在罗杰斯看来, 依赖于他人建立自尊并不是一件好事。 为了获得别人的关爱, 我们接受了许多外界的条件, 这些条件有的与儿童自身的发展是相符合的, 有些却是不相符的。 罗杰斯认为人的天性里有“自我实现” 的趋向, 而只有当人忠实于自己的情感的时候, 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实现。 所以说, 如果为了获得“爱”, 背叛了自己的情感是不符合人的天性的。 罗杰斯提出, 唯一不妨碍人达到自我实现的方法是, 给予人以 “无条件的关怀”。 所谓 “无条件的关怀”, 就是指不论儿童做了什么事情, 甚至做了很出格的事情, 都应该从爱他的目的出发, 用理性的、 民主的方法来处理。 比如说, 如果自己的小孩打了幼儿园里其他的小朋友, 家长既不能完全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说他打得对, 也不能劈头盖脸地给孩子一顿揍, 把过错完全加在自己孩子头上。 正确的方法是既宽容又理性, 首先指出不论什么理由打人都是不对的, 但应允许孩子陈述自己的理由, 并告诉他, 假如他不采取打人的方法来处理这件事情, 结果会比现在好得多。 当你学会这样处理孩子间的纠纷时, 你自己的孩子不仅学会了尊重自己的感情, 同时还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感情。 孩子可以按照他自由的想法、 发自内心的愿望塑造自己的生活, 而不是一味地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导, “为别人而生活”。 在当时的美国心理学界, 另一位重量级的心理学家与罗杰斯的观点针锋相对, 他就是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斯金纳对心理学的理论并没有增加什么东西。 他认为, 有关学习的理论并不需要, 并宣称自己没有理论。 他真正相信的理论, 可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和我们自身, 是由奖励和惩罚的历史所决定的。 他通过研究, 形成了这一理论的细节, 即所谓强化效应原理。 他关心的只是引起行为的环境。 那么, 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出名呢? 斯金纳是一个天生的争议人物、 杰出的煽动家和广告人。 他第一次在电视上露面时, 就搬出一个原由蒙田提出的两难问题:“如果你非得做出选择的话, 是烧死自己的孩子呢, 还是烧掉书籍? ”然后他说, 他本人情愿烧死自己的孩子, 因为他通过工作对未来所做出的贡献,将远大于通过自己的基因所做出的贡献。 可以预料的是, 他大大地激起了众怒, 因而继续受到邀请, 进一步在电视上露面。 而在另一些时间里, 他似乎喜欢拿思想深沉的人在谈论和理解人类行为时所使用的术语取乐: 行为……仍然归因于人类本性, 还有一种广义的“个人差别心理学”, 人们在这里用性格特征、 能力和潜力等术语以比较和描述人类。 几乎每一个关心人类的人……都以这种前科学的方式谈论人类的行为。 斯金纳一向嘲笑对人的内心世界所做的理解: 我们大可不必努力发现什么人格、 心理状态、 感觉、 性格特征、 计划、 目的、 意图或其他一些存在于一个能动的人身上的品性, 以使自己赶上这个时髦, 即对行为进行所谓的真正的科学分析……思想就是行为, 错误在于人们将行为分配到意识之中了。 他说, 我们需要或能够知道的, 是行为的外部起因和该行为的可观察结果, 它们将得出“有机体作为一个行为系统的完整图像”。 与此观点相一致的是, 他是个严格的决定论者:“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 是由我们的历史所决定的。 我们热衷于相信自己是可以选择的, 是可以行动的……(可) 我决不相信人是自由的或是负责的。”“能动的” 人是个错觉; 好人是因为条件使其成为一个好人, 好的社会也奠基于“行为工程” 之上, 即通过积极的强化措施对行为施以科学控制。 斯金纳是个机敏的表演者, 善于讨取公众的欢心。 他说话明白流畅, 以自我为中心, 但从不为此脸红, 而且长相迷人。 为展示条件反射原理, 他教会一只鸽子在玩具钢琴上弹奏曲子, 并教一对鸽子打网球: 两只鸽子用嘴巴将球推来推去。 数百万人在电视记录片上看到了他的表演, 他们都认为斯金纳是个了不起的人, 至少是位动物专家。 他写出一本乌托邦式的小说, 《第二个沃尔登》(WaldenTwo, 1948), 以表达其对严格受到科学控制的理想社会的展望。 在这部小说里, 他展现出一幅小型社会的图景, 在出生之后, 孩子们全部接受奖励(积极的强化) 式条件反射训练, 以使其形成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在这里, 所有的行为都受到控制, 所有的控制都服务于整体的利益和幸福。 这部小说虽然对话平淡, 情节做作, 但还是成为极受推崇的畅销书。 罗杰斯和斯金纳都一致认为, 心理学的意义在于了解、 预测、 控制人的行为, 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在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上, 已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但是两者的分歧在于, 行为主义者的斯金纳强调行为管理、 行为控制, 他梦想可以通过行为控制设计一个更令人满意的人类文化。但是人本主义的罗杰斯却对此产生了如下的疑问:谁被控制? 谁实施控制? 实施什么类型的控制? 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究竟通过控制在追求什么样的价值呢? 罗杰斯不喜欢斯金纳所谓的“控制” 和“被控制”, 对于他所提出的“建设文化工程” 也持怀疑的态度。 罗杰斯觉得, 我们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 我们自己可以决定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为什么要受什么“控制” 呢? 他非常强调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认为这是作为个人的最基本的因素。 他说:“我们知道用很多有意义的方式来影响、 塑造人的行为和人格, 同时, 我们也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 是发展成为那些别人认为明智的但其实是无主见的、 随波逐流的人, 还是发展为开拓的、 有适应性的、 自立的、 思维活跃的、 自我尊重的个体。 当行为接受科学的检验时, 它最好理解为是由因果关系所决定的。 这是一项科学的事实。 但是, 个人的负责任的选择是作为个人的最基本的要素, 是精神治疗的核心体验, 这是存在于任何的科学检验之前的。 因为这种选择是我们一生中的伟大的事实。 要否认这种责任重大的选择的意义, 在我看来, 是和否认行为科学的重要意义一样目光短浅。” 