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成长在路上 ——《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细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书评

时间:2020-06-25

麦田里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368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通过霍尔顿这个16岁少年的视角,以回忆的方式,在加州的一所疗养院里向他的心理医生讲述了自己被潘西中学开除后,在纽约游荡了三天的生活经历和心灵感受。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孤独、矛盾、彷徨而又不驯的美国青少年形象,通过霍尔顿在路上的见闻为读者呈现了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少年的迷茫与成长。孤独与反叛——故事的主人公《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叛逆孤独的“垮掉式英雄”形象,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同,他不再属于哪个集体,也不是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家,更不是被拯救的对象。他反叛主流文化和体制,在内心远离人群和社会,他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是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一、孤独霍尔顿在小说里似乎一直被外在表象和潜在愿望的矛盾所困扰着,而这一矛盾也使他极为孤独和痛苦。他讨厌旁人的虚伪和欺骗,却在列车上编造令人厌恶的同学的感人事迹,只为不让他的家长难过;他厌恶电影,却无所事事只能去电影院打发时间;他根本不爱他认为庸俗的萨莉,但仍然忍不住迷恋她的美色。虽然他没有物质上的顾虑,却得不到家庭和学校的关爱,他认为父母哥哥都被世俗化了而不屑与他们沟通,家庭对他来说,远不是温暖和庇护的所在;他被学校开除后,他尊敬的历史老师斯宾塞以“人生犹如一场球赛,需要遵守规则”劝导他时,他却只是想着中央公园里的鸭子和老师闲扯;其实在他的内心,他厌恶周围一切的虚假,但却对美好的事物充满着爱的渴求;他缺少明确的目标,自由散漫,但内心却被危机感和责任感所充斥着,渴望能够为某项伟大的事业而牺牲;他离不开物质,沉溺于浮华,内心却向往宁静和真实……所有这些都使他在成长过程中陷入了难以排遣的孤独之中,他迫切需要与人沟通,于是频繁出入公园、酒吧,通过电话邀请各式各样的人,和所有能够遇到的人交谈,他艰难地寻求着世界的理解。个体的人第一次被突显出来,他以个体的力量直接面对社会,经历着个体生命在成长中必须面对的一切,而在这样的生命体验中,恐怕有的只是透彻的寒冷和彻底的孤独。所以他只能倒戴着红色的猎人帽,以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把自己和周围污浊的世界隔开,以示自己的清高,以及,对自我的一种消极而本能的保护。二、反叛二战后的美国,物质文明有了飞速的发展,中产阶级人数激增,人们的生活围绕着赚钱和享受物质生活上,传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法则被摧毁。生活方式产生了剧烈的变化,社会矛盾凸显,人与人之间变得势利而虚假,充满隔阂,没有真正的交流。有人把美国的五六十年代称为“静寂的五十年代”或是“怯懦的五十年代”,美国政府奉行杜鲁门主义和麦卡锡主义,造成国际上冷战加剧,有人粉饰太平地过着混沌的日子,有人看不惯庸俗、虚伪的世界,想要反抗,却又找不到出路。霍尔顿是作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叛逆青年的典型塑造出来的,多次被学校开除,倒戴着猎人帽,浑浑噩噩,满口粗话,玩世不恭。乍一看,是一个卑鄙下流的坏蛋,但是他与他们不同,他的身上仍然存着善和理想,他的消极和“垮掉”是一种变相的不满和反抗。霍尔顿的反叛,首先是与传统和主流的决裂。他向教育制度挑战,认为学校是实利主义的摇篮。在他看来,学校标榜的要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有头脑的年轻人”全是些鬼话,他对迂腐专断的教育方式也厌恶至极,因而,他在学校接受到教育并没有令他感到更快乐,他抵触虚伪的常规,考试屡不及格,多次被学校开除,他的心中充满苦闷和牢骚,因而讲粗话成为他对现实和生活不满的表达,是他宣泄的一种方式,也是他的真诚善良的天性在语言中得以解放的体现。其次,在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上,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若有若无的疏离感,在他三天的流浪生活中,他一直在试图逃离家庭而趋向更深的自我。父母在他的世界中几乎完全消失,他厌恶成为一名律师,就像父母期望的那样,他认为这是唯利是图的工作,他也对才华横溢却向金钱诱惑屈服的哥哥失望,他幻想着到偏僻的西部去随便找个工作,过一种又聋又哑的生活,从而与假模假式的社会断绝关系,这与美国社会当时的享乐和拜金是极其相悖的。而“性”更是成为他标举反叛的方式,因为在他的思想中,这已经不再是禁区。他在旅馆中一时冲动召来妓女,但马上意识到自己这么做不是想要得到肉欲上的满足,而仅仅是以这种堕落的方式去反抗假模假式,他就在这种放纵中确证自我,表达反叛。当然,在霍尔顿的反叛背后,是一颗为善的心。他什么也不想做而只想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看护着那些悬崖边的孩子,他害怕成绩太差让历史老师难过而在卷子上写短信,他因吃得比修女丰富而自我厌恶,坚持捐钱聊以慰藉。霍尔顿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很多缺点,举止粗俗,常遭人误解,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真挚而纯洁的心,他既不是一个纯粹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他一消极颓废的方式不断地抗争着,是一个反叛的“垮掉式英雄”形象。