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随笔:喀什的古老元素

时间:2020-09-24

喀什民间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809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卢一萍

元素一:回忆

当我十年前第一次启程前往喀什时,那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只有想象:遥远、热烈、辽阔,被金色的沙铺满,沙中有古国的遗迹,维吾尔的气质、禀赋、言语、痛苦、欢乐……这一切都沉浸在阳光之中——阳光的气味泛着瓜果腐熟后的酒香。

那时,喀什还没有通火车。我坐的班车是一对骠悍的维吾尔族父子开的,虽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显示着不要命的架式。但因为好些路段被洪水冲坏了,客车还是跑不起来。这种缓慢的车速使我感觉自己好像坐在一辆中世纪的旧马车上,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且歌且行。客车日夜不停,用了60多个小时才走完那1500多公里路程。现在,我坐着火车,从乌鲁木齐出发,24个小时就到了。

记得车走到和硕,有个老乡甚至赶上了一头肥硕的绵羊,羊显然是第一次坐车,它一直惊奇地看着车窗外飞掠而过的景色,不时会因为惊诧而发出“咩咩”的叫声。那位老乡也是第一次出远门,他不知道到喀什的路有多远,所以带了足够的给养——为自己带的半口袋馕、两个装满了五公斤水的塑料胶壶,还为羊带了两麻袋草料。羊在车上吃草,不时把乌黑发亮的羊粪蛋“乒乒乓乓”撒在车里,当然,还有它排泄的液体。羊干这样的事天经地义,毫无愧色,只是苦了他的主人,羊撒羊粪蛋子,他就要站起来陪上笑脸,说几句表示歉意的话,把羊责怪一番;羊撒一泡尿,他也要站起来鞠个躬,批评羊随地大小便。但羊好像是要有意为难它的主人,拉屎拉尿的的频率很高。所以那老乡几乎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得“引咎”一次,这反而弄得我们不好意思了。事后我们知道,他是到喀什噶尔去看望他一位生病的亲戚的,这只羊是他送给那亲戚的礼物。

我每次到喀什,都会想起那位老乡,就像我不管到南疆去过多少次,总会为如此广阔的大地而震憾一样。

秋天的阳光在南疆大地的上空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列车里一直有一种由秋天的阳光味、尘土味和莫合烟味、汗酸味、羊膻味组成的浓烈的、南疆大地的气息。

我这次来喀什,还是保持了第一次见到它时的那种新鲜感,每次来到这座城市,我都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作为中国最西部的、最古老的城市,他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的。

它很气魄的广场,拓宽的街道,现代化楼房,穿梭往来的各式汽车,铁路,国际机场,代表着它现代的一部分;但它还保持着一些古老的元素,保持着传统,保存着一些古老的风情和生活方式。它们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喀什噶尔五彩的、深具内涵的生活图景。

感觉中,这座城市总是躺在阳光中,即使夜晚,也留有阳光的温度。白杨和沙枣以及庄稼以它为核心,向四周绵延开去,直到高山脚下,直到大漠戈壁边缘。褐色的群山顶上覆盖着冰雪,冰雪下面就是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公格尔山、公格尔九别峰闪光的山顶照耀着整个喀什噶尔绿洲,冰峰雪岭与黑色的戈壁、金色的沙漠一起,把这块绿洲衬托得像一块翡翠。

元素二:底色

我在宾馆住下后,身材高大的喀什市委宣传部王洪先部长过来看我。这是我第二次和他相见。前次是在春天,他请我们在街边的小吃摊上吃喀什烤肉,喝乌苏啤酒。随意、轻松、大饱口福,像亲密的朋友一样。这次,他坐着一辆很旧的普通桑塔拉轿车。还是那种随随便便的样子,没有一点“市委常委”的派头。你似乎可以感觉到,他能和哪怕是最底层的人在同一个碗里吃饭,同一个缸子里喝水,同一个土炕上困觉。他身上,这种质朴的、来自泥土的底色一点也没有改变。就像这座城市的表面在不停的变化着,而灵魂还是原来的样子。

喀什维吾尔人占绝大多数,凡是在这里生活了一些年头的汉族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商贩,都有些被“维化”了。一些人维语说得和汉语一样流利,喜欢面食和牛羊肉了,习惯了用碗或茶杯畅饮,说话直来直去,不再转弯抹角……原来,没有人试图改变这座城市,大家在享受一种很有情趣的土生土长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悠然自得地等待着现代文明的来临。但现代化的浪潮即使在这个地方也难以阻挡。最后,现代和传统各自呈现在了这座城市中,虽然有一种不协调感,但它仍然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充满浓郁的中亚伊斯兰气息的城市。