罗杰斯对美国当时的教育状况进行过尖锐的批评, 认为必须发生根本的改变, 否则会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 他认为当时美国的教育对如何学习、 学习什么都存在错误认识。 比如,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他们传授的知识, 并加以融会贯通就行; 学生则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 缺乏自主性和创新。 罗杰斯认为关于学习过程, 有以下事实是必须注意的: 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 当学生正确了解了学习什么或为什么学习时, 学习才有动力, 学习效果才最好。 那些需要改变学生“自我结构” 的学习, 往往会被学生抵制。 如果学习必须改变学生的“自我结构”, 那也要在威胁程度低的情境下才容易发生。 当对学生的“自我结构” 威胁很小时, 知识可以得到最详尽的领悟, 学习的效果最好。 即是说,当学生真正意识到, 学习不是为了做给家长看, 也不是做给老师看, 而是为了自己的发展需要时, 学习才会变成孩子内在的需要, 学习才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基于此, 罗杰斯认为“教师” 这个词应该由“教育促进者” 来代替, 强调“教师” 的行为应该是创造一种有益于学习的气氛, 应该是把学生看成具有自己感情的独特的个体, 而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物体。 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学习内容、 学习的价值, 积极、 主动地进行“自由的学习” —— 《改变生活的 68 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 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为多少钱撒谎更值得? 1959 年, 弗斯丁格和同事 J。 麦里尔· 卡尔史密斯开始致力于一项研究, 该项研究后来成为古典认知失调实验的经典之作。 在实验中, 他们巧妙地哄骗受试者, 不让其知道实验的真实目的。 实验的内容非常简单, 但却富有深远的意义。 弗斯丁格和同事卡尔史密斯招来一批大学生志愿者, 让他们做一件极端无聊和繁琐的工作: 将二十几只碟子装进一个大木桶里, 简单地洗一下后一个一个地拿出来, 然后再放进去,这样不停地拿来拿去, 一直重复半个小时。 这个工作做完后, 再接着做另一项工作: 记分板上有 48 个木钉, 受试者必须将每根钉顺时针方向转动四分之一圈, 再逆时针方向转四分之一圈, 48 颗钉必须轮流转, 不能有遗漏,这样一直转上半个小时。 等每个受试者做完以后, 一位研究者会告诉他说, 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人对某项工作是否感兴趣, 以及这种态度是否影响其完成工作的效率, 还提醒他说, 他现在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否可以告诉其他人, 说这件工作非常有趣。 弗斯丁格还询问受试者, 是否乐意做他的助手, 这一情况本来就应该由助手告诉下一个受试者的, 如果他愿意担任他的助手的话, 可以得到 1 美元或 20 美元的报酬。 实验结果表明, 几乎所有的受试者都同意把明显是说谎的内容告诉下一个受试者。 受试者们在通知下一个人时, 弗斯丁格会问受试者, 他们自己觉得这件事到底有没有意思。 显然, 前面所做的放碟子、 转钉子的工作, 根本没有任何意思, 而对别人撒谎就会形成认知失调: “我对别人撒谎了, 可我并不是这种人”。 弗斯丁格进行实验的关键问题是, 受试者所得的报酬是否能够引导其减少认知失调, 从而认定这些工作是有趣的。 实验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从常识看, 人们以为那些得到 20 美元的人会比那些得到 1 美元的人更倾向于改变观点, 因为 20 美元在 1959 年应算很大的一笔收入。 但弗斯丁格和卡尔史密斯所预测的却与事实相反: 得到 20 美元的受试者当然有充分的理由来为自己撒谎; 得到 1美元的人既然没有充分的理由撒谎, 所以他们减轻失谐的办法是——“这些工作还真的有那么点意思” ——因而他们也就没有真正撒谎。 实验结果正是如此。 更加有趣的是, 实验的真正目的被揭穿之后, 所有的学生都被要求退还这笔钱, 只有一个学生不肯归还——他只得了 1 美元—— 《改变生活的 68 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 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改变对原因的看法就能改变… 一般而言, 当人们第一眼看到一个漂亮的陌生女人时, 会很自然地将性格温柔、 善解人意、 活泼可爱等特性归属于她; 看到一个丑陋的陌生女人时, 会很自然地将性情古怪、 尖酸刻薄、 不解风情等特性归属于她。 同理, 在公司招聘时, 一般都具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因为在用人方看来, 男性具有坚韧、 奉献、 敬业、 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而女性则不具备。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统称为归因现象。 一般的心理学书籍中都记载有这样一个古老的归因现象的笑话: 两个男人, 一个是新教教徒, 另一个是天主教教徒, 同时看到一位牧师进入了一家妓院。 新教教徒认为他找到了天主教虚伪信条的证据, 因而抱以轻蔑和不屑的一笑; 天主教教徒看到的是另一种证据, 即认为他们的牧师真是心胸博大, 愿意拯救任何人包括妓女这样堕落的人的灵魂, 因而抱以骄傲和自豪的一笑。 鲁温和泰波特以及亨利· 莱厄肯曾经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给不知情的志愿者分派任务,一次一人, 让他们从事一个实验项目。 进行途中, 每个被试者都会意识到, 他需要在场的那个研究生和另一位新生的帮助, 才能完成任务(研究生和新生都是鲁温事先安排好的内线)。 于是, 每位志愿者都向他们求助, 也都得到了帮助。 后来, 在问及那个研究生和大学新生为什么愿意帮助他们时, 大部分志愿者说, 研究生给他们以帮助, 因为他想帮助; 大学新生也施以帮助, 因为他觉得有帮人的义务。 显然, 这种归因不是建立在任何已知经验的基础之上, 而是建立在他们对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事先理解之上。