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pdf

时间:2020-08-31

哲学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32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7 分钟。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 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多数人都认为哲学是一种宏大、 抽象的理论建构,深奥难懂、索然寡味。事实上,哲学不是学院的奢侈 品,不是抽象繁琐的教条,更不是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真正的哲学是 教人如何思考的学问,它是智慧之学,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着 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本《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试图通过全新的视角,寻求哲学 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全书从哲学与哲学家、世界与辩证法、人生与道 德、知识与科学、社会与历史、宗教与信仰、逻辑与方法和情与爱等8个 方面,通过近100个古今中外的哲学故事,把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哲学学习根植于实际生活的土壤之中,避免了理 论脱离实际、孤立地学习理论的弊端,让读者在轻松阅读故事的同时明 白深奥的哲学原理。通过阅读这些浓缩人生智慧精华的哲学故事,能够 使人获得来自心灵的启示,可以让人拥有有价值的人生智慧,甚至可能 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奇巧而有趣的故事,加上编者精心选配的寓意深远的漫画,图文互 动,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本书既是 哲学初学者极好的入门读物,也是哲学爱好者很好的参考书,有助于拓 展视野与心胸,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 握生活哲理,汲取人生智慧,更好地认识社会、生命和人生,从而踏上 成功之旅。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目 录 哲学与哲学家 哲学的面孔 1 Philosophia 3 《物理学之后》5 李尔王 7 葫芦与臭椿 9 “半费之讼”11 转圈的小狗 13 哲学≠贫穷 15 哲学家与猪 17 黑格尔的比喻 19 走出洞穴的囚徒 21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23 “我思故我在”25 标准的哲学家 28 天才,或者白痴 30 哲人的市侩 33 竞技场上的哲人 36 世界与辩证法 庄周梦蝶 37 柏拉图的梦 39 芝诺悖论 43 “理念的鱼”45 列宁的“物质”47 “我不是我了”48 谷堆和秃头 49 田忌赛马 50 南美洲的火灾 52 对症下药和量体裁衣 54 杞人该不该忧天? 55 联系的故事 57 石头的存在 59 各对一半 61 驼背种树 62 人生与道德 达尔文的斗犬 64 3个筛子 67 自由的乌龟 69 木桶中的幸福生活 70 亚历山大的心声 72 废墟中的双面神 74 西西弗斯的救赎 76 做英雄,还是做懦夫? 78 苹果的味道 80 怪鸟的故事 82 悲观与乐观 84 天堂与地狱 86 请鸭嘴兽原谅 88 水晶大教堂 89 休谟的最后一课 91 生死问答 93 知识与科学 求知的欲望 95 苏格拉底“接生”97 大圆圈与小圆圈 99 布里丹的驴子 101 休谟问题 103 死错了人 105 鱼之乐 107 蜘蛛、蚂蚁和蜜蜂 108 第谷与开普勒 110 海王星的发现 111 证实与证伪 112 苯环的故事 114 布鲁诺的故事 116 李森科事件 118 苍蝇的飞行 120 真理的歧路 122 社会与历史 “起初……”124 苏格拉底之死 126 “理想国”129 说话的权利 131 马寅初与马尔萨斯 134 乌托邦 136 谁是英雄? 139 帝国的灭亡 141 河南人惹谁了? 144 弗罗多与索伦 146 庞统之死 149 进步、退步与轮回 151 宗教与信仰 世界三大宗教 153 唐朝的两场梦 156 普罗米修斯与耶和华 158 摩西十诫 161 信仰的理由 164 上帝存在的证明 166 上帝之城 168 “要爱你的仇敌”170 不屈的传教士 172 晚年的牛顿 174 人创造了神? 177 阿育王的故事 179 逻辑与方法 说谎者悖论 181 鳄鱼悖论 183 奥卡姆剃刀 184 康德的梦 187 囚徒困境 188 罗素悖论 189 渡鸦悖论 191 上帝举不起的石头 193 智猪博弈 194 赌徒的谬误 196 白马非马 198 情与爱 独身的理由 199 麦穗和杉树 201 结婚与驯马 203 年轻人,你为什么悲伤? 205 哲学家的不检点 207 女人与鞭子 209 爱情的咏叹 211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哲学与哲学家 哲学的面孔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哲学是枯燥、无味,甚至是无聊的。这与“文 革”时期人们对哲学的歪曲有很大的关系。那时候,全国人人学理论、讲 哲学,搞“活学活用”,把哲学简单化、教条化、庸俗化,不仅没有提高 中国人的哲学素养,相反倒是把哲学打扮成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小丑。 关于“文革”时期学哲学的笑话很多,这里讲两则流传最广的故事。 一则是关于“形而上学”的—— 在极“左”年代,“造反派”不仅要求行动上“革命”、“先进”,思 想上也想拔拔高,因此有些“造反派”热衷于乱用哲学术语。 有一天,某“造反派”头头问被改造的“臭老九”(当时知识分子被 称为“臭老九”):“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术语,指的是看问题机械……” “讲简单点!”“造反派”不耐烦地打断了他。“说什么‘哲学’,你 就讲讲‘上学’吧。” “‘形而’就是有个小学生叫‘形而’,”“臭老九”索性信口雌黄。“‘形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而’背着书包去‘上学’,就是‘形而上学’。小学生看问题当然直接又 简单,所以‘形而上学’就是指看问题简单化。” “造反派”头头对这个回答很满意:“这才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嘛。” 另一则是关于“6岁女童讲哲学课”的—— “文革”期间,人人学哲学、讲哲学、用哲学,还树立了许多“活学 活用”哲学的典型。据说,在湖北出了一个哲学小神童,才6岁,就给 大人上哲学课,她的事迹还上了报纸。 这个6岁女童是怎么上哲学课的呢?她的道具是一块石头。她从地 上捡起石头,对大家说:“世界是物质的。”然后,她把石头扔出去,说 道:“物质是运动的。”“咚”的一声,石头落到了地上,她总结道:“运 动是有规律的。” 作为最古老的学科,千百年来,哲学吸引了无数才智之士投身其中。 如果哲学是上面两则故事中的形象,哲学家们非但不是智者,相反倒是 愚不可及的蠢材!事实上,哲学是一座金碧辉煌、丰富多彩的殿堂,是 人类智慧最伟大的结晶,是才智之士的事业,绝不是“造反派”和6岁 女童能理解的。虽然哲学与每个人都有关,但并不需要人人都来研究哲 学,这样只会把哲学简单化,只会闹笑话。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Philosophia 作为一个名词,“哲学”的词源是希腊文philosophia。据说,philosophia 可能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创造的。philosophia是由两个词根philos、 sophia组成,philos是“爱”,sophia是“智慧”,合起来就是“爱智慧”的 意思。按照这个理解,“哲学”意为“追求智慧的学问”。但是,人们对“爱 智慧”的深层意思却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 一般人认为,“爱智慧”说明哲学是追求世界和人生的终极真理的学 问,也说明了哲学不满足于表面理解,敢于排除所有困难追求真理的品格。 还有哲学家认为,希腊文中的sophia是由sophos演化而来,sophos 这个词是用来指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在当时,一般人眼中的智者都是一 些没有原则的、逞口舌之利、怎么说怎么有理的无赖之徒。所以, philosophia带有讽刺的味道,也就是说philosophia是追求或者自认为 追求智慧,而不是真正的智慧。 当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对philosophia的理解非常怪异。他认为, 古希腊文中philos指的爱不是泛指的爱或者男女之爱,而是同性之爱。 在古希腊,男人之间的同性恋非常普遍,尤其发生在中年以上男人与 很年轻的男孩之间,所以又叫“男童之爱”。这种同性恋往往排斥肉体 的欲望,而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依恋。年长的一方往往在思想、智慧和 经验上给年幼的一方以无私的帮助,而无意得到对方的肉体。所以,相 比混杂着肉欲的男女之爱,“男童之爱”被希腊人认定为真正的爱情。 德勒兹认为,philosophia就诞生于这个同性之爱中,它往往是年长者 吸引男孩的武器。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显然,后两种对philosophosia的理解,是哲学家们对哲学的嘲讽。 这本身就是非常有趣的现象——要知道,自然科学家、经济学家、医学 家都宣称自己的专业是多么神圣、伟大,只有哲学家常常贬低哲学,甚 至宣布它毫无用处——从某种意义上,这体现了哲学的基本精神:反思、 批判和怀疑。 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 这一说法,类似的词有“道”、“道术”、 “玄学”、“道学”、“理学”,等等,当然也就没有“哲学家”。那么,“哲 学”这个词是怎么进入中文的呢?这首先要归功于19世纪的日本启蒙哲 学家西周(1829~1897 年)。