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78项非遗串起济源华彩文脉

时间:2020-08-28

济源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提示:本文共有 363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从邵原神话群、愚公移山传说等民间文学到黄河船工号子、“王屋仙韵”等传统音乐;

从舞龙舞狮、韩旺花鼓等传统舞蹈到石氏针灸、狄氏脊椎正骨等传统医药;

从不翻、王屋花馍等舌尖上的味道到麦秆画、白棉纸制作等指尖上的技艺……

济源这片沃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多彩的文化。

而我市的7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是济源文化文明的载体,是烙印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符号。这些非遗的生成、发展、进化、流传、积淀,无不像春风化雨般滋润我们的心田。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济源非遗,感受济源之华彩文脉,领略济源非遗之美。

七十八项非遗 串起济源华彩文脉

据统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78项,代表性传承人共有56人。

其中,国家级项目有1项:邵原神话群;省级项目有10项:王屋琴书、愚公移山传说、黄河船工号子、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黄龙日盘八卦历、手工造纸技艺白棉纸制作技艺、卢仝煎茶技艺、天坛砚盘谷砚、怀梆、石氏针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9人:李菊月、张许成、张书碧、翟钢炮、刘天杰、周观世去世、崔鸿飞、闫道原、冯三刚。

我市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1个:济源市女娲文化研究中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1个:济源市沁园山月砚台经营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张书碧盘谷砚工作室。

“非遗见证着一个民族、地域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路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李睿芳说,“大到上古传说,小至生活习性,非遗如同一本书,慢慢呈现出人们最真实的生活”。

从舌尖到指尖从文学到舞蹈 认识非遗就是认识济源

如果说古墓、古迹、雕塑等物质遗产都是看得见的存在,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像是一种生活情趣和一种生活方式的延伸,“活”在每个济源人的生活中。

邵原神话群的主要内容是邵原民间口传神话,并且在当地的景观实物遗存以及乡土民俗中大有体现。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断鳌补天、女娲抟土造人等传说都能从邵原的奇峰秀水中找到痕迹。

王屋琴书以王屋山区地方方言为基础,融说唱、表演为一体,有鲜明淳朴的地方特色,也是济源市所独有的曲种。这种曲艺形式,以身边故事为载体,将济源的乡土人文吟唱下来……

还有不翻、邵州花馍、虎岭面叶、酸浆豆腐等舌尖上的味道,程村簸箕、赵村木耧、麦秆画、苗氏泥塑等指尖上的技艺等等。

李睿芳说,非遗指的不仅是作品,还承载了代代相传的历史,每个人身上都留着先人传递下来的文化烙印,“认识非遗,也是认识济源的过程”。

孜孜匠心 抢救濒危项目,续写历史传承

然而,传承人队伍高龄化严重、年轻人对非遗了解不充分、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不能满足传承要求……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发性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与此同时,一场场抢救濒危非遗项目的活动早已浩浩荡荡地展开了。于是,我们看到——

雨后的王屋镇大路小学,几名女孩在老师郭宗印的指导下,正在排演新王屋琴书《济源赞》。琴声、鼓声、弦声、镲声交织,女孩们的声音稚嫩有力,久久回荡在王屋山间。

在五龙口镇任寨村,农忙结束后,村里的小剧场又热闹起来。在该村怀梆剧团团长冯三刚的组织下,村里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就连看孩儿的阿姨,也忍不住上场唱几句。

在文化馆卢仝煎茶室内,传承人李菊月带着数位茶艺爱好者学习卢仝煎茶技艺。茶室内,茶香氤氲,余音绕梁,“济源饮茶之风源远流长,不经意间,你或许会被小石茶醉上一回……”

这些非遗重新焕发生机的背后,是我市非遗保护者、传承者不忘初心地坚守。

以黄河船工号子的保护为例。为了还原黄河船工号子的原貌,市文化馆工作人员曾辗转多处寻觅、搜集了大量有关黄河船工号子的材料,包括唱词、曲调,还制作了10多位老船工的演唱及访谈音像资料等。他们以此为创作题材,将黄河船工号子搬到舞台上,用另一种方式将这个传统音乐传承发展下去。2017年4月,黄河船工号子山水实景演出在大峪镇大峪湾成功首演,就是一个证明。