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早在 1927 年就提出过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概念, 认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对实际的刺激产生反应, 而是在对我们认为的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产生反应。例如: 如果妻子突然对丈夫不理不睬, 而且动辄对他发火, 他一般都会这样想: 要么她心情不好, 要么他做了什么对不住她的事情。 他的反应并不是取决于引起她的行为的真实原因, 而是取决于他所理解的原因。 海德还在这些归因之间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区别, 即归因分为两类, 一是外部原因, 一是内部原因。心理学家大都认为海德的概念令人鼓舞, 因为有关人类归因的因素的知识, 将极大地增大对人类行为的可预见性。 归因理论出现之后, 认知失调理论被重新解释为, 一个人将自我行为归因于人们认为自己的信仰和感觉应该如何如何。 譬如, 如果我不得已而迫害某人, 我就对自己说, 此人活该如此, 从而将我的行为归因于我对他的“真实” 本性的解释。“上门” 现象也被重新解释为:如果我第一次给融资者出一点儿钱, 第二次就应多出一点儿, 因为我将第一次捐赠归因于我是一个仁慈的好人, 等等。 比对前述发现进行重新解释重要得多的是, 归因研究产生了一大批令人振奋的全新发现。著名的案例如下: □李· 罗斯与两位同事征集一批学生志愿者玩一种“测验表演游戏”。 学生两人一组, 一个扮演提问者, 另一个扮演竞赛者。 测试开始之前, 提问者手里会拿到 10 个相当困难的问题(他事先已经被悄悄告知了答案), 让竞赛者回答它们。 测试的结果为, 竞赛者平均可答对 6道题。 之后, 罗斯要求所有参与者进行总体评定, 几乎所有的竞赛者都认为提问者比自己更有知识, 就连实验的旁观者也这么认为。 即使后来竞赛者被告知提问者事先都知道了答案,但他们仍旧因其所扮演的角色而被认为知识面更广。 □人们对低收入者、 酗酒者、 探险失败者、 强奸受害者等其他不幸者的反应, 大多以“公平世界假说” 进行解释——人们相信, 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 也是公正的, 善有善报。 这就导致人们认为, 受害者的不幸是自己的懒惰、 没教养、 盲目冒险、 不自重、 易受诱惑等类似原因造成的。 有研究发现, 受害者受到的损失越大, 人们越认为其活该。 □心理学家斯图尔特· 华林斯邀请男大学生在观看裸体女人幻灯片时对她们的美丑进行打分。 华林斯欺骗学生说, 他们可以一边观看, 一边通过耳机上的听筒听到他自己的心跳。事实上, 这些心跳音是华林斯事先录制好且由他进行控制的。 大学生听到的心跳声会在某些幻灯片出现时加快, 而在另一些幻灯片出现时变慢。 幻灯放映结束后, 华林斯要求学生对这些女人的吸引力进行评定, 结果,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 使自己心跳加快的女人最有吸引力。 □一些考试成绩并不好, 但却被告知考得非常好的学生, 倾向于将考试的所谓顺利归因于自己的刻苦努力、 善于思考或聪明的天分, 所谓的不顺利归因于外部, 如考试不公正、 监考不力或环境太嘈杂等。 □研究者将幼儿园里喜欢画画的小朋友分成两组, 一组被告知如果画画画得好, 可以获得不同的奖励; 另一组则只字不讲评奖的事情。 结果, 那组被告知可以获奖的小朋友在画画时一点儿也提不起兴趣, 而另一组小朋友却一个个兴趣盎然。 归因解释: 准备拿奖的孩子会在心里想: “如果是为拿奖才画画, 我就体会不出画画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 —— 《改变生活的 68 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 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改变想法才能改变情绪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 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 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 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 第二个梦是下雨天, 他戴了斗笠还打伞, 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 但是背靠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 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 算命的一听, 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 你想想, 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 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 却背靠背, 不是没戏吗? ” 秀才一听, 心灰意冷, 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老板非常奇怪, 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 今天你怎么就回乡 了? ”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 店老板乐了:“哟, 我也会解梦的。 我倒觉得, 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 你想想, 墙上种菜不是高种(高中) 吗? 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 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 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 很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 居然中了个探花。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 同样一件事情, 就看你怎么去想, 有时想法决定我们的命运, 有什么样的想法, 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差不多两千年前, 斯多葛哲学家埃比克泰德也讲过一句意义相近的格言:“困惑人们的不是事物, 而是看待事物的方式。”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被称为“RET 之父及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 的艾伯特· 埃利斯, 则将这句格言翻译为现代版的行为疗法格言:“你在很大程度上感受的是你的思想, 如果你能改变思想, 你就可以改变感受。” 