一开始,西周把英语中“哲学”一词 (philosophy)翻译为“西洋性理之学”。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 大,西周“西洋性理之学”的翻译实际是套用宋明理学(性理之学)的 说法。后来,西周又按照philosophy“爱智慧”的原意将它译为“希哲 学”,即“希求贤哲的学问”,最后又简化成“哲学”。19世纪末期,中国 晚清的学者黄遵宪(1848~1905年)把这一表述引入中国。渐渐地,中 国学术界也就开始用它来表述古今中外的哲学学说了。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观。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物理学之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人物,一生著述 宏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数学、逻辑学 以及当时所有的一切自然科学的内容。据说,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在 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总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帮他收集各地的典籍。 亚里士多德死后,他的学生安德罗尼科对其著作进行编纂。安德罗 尼科先将有关自然方面的论稿编为《物理学》(Physics),而后将剩下的 论稿编在一起,取名叫《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这些文章讨论的 是实体、存在和神等很玄虚的问题。 20世纪,《物理学之后》传入中国,被译为《玄学》,意在表明书的 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 研究对象。后来,严复把它译为《形而上学》,取的是《周易》中“形而 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 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从 此,“形而上学”一词在中国流传开来。 亚里士多德之后,哲学进一步发展,研究的问题超出了《形而上学》 中提出的那些问题。到了近现代,哲学史上出现了一股反对形而上学的 思潮,认为形而上学讨论的是一些无意义的、繁琐的问题,因此哲学家 应该抛弃形而上学,而转向其他哲学问题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形而上学”就带有了某种贬义,“形而上学”作为形容词表达在哲学上 是“简单的、古板的、过时的”等意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下,“形 而上学”还被赋予了“辩证法”对立面的意思。简单地说,辩证法首先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是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事物和现象的思维方式,而形而上学是 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和现象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个术语,“形而上学”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虽然很 多人在反对“形而上学”,但是直到今天,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之后》 中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被完全抛弃,而是继续被人们探讨着,或者变换一 个形式出现在各种哲学论著中。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都是看问题的方式,只是 前者是孤立的、片面的,而后者则是全面的、联系 的、发展的。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李尔王 哲学家文德尔班曾经把哲学比喻成李尔王。 李尔王是古代不列颠传说中的国王。当他老了的时候,决定按照自 己与3个女儿的感情的深浅,把国土全部分给她们,以此避免自己死后 她们之间的纷争。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 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 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后来,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 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 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与野兽为伍。考狄利娅为 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但是,战事不利,考狄利娅 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1605年左右,莎士比亚写出了悲剧《李尔王》,从此李尔王的故事传 遍天下。1971年,《李尔王》被导演布鲁克搬上了电影银幕。 从人类知识的发展历程来看,今天被称为科学的学科基本上都是从 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从哥白尼时代(15世纪)开始,现代自然科学逐渐 从自然哲学中分化而来。牛顿提出其力学理论的著作就名为《自然哲学 之数学原理》,并且他也是一个著名的神学家。许多大哲学家同时也是科 学家,比如笛卡儿是创立了坐标几何的大数学家、康德是提出了有关太 阳系诞生的“星云假说”的物理学家、莱布尼兹是创立了微积分的大数 学家。18世纪,经济学从道德哲学中分化出来,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 斯密就是道德哲学教授。19世纪下半叶,各门社会科学才从哲学中分化 出来,比如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可以说,哲学的确是知识的“孵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化器”,或者是“知识之母”。 19世纪末,随着各门经验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去,以往哲学的研究 领域被瓜分一空,哲学没有了自己专属研究的领域,成了四处流浪的“李 尔王”。文德尔班提出,价值应该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他之后,又有很 多哲学家对哲学的任务提出了新的看法。但是至今为止,对于哲学的任 务人们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哲学似乎什么都研究,又说不上专门 研究什么。 哲学与“李尔王”处境的类似之处,还在于其“子女”对哲学的攻 击。19世纪末以来,以孔德为先驱的实证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强调 知识的客观性、实用性和精确性。哲学知识研究的不是客观事物,哲学 不能用数学来表达,因而很不精确,人们也不能从哲学中直接得到好处。 所以,很多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数学家开始认为哲学不是科学知 识,赞成取消哲学学科。在哲学界内部,也有许多哲学家要求改造哲学, 取消形而上学,终结哲学。非常有意思的是,每个学科都会说自己如何 重要,只有哲学家赞成取消哲学,这也说明了哲学是非常有个性的学科。 实际上,在2 000多年的哲学史上,有很多人提出过“哲学危机”的 观点,认为哲学走入了死胡同,哲学要完蛋了。可是,每一次哲学都能 安然度过危机。也许,只要有人存在,就有哲学。 鸡生蛋?还是 蛋生鸡?是其他学 科孕育了哲学?还 是哲学充当了“知 识之母”?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葫芦与臭椿 哲学有什么用处?惠子和庄子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段对话,被记录在 《庄子·逍遥游》中。在这段对话中,惠子把庄子的哲学比做无用的大葫 芦与大臭椿。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曾经送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 里,长出了非常巨大的葫芦。但是,用大葫芦来储水,它不够坚硬;用 大葫芦来做瓢,又没有那么大的水缸。葫芦倒是很大,可是没有什么用, 最后我只好把它打碎了。” “是你不会使用大的东西。”庄子回答道:“宋国有个人,世世代代以 漂洗为业,家传有治疗冻疮的秘方,可以在冬天防止手不龟裂。有个商 人听说以后,愿意出一百两金子买这个秘方。宋国人把全家召集起来商 量,他说:‘我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为业,所得不过几两金子。现在卖了这 个秘方,可以得到一百两金子,我看还是卖了吧。’ 于是,商人得到了秘 方。后来,吴国和越国打仗,到了冬天,由于水战太多,士兵纷纷长了 冻疮。商人把秘方献给了吴王,得到了丰厚的封赏。你看,同样是防治 冻疮的秘方,有人只能用于漂洗,有人却得到了封赏。你有个巨大的葫 芦,为什么没想到把它当做船来用?可见,是你没有开窍啊。” 听了庄子的故事,惠子嘲笑说:“有一种大臭椿,虽然长得很粗大, 但是弯弯曲曲、枝枝蔓蔓的,不能用做木材,没有什么用处。它长在大 路旁,经过的木匠看也不看。你的言论就像大臭椿,大而无用,谁也不 会相信。” 庄子没有生气,而是笑了笑说:“你看见那些野猫和黄鼠狼了吗?它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们上蹿下跳,善于躲藏起来袭击猎物,但是最后往往中了捕兽的机关,死 在猎人的手中。有一种大牦牛,身躯庞大,本领也很大,却连老鼠也抓 不着。那棵大臭椿,你觉得它没有用,但是你把它种在旷野中,没有人 想砍伐它,没有什么东西会来侵害它。虽然它没有什么用处,但也没有 什么祸患啊!” 世人都讲功用,有用的东西总是招人喜欢。