这里的人从未拒绝外来文化和异族文明。1868年,俄国探险家乔汗·瓦里汗诺夫到喀什噶尔考察时,外国人的人数相当于当地居民的四分之一。他们大多是浩罕人、阿富汗人、犹太人、印度人、波罗的海人,希尔凡人、鞑靼人,还有英国和俄国的使节;同时,它还是大探险时代来来往往的探险家的落脚地。

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马嗄特尼的夫人凯瑟琳·马嗄特尼是位勇敢的英国女子,她远离英国,随丈夫在这里生活了17年之久。1931年她满怀深情地、用细腻温馨的笔调写了《一个外交官夫人对喀什噶尔的回忆》。在这本书中,她说喀什噶尔人“颇具欧洲人特征”;她还说,“他们既具有游牧民族的奔放豪气,又有汉民族的中庸适度,还具有西欧人的风度、南亚人的热情,这一切在他们身上形成了一种少见的贵族气质。”

元素三:节奏

因为少雨,尘土仍然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这当然也是阳光的赐予。毛驴的叫声会不时在某个街角响起,白须飘然的老汉骑在毛驴背上,悠然地任驴把自己驮到要去的地方。老太太和妇女则坐着毛驴车——就那种平板车——在上面铺一块毡子——和他们的孙子、孙女们半卧在上面,有时一辆毛驴车上可奇迹般坐十多个人,毛驴显得跟一只老鼠样大小。它细碎的步子踩着脖子上的铃铛声,神情卑微而平静。因为车上拉的是女人,驴一般都打扮过,脖子上挂着铃铛,额头上也会顶上一团最大的线缨络,使它看上去像一位打扮过的新娘子,但即使这样,毛驴也从不神气,反而感到羞涩,显得朴素而诚实。

不时也有骑着高头大马的汉子,叨着烟卷,腰上挂着英吉莎刀子,威风得像骑士一般从大街上走过,勒住马缰时,马会“咴咴“嘶鸣。马车更多,车也是平板上铺一块鲜艳的毡子,马却装饰得很是富丽,马缬、僵绳都用红布裹过,马脖子上挂着闪闪发光的铜铃,红艳的缨络点缀着马的额头,有些马身上还披着图案精美的土耳其织毯,“得得”的马蹄声和铜铃声使你老远就能感觉它的到来。

马车和驴车都可出租,人们把这叫作“驴的”,或“马的”,游览喀什,坐在这样的车上是再好不过的。

有时也有骆驼迈着尊严的步子,像武士一般,从大街上走过;还有从帕米尔高原赶下来的成百只羊,从街道的另一头涌过来,带着风尘仆仆的味道。车子都停下来,恭候它们通过,人们都远远地看着它们,好像在送一支远征的队伍。

城市的节奏并不匆忙,大街上的男男女女悠然自得,你虽然恍若置身于某个阿拉伯城市,但绝大多数妇女并没有在脸上罩上黑色的面纱;为显示自己地位优越,生活舒适而不再保持身材的中年妇女们,显得雍容福态,少妇则无法掩饰她们的天然风情,年轻的姑娘有一小部分穿着时髦的正在上海或东南沿海流行的服饰 是的,时尚是个没有办法阻止的东西——但大部分人还穿着用鲜艳的艾德莱丝绸做成的衣裙,梳着十数根黑色小辫,戴着装饰高雅、色彩红润的帽子,你常常会为从自己面前走过的姑娘的美丽而惊讶,而惆怅,但她们已飘然走远,当你大胆地注视她们,她也会回过头来,用传神而勾魂的眼睛更大胆地看你,直到你垂下眼睑,不得不逃避,她才以胜利者的姿态,或快乐地笑着跑开,或转过头去,再对你回眸一笑,使你由惆怅变得忧伤。

元素四:世相的色彩

还有那我不知道该怎样来描述的世相的色彩。

它是一种飞扬流动的花纹,一种喜气洋洋的铺张,一种宏大的天籁般的交响,一种绚烂的幸福与安然……所有的色彩都集中在了这里,成为从古丝绸之路开通之际就已开始的色彩的沉淀和积累——谁也测不出它丰富的程度。

画驴的黄胄说,“春风捉笔写不尽,七彩古城四季新”。这里的七彩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词语。