宾夕法尼亚大学精神病学系的教师、 精神病学者艾伦· 贝克直到三十多岁时, 才相信并利用心理分析法治疗病人。 他对压抑感有着浓厚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和临床研究, 贝克发现, 病人“对自己、 对外部世界、 对未来, 总体上持消极的看法, 这一点显而易见地表现在广泛的消极认知扭曲之中”。 既然如此, 他推断道, 应有可能“通过逻辑和证据规则的应用来纠正这些扭曲, 将他的信息处理过程调入现实之中”。 也许, 通过这种疗法, 不仅这位病人, 而且大部分病人都可治好。 贝克引用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话说:“神经症并不是情绪上的疾病——而是认知上的错误。” 这个概念成为贝克对压抑的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 他在 1963 年和 1964 年间写成的专业论文及 1967 年出版的《压抑: 临床、 实验和理论探微》 一书中分别表达了这些思想。 但是, 贝克的思想在许多年里遭到埋没, 他本人在这个行业中也一直默默无闻。 但在 20世纪 70 年代, 当认知理论被人们广泛接受, 不仅弥漫于心理学界, 甚至弥漫至精神病学界时,他的思想开始为人格及行为的主要理论吸收。 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依靠他的理论行医,尤其在处理压抑性病人时。 他开始得到广泛的承认, 最终被确认为认知疗法的创始人。 在美国, 约有 1/7 的精神病医师使用认知疗法治疗精神病人, 约有 1/3 的人采用认知 行为疗法, 其他人则部分地使用认知 行为疗法。 他所创立的认知疗法现已成为美国使用得最多的疗法。 关于压抑, 贝克分辨并标示出了以下三种起因: □压抑者对自己、 对世界和对未来的扭曲看法。 比如“我不行”、“我的一切都让人失望……”、“我看不到未来会好到哪里去”。 □压抑在心底的话, 它们将对情绪和认知反应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他看上去很生气,可能是我让他不高兴。”“如果大家都讨厌我, 我便毫无价值。” □往往将个案误认为是全部; 只注意部分细节, 而忽略另一些细节; 所得出的结论不合乎逻辑或缺乏证据支持等。 一位自我感觉极度压抑的女士(为方便叙述, 下面称她为 W) 对贝克说:“我的家人都讨厌我。”“他们都不喜欢我, 说我没有一点儿用处。” 她的证据是, 她的几个已渐渐长大的孩子不再乐意与她待在一起了。贝克和她一起分析, 逐步引导她找出现实与她的思想之间的差别: W: 我的孩子们真的变了, 再也不愿意跟我一起去看电影了。 贝: 你是怎么知道他们有这个想法的? W: 十几岁的孩子都不喜欢与父母一起去。 贝: 你真的请过他们吗? W: 没有。 实际上, 他们倒是问过我几次, 问我要不要跟他们一起去……可我觉得, 他们并不是真心想带我去。 贝: 试一下, 让他们直接回答你的问题! W: 我想……也许可以。 贝: 关键的是, 不是他们要不要你去, 而是你是否在替他们做出决定, 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当面告诉你。 W: 也许你是对的, 可他们真的不再体谅大人了。 最近, 他们老是很晚才回家, 饭也不按时吃。 贝: 总是这样吗? W: 嗯, 大概有一两次……我想也不总是如此。 贝: 他们很晚回家吃饭是因为他们不体谅大人吗? W: 不过, 他们倒是跟我说过, 那几天他们学校有活动, 可能回来得比较晚。 还有, 他们在其他方面还是知道心疼大人的。 这位病人后来发现, 她的孩子实际上非常愿意跟她一起去看电影。 如本例所示, 贝克的问答风格非常类似于苏格拉底式启发教学法, 即通过提问, 让病人说出一些与他的假设或结论正好相反的情况, 产生自我矛盾, 从而自己纠正自己的认知错误。 这个技巧的作用在下面的对话中看得更加明显。 这是贝克与一位 25 岁的少妇(为叙述方便, 下面称她为 S) 所进行的谈话。 起因是: 丈夫对她不忠, 她认为自己再活下去“没有什么意思”, 因此准备自杀: 贝: 你为什么想自杀? S: 没有雷蒙, 我毫无价值……没有雷蒙我活着没有意思, 一点儿也快活不起来。 但我没法留下他。 贝: 你们的感情一向可好? S: 一开始就不好。 雷蒙刚结婚就到处泡妞, 结婚几年来我难得见他一面。 贝: 你说没有雷蒙你就快活不起来。 你跟雷蒙在一起时真的感到快活吗? S: 没有, 我们总是吵嘴和打架, 我的感觉非常不好。 贝: 那么, 你为什么觉得雷蒙对你那么重要呢? S: 我想, 大概是, 没有雷蒙我毫无价值。 贝: 认识雷蒙之前你就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吗? S: 没有。 我那时觉得自己出类拔萃。 贝: 如果在认识雷蒙之前自我感觉良好, 为什么现在必须有他才能感觉不错呢? S: (陷入沉思) 呃…… 贝: 婚后难道就没有人对你感兴趣吗? S: 好几个男人主动向我示爱, 可我没有理睬他们。 贝: 你觉得世界上有没有跟雷蒙一样好的男人? S: 我觉得很多男人都比雷蒙好, 因为雷蒙对婚姻不忠实。 贝: 你是否有机会跟他重归于好? S: 不可能……他另外有好多女人。 他不需要我。 贝: 嗯, 假如离婚, 你实际上会失去什么呢? S: 我不知道(痛哭失声)。 我想, 也只有与他离婚了。 贝: 你觉得只有与他离婚才能与另一个男人相好吗? S: 以前我也曾爱过其他男人的。 经过这次对话之后, 这位少妇觉得完全没有必要非自杀不可。 她开始对自己“除非有人爱我, 否则我就毫无价值” 这个想法产生怀疑。 将贝克提出的问题想过几遍之后, 她决定正式离婚。 离婚后, 她又组成了新的家庭, 开始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改变生活的 68 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 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我自信, 我成功 1900 年 7 月, 在浩渺无边的大西洋上, 海风怒吼, 巨浪滔天, 暴风雨中, 一叶小舟一会儿冲上浪尖, 一会儿跌入波谷, 恶劣的天气和狂风巨浪似乎要将它撕个粉碎。 驾驶这叶小舟的这位金发碧眼的年轻人是一位德国的医学博士, 名叫林德曼。 大海无情, 曾经吞噬过无数鲜活的生命。 为什么他要孤身一人进行这危险的航行? 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恶劣的天气? 林德曼在德国从事的是精神病学研究, 出于对这份职业的执著, 他正在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进行着一项亘古未有的心理学实验。 