人们对待知识也是一样, 有用的学科总是热门专业。像哲学这样的学科,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作 用,只好坐冷板凳。哲学就好比大葫芦和大臭椿,虽然无用,却得以长 存——只要有人类,就有哲学。实际上,正如庄子所说,哲学不是没用, 而是没有直接的用处。 哲学并非没有用处,只不过这种用处是隐没 的,间接的而已。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半费之讼”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收了个叫埃瓦特尔的学生,并教授他论辩 术。两人签订了一份合同,声明学费要在埃瓦特尔学成当上律师,并且 在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以后再交。 埃瓦特尔学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做辩护律师,把交学费 的合同完全忘在了脑后。普罗泰哥拉不得已决定起诉他的学生,并对埃 瓦特尔说: “如果你在这场官司中胜诉了,你就应按照合同交学费;如果你败诉 了,就必须按照法院判决交学费。所以,不管胜诉还是败诉,你都要交 学费。” 埃瓦特尔想了想回答说: “老师啊,您错了,不管这场官司如何我都不用交学费。如果我胜诉 了,根据法庭判决,我不用交学费;如果我败诉了,那么根据合同我第 一次出庭打赢官司以后才交学费,所以我也不用交学费!” 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半费之讼”。 到底该不该交学费呢?交学费与否只能用一个标准来判定,要么是 法庭的判决,要么是两人签订的合同。问题就出在普罗泰哥拉和他的学 生混淆两个不同的标准,都为自己进行诡辩。 普罗泰哥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当时,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正 在衰落,每个公民自行其是,决定国家大计时常常陷入莫衷一是的尴尬 境地。公民大会上表达政见的慷慨陈词、陪审法庭上明辨是非的唇枪舌 剑变成了争争吵吵、歪曲事实的伎俩,变成了党派斗争的工具。最终,雅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典输掉了和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从此一蹶不振。智者学派的兴起 与衰落和雅典的衰落紧密相连。智者学派就以传授演讲术为职业,所以 开始深受雅典人的欢迎。但是,从一开始,智者们就注重论辩的技巧,而 忽视论辩的内容。后来更是完全不顾事实,一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为 我所用,堕落成无聊的文字和诡辩。最终,智者成了诡辩家的同义语,在 历史上声名狼藉,被认为是雅典衰落的原因之一。 在有些人眼中,哲学就是横说有理、竖说有理、怎么都有理的诡辩。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实际上,真正的哲学家是非常痛恨和鄙视诡辩的。柏 拉图就把智者们比喻为“批发或者零售灵魂粮食的商人”,亚里士多德则 认为“智者的学说是一种貌似哲学而并不是哲学的东西”,“智者的技术 就是毫无实在内容的似是而非的智慧,智者就是靠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 赚钱的人”。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转圈的小狗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哲学的发展不是沿着直线向前发 展,而是做圆圈运动,“乃是回复到自身的发展”。黑格尔的这种说法指 出了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哲学的发展或者说进步和其他学科不 同,它并不表现为哲学问题被解决;相反,哲学总是在提出新问题,同 时又不断地回到老问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上的新问题只不过 是古老哲学问题的新提法或者变种。所以,从问题角度看,哲学就像一 只想咬自己尾巴的小狗一样,不停地转圈,却总是咬不到尾巴。 迄今为止,古希腊哲学家们讨论过的问题,后继的哲学家们仍然在 争论,而没有获得一致的意见。实际上,任何一个哲学问题都没有标准 答案。如果有人宣称他的哲学理论是绝对正确的,而其他的哲学理论都 是错误的,那么,这个人如果不是幼稚、自大,就是别有用心。 具体哲学理论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总是非常有说服力,而在解释另外 的问题上可能就缺乏严密性。如果想从哲学中找到解决所有问题的一劳 永逸的办法,那注定是不能的。20世纪科学哲学家石里克就说:“对哲学 思想进行历史考察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我们确确实实觉得,我们无法对 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给予任何信任。”但是,任何一种有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又都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所以,哲学理论都是片面的, 但同时又是深刻的,全面而深刻的哲学真理至少目前还没有出现。因为 片面,所以哲学总是争论不休;而因为深刻,所以哲学总是引人入胜。从 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更重要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引导人们 独立思考。或者说,没有标准答案正是哲学魅力的根源。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当然,哲学没有标准答案,并不代表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哲学立 场。事实上,在纷繁芜杂的各种哲学理论中,有志钻研哲学的人肯定要 选择一种立场,否则就会陷入疑惑和无所适从。这种立场的选择与个人 的经历、教育和信仰等很多因素有关。但是,无论坚持什么哲学立场,都 没有权力排斥、压制甚至迫害坚持其他立场的人。 哲学从来没有彻底解决过任何一个哲学问题,那么哲学岂不是原地 踏步、毫无进展?不是。虽然古老的问题今天仍然被讨论着,但是提出 这些问题的方式、表述这些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都在不 断创新。比如,对于“人是什么”的问题。在历史上,哲学家曾经把它 表述为“人与野兽有什么不同”、“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灵魂和肉体哪 一个才是人的本质”,等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更是不断更新:“人是 理性的动物”、“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人没有先天的善恶”、“人没有统一的本性”……总之,正如艾耶尔指出 的:哲学的进步不在于任何古老问题的消失,也不在于那些有冲突的派 别中一方或另一方的优势增长,而是在于提出各种问题的方式的变化, 以及对解决问题的特点不断增长的一致性程度。 哲学像一只想 咬到自己尾巴的小 狗,不停地转圈。 但是,这并不意味 着 哲 学 是 原 地 踏 步、毫无进展。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哲学≠贫穷 青灯黄卷、粗茶淡饭、皓首穷经、孑然一身、形影相吊……这几乎 是世人对哲学家的普遍认识。的确,在实用主义的今天,研究哲学很可 能意味着穷困潦倒。但是,“哲学=贫穷”并不是一条适用于古今中外的 古希腊的泰勒斯被认为是哲学家的鼻祖,是西方第一位有文字记载 的哲学家,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是个奴隶主,一点也不穷。他 是个成功的商人。因为经商的需要,泰勒斯去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地 方,除了生意上的事情,泰勒斯也要学习当地的知识,于是成为了一个 学识渊博的人。晚年,泰勒斯在家乡米利都创办了哲学园,形成了一个 学派。他死后,人们在墓碑上刻上这样的赞誉:“伟大的泰勒斯躺在这座 狭窄的坟墓里;然而他的智慧之名高与天齐!” 据说,对于泰勒斯钻研哲学,当时也有人不理解。有一次,泰勒斯 观察夜空的星象,结果掉进了水沟,招来了一个老妇人的嘲笑:“你怎能 指望知道关于天空的所有事情呢?泰勒斯,你甚至看不见就在你脚下的 东西!”于是,泰勒斯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哲学的价值。有一年,泰 勒斯观察天象,预测到来年会是一个橄榄丰收的季节。那时候,人们主 要食用橄榄油。由于大家不知道内情,所以泰勒斯很容易就以很低的价 格,早早地租下了当地所有的榨油坊。人们觉得很奇怪,纷纷询问泰勒 斯,泰勒斯笑而不答,只说不久大家就会明白。几个月以后,果然橄榄 大获丰收,急需榨油坊榨取橄榄油,泰勒斯因此大赚了一笔,但他告诉 大家,哲学家想赚取财富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过他并不在意财富。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实际上,历史上的哲学家很少有穷困潦倒的,大多过着富足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贵族和有钱人的事业——只有衣食无忧的情形 下,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玄而空”的哲学,否则就去研究怎么赚钱 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或者研究能获得专利的自然科学——古代的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近代的培根、笛卡儿、休谟,现代的黑格尔、维特根斯坦、 罗素……他们或者出身显赫,或者事业成功。古罗马哲学家奥勒留 (121~180年)甚至是个皇帝,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写下著名的哲学著 作《沉思录》。