期待与寻找——故事的主题二战后,美国出现这样一群青年,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他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地方,在路上解决困惑,在流浪中寻找自我。疯狂,失落,孤独,同性恋充斥了他们的内心,人们习惯叫他们“垮掉的一代”,他们表面上颓废、消极,但是内心充满狂热,他们无力改变现实,只求守护好心灵的麦田,他们逃离现实的生活,在颓废中麻醉自己的神经。克鲁亚克的《在路上》,金斯堡的《嚎叫》,都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状态。塞林格是比较早体现出这种“垮掉”思想的作家,他把霍尔顿也塑造成一个“垮掉分子”的形象,表达他在路上寻找自我,经历成长这一主题。16岁的霍尔顿正处于儿童与成人世界的转折期,一方面,他将告别充满想象力的童年,另一方面,他即将步入神秘的成人社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他始终无法确立自身的社会身份,他不屑一顾别人眼中的“伟大事业”,却又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他忽而觉得自己应该去当小偷,忽而又想逃到西部去。在纷繁的成人社会,他找不到应有的归属感。他表面玩世不恭,急躁不安,实际内心深藏着对现实的忧虑,渴望改变虚伪的世界。现实的黑暗与对未来巨大而又朦胧的渴求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渴望着纯真和自然之美,期待着田园的生活和慈爱的世界,他喜欢死去的弟弟艾里,因为他不会长大,永远不会假模假式,他也最喜欢十岁的妹妹菲比,因为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纯真可爱。他一方面期待着世界变好,梦想实现的那一天,另一方面,却以不可思议的热情在路上行走,甚至不惜死去。他在街上漫游,却没有明确的目的,甚至连娱乐的目的也没有,存在的现实与理想的气质,他兼而有之,期待的情绪弥漫了整部作品,甚至直接外化成一个简单的动作——寻找,他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一条寻找自我、确定自我、建构自我和表达自我的道路。寻找心灵的净土,守住纯真,这也是当时很多垮掉一代作家的想法,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往往用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维护他们心中的纯真,在路上完成了少年向成人的摇摆和蜕变,“在路上”成了他们摆脱日常的愚蠢世界,走向更美好的世界的契机。死亡与皈依——故事的结局故事以霍尔顿回到家中,生了一场大病,接受疗养院的心理治疗并回到学校作结。回头看整部作品,虽然节奏非常慢,只是讲述了主人公三天里在路上流浪的生活,但是个体生命对身份的困惑、在路上的找寻和精神的皈依(死亡)却表现得非常完整而饱满。美国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说:“任何回归的尝试都是剧痛的,它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痛苦、精神病症、生理或精神上的死亡。”当生命的意志遭受挫折之后,霍尔顿就开始走向了死亡之旅。在霍尔顿的生活中,死亡的阴影始终萦绕不去,甚至成为生的一部分。弟弟艾里的死成为霍尔顿永远的记忆,他无法忘记弟弟那只写满诗句的垒球手套。当他过大街时突然感到一种无法走到街对面的恐惧是,心中暗暗祈祷请求弟弟不要消失不要消失,因弟弟的死而在痛苦中打碎汽车玻璃时留在手上的伤,永远地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仍时不时会疼。作者提及安东里尼先生曾警告霍尔顿:他正朝着某个将导致跌落的方向走。我们可以看出霍尔顿的精神崩溃,他要与这个世界决裂。安东里尼先生对霍尔顿建议:“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对于霍尔顿,这个16岁的纯真敏感的男孩儿来说,他只会是“不成熟”地“英勇地死去”。 可以说,身边的朋友、亲人惨烈的“死亡”为霍尔顿探索、寻求自我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路标,或者说是对他的某种启示或者激励,死亡更像是一种警醒,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而皈依在故事的层面上,可以概括为霍尔顿精神探求的一种出路,是霍尔顿消极情绪的死亡。霍尔顿的回家实际上是一种皈依,他愿意接受现实,回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但这不意味着对现实的妥协,而实质上是变得理性而宏大。他因此才跨越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体味到更为阔达的生命境界,走向精神的新生。这也许也就是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尊重,当然也包含了他对现实和人生的困惑,我们在作家的笔下看到“成长在路上”这一主题变奏和执拗到近乎病态的对自我和梦想生活的追寻,而死亡和皈依无疑代表了作者对当时精神探求出路的一种思考和解答。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成长在路上 ——《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细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书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作为故事 或者寓言——评小说《献给艾斯美的故事:怀着爱与凄楚》麦田里的守望者书评