林德曼博士在医疗实践中发现, 许多人之所以成为精神病患者, 主要是因为他们感情脆弱, 缺乏坚强的意志, 心理承受能力差, 经受不住失败和困难的考验, 关键时刻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 有些看上去体格非常健壮的人, 后来却因为承受不住心理的压力而精神崩溃。 林德曼认为: 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 是要永远自信! 当时, 德国举国上下正在掀起一场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探险热潮, 全国先后有 100 多位勇士驾舟横渡大西洋, 但结果均遭失败, 无一生还。 消息传来, 舆论界一片哗然, 认为这项活动纯属冒险, 它超过了人体承受能力的极限, 是极其残酷的“自杀” 行为。 林德曼却不这么认为。 经过对这些勇士遇难情况的认真分析, 他认为这些遇难的人首先不是从肉体上败下阵来的, 而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 死于恐怖和绝望。 林德曼的观点遭到了舆论的质疑: 探险勇士难道还不够自信? 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 林德曼不顾亲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 决定亲自作一次横渡大西洋的试验。 在航行中, 林德曼遇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漫漫的航程中, 孤独、 寂寞、 疾病,体力的消耗, 精力的消耗, 都在消蚀着他的意志。 特别是在航行最后的 18 天中, 遇上了强大的季风, 小船的杆折断了, 船舷被海浪打裂了, 船舱进水了。 林德曼必须把舵把紧紧地捆在腰上, 腾出手来拼命地往外舀船舱里的水。 在和滔天巨浪搏斗的整整三天三夜中, 他没有吃一粒米, 没有合一下眼。 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九死一生。 多少次他感到坚持不住了, 感到自己不行了, 有时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准备放弃了, 但每当这个时候, 他就狠狠地掐自己的胳膊, 直到感觉到疼痛, 然后激励自己:“林德曼, 你不是懦夫, 你不会葬身大海, 你一定会成功的! 再坚持一天, 就是胜利的彼岸。” “我一定会成功!” 林德曼的心中反复地呼喊着这几个字。 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 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100 多人都失败了, 我为什么能成功呢? ” 他说,“我一直自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 我也以此自励! 这个信念已经和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融为一体。” 林德曼的故事告诉我们, 不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 唯一能拯救你的是你自己, 你自己的信心; 唯一能打垮你的也是你自己, 你自己的灰心—— 《改变生活的 68 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走过鳄鱼桥 一天, 几个学生向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请教: 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弗洛姆微微一笑, 一句话也不说, 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 在他的引导下, 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 接着, 弗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 这盏灯暗淡昏黄, 光线不足, 在里面适应一阵子,才能看清房间里的东西。 等同学们看清楚房间的布置后, 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 这间房子的下面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 水池里不仅游动着几条张着血盆大口的大鳄鱼, 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毒蛇, 其中几条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 朝他们“咝咝” 地吐着信子, 进行挑衅呢。 “我们刚才是怎么过来的? ” 同学们更加惊异了。 原来, 在这座水池的上方, 搭着一座很窄很窄的独木桥, 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独木桥上走过来的。 同学们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面面相觑, 不禁又是一阵后怕。 停了一会儿, 弗洛姆问:“谁愿意再一次走过这座桥? ” 大家的心一下子都又缩紧了, 有的人脸色都吓白了, 竟然没有一个人作声。 过了好一会儿, 终于有 3 个学生畏畏缩缩地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学生一走上去, 就像体操运动员踩平衡木一样, 异常小心谨慎, 大气都不敢出, 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 第二个学生战战兢兢地踩在小木桥上, 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 才走到一半, 一头鳄鱼追了过来, 吓得他“哇” 的一声大哭起来。 后来弗洛姆赶走了鳄鱼, 他才勉强爬过了小桥。 第三个学生刚跨上小桥腿就软了, 他干脆趴到桥上, 匍匐着慢慢地爬过了小桥。 “啪”, 弗洛姆又打开了房间里的另外几盏灯, 强烈的灯光一下子把整个房间照耀得如同白昼。 学生们揉揉眼睛仔细一看, 原来在小木桥的下方装着一层透明的玻璃地板, 只是因为刚才光线暗淡, 他们没有分辨出来。 “原来老师是在考验我们。” 同学们不禁轻松地笑了。 弗洛姆又问: “现在, 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桥? ” 同学们相视一笑, 一个个争先恐后地通过了小桥。 “你们不是问什么叫心态吗,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了, ” 弗洛姆笑着说, “这座桥本来不难走, 可是桥下的鳄鱼、 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 于是, 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 乱了方寸, 慌了手脚, 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 由此可见, 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面对同样的困难, 心态好时, 心静如水, 如走平地; 心态不好时, 心乱如麻, 如履薄冰——心态对行为有多么大的影响啊。”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有的人总是面带微笑, 笑对人生; 有的人则双眉紧锁, 怨天尤人。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 要么是生命驾驭你。 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 谁是骑师。” —— 《改变生活的 68 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 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蝴蝶和毛毛虫 生命在于选择 你对自己的生命拥有比你想象的更多的主宰权。 卡尔· 塞蒙顿医生是一位专门治疗晚期癌症病人的专科医生, 他提起有一次治疗一位 61岁喉癌病人的经过。 当时这名病人因为病情的影响, 体重大幅下降, 瘦到只有 98 磅(约合44 公斤), 癌细胞的扩散使得他无法进食。 塞蒙顿医生告诉这位患者, 自己将会全力为他诊治, 帮助他对抗恶疾。 同时, 每天将治疗进度详细地告诉他, 并清楚讲述医疗小组治疗的情形, 及他体内对治疗的反应, 使病人对病情得以充分了解, 并缓解不安的情绪努力与医护人员合作。 结果治疗情形好得出奇。 塞蒙顿医生认为这名患者实在是个理想的病人, 因为他对医生的嘱咐完全配合, 使得治疗过程进行得十分顺利。 塞蒙顿医生教这名病人运用想象力, 想象他体内的白血球大军如何与顽固的癌细胞对抗, 并最后战胜癌细胞的情景。 结果两个星期之后, 医疗小组果然抑制了癌细胞的破坏性, 成功地战胜了癌症。 对这个杰出的治疗成果, 就连塞蒙顿医生也感到十分惊讶。 其实塞蒙顿医生是因为运用了心理疗法来治疗这名癌症病人, 才获得了如此成功的疗效。他对患者说: “你对自己的生命拥有比你想象的更多的主宰权, 即使是像癌症这么难缠的恶疾,也能在你的掌握中。” 他继续说:“事实上, 你可以运用这种心灵的力量, 来决定你的生或死。甚至, 如果你选择活下去, 你还可以决定要什么样的生命品质。” 我们一向主张, 当你设定一个目标时, 必须先在心里想象自己实现目标时的情境, 描绘出一幅成功的景象, 并随时将那幅景象摆在脑海中。 如此, 总有一天你的愿望就会变成现实。 有这样一幅海报, 给人的印象极深。 海报上面分别画着一个蚕茧、 一条毛毛虫和一只蝴蝶。 底下则是一行文字, 写着: 选择——同样是一生, 你愿意当哪一种? 一条虫, 一个茧, 还是飞上枝头的蝴蝶? 只要你想做, 你就能做到! —— 《改变生活的 68 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 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情绪的反应身体知道 20 世纪初, 一位名叫布拉茨的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在今天看来既令人不可思议, 又非常不道德的实验: 布拉茨告诉志愿者说, 他们要参加的一项实验目的很简单, 就是研究一下人在15 分钟内的心率变化。 每个志愿者都被蒙上双眼, 并被绑在一把椅子上, 用电线接上可监测脉搏、 呼吸和皮肤感应电系数的仪器, 而后让他们独自一人待上 15 分钟。 在此期间, 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第二次、 第三次仍然这样。 在这期间, 一些志愿者甚至睡着了。 但在第四次的某个时候, 布拉茨按动一个开关, 使椅子突然向后倒下, 直到倾斜 60 度时才被专门安放在椅子后面的机关给挡住。 结果, 志愿者均表现出突然的快速和不规则心跳, 甚至出现陡然的呼吸停止和急喘, 同时皮肤释放出感应电流。 所有人在报告中均称, 他们体验到了什么叫惊恐和害怕。 这个实验验证了詹姆斯 朗格理论。 詹姆斯 朗格理论认为, 某项事实激发某个情绪, 并因此产生出身体变化。 比如, 我们突然遭遇到猛兽会发抖, 并由于发抖而感到害怕。 也就是说, 情绪反应发生在生理变化之后。 在许多年里, 詹姆斯 朗格理论一直广为人们所接受。 到 20 世纪 20 年代, 新的生理测量方法终于问世, 研究者得以更客观地测量詹姆斯仅凭主观臆断所得出的身体变化, 旨在观察血压、 脉博、 出汗等受到自律神经系统(ANS) ——大脑和脊髓之外的神经系统——制约的具体变化是如何与受试者所体验到的情绪发生关系的。 另一个著名的实验发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 心理学家卡尼· 兰迪斯为了研究人们在严重的情绪混乱时的生理现象, 竟然成功地劝说三位志愿者连续 48 小时不吃任何东西, 并在最后连续 36 小时不睡觉。 他们被连接在监测血压和胸部扩张的仪器上, 并吞进一只与小橡胶管连在一起的小气球以测量胃的收缩量。 兰迪斯还将一个类似的装置插进志愿者的直肠里, 然后对着一个可测量二氧化碳输出的仪器吹气或吸气, 以确定代谢指标——在此期间, 还要对他们进行一次电击,电击的强度以他们的忍受度为准, 忍受极限是做出手势。 结果, 电击使志愿者出现暂时性休克, 血压上冲, 脉搏加快, 情绪紊乱, 并使直肠停止收缩(胃收缩的数据前后不一致)。 然而, 虽然志愿者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敬佩, 但这次实验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果。 尽管三位志愿者均说他们感觉到愤怒, 但对相关的或可能引起这些变化的具体生理变化则没有或很少给予注意。 兰迪斯所能发现的唯一生理反应是惊讶, 而这是主观状态所经常拥有的反应。 眼睛的眨动, 复杂的面部 身体反应均发生于情绪意识之前, 因此也符合詹姆斯 朗格理论。 然而, 杰出的生理学家沃尔特· 坎农却认为詹姆斯 朗格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并于 1927年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 彻底否定了詹姆斯 朗格理论。 在该文中, 他提出了五种反驳詹姆斯 朗格理论的证据, 其中三种颇令人信服: □情绪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比内脏变化的时间更短, 因此, 它们应该发生于生理变化之前(尽管该结论基于实验室的证据, 但我们只有在事故差点发生之后才会感到害怕, 共同的经验是, 心跳加快, 感到无力, 嘴里产生奇怪的味道等。) □与不同情绪关联的内脏反应各有不同, 但它们的区别只是微乎其微。 □坎农和英国生理学家 C。 S。 谢林顿不约而同地做了同样的一个实验: 通过外科手术将动物的内脏与交感神经系统切断, 使所有与来自心脏、 肺、 胃、 大肠或詹姆斯视之为情绪来源的其他内脏信息均与大脑中断联系。 结果这些令人极度不安的手术对动物的情绪反应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在谢林顿那只实验狗身上, 它受到挑衅时所表现出来的愤怒、 敌视、 厌恶及害怕程度跟以前毫无二致; 在切除了交感神经的猫身上, 当遇到一只汪汪叫的狗时, 所有正常的愤怒情绪都表露无疑, 如尖声吼叫、 耳朵直竖、 龇牙裂嘴、 举爪前扑等。 然而,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 詹姆斯 朗格理论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正确的—— 《改变生活的 68 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 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我这样认为所以我那样生气 1962 年, 心理学家斯坦利· 沙切特和杰罗姆· 辛格进行了一项最令人难忘的认知对情绪影响的实验, 这项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既出人意料和标新立异, 又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整整主宰心理学界的情绪研究二十多年。 沙切特在对詹姆斯 朗格理论、 坎农 巴德学说, 以及支持和反对它们的证据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研究之后表示, 情绪、 心情和感觉状态的种类完全不能与内脏的种类相提并论。 与其他大多数心理学家一样, 他认为, 认知因素也许是情绪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怎么样找到情绪呢? 他和辛格提出假说, 认为情绪不能从所体验到的人类生理症状里找到, 要想做到这一点, 他们必须依靠外部的提示。 即是说, 人类的情绪反应, 事实上是外部提示的结果。思维通过这些提示将身体所体验到的东西归纳为愤怒、 生气、 高兴、 喜悦、 害怕、 畏惧, 等等。 为检验这一假说, 沙切特和辛格从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了一批志愿者, 并欺骗志愿者说,他们将要被注射的苏普诺欣是一种维他命制剂, 目的是为了检测这种药物对视力的影响。 事实上, 他们被注射的药物为类上腺素阻断剂, 可引起心跳加速、 面孔潮红、 双手震颤等较为强烈的生理反应。 沙切特在事先告诉一部分志愿者, 说苏普诺欣有上述副作用, 但对另一部分志愿者则守口如瓶。 志愿者服过药之后, 立即被带入一个宽敞的大房子, 在这之前, 另一个假装的志愿者 (事实上是沙切特的同谋人) 已经来到了房间。 在志愿者感到药效发作之前, 他们被要求填写一份冗长的问卷。 此时, 同谋人开始上场表演了。 当着其他志愿者的面, 他表现得很轻狂、 幼稚、 愚钝和兴奋, 他不停地跳来跳去, 嘴里哼着小曲, 不时地胡言乱语, 在纸上乱涂乱画, 又随手把废纸揉成纸团扔向他人。“我飞起来了, 我飞起来了”, 他举起纸做的飞机, 用力抛向空中,“我飞到云彩里了, 我飞到云彩里了”。 突然, 他又生气起来, 满腹都是怨气, 说这种问卷实在是无聊之极, 里面的问题让他烦死了(这些问题问得越来越接近个人隐私, 越问越具有侮辱性, 最后的问题是:“你母亲与多少男人有过情人关系? ”——对这个问题, 多重选择答案中最少的选择次数是 “4 次及以下”)。最后, 他义愤填膺, 一把将问卷撕了个粉碎, 纸屑扔得满地都是, 大骂着冲出了房间。 沙切特和辛格通过单面透镜观察房间里志愿者的行为, 根据他们的反应程度或如何反应评定分数, 之后请志愿者填写一份表格, 表明他们愤怒、 气愤、 讨厌或相反感觉的程度。 结果非常令人惊奇。 那些被蒙在鼓里的志愿者, 看到同谋人兴奋、 冒傻气、 近乎癫狂或生气、 愤怒、 歇斯底里时, 也会有类似的行为表现, 声称自己的确感觉到了同样的情绪。 而事先被告知该药有生理副作用的志愿者看着同谋人的表演, 就像一个真正的旁观者, 没有任何类似的反应。 于是, 沙切特和辛格对这种现象作出了历史性的总结: ...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8)
  1. 匿名网友2023-05-24 07:25匿名网友[西藏网友]203.9.96.197
    这本书不仅是学术性的,也非常适合一般读者,能够让人在智力和情感上都受益匪浅。
    顶6踩0
  2. ╰→裝A?裝℃?裝妳妹_2023-01-23 02:28╰→裝A?裝℃?裝妳妹_[天津市网友]103.249.136.165
    作者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讲述了这些故事,让人抓住了每个故事的核心要点。
    顶6踩0
  3. 江南一鲜2022-09-23 21:31江南一鲜[新疆网友]203.100.99.219
    这是一个必读的书籍,曾经我从没有想到过心理学可以如此有趣。
    顶1踩0
  4. 两人同行2022-05-25 16:35两人同行[上海市网友]103.48.23.254
    非常喜欢这本书,每个故事都教会了我一些宝贵的人生智慧。
    顶8踩0
  5. 一点一滴爱上雨2022-01-24 11:38一点一滴爱上雨[湖北省网友]163.53.7.171
    这些经典故事真正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更有洞察力和同理心。
    顶9踩0
  6. 清月绝影2021-09-25 06:41清月绝影[新疆网友]203.19.58.87
    每个故事都让我思考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奇妙之处。
    顶8踩0
  7. 杏林老人2021-05-27 01:44杏林老人[江苏省网友]113.251.198.191
    @Wing这些故事很有启发性,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
    顶5踩0
  8. Wing2021-01-25 20:48Wing[辽宁省网友]203.12.19.59
    这本书真的很棒,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顶0踩0
相关阅读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父母,讲台,斯金纳,罗杰斯,心理学家,年会,人们,大师,天性,小红花,孩子王,时候,老师,我们需要,朋友们,师卡尔,在讲,人本主义,个人,个体,亲人,人物,人眼,历史,会员,偶然性,周围环境,原因,同事,大会