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哲学家与猪 皮浪是古希腊怀疑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人只能通过感觉来感知 事物,而不同的人感觉不同,比如,同样的天气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 不冷;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感觉到的事物是不真实的。于是,皮浪 怀疑一切,认为最好保持沉默,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对一 切都不作判断。有人指责皮浪的怀疑哲学什么也告诉不了别人,皮浪并 不懊恼,他回答说:“我不能告诉别人我并不知道的东西。” 皮浪还认为,真理只有一个:心灵的平静——不相信任何事物,不 作任何判断,把外在环境看做与自己毫不相干,保持心灵的宁静,不受 任何干扰,那才是真正的哲人。 据说,皮浪对自己的哲学信念言行一致。在现实生活中,皮浪是个 对他人、对自己都非常冷漠迟钝的人,心中无事,因而长寿——他活了 90多岁。有趣的是,这样的人居然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大家甚至通过了 一条哲学家免税的法令。 关于皮浪的“心灵的宁静”,有两个著名的轶事。 一是皮浪连老师也不救的故事。一次,他和他的老师一起出门,碰 到一个泥坑,皮浪没有提醒老师,自己绕了过去。老师掉进了泥坑,皮 浪拉也不拉一下,扬长而去。大家知道了这事以后,纷纷谴责皮浪的冷 漠。相反,他老师却很赞赏皮浪,说他真正做到了不动心。 还有一则故事是说皮浪把哲学家比喻成猪。据说,皮浪坐船出海,遇 上了暴风雨,船随时可能沉没。同船的人都惊慌失措,船上只有皮浪和 一头猪若无其事。那头猪不管什么风浪,仍然安安稳稳地在那里继续吃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东西。风浪过后,皮浪指着那头猪对人们说:“猪在这种情况下是多么 平静啊!哲人就应该像猪一样保持心境平和,不受干扰,面对风浪毫 不动心。” 然而,哲学家不是出家人,历史上能真正将皮浪的信念付诸行动的 哲学家凤毛麟角,大多数哲学家都没能做到超凡脱俗,不问世事。尤其 到了现代,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强调哲学应该关心现实生活,哲学家应该 参与到社会实际进程中去。马克思及其理论就是这种实践趋势的典型。 马克思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他曾经说过: “以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心中自有天地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黑格尔的比喻 为了描绘哲学的意蕴,黑格尔曾经做过许多生动形象而又耐人寻 味的比喻。仔细品味和思考这些比喻,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哲学独特的 哲学是庙里的神。 《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庙” 之所以是庙,是因为庙中有被人供奉的神。如果庙里无神,那就不能称 其为“庙”了。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 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哲学像普照 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生活。如果失去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 变得黯然失色。 哲学是厮杀的战场。 从哲学史来看, 哲学家们总是相互讨伐,后来的哲学家总是对前面 的哲学家的理论进行颠覆,并在批判中提出自己的新理论。哲学就是在 批判中前进的。所以,“全部哲学史就这样成了一个战场,堆满死人的骨 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 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另 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时代在发展, 旧哲学不能表达新时代的精神,必然被新哲学所取代。 哲学是密涅瓦的猫头鹰。 密涅瓦是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另一个名字,栖落在她身边 的猫头鹰是智慧、思想和理性的象征。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就像密涅瓦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 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哲学是对既往思想的反思,因此它总是来得很晚。 并且,哲学是深沉的,它自甘寂寞,悄然逼近智慧的深处。 哲学是老人的格言。 黑格尔认为,同一句格言,从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嘴里说出来,与 从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老人讲的那 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子也会讲,可是对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 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小孩子也懂宗教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 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哲学不是现成的知 识,不是僵死的概念,不是刻板的教条,学习哲学不能“短训”,不能“突 击”,更不能“速成”。哲学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体验的过程,是需要不 断反刍的终身事业。 学哲学不能像动物听音乐。 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记几个哲学概念,然后机械地套用,貌似很 “哲学”,实际上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永远也不可能走进哲学殿堂。 “就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 和谐性,却没有透过它们的头脑。”不幸的是,当今社会上很多人对哲学 的理解和运用,正是黑格尔挖苦的对象,不过是鹦鹉学舌,或者是小和 尚念经——有口无心。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走出洞穴的囚徒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写下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来说明哲学 与哲学家工作的意义。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中。从出生起,他们就像囚犯一 样,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方,甚至连脖子也被套住,不能转动,更不能回 头,只能直视前方。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篝火,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堵矮 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的影子投射到囚犯对 面的洞壁上。就这样,这些囚犯的一生都犹如在看皮影戏,他们不能相互 观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也不能回头看这些影像是如何形成的。于是, 他们都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并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 囚徒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感到命运的悲惨,也没有想 过挣脱束缚他们的锁链。然而,有一天,一个囚犯偶然挣脱了锁链,他 移动脚步,回过头来,生平第一次直接看到了炫目的火光,这使他感到 刺眼,看不清原先已经习以为常的影子。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眼睛逐渐适应了火光,终于能分清影子和 雕像,明白了雕像比影子更真实,于是,他不顾眼睛的难受,朝火光走 去,走到了洞口,被人一把从陡峭的洞口拉出洞外。 当他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真实的事物时,再次感到眼花缭乱,比先前见 到火光时更为痛苦。所以,他只能一步一步适应洞外的生活,先看阳光下的 阴影,再看水中事物的倒影,再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最后,他终于能 直视太阳,才明白太阳是岁月和季节变化的原因,主宰着世间的万事万物。 柏拉图用洞穴中的囚徒来比喻世人把表象当做真实,把谬误当做真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理。哲学家就是那些挣脱束缚走到洞外的囚犯,虽然解放的历程要付出 极大的代价和痛苦,但毕竟看到了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一辈子活在黑暗 然而,解放的囚徒并没有得到一个好归宿。这个走出洞外的囚犯,回 想起往事,在庆幸的同时,开始怜悯他的同伴。这些囚徒中最有智慧的, 也不过是善于捕捉倏忽即逝的影子,善于记住影子的形状,善于推测即 将出现的影子而已,所以仍然只是一个可怜虫。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会 再留恋洞穴中的荣誉和奖赏,再也不愿回到洞中做囚犯。 