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潮汕民间传说故事

时间:2020-06-24

潮汕民间故事100字

提示:本文共有 1892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8 分钟。

爱问共享资料行政管理 频道提供潮汕民间传说故事.doc文档免费,数万用户每天上传大量最新资料,数量累计超一个亿!

潮汕民间传说故事潮汕八景就各有一个故事。、湘桥春涨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淳熙元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纬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筑建至绍定元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太守丁允元建设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秀亨禧二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激十二桐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知府谭伦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洪水东墩鉎牛坠人江中。故有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甘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韩祠橡木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十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札部尚书王礼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词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金山古松金山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金山古松原名马丘松翠。因宋末摧锋寨正将马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攻陷潮州城马乌发“收残卒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死发自鸩”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郑兰枝有诗赞道:金山北枕起高峰万古凝荫一棵松。矗矗凌云悬百尺青青耐霄度三冬。凤亭积翠飞层堞虎石攻涛逐晚钟。长峙海邦标劲节满林秋色入望浓。唐代的刺史公堂和宋代的州衙均设于金山麓。宋大中祥年间,年潮州知军州事王汉见其“山之形胜万态”。于是斩荆棘兴土木开路径建荔枝亭、凤凰亭、初阳亭、西晖亭辟独秀峰、初阳顶、望贤石显石岗诸景。历代又不断修葺并于崖石之上摩刻诗词记事使金山成为游览胜地。时雨、凤凰凤凰台矗立于文济桥南面的韩江沙洲上建于明隆庆二年年。沙洲原名老鸦洲旷无人居。隆庆潮州知府侯必登经过其地爱其幽雅遂改称为“凤凰洲”并建这十余丈高之石台命名为“凤凰台”。“凤凰时雨”描写的是这里在夏季乍雨乍晴千变万化的奇观。每当天高气爽游人到此凭台眺望叵见碧空万里白云悠悠。选观凤凰群峰绵亘不断高接云天近眺金山葫芦山、笔架山三山五城穿桥南来的江水至台边分为二流一如唐诗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象。每逢韩江水涨洪流对着广挤桥奔腾而来冲击台基自浪飞溅状似朵朵雪花。待到水落沙平南望远近村落炊烟缕缕田野碧绿果树垂枝一幅丰收的图景。夏日登台又别有一番景致清风习习暑气全消。在那乍晴乍雨的时书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有时薄雨疏疏韩江水面轻烟淡淡帆影迟迟远眺广济桥烟雨蒙蒙车水马龙宛如海市蜃楼仰视笔架山巅轻云渺渺。高楼耸立赛似蓬莱仙山。晴天烈日时雨骤降好似万斛银珠从天抛洒阳光辉映雨点又如千幅珠帘凭空摇荡令人留连右返心旷神怡。龙湫宝塔原指潮州城北面韩江河面的小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葱郁繁茂的树林有雅致幽静的寺院与四周的景物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绮丽的风景。初时名为“塔院维舟”以游艇常喜系缆于此命名。又因塔边有“龙湫泉”因之又名“龙湫宝塔”。从前观赏此景可见古塔屹立江中与意溪遥遥相对江水环绕小洲。若登塔眺望前方可见湘桥如长虹横贯江上后面是高接云空的凤凰山右边是炊烟袅袅的闹市左边是一片广阔的绿野乡村。走进寺院则见寺僧焚香礼佛敲钟弄鼓别有一番风味。夜间则游艇如梭通宵不息。