声音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 李睿芳

关注非遗,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传承者的事,每个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听一听戏曲,学一学剪纸,哼一哼琴书,甚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定做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可以是虎头鞋、麦秆画,或者煎一壶卢仝茶,看一场展览,了解一下民俗风情,听一段咱济源的神话故事,多关注那些美好的传统文化,都是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

退休教师 崔云恒

非遗,不仅仅是宣传“老古董”,让后人欣赏到上辈人的灵巧和独特,也是技艺和思想的传承。比如麦秆画,若其成为商业产品,能够摆上王府井、南京路的货架,完全能够漂洋过海,成为济源一景。此时,非遗就不仅是个人技艺,更是闯世界的独有商品。

王屋琴书抢救保护工作特邀导演 李亚文

传统亦有其价值,并不意味着被淘汰。为了让传统音乐、曲艺、戏剧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生生不息,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编创作出新曲目,要更考虑现代观众的感受,更注重节奏、气氛以及人物的塑造。为避免“人亡艺绝”,我们还要寻找传承人,培养传承人,将老艺人自拉自唱的技能传承下来,留住传统曲艺、传统音乐的原汁原味。记者 商恒露

原标题:从舌尖到指尖,从文学到舞蹈,从武术到医药 78项非遗串起济源大地华彩文脉

济源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掠影

邵原神话群

邵原神话群主要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女娲炼石补天、轩辕祭天与战神蚩尤、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播五谷、颛顼与共工、大禹治水等,这八大神话流传很广,其中,尤以女娲的传说形象最具代表性。这些神话故事在当地的景观实物遗存以及乡土民俗中大有体现。

王屋琴书

王屋琴书是以唱为主、说唱相间的说书类曲艺形式,它的演唱语言以王屋山区的方言为基础,其艺术特点沉稳、舒缓、激昂,乡土气息浓郁,有鲜明淳朴的地方特色,也是济源市所独有的曲种。

愚公移山传说

愚公移山传说发生和流传于河南省济源市西部的王屋山上。从愚公移山传说到《愚公移山》,经历了三大沿革过程。一是雏形阶段,即“吕三太搬山”的传说;二是成书阶段,战国时期,道家学者列御寇以“吕三太搬山”为素材写出《汤问篇·愚公移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也在他主编的《新潮》杂志上发表其长篇文章《愚公移山论》。三是升华阶段,特别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以《愚公移山》为题,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从此把这一寓言故事升华为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黄河船工号子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干线。黄河航运多数是载货下行,卸完货物空船上行靠人力牵拉,用篙撑顶,需许多人共同劳动、集体配合才能完成。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船工们根据不同的劳动场景,把握黄河和木船的特性,创造出能够统一行动的劳动歌调,这就是船工号子。船工号子是黄河中下游最后一段山河地区人们首创的,是济源沿河一带劳动人民的文化产物。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

在济源市坡头镇的大庄河和大峪镇的砚瓦河流域的10多个村寨,祖祖辈辈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董永与七仙女“天仙配”神话故事。在当地,随处可见完全符合故事内容的村名、地名、遗址、风物等,如董傅湾、董永坟、仙口村、槐荫村、槐荫树等,都足以证明故事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黄龙日盘八卦历

黄龙日盘八卦历是济源市太行深山区所独有的一种古老的计时方法,起源于我国道教的遁世文化,是民间知识历法推演中的传统技能。此种技能的演示过程与商代遗址、大汶口遗址、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龟甲彩石子的形式方法如出一辙,而又别具民间民俗的风格。

天坛砚盘谷砚

天坛砚盘谷砚作为文字书写和绘画的研磨工具由来已久。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天坛砚盘谷砚形成了石质细腻、温润如玉、柔而不绵、发墨保湿的特点,其制作从寻石、相石到雕刻成品经过30余道手工技艺,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至宝。

卢仝煎茶技艺

卢仝煎茶技艺总结了卢仝从小在济源老家武山煎茶喝茶的习惯和他到扬州喝茶作七碗茶歌的精髓。卢仝家乡——济源市思礼镇原武山镇从明清以来的煎茶习俗也印证了此茶道的传承轨迹。依据我国唐代出土的茶炉和茶具与尊卢仝为始祖的日本煎茶道的茶炉、茶具基本相同的事实,我们认为:卢仝煎茶道从唐以来就存在,“卢仝煎茶道”其实就是中国煎茶道,应该抢救和保护。