喀什噶尔巴扎(即集市)载负着这些色彩,把这个民族的物产和情趣展现给你的同时,也让你进入了丝绸之路风情的长旅,进入了一个无所不有的世界。

一到巴扎日,就会有五六万人从四面八方赶到巴扎上。那里也备下了能满足你的一切:四海商货,土特珍品,骏马肥羊,瓜果蛋禽……色彩转化为世相,世相转化为色彩。

仅东门外的农副产品市场就占地110亩,粮油、蔬菜、棉花、鲜果、药材带着泥土的气息,马牛羊骡则带着草原的气息,鱼鳝鹅鸭则带着水池的气息;而夏秋两季,桑椹、樱桃、黄杏、蟠桃、酸梅、石榴、苹果、核桃、香梨、西瓜、葡萄、巴旦木、无花果、甜瓜等纷纷上市,它们带着或紫黑、或金黄、或红艳、或青绿的色彩,点缀着每个人的视野和胃口,也让果香弥漫了整个城市。

艾提尕尔巴扎在历史上由来自安集延的乌兹别克人经营。这里多为精美的手工艺品,有曲曼花帽、英吉莎小刀、镶有金银铜条的衣箱,富有民族特色的项链、戒指、手镯,还有各种民族乐器,色彩绚烂,琳琅斑斓。

位于艾提尕尔广场左侧的安江市场,是一条不到10米的巷子,却密集着600余个摊位,经营着尼绒、丝绸和其他布匹以及毛毯、鞋袜、珠宝、首饰等数百种商品……

我不得不说,这是我所到达的最富有人间气息的地方,而最为珍贵的是,它还带着丝路凿空之时的气息,带着那种远古的味道。

这就是我最初印象的喀什喀尔。的确,我一到这座城市,就被迷住了。我暗暗庆幸命运让我来到了这里,来到了与我想象如此相符的地方。走了那么远的路,没有白走;它让我这个一无所有的人,一夜间拥有了一个可以与外界区别开来的王国,拥有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元素五:卡斯区

喀什噶尔的灵魂在卡斯区一带。它代表了这个城市古老的过去,平静的现在,如果幸运,它必然会代表未来。

在这些历史久远的区域,那些用花草和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民居,是如此富有民族特性。在乌斯塘布衣、在艾提尕尔广场周围,只要你沿着任何一个巷口走进去,就会被一种古朴得近乎原始的色彩、泥墙和气息所迷惑。一切现代的气息被隔离了。它超凡脱俗于一切之上,它像是在力图与这座城市区别开来,以形成一种必须深究和仰视才能理解和看到的景致。

房屋就在黄色的泥土上用泥巴和杨木建筑起来。好多木头去枝之后,没有刨削加工,就那样,以一种金黄的颜色架构和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以泥筑墙,以泥涂顶,以泥抹地。全是泥土的颜色、气息和味道。它们或依着山势而建,或从平地上突兀起很高,高低不等,错落有致。那些阳台会从房子的一侧挺出来,像农妇的乳房,颤颤悠悠,有些下垂,却牢实而饱满。整个街区看上去都是歪歪扭扭,晃晃荡荡,松松垮垮,加之又有许多跨越街巷两侧的、仅用几根粗糙的杨木横担着支撑的过街楼,在分割着一年四季的光阴,更让人觉得它们随时要垮塌下来,但他们却战胜了时光的侵袭,在南疆浓烈的阳光下存在了数十上百、甚至数百上千年之久。

阳光下的这些旧巷更具有美的质感,那种明暗交错使普通的泥土显得深具内涵,仿佛其中有一种古朴的美正在骚动。如果是在清晨的朝霞和黄昏的夕照中,那泥土的颜色会柔和而深沉,凝重而明亮,像富有生机的季节一样吸纳着太阳的瑰丽光彩。使自己也闪耀着灵动的、难以捉摸的七色光芒。

点缀这一切的除了变幻的阳光,就只有窗户、门楣,一棵偶尔伸出院墙的巴旦木树、苹果树、杏树、白杨树,不时有一线葡萄藤一直攀援到阳台上,攀援到可能是维吾尔少女的窗前;有时也有晾在阳台上的衣裙,或干脆是站在窗前想念人的青年女子,或是在阳台上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想着心事的媚人媳妇,或是在墙角的阳光下“追忆似水年华”的老太太或老汉。