2020-09-28 #故事会

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正确认识你自己)

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正确认识你自己)

杰克,巴纳姆效应,爱因斯坦,结果,父亲,镜子,大叔,参加者,正确认识,烟囱,你自己,外界信息,心理学家,都会,习惯,受欢迎,大众,对方,算命先生,绝大,影响,人格特征,你喜欢,很多人,是一只,友善,巴纳姆,照成,肖曼,上将

2013-07-21 #小故事

20个心冷失望的句子 句句痛心 让人默默流泪!

20个心冷失望的句子 句句痛心 让人默默流泪!

生活,爱的,句子,东西,旋律,距离,秋忆,生命中,世界,世间,人生,光阴,友情,草莓,流年,星空,晨风,柔情,红尘,音乐,阡陌,风景,娱乐,反复地,总有人,每一次,生命里,别让,太累,季花

2019-03-19 #故事会

一个短短的小故事里面有个心字的

一个短短的小故事里面有个心字的

友情,爱情,樱花路,人们,花园,还年轻,连呼,公车,图书馆,影子,定义,孩子,大雄,校门口,折角,执着,感情,朋友,楼梯,永远都是,锐气,关怀,一句话,一条短信,不懂得,你怎么,倒回来,几乎不,因为他们,就在于

2020-06-03 #长篇故事

一个短短的小故事里面有个心字的

一个短短的小故事里面有个心字的

友情,爱情,樱花路,人们,花园,还年轻,连呼,公车,图书馆,影子,定义,孩子,大雄,校门口,折角,执着,感情,朋友,楼梯,永远都是,锐气,关怀,一句话,一条短信,不懂得,你怎么,倒回来,几乎不,因为他们,就在于

2020-06-03 #故事大全

20个心冷失望的句子 经典正能量 绝对值得收藏!

20个心冷失望的句子 经典正能量 绝对值得收藏!

星空,不过是,学会了,时候,流年,纯白,多大,句子,经典,时光,星星,爱情,真心,誓言,记忆,在线,正能量,如果我,我的心,占有欲,养一条狗,得多,爱来,你的世界,只有你,我的生活,伤痕,不费吹灰之力,一场空,一股劲儿

2014-03-18 #故事会在线阅读

20个心冷失望的句子 简短走心 让人看了想哭!

20个心冷失望的句子 简短走心 让人看了想哭!

时光,爱情,句子,叶子,事情,西瓜,草莓,时候,流年,浙江,记忆,青春,娱乐,是如此,一真,常在,得让,路远,中国日报网,新华社,爱的,等待吧,一端,个人,两件事,争锋,中关村在线,伤怀,伪装,余生

2017-07-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睡觉时爱磨牙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妨看看 留个心

睡觉时爱磨牙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妨看看 留个心

磨牙,牙齿,时候,人体,一部分人,关系,压力,小孩,维生素,容易出现,意识,咬合,不协调,往往会,钙元素,越高,原因,情况,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发育,痉挛,一个重要,会造成,易造成,通常是,这两种,贴在一起,许多人,观察到

2017-07-19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