每当月夜游人或系艇塔边饮茶抒怀或仰卧舟中默数那满天星斗聆听潺潺流水或掀帘观赏江上悠悠飘去的浪花实在悠闲自得其乐无穷。可惜宝塔于清代已经倒塌寺院也荒芜残存的塔基后来也被洪水冲去小洲则因整治韩江而被炸掉仅存水下残基。现在替代此景有“凤凰塔”的风光。“凤凰塔”是万历年间,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遥对凤凰山又与隔江的凤凰台相对而得名。塔右有北溪旱时溪水常涸叫“涸溪”凤凰塔因之也名“涸溪塔”。塔高十三丈七尺基围十四文四尺七层八面砖石结构。塔建于潮州韩江东南侧正当两股江水要冲有如一道堤防护住塔后一带村落。夕阳残照或旭日东升水流影动金光闪灼甚是奇妙每当秋高气爽江面平静碧波如镜水影倒映古塔似巨柱擎天蔚为壮观。沿塔内扶梯登上塔顶眺望四方美景三山一水护古城的天然风貌一览无遗。、鳄渡秋风在潮州城外韩江北堤中段有个古渡口叫鳄渡。右时候潮州鳄鱼为患故韩江原称之为鳄溪恶溪。相传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年刑部侍郎韩愈刺潮因闻鳄鱼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财产遂于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设置祭坛“以猪一羊一投恶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称该渡口为鳄渡。这里是韩江上游最宽阔的江面。每年秋天这里的景色最为迷人:蓝色的晴空映材着片片白云秋风吹皱了迈韵的江水堤上魁梧笔直的木棉树沙沙作响断断续续落下的几片黄叶缓缓飘在辽阔的江面上。鼓满白帆的船儿徐徐飘荡任意东西显得格外舒畅自由自在、北阁佛灯北阁原是金山东面山下的一组楼阁的总称。这里东临急转直下的韩江流水登临北阁北堤上的“鳄渡秋风”隔江相望的“韩祠橡木”韩江下游的“湘桥春涨”“凤凰时雨”诸多胜景历历在目俯览韩江江流滔滔白帆点点。相传阁前佛灯夜间金光四射江面上从韩江上游十五里的鹿湖下游至急水塔陆路东从饶平的南武栋南至潮州市浮洋均可望见灯光为韩江夜航的标志。北阁景区辟建于宋形成于明历代均有兴废解放前夕已尽遭毁塌。新的建设时期通政人和百废俱兴这一湮没已久的胜景又得到重建。整个景区依山傍水自下而起高低错落雄伟壮观。新建的玄天阁黄瓦红墙重檐翘角。九十八高龄的著名书法家秦**生为玄天阁题匾并重书对联:“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飞络地维”阁内重塑真武帝的艺术造像。阁旁耸立石佛灯一座。阁下山坡是韩江楼为双层建筑上作观赏之用下供关羽、关平、周仓塑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为楼题匾重书对联:“忠贞亘万古而有光何用别求白日义勇垂两间于不泯即此便是青天”。韩江楼的南面辟建回澜亭亭刻对联为:“折地河声奔足底脱天峰影落城头”、西湖渔筏西湖渔筏是秀丽壮观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诗意和惹人欲醉的绝妙景致因渔筏出没于潋滟空蒙变幻无穷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每当夏初湖水漫溢湖边石堆青葱的树木别致的亭阁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湖水中岸畔柳条随风摇曳远处莲池散发着阵阵清香。十几只渔筏浮泛湖中抛网捕鱼过后则泊聚湖边渔人在筏上曝网晒衣饮酒谈笑充满一片平静欢乐的景象。秋日里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鉴游鱼如梭渔筏飘荡湖心忽聚忽散山树横映水底影动波摇若遇小雨疏烟湖面一片空蒙。几对渔筏若隐若现抛网收网俨似一幅天然彩画。当这秋色方浓的时刻藏身于湖边柳荫或钓台之上观鱼垂钓更是饶有风趣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吴刚伐桂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玉兔捣药传说之一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 玉兔 。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究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诸多旧小说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潮州的民风民俗及文化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觋文化的土壤与气候中孕育绽放的。它反映了潮洲的民俗、民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潮人的图腾崇拜:自然神与祖神及英雄神崇拜在潮人之文化心理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潮人信仰与民间神话中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敬畏英灵之遗风。