也许有人会觉得那土里土气的颜色会让人觉得贫寒或拮据,即使是,那也是不同的。那是一种富有的贫寒,洁净的拮据。一旦跨进屋里,你就会惊叹那种浓厚的从远古延绵至今的生活气息。楼下的地板不是水泥的,也清扫得很干净;墙上挂着鲜艳的和田或当地出产的壁毯,还会有表示真主所在的清真寺图案——有麦加圣地,有艾提尕尔,上面印有赞美真主的赞美诗和有关信仰的古老圣言。靠墙总会有一铺宽阔的老炕,炕上总会摆放着招待客人的瓜果、糖和茶水。楼上的房间则透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性,铺着地毯,有电视、沙发,因为大多由年轻人居住,也会有维吾尔乐器,还有吉他之类;有虚拟化后显得更为接近神圣之境的清真寺挂图;也有马拉多纳、玛丽莲·梦露等人的画报。即使贫穷的人,家里也无一例外地干净整洁。正如一位生活贫困的老人对我说的,即使再穷,我也有干净和整洁。

走在街巷中,总会遇到三两个老人坐在院门边,一边交谈,一边安享着阳光。遇到旅游观光的人,无论是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还是国内的游客,只要从他们面前经过,他们总会微笑着向你点头致意,显得十分和善友好。

旧巷无疑是孩子的天堂。他们见到游客,则用简单的英语向你问好,有一个才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一边颤颤悠悠地跑着,一边玩耍着,也会突然抬起脏兮兮的脸来,用稚嫩的声音向你问候,然后摆出姿势让你照像,使你觉得快乐而幸福。

转过一个拐角(那些拐角是何其多),你有时会遇到一个或几个迎面走来的维吾尔女孩,她们比男孩子文静、干净,穿着漂亮的艾德莱丝绸做的连衣裙,戴着饰有羽毛的小花帽。她们都是小美人。或白净或黝黑的脸蛋,又黑又大的明亮清澈的眼睛,扑闪着的长长的睫毛,深深的眼窝,让你沉醉,仿佛可以听到泉水的声响,如果你要和她们合影,她们会十分大方地摆出各种优美的姿势满足你的愿望。

少女们在前面走着,她们的身材苗条而轻盈,十数根黑亮的辫子垂在身后。他们走着走着,就突然不见了,她们就在你不经意的某个瞬间,进了自己的家门。

这就是喀什噶尔的旧巷。一个让你希望在里面不慌不忙地慢慢走下去的地方——哪怕用一生去走也值得的地方。

元素六:智者

那位坐在毛驴背上的老人从小巷深处走出来时,浑身的表情都像动画片中的阿凡提。他穿著整洁,戴着一付多少显得有些滑稽的黑边老花镜,他任凭那毛驴走着,自己在驴背上读着一本书。那驴的毛色发亮,驴唇白色,步态平稳优雅,可能是长期耳闻目染,这匹驴已是一匹有文化的驴,所以举动之间,颇有些学究气质。老人陶醉书中,不免摇头晃脑,远远看去,好像他在就书中一时想不明白的问题与驴探讨。驴垂着耳朵(走累了的驴通常会如此),好像不太愿意听那些或美好虚幻、或高深玄奥、或痛苦沮丧的话题。

我注意那位老人很久,最后忍不住走过去,以手抚胸,施以礼节,问老人是否能听懂汉话,老人自豪地点点头,用维式汉话说,我不但能说汉话,还会读汉文书。我读过《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那书太有意思了!

每个汉字都像是从他口中迸出的,带着金属似的回音。

我十分高兴,问他,你看的是什么书。

他自豪地说,一本伟大的书,他的名字嘛就叫《艾里甫和赛莱姆》。

我看见诗歌使他的情绪饱满,双眼潮湿。他让毛驴停下来,说,我为艾里甫和赛莱姆的爱情深深感动,但我不能把那些忧伤的诗句念给远道来喀什噶尔的客人,以免破坏了你愉快的心情,我给你朗诵一段不忧伤但很智慧的诗句吧——

觉乃依特圣人:什么树靠吮吸自己的血生长?

什么鸟能自由地飞遍四方?

什么人的脸没有血色?