作为故事 或者寓言——评小说《献给艾斯美的故事:怀着爱与凄楚》麦田里的守望者书评

艾斯美,头发,查尔斯,状态,小说,艾斯,故事,战争,才能,个体,圣歌,弟弟,美的,本能,神色,磨难,训练,进攻,教堂里,指导教师,下士,人称,合唱团,婚礼,小女孩,寓言,第三人称,精神,遭遇,是出于

2020-09-10 #故事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梗概

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梗概

霍尔顿,妹妹,学校,父母,老师,回家,萨丽,同学,妓女,孩子,不想再,了一场,我是说,没有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公,毛里斯,好一,我得,主人公,一家,一面,学生,价格,修女,冷水,候车室,冷风,功课,厕所

2020-06-26 #长篇故事

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梗概

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梗概

霍尔顿,妹妹,学校,父母,老师,回家,萨丽,同学,妓女,孩子,不想再,了一场,我是说,没有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公,毛里斯,好一,我得,主人公,一家,一面,学生,价格,修女,冷水,候车室,冷风,功课,厕所

2016-12-13 #故事会

青农节气故事 | 麦田里的宝藏守望者

青农节气故事 | 麦田里的宝藏守望者

林琪,小麦,麦田,中国,突破,燕飞,中望,天下粮仓,惊蜇,三农,人生,人口,乍暖还寒,俯下,使命,前路,困境,团队,岁月,山东省,山东,底色,年轻人,故事,接力棒,教授,旱地,时光,有情,来源

2020-03-29 #短篇故事

校友故事俞孔坚:麦田里的守望者

校友故事俞孔坚:麦田里的守望者

俞孔坚,诗意,人居,市场,好的,人们,土地,过程,开发商,景观,景观设计,幻想,设计,生活,意义,建筑,校园,消费者,社会,老虎,项目,一定是,因为它,大地,价值观,住宅,方法,居者,宫殿,帝王

2020-06-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还是永远的反叛者?

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还是永远的反叛者?

2013-01-22 #经典故事

塞林格:不愿《麦田里的守望者》拍成电影

塞林格:不愿《麦田里的守望者》拍成电影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马特,作品,西摩,小说,故事,读者,周嘉宁,作家,这本书,J.D.,J.,D.,译林出版社,塞林,霍尔顿,好的,东西,小传,九故事,先生,形象,房梁,木匠,父亲,问题,孙仲旭,弗兰妮,杜湘

2009-12-15 #短篇故事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00字以上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00字以上

霍尔顿,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孩子,这本书,理想,时候,学校,内心,妹妹,社会,读后感,生活,人们,叛逆,少年,父母,悬崖边,麦田里,世界,精神,美国,青少年,青春,事情,人生,作品,小说,离家出走,在那

2020-07-01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