白棉纸制作技艺

白棉纸,又名檀皮纸,其制作技艺传承于济源市克井镇圪了滩,传承历史400年之久。白棉纸制作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皮,具有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等特点,故有千年寿纸的誉称。国家管理局和济源市档案馆曾用此宣纸来记载各类文书文件,是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传统用纸。

怀梆

怀梆这一优秀的传统戏剧发源怀庆府一带,是盛行于济源、沁阳等怀府8县的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俗称“怀调”“怀庆梆子”等。怀梆声调高亢豪放,如狮吼虎啸,委婉动听,似流水潺潺。

石氏针灸

石氏针灸起源于清嘉庆年间,通过对病人进行针刺、灸治和按压,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双向良性调整作用,从而祛痛祛病,增强机体防卫免疫功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78项非遗串起济源华彩文脉”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文脉颂中华·名家@传承”网络主题传播:走近文艺名家 传承中华文脉

“文脉颂中华·名家@传承”网络主题传播:走近文艺名家 传承中华文脉

名家,文艺,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主题,扬中,时代,文脉,艺术,发展,人民,小艺,精神,网友,习近平,新中国,中华文明,中心,总书记,内容,动画,平台,形式,故事,方面,经历,细节,微动漫

2020-07-30 #故事大全

读懂文化自信⑤:传承中华文脉

读懂文化自信⑤:传承中华文脉

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中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创造性,创新性,文章,求是,力量,建筑风格,强国,论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于卒伍,任贤,厉民,史鉴,比历,立德,中国梦,中国风,新时代

2013-08-06 #故事阅读

【贯彻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网络强国助推中华文化新传承

【贯彻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网络强国助推中华文化新传承

文化,中华,互联网,传播,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中国,产品,文脉,网络空间,王益民,发展,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作品,网络,创作,文化产品,短视频,网络文化,网络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网络,全国代表大会,人们,传统,儿女,创造性,创...

2014-03-17 #小故事

非遗传承中华文脉 教育播撒民族未来

非遗传承中华文脉 教育播撒民族未来

尉氏县,河南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园区,活动,邢庄乡,副县长,局长,情感,才能,活力,进校园,旅游,传统文化,彭华,刘忠宇,宋室,康青峰,徐颖,杨睿,朱村,李晓,王楠楠,王亚,肖蕊,路之遥,陈彩珍,副处长,第一书记

2009-10-30 #经典故事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天津非遗“这五年”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天津非遗“这五年”

天津市,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普查,代表性,资源,讲座,保护单位,体系,天津,数据库,活动,濒危,京剧,亲历者,传统工艺,历史,名录,基础,报告,抢救性,规划,合作,培训,宣传,建设,生活,传统文化,示范基地

2014-08-08 #故事阅读

【文脉颂中华】创新表达方式 讲好非遗故事

【文脉颂中华】创新表达方式 讲好非遗故事

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中华,中国,作用,创造性,案例,发展,生活,陈岸,与时俱进,动地,创造性地,做法,创新性,山西,故事,理念,生产性,生命力,网站,舆论导向,遗作,复兴,遗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创...

2014-10-07 #小故事

汪礼贤丨文化自信一一中华文明文脉血脉国脉三脉传承体系

汪礼贤丨文化自信一一中华文明文脉血脉国脉三脉传承体系

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太极,国家,文明,中华文明,中国,黄帝,孔子,炎帝,伏羲,天下,中华,血脉,家庭,伏羲女娲,和中华,体系,文字,秦始皇,统一,家庭观,系统,乾隆,天人合一,始祖,儒家,历史,四位一体

2015-10-16 #短篇故事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系列报道之一:天津非遗“这五年”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系列报道之一:天津非遗“这五年”

天津市,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普查,代表性,资源,讲座,保护单位,天津,数据库,活动,濒危,京剧,亲历者,传统工艺,体系,历史,名录,基础,报告,抢救性,成果,规划,合作,培训,宣传,建设,生活,传统文化

2020-09-07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