孩子啊,请回答我的问题。

艾里甫:生命的树靠自己的血液生长,

智慧的鸟能在世界自由地飞翔,

说谎人的脸就像白纸,

圣人啊,艾里甫回答了你的询问。

他用沙哑但充满质感的声音朗诵完,快活地一笑,用维语祝福我并向我道别后,拍了拍毛驴,又往前走了。

老人在驴背上诵读的是10世纪初维吾尔族诗人玉甫素阿吉根据民间传诵的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写成的叙事长诗。这首诗自诞生以来,就出现了许多手抄本,我在他那里看到的抄本分叙说部分和弹唱部分,叙说部分为442行散文诗,弹唱部分有1262行双行诗,共1704行。民间乐师们给它配上了几十种曲调,常在欢庆的节日和麦西来甫(民间一种歌舞聚会)上传唱,从而使他逐渐成了维吾尔人世世代代诵唱的著名诗篇。

它的故事是这样的:国王阿巴斯和宰相艾山外出狩猎,遇到了一只怀胎的羚羊,两人都因妻子怀有身孕而放过了这只羚羊。王臣二人于是相约,如果妻子生下的是一男一女,就让他们结为夫妻,并立了婚约。后来,王后生下一个女孩,取名赛乃姆,意为美人;宰相夫人生下一个男孩,因为宰相已经去世,所以取名艾里甫,意为孤独的孩子。两人青梅竹马,倾心相爱。可是艾里甫家越来越贫穷,国王背信弃义,撕毁了婚约,并把艾里甫全家流放到巴格达。艾里甫在遥远的地方思念赛乃姆,决心无论如何也要与赛乃姆相会,于是,他踏上了回归故乡的路。途中他被强盗掳掠,被卖给国王做了看管花园的奴隶。他隐姓埋名,默默劳作,终于与赛乃姆相会。国王知道后,派兵丁搜查花园,一对有情人在善良人的帮助下,逃出王宫,化为一对自由的鸟儿,迎着太阳的光芒飞向远方。

这部诗集犹如一园玫瑰,散发着让人心醉的芳香。

有一种力量驱使我跟随驴背上的老人,我希望到他的家中,把那抄本翻阅。我不懂维语,我也许读不懂其中的一行诗,但我能感受到诗歌那浓烈的气息。他用充满深情的、混杂着维吾尔气息的汉话朗诵诗篇的声音,我将永不会忘记——

这首长歌流自我智慧的源泉,

像夜莺的悲鸣激荡在每个人心间。

我放开歌喉唱艾里甫和赛乃姆,

为忠诚的恋人献上爱情的花环。

记得那天我跟随他到了他的家门口,他吃惊地转过头来,但马上就明白了——你是不是还想听我吟唱这爱情诗篇?

我重重地点点头。

爱听这诗篇的人越来越少,好像爱情现在一点也不重要,所以你要听它我非常高兴,但你得去买两瓶美酒来献给我,这是我几十年来的规矩。

我高兴地去买了两瓶伊犁特曲,来到他的院子里。他在院子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等着我。一看酒,就说是好酒,一人一瓶。他打开酒瓶,自己先喝了一大口。

然后,他提着酒瓶,带我去了他的书房。他书房里堆了好几摞书。他懂阿拉伯语,能看汉文书,该是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他告诉我,他有十四个儿女,十四个儿女中,有一个是县长,有一个是司机,有三个是教师,有两个是阿訇,有一个女儿是歌唱演员,还有两个儿子是工人,有一个儿子是军官,有两人在做生意,最小的在北京读研究生。全都挺有出息的,所以他现在可以安享晚年,除了到清真寺做礼拜,就是吟唱诗歌和喝酒。

他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几口酒下肚,他的脸更有光彩,真是鹤发童颜。他打开了那本手抄书,以酒相伴,充满激情,且歌且吟,唱到伤心处,则泪流满面;唱到高兴的地方,则神采飞扬。他完全沉浸在了诗歌的氛围之中。

他已经八十一岁了。他说,他一开口吟唱《艾里甫和赛莱姆》,每次都得唱过瘾,不然,他会十分难受。他就这样,一直从中午唱到了晚上。两瓶酒他喝掉了一瓶半,但却没有一点醉意。临别之际,他一直把我送到了巷口。

站在街巷之间,一抬头就看见了那轮明月,看见了满天星辰,我知道自己十分荣幸的头顶着天下最明净的夜空,心里十分激动。而从街巷两侧的居所的狭小窗棂中漏出来的灯光与夜空辉映着,使我恍然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梦境之中。