为了解救他的同伴,走出洞穴的囚犯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洞穴里。 可是,他从光明的地方重返黑暗的地方,已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别人 因为他看不清影子而嘲笑他,说他在外面弄坏了眼睛。没有人相信他在 洞外看到的东西,他不得不到处和他们争论幻觉与真理、偶像和原型的 区别,却因此激起了众怒,大家恨不得把他处死。 柏拉图说,虽然走出洞外的囚犯没能成功地帮助自己的同伴,但毕 竟他走出过洞穴,看到过真实,经历过真正的幸福,他是值得称赞的,他 的失败是因为光明不能适应黑暗。相反,他的同伴是可悲的,他们没能 走出黑暗获得解放。 按照柏拉图的故事,哲学家的兴趣在于追求真理,除此之外,没有 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包括参与政治的兴趣。这种说法未免有些清高,事 实上,追求世俗享受的哲学家不在少数,培根甚至因为贪污被审判。就 是柏拉图自己,也几次三番想参与政治,不过以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 专心办学。但是,柏拉图的故事也的确指出了哲学与哲学家最重要的精 神,即批判精神和求真精神。所谓批判精神,是指哲学不会对惯常的说 法、权威和传统屈服,而是敢于置疑一切,批判一切。所谓求真精神,是 指哲学不会满足于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要穿透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人们常常说,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事业。其实,哲学更是追求真理的 事业。在哲学面前,并没有谁是绝对的权威,并没有谁的理论是真理的 专卖店,每个人只要有理有据,就可以否定任何人的观点。勇于坚持真 理,敢于否定权威,善于突破传统,是哲学的座右铭之一。亚里士多德 就是坚持这种哲学精神的哲学家典范。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从17岁开始,亚里士多德就进入 柏拉图学园,追随老师达20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对老师十分崇敬,柏拉 图也十分欣赏这位高足,两人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亚里士多德 甚至写过一首诗,来专门表达对柏拉图的敬意—— 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纯洁的。 ……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但是,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并不唯老师马首是瞻,一味盲目接受 柏拉图的理论,而是独立思索,勇敢地表达和老师的不同意见,常常批 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最后甚至和柏拉图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于是,有 些人就指责亚里士多德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 真理!”——这是一句至今仍然常常被引用的格言,是哲学家追求真理 最著名的誓言。 柏拉图理论的核心是“理念论”,而亚里士多德与此针锋相对,提出 了“实体说”,反对“理念论”。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所见的世界并不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是真实的世界,感觉世界之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感觉世界是理 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要认识世界,就要认识事物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认 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他认 为,感觉所见的具体世界才是真实的;在日常看到的人和马之外,还要假 定另外存在一个比人和马更真实的人和马的“理念”,是毫无用处的。 除了“实体说”,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思想分歧的地方还很多。不管 哲学的歧见有多少,柏拉图仍对亚里士多德喜爱无比,称他为“学园之 灵”,这也说明了柏拉图对独立思考的哲学求真精神的认同。柏拉图死 后,亚里士多德悲痛万分,却也声称智慧不会随着柏拉图一起死亡。 在我们所见的世界背后,真有一个永恒不变 的理念世界吗?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我思故我在” 人们常常用“抽象”、“高深”,甚至“玄虚”、“神秘”来形容哲学,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哲学上有一句话:熟知非真知。哲学家们不过是在 人人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地方,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比如说,人 们常说狼很凶残,因为狼吃羊,而哲学家就会想到:人也吃羊,为什么 不说人很凶残呢?于是,哲学家就会发现判断凶残的标准在人和狼身上 不一致,人是以自己为中心来理解世界的。总之,哲学智慧是每个健全 的普通人都具有的能力,哲学问题是与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哲学是人 人都可以从事的事业。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哲学家,因为从平常处发现问题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万分敏锐的心灵和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这 正是哲学精神的精髓之一。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今天几乎无人 不知,甚至被改成“我运动,故我在”、“我酷,故我在”之类的广告语, 这句名言就是哲学怀疑精神最好的体现。 1596年,笛卡儿生于法国西北部,父亲是法官,母亲在生他之后不 久便离开了人世。少年时,笛卡儿被送到拉弗莱公学接受传统教育,但 他对数学和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因此转入普瓦捷大学学习法学和医学。 1618年,笛卡儿参加了荷兰的雇佣军。他随军到过德国许多地方, 在做文职工作之余从事学术研究。1622年,笛卡儿离开军队,在欧洲各 国游历,研究“世界这本大书”,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学者。 1628年,笛卡儿定居在当时的欧洲文化中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荷兰,在那里渡过了相对宁静的20年时光。期间,笛卡儿几乎闭门谢客,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专心研究。虽然笛卡儿几乎没有正式出版任何作品,但笛卡儿的思想仍 然受到攻击,他被指责为无神论者,“亵渎神明”。 1649年,笛卡儿应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邀请,赴斯德哥尔摩宫廷 讲学。女王要求笛卡儿必须早上5点就去和她讨论哲学问题,这改变了 笛卡儿以往中午才开始工作的习惯。北欧的寒冷天气损害了哲学家的健 康。笛卡儿曾感叹,瑞典是个“熊的国家,处于岩石和冰块之间”。1650 年,笛卡儿还没有来得及离开瑞典就匆匆离世,终年54岁。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哲学的第一原理。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 笛卡儿声称要为人类知识找到最可靠的“阿基米德点”。阿基米德是古希 腊数学家、科学家,他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所 以,后世用“阿基米德点”来比喻某种核心的、坚实的基础。 笛卡儿立下了目标之后,就开始寻找这个支点。笛卡儿的方法就是 怀疑一切。什么才是可靠的、真实的?眼前的世界吗?不是,闭上眼睛, 世界从眼前消失了。一棵树,我看到它的时候它是真实的,我走后它还 是真实的吗?我们对事物的感觉难道不是某种幻觉?我是真实的吗?先 看我的身体,身体是真实的吗?不知道,我做梦的时候身体在哪里?有 精神病人认为自己是一条狗,或者自己没有手脚,这能说明他就是这样 的吗?再看人的意识,我的思想是真实的吗?我怎么证明呢?上帝是绝 对真实的吗?……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笛卡儿最终找到了他认为绝对 可靠无误的“阿基米德点”,即“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说:“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情却是无法怀疑的,那就 是这样一个事实:我在怀疑。”怀疑是一种思想活动,因此这个思想着、 怀疑着的“我”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东西思想着,却否定他的存在,这 显然是荒谬的。因此,我思想,故我存在。 进一步地,笛卡儿认为,“我”不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思想性的东 西,即“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 “我”究竟是什么呢?一个会思想的东西。什么是一个会思想的东 西?就是一个怀疑、理解、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和感觉的 东西。也就是说,“我”不是身心结合的有形体,而是能离开身体独立存 在的精神实体。纵然身体不存在,心灵仍然是心灵。 