这伊斯兰的气息在月夜里显得格外浓郁,我不知道这些古老而又普通的房间里隐藏着多少个像他这样看似平凡的智者和诗人。

他是真正理解、尊重并热爱诗歌的人。因为他生存在最接近泥土的地方。他的诗意和智慧也全都来自那里。

那是我最接近诗歌的一次精神之旅。那个伟大的老者名叫艾依提。

元素七:信仰

我早早地便去了艾提尕尔广场。

黎明时分,艾提尕尔清真寺门楼的平台上就响起了达甫、纳格拉、萨巴依和苏呐依、木笛、热瓦甫、弹拨尔、卡龙、艾捷克等民族乐器演奏的《牡丹汗》、《祈祷歌》、《摇篮曲》、《喀什的春天》等乐曲。这些或热情奔放,或深沉雄浑,或优美风趣的乐声首先为节日带来了欢乐的气氛。穆斯林们在乐声中起床、洗漱,节日也就开始了。

黎明刚过,掌教阿訇在宣礼塔上召唤教徒们前来做礼拜的声音就开始响起,他那洪钟般的声音也是这一天对真主的第一声赞美,——“allah—ho—akber—,allah—ho—akber—真主伟大——,真主伟大——”。

这声音在静谧清凉、尘埃落定的清晨传得很远,这召唤信徒们忠实安拉的声音把世界彻底唤醒了。

马开始嘶鸣,驴开始练嗓子,天开始放明,鸡啼叫得更欢,彼此像在比赛;母亲在吆喝孩子起床,有人在开始唱歌,有人又在为生活发愁;然后就是坐着汽车,马车、驴车、牛车——以及步行的男人们,向艾提尕尔涌来。好像所有的街道都通向这里,好像这里是一个信仰的大海,无数条由信徒们汇成的河都涌向这里……

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所有的人站在那里,把心交到真主的手上,然后把手举起来,掌心朝向耳朵,聆听真主的声音。

成千上万人对真主一起赞美的声音猛然响起。那声音像从极远的、极宽广的海的深处传来,好像可以把整个大地抬起来。

——发表于《西域文化》2012年第2期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随笔:喀什的古老元素”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人们,橡胶,二氧化硫,硫磺,硫化氢,臭味,害虫,庄稼,火山,百家号,分子,硫酸,化学元素,作者,南昌,天然橡胶,时会,气体,气味,小故事,有许多,农药,孔洞,火药,弹性,强度,感觉,时候,朋友,浓度

2020-05-1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人们,橡胶,二氧化硫,硫磺,硫化氢,臭味,害虫,庄稼,火山,百家号,分子,硫酸,化学元素,作者,南昌,天然橡胶,时会,气体,气味,小故事,有许多,农药,孔洞,火药,弹性,强度,感觉,时候,朋友,浓度

2020-07-29 #长篇故事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人们,橡胶,二氧化硫,硫磺,硫化氢,臭味,害虫,庄稼,火山,百家号,分子,硫酸,化学元素,作者,南昌,天然橡胶,时会,气体,气味,小故事,有许多,农药,孔洞,火药,弹性,强度,感觉,时候,朋友,浓度

2020-07-3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人们,橡胶,二氧化硫,硫磺,硫化氢,臭味,害虫,庄稼,火山,百家号,分子,硫酸,化学元素,作者,南昌,天然橡胶,时会,气体,气味,小故事,有许多,农药,孔洞,火药,弹性,强度,感觉,时候,朋友,浓度

2020-07-30 #小故事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人们,橡胶,二氧化硫,硫磺,硫化氢,臭味,害虫,庄稼,火山,百家号,分子,硫酸,化学元素,作者,南昌,天然橡胶,时会,气体,气味,小故事,有许多,农药,孔洞,火药,弹性,强度,感觉,时候,朋友,浓度

2020-07-29 #长篇故事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人们,橡胶,二氧化硫,硫磺,硫化氢,臭味,害虫,庄稼,火山,百家号,分子,硫酸,化学元素,作者,南昌,天然橡胶,时会,气体,气味,小故事,有许多,农药,孔洞,火药,弹性,强度,感觉,时候,朋友,浓度

2020-07-29 #故事会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人们,橡胶,二氧化硫,硫磺,硫化氢,臭味,害虫,庄稼,火山,百家号,分子,硫酸,化学元素,作者,南昌,天然橡胶,时会,气体,气味,小故事,有许多,农药,孔洞,火药,弹性,强度,感觉,时候,朋友,浓度

2020-07-30 #故事大全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化学元素小故事| 古老的非金属元素——硫

人们,橡胶,二氧化硫,硫磺,硫化氢,臭味,害虫,庄稼,火山,百家号,分子,硫酸,化学元素,作者,南昌,天然橡胶,时会,气体,气味,小故事,有许多,农药,孔洞,火药,弹性,强度,感觉,时候,朋友,浓度

2020-07-30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