在“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基础之上,笛卡儿论证了灵魂、上帝、 认识、知识等诸多问题,从而建立了他整个的哲学体系。笛卡儿的“我 思故我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命题,受到了后来许多哲学家的批判。但 是,“我思故我在”敢于怀疑一切,把握了哲学的真谛。从“我思故我在” 开始,笛卡儿哲学将哲学主要的注意力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转到“人 是如何认识”的问题,开创了哲学的新时代。笛卡儿被公认为第一位现 代哲学家。 我思故我在。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标准的哲学家 大多数人都认为,真正的哲学家都非常严肃甚至生硬,还有一些不 懂世故、不解风情的学究气,常常让人敬而远之,甚至会招致人们背后 的嘲笑。世人理解哲学家的这种标准,正好可以用在康德身上。 1724年,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一个制做马鞍的手工艺家庭。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学 习,毕业后在一个贵族家庭担任了9年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担任了 哥尼斯堡大学讲师,后被提升为教授、校长,一直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 于1797年退休。 康德是一个非常守时的人,日常生活安排十分有规律,就像时钟一 样准确。据说,无论冬夏,5点差一刻,他的仆人兰帕会准时来到康德床 边,看到主人起床后才离开。如果康德没有醒来,兰帕就会叫醒他—— 这是康德给兰帕规定的任务之一。 起床后,喝一杯茶,吸一袋烟,康德就外出讲学,或者开始哲学思 考和创作。午餐是康德一天中最热闹和开心的时光,他不愿意一个人单 独用餐,总是和朋友们边吃边聊。 下午3点,康德按时出门散步,散布的路线是固定的,被他称为“哲 学大道”(可能是因为康德的许多哲学思想都是在这条路上产生的)。大 家只要看到康德出门散步,就知道是下午3点了,有人甚至把家里的钟 对一对时间。 康德和哥尼斯堡一位英国商人约瑟夫·格林十分要好。到了晚年,康 德每天下午都要去格林家拜访。7点钟,康德会准时从他家出来。如果没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有看到康德从格林家出来,街坊们就知道还没有到7点。 康德长相不难看,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时很受年轻女士青睐。但是, 年轻的康德一直暗恋着凯塞林克伯爵夫人,而他是这位夫人儿子的家庭 教师。这位中年丧偶的伯爵夫人端庄美丽,气质高贵。康德每天都到凯 塞林克伯爵夫人家去上课,这样就能看一眼他的梦中情人。但是,一个 伯爵夫人怎么可能下嫁一个平民?凯塞林克伯爵夫人嫁给了另一个贵族 后,康德不得不悲伤地辞去了家庭教师的工作。之后,康德就没有与任 何女性有过密切接触。对此,康德曾经自嘲地说:“未婚的老年男人往往 比已婚的男人更能保持年轻的风貌。已婚男人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画着 的不是一只负重的老牛吗?” 康德的一生都是哥尼斯堡小城的一道风景,康德的哲学让世界记住 了哥尼斯堡,哥尼斯堡人以康德为荣。德国诗人海涅评价道:“德国被康 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而哲学变成了一份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大 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的确, 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动了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是任何哲学 史都不能不提及的伟大哲学天才。 1804年,康德与世长辞。消息传出,哥尼斯堡人排队来给康德送行。 直到今天,康德墓前的鲜花仍是终年不断,因为哥尼斯堡有一个风俗,年 轻人结婚时都要带上一束花放在康德墓前。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天才,或者白痴 哲学面向的是全新的未知领域,所做的是基础性的奠基性工作,常 常没有任何现成的知识可资借鉴,因此要在哲学上取得成就需要极大的 创造力。成为一个哲学家,就是尽力发挥这种创造力。反过来,创造力 不仅影响哲学家的学问,在很多时候也会影响他的生活。于是,很多哲 学家都很有创造性,换句话说,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样。按照中国的老话 说,非常人有非常“体”,也有非常“行”。20世纪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 坦就是一位“非常人”,体现了哲学家生活方式非同一般的风范。 1889年,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犹太家庭,后来加入了英 国籍。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是欧洲著名的工业家和亿万富豪,他想把儿子 培养成工程师,所以把维特根斯坦送到英国学习航空工程。在学习数学 的过程中,维特根斯坦研究了数学基础问题,阅读了当时英国哲学家罗 素的《数学的原理》,从而激起了学习哲学和逻辑的兴趣。1911年,维特 根斯坦来到剑桥大学跟随罗素学习逻辑,受到罗素的赏识并被其视为理 想的接班人。 据说,有一天维特根斯坦问罗素:“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 如果我是,我就去当一个飞艇驾驶员,但如果我不是,我将成为一个哲 学家。”于是,罗素要他写一篇论文,只要写他感兴趣的题目就行。不久, 维特根斯坦把论文拿来了。读了第一句,罗素就相信维特根斯坦是个天 才,劝他无论如何不要去开飞艇。维特根斯坦的另一个老师摩尔也非常 欣赏维特根斯坦,因为摩尔上课时维特根斯坦看上去很困惑,而其他人 却好像很明白。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后来,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时,主持人是罗素和摩 尔。罗素问他:“你一会说关于哲学没有什么可说的,一会又说能够找到 绝对真理,这不是矛盾的吗?”维特根斯坦拍着他们的肩膀说:“别急, 你们永远也搞不懂这一点的。”答辩就这样结束了,罗素和摩尔一致同意 通过答辩。 在哲学上,维特根斯坦无疑是一个天才。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伟大 哲学家的标志就是他的出现能为哲学指明全新的方向,而这样的事情维 特根斯坦做了两次。1919年,他的《逻辑哲学论》出版,在哲学界引起 轰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维 特根斯坦以为《逻辑哲学论》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因此退隐到 奥地利南部的山村,做了小学老师。后来,他逐渐对《逻辑哲学论》中 的观点产生了怀疑。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后来接替摩尔成为 哲学教授。1953年,维特根斯坦的遗作《哲学研究》被编辑出版,这本 书对《逻辑哲学论》中的观点做了非常大的修正,直接影响了日常语言 学派的兴起。 维特根斯坦多才多艺,一生从事过很多职业,包括士兵、机师、建 筑师、小学老师、大学教授等。10岁时,维特根斯坦就自己做了一台缝 纫机,后来又造过飞机的发动机,还为姐姐设计过楼房。此外,他的单 簧管演奏非常专业。 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是亿万富翁,积累的财富在欧洲曾经是数一数二 的。维特根斯坦却认为这么多财富是祸根,把继承的遗产全部送给了别 人,而自己过着很简朴的生活,衣着随便,不拘小节。做小学教师时,维 特根斯坦不仅敬业尽职,而且对学生们满怀爱心。他讲课常常运用很多 有趣的实例,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他还带着学生们组装蒸汽机,甚 至自己花钱带他们参观、旅行。维特根斯坦一生未婚,却提出收养一个 自己的小学生,可是被那个孩子的父亲拒绝了。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维特根斯坦的脾气不是很好。有时,他的粗暴态度确实让人非常难 堪。有一次,维特根斯坦主持欢迎哲学家波普尔的报告会,当听到波普 尔对道德问题的观点时,维特根斯坦打断了波普尔的发言,说哲学问题 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波普尔也是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奇才之一,他听 了维特根斯坦的攻击,反驳说他演讲中用的是维特根斯坦及其学生写的 东西做例子。维特根斯坦听后大发雷霆,高举拐杖质问波普尔:“那么, 你给我举一个关于人们公认的道德规范的例子!” 波普尔毫不示弱地回答到:“比如,不要用拐杖威胁一位做客的演 讲者!” 维特根斯坦听后摔门而去,被罗素拉了回来。 当时,英国学术界很少有人不怕维特根斯坦,只有罗素、摩尔等少 数人才敢和他争论,被邀请到剑桥的知名学者几乎都领教过维特根斯坦 的臭脾气。维特根斯坦最后还是辞去了剑桥的教授职位,理由是“不堪 忍受教授的生活”。此后,他在爱尔兰乡间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基本上过 着一种隐居生活。 有人说维特根斯坦是个圣人,也有人说他是个疯子,还有人说他是 白痴,更多的人说他是天才。无论如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像维特根斯 坦那样的人。1951年,维特根斯坦因癌症在剑桥大学逝世。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哲人的市侩 在哲学史上,不仅有勇于追求真理的哲人、严于律己的哲人、摒弃 物欲的哲人,同样也有讲求享乐的哲人。古希腊的阿里斯提波(约公元 前435~前350年)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充满了市侩气息。 阿里斯提波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古希腊居勒尼学派的创始人和主 要代表。当时,苏格拉底盛名远播,阿里斯提波被吸引到雅典。后来,阿 里斯提波创立了享乐主义哲学,主张一个人享受物质的同时做到不被物 质支配,即“我役物,而不役于物。” 为了追求物质享受,阿里斯提波投靠了雅典的僭主狄奥尼修,每日 游走宫廷,讨好达官显贵。由于他善于逢场作戏,见风使舵,无论什么 场合、时间和人物都应付得八面玲珑,因此深得狄奥尼修的欢心。他们 之间有很多有趣的逸事。 ——狄奥尼修想嘲弄一下阿里斯提波,就故意问他:“为什么哲学家 会去富人家里,而富人从不拜访哲学家呢?” 阿里斯提波回答道:“智者知道他需要什么,而富人不知道他需要 什么。” ——狄奥尼修问阿里斯提波:“你为什么离开了苏格拉底来投靠 阿里斯提波说:“我需要智慧时,就去苏格拉底那里。现在我需要钱 财,就来你这儿。你看,我是用自己有的东西换没有的东西。” ——阿里斯提波向狄奥尼修要钱,狄奥尼修拒绝了他:“不,因为你 告诉我,智慧之人从来不缺钱。”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阿里斯提波说:“给吧!给吧!然后再让我们来讨论智慧与金钱的 问题。” 当狄奥尼修把钱给了他之后,阿里斯提波说:“现在你看到了,你没 有发现我缺钱吧,是不是?” ——有一次阿里斯提波惹恼了狄奥尼修,狄奥尼修大发雷霆,把他 绑在长桌的尾端,阿里斯提波于是说:“你一定原本希望把荣誉给予最 末端。” ——狄奥尼修的仆人西姆斯是个阿谀奉承、欺上瞒下、仗势欺人的 无赖小人。一次西姆斯带阿里斯提波看一幢豪宅。中间,阿里斯提波把 一口咳出的浓痰吐在了西姆斯脸上,西姆斯非常愤怒,阿里斯提波解释 说:“我找不到任何更合适的地方吐。” ——有一次,阿里斯提波到狄奥尼修那里请求为自己的朋友办一件 事,狄奥尼修没有答应,于是,阿里斯提波便跪在狄奥尼修脚下恳求。事 情虽然办成了,但周围的人却在嘲笑他,他回答说:“这不是我的错,而 是狄奥尼修的不对,因为他的耳朵长到了脚上。” ——狄奥尼修让阿里斯提波从3个妓女中挑选1个,他却全部都要 了,还说:“有人因为三挑一付出了昂贵代价,所以我全都要了。”可是, 他和妓女们走到门廊时,又放她们走了。 阿里斯提波不仅讨好权贵,还喜欢狎妓,所以狄奥尼修才给他送妓 女。有人曾经当面指责阿里斯提波,他却理直气壮地反问道:“怎么啦, 住一间以前很多人住过的房子,和住一间从来没有人住过的房子,这两 者有什么区别吗?”还有一次,有个年轻人和他一起去妓院,小伙子脸 红了,阿里斯提波开导他说:“危险的并不是走进来,而是走不出去。” 在阿里斯提波看来,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在任何社会中都过得很 舒适。的确,他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即使是在当时,阿里斯提波的哲 学和为人也受到了人们的讥讽。有一次,第欧根尼洗菜的时候看到了阿 哲 学 与 哲 学 家 里斯提波,就对他说:“如果你学会了以这个为食的话,你就用不着拍国 王马屁了。”阿里斯提波则反唇相讥:“如果你知道怎样跟别人打交道的 话,你就用不着洗菜了。” 哲学家不是圣徒,更不是装模作样的卫道士,而是活生生的凡人,人 的优点和缺点在哲学家身上一样会表现出来,只不过会因为其哲学信念 而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更加夸张而已。阿里斯提波就是人屈服于欲望的极 端例子。 在阿里斯提波看来,完全服从于物欲并满足了所有的物质要求,就 能够控制欲望。实际上,人的欲望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所以人不能回 避对物欲的渴求,更不能被欲望所压倒。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永远都不可能得 到满足。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竞技场上的哲人 有一次,在与人谈到人生的时候,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人 生有如一场奥林匹亚竞技,在这里,有一种人在参加竞赛,赢得光荣; 有一种人在做生意获取财富;而第三种人只在观看,他们就是哲人。” 毕达哥拉斯眼中的哲人也是非常尴尬的。首先,哲人们也在人生的 竞技场上,而不是像出家人一样退出。但是,哲人们又不能全心全意地 参与到竞争当中,更多的时候是像个局外人一样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 中国古代,士人们常常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犹豫。一方面,他们希望 摆脱世俗的羁绊,清泉趣石,归隐山林。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通过科 举跻身仕途,光宗耀祖,为民造福。后来,有人提出“内圣外王”模式, 也就是说,在心灵上超脱,在现实中进取。当然,这种理想模式并不那 么容易实现,常常会导致人在出世和入世的选择中不知所措。从某种意 义上说,中国古代士人的尴尬处境和哲学家有类似之处。 毕达哥拉斯的说法还告诉我们:作为世界的观察者,哲人需要保持 初生婴孩般的敏感。在他人看来习以为常的东西,哲人看来都是需要观 察和研究的,是值得惊叹的。人们常常说哲人像个小孩,就是从敏感性 上说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常常坐在石阶上观察蚂蚁和牧羊犬, 有人问他为什么对禽兽有那么大的兴致,他说:“禽兽身上也有许多值得 琢磨的东西!所有的人都是禽兽的学生,我们从蜘蛛的身上学会了纺织, 从燕子的身上学会了建筑,从百灵鸟那里学会了歌吟。” 世 界 与 辩 证 法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世界与辩证法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中讲述了一个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这样的: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 翩翩起舞的蝴蝶。蝴蝶觉得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过 了一会,梦醒了,突然发现自己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 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然不同,这就叫 做“物化”。 庄子叙述庄周梦蝶的故事,原意是想说,形而下的万事万物尽管千 变万化,但都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 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庄子所指的“齐物”就是这个意思。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从哲学上看,庄周梦蝶的故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真实的世界 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人生如梦,谁也不能保证眼前的一切不是幻觉。也 许,以为自己是人的庄周死后,发现自己真的是一只蝴蝶——这也不是 没有可能。所以,追问眼前的世界是否真实,真实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并 不是一件完全没有意义的无聊之举。在哲学上,这个问题被称为“本体” 问题,讨论这一问题的学问被称为“本体论”。通俗地说,本体就是世界 的本原或根本,是最真实的东西。无论如何世易时移,本体都是永恒不 变的,不会被毁灭,万事万物都依赖于它。显然,庄子认为本体是一种 不可描绘的“道”——即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哲学史的早期,本体论问题是哲学家关心的焦点。针对此,哲学家 们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水(泰勒斯),“无形”(阿那克西曼德),气 (阿那克西米尼),火(赫拉克利特),“四根” 即火、土、水、气(恩培 多克勒),数(毕达哥拉斯),原子(德谟克利特),理念(柏拉图),等等, 不一而足。后来,本体论不再是哲学理论的中心问题,但对世界本体的 探索一直在继续,又增加了上帝、意志、物质、“绝对精神”等许多答案。 然而,本体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世 界 与 辩 证 法 柏拉图的梦 出身贵族的柏拉图喜爱思考和脑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 在学术上,柏拉图也是重视逻辑推理,而轻视实际考察。他尤其推崇离 现实很远的数学思维,甚至在柏拉图学园门口写上:“不懂几何者,不得 入内。” 柏拉图的世界观纯粹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根本不能在实际世界中 完全得到检验。他认为,宇宙起初是没有区别的混沌,其中有两种直 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造物 主是个数学家,制定了一个数学化的创世方案。按照这个方案,经过 一系列机械运动,三角形组成了4种正立体,产生了构成尘世的4种微 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四面 体、土微粒是正立方体。还有一种由正五面体形成的正十二面体,产 生了构成天体的第5种微粒“以太”。这样一来,整个宇宙形成一个圆 球,由混沌无序变得井然有序。宇宙圆球如此完美、对称,球面上每 一点都相同,有一个灵魂充盈整个宇宙空间。在宇宙中,火对气的比 例、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相同,万物都可根据组成微粒的比 例用数目定名。数学是灵魂进入永恒的捷径,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pdf”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pdf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pdf

哲学,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故事,康德,斯提波,柏拉图,问题,笛卡儿,阿里,亚里士多德,东西,狄奥尼修,世界上,最精彩,世界,人们,形而上学,泰勒斯,皮浪,罗素,智慧,哲人,研究,哥尼斯堡,庄子,思想,知识,老师,庄周

2020-08-06 #故事阅读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哲学,故事,人生,世界,信仰,方法,辩证法,知识,读者,道德,逻辑,从哲,中明,历史,内涵,教人,学问,哲学原理,哲理,哲学家,土壤,宗教,寓意深远,形式,智慧,文字,方面,氛围,漫画,真谛

2020-08-26 #短篇故事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豆瓣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 豆瓣

哲学,故事,人生,读者,从哲,中明,世界,历史,信仰,内涵,教人,学问,哲学家,哲学原理,哲理,土壤,宗教,寓意深远,形式,智慧,方法,文字,方面,氛围,漫画,辩证法,知识,真谛,科学,社会

2020-08-05 #短篇故事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的介绍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的介绍

哲学,故事,人生,读者,从哲,中明,世界,历史,信仰,内涵,教人,学问,哲学家,哲学原理,哲理,土壤,宗教,寓意深远,形式,智慧,方法,文字,方面,氛围,漫画,辩证法,知识,真谛,科学,社会

2020-08-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世界上最诡异的100个惊悚悬疑故事pdf

世界上最诡异的100个惊悚悬疑故事pdf

故事,世界上最,惊悚悬疑,资料,文档,作者,还可以,专业,实用类,人数,功能,文档资料,机构,时间,格式,次数,热度,看法,评论,需求,频道,高质量,合作,可以查看,教育资料,更精彩,详细内容,相关信息,深入地,相关资料

2020-06-03 #短篇故事

世界上最经典的哲学故事大全集pdf

世界上最经典的哲学故事大全集pdf

文档,哲学,故事,资料,世界上,最经典,内容丰富,大全集,最新资料,行业名人

2020-08-05 #短篇故事

《最精彩的中国历史故事》.pdf

《最精彩的中国历史故事》.pdf

项羽,韩信,刘邦,荆轲,管仲,秦国,秦王,赵国,齐桓公,张良,曹刿,孙武,楚庄王,秦王政,赵高,战争,鲁庄公,人民,大臣,齐军,大王,时候,齐国,樊哙,鲍叔牙,勾践,胡服骑射,蔺相如,商鞅,宝玉

2020-05-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最精彩的30句话 全是人生大智慧!

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最精彩的30句话 全是人生大智慧!

智慧,柏拉图,苏格拉底,哲学家,学生,婚姻,言行,你自己,有一种,苏格拉,亚里士多德,场中,好的,金矿,古希腊,三贤,上帝,两耳,人生,原则,双目,后人,教育家,奠基者,女人,学会,希腊,容器,思想,弟子

2018-08-04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