潮人仪式类的戏剧直接与祭礼仪式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潮戏承袭了古傩之遗风“吹击管鼓郁香洁之。”潮人笃于戏曲之风延及今人。一、潮州民风、民俗及民谣潮州民间喜唱俗曲。其俗曲、民谣与当地的神话、戏曲、谚语、小说、灯谜等民间文艺一样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歌谣展现了潮州民俗艺术的丰蕴内涵。纵观潮州历代歌谣、童谣、诗歌、民谣莫不涉及民风、民俗。归其大要可列为如下数类:观神送神中的仪式歌谣:如《请神歌》、《请神曲》。这是请神仪式歌之“观神”潮州妇女八月请阿姑神称“落阿姑”请神时要口唱歌谣。一。“请神”又叫除了阿姑神之外潮洲还有“蓝饭神”、“墭脚神”、“竹筷神”、“筲箕神”、“蛤蟆神”等各类神皆有其歌与表演形式。在《请神歌》与《请神曲》中人们表达了对“大慈大悲”的南海观音暜渡众生的希望。有趣的是如果“神”久请不来人们便用对付自然的原始宗教仪式“巫术”去催神、咒神希望凭籍语言的力量去影响和制约神。婚礼葬礼中的仪式歌谣:《出嫁前拜司命公》这首歌谣表达了新婚女子祈求“配好君”“富贵添才丁”和“富禄全”的愿望。《出嫁前坐桌》、《青娘为众人分菜肴》二首则描述了潮洲婚姻仪式之特色。此外还有《新娘踏轿门》、《开轿门跨火烟》、《拜天地》和《搅泔缸》等各种仪式的歌谣。这些歌谣形象地再现了新娘出嫁前之全过程。潮洲葬礼仪式的歌谣主要有《巡坟歌》等。潮州的游神歌谣:如《城内人游神》:“城内人游神一位老爷双夫人踢陀三夜日头壳冷眩眩”。这一题材反映了潮人对英雄神的崇拜。词中“老爷”指关羽“三夜日”则反映了游神活动十分壮观持续达三天三夜。游神内容丰富多彩在游神过程中穿插着舞蹈与游艺活动。除了各地都有的龙舞、狮子舞之外还有潮州地区独有的布马舞、蜈蚣舞、鳄鱼舞、螯鱼舞、鲤鱼舞、骆驼舞、长颈鹿舞和双咬鹅舞等。民间故事歌谣:如民谣《听见锣鼓冲冲潮》歌中陈述了民间文学中流传的“陈三五娘”和《三国演义》中的“马超战张飞”之故事以及当地流传的“关爷带二妃”之传说。《正月是新年》这首歌谣更具故事特点它将神话、小说、戏曲、传说中的人物、故事溶于一炉逐月地分述每月记一故事。如记述了《荆钗记》、《破窑记》、《孟姜女》、《汉宫秋》、《昭君出塞》、《拜月亭》、《楚霸王》、《陈三五娘》、《梁祝》、《青琐高义》等故事。四季活动歌谣:如《十二月歌》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与无衣无食的悲惨命运。全诗按季节的先后逐月写贫苦农民们的劳动和生活将农民与豪绅的生活进行对比如:“三月人布田东村西村忙又忙富人牛牯双巴只双只硗仔拖犁泪双行。”《正月锣鼓闹猜猜》这是一首叙事歌谣。它借鉴了《诗经七月》的叙事手法用十二个月的农事、节气起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娶媳妇惜媳妇打媳妇丧媳妇的经过。及其由喜到悲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以季节的特征来衬托、渲染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写法很有特色。宗教活动歌谣:如《求雨》“善堂求雨天就知胡蹰一响雨就来。戏请成雨淫淫戏在做雨大倒戏歇棚雨就晴戏做直天出日。”人们用“做戏”之艺术形式来求雨。表现对雨的虔诚:“雨仔霙霙暂歇凉亭。妇人放尿污秽神明”。而流传着的关于“雨仙爷”的神话更是将雨奉为神明。《沙蜢娘》这首民歌则表现了潮人“龙”崇拜的文化心理。龙在潮州人眼里是健壮、辟邪的“圣物”。因此赛龙舟的成败是关系到全村盛衰的大事。龙舟平时置于村前的神庙祠堂。潮州风景歌谣:如《潮州风景好风流》:“潮州光景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州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潮人尤引宋代历史名桥“广济桥”而自豪。民族繁衍与迁徙歌谣:如《高皇歌》它描写的是由京城迁徙到潮州的盘、蓝、雷高皇们的出身史。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高皇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攻伐不克。乃招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据说帝有畜犬其毛五采名曰盘瓠。盘瓠闻令之后遂衔人头献于帝“群臣怪而诊之”正是吴将军之头。帝大喜但考虑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虽欲报答而不知所宜颇有难色。盘瓠忽作人声道:你将我放在金钟之内七日七夜就可变人。由于公主提前去看结果盘瓠“乃是头未变成人”。《潮州民间故事集成资料》中亦载此事题为《畲族祖先的传说》。“犬”已成为潮人的图腾动物之一。元宵夜游灯歌谣:游艺活动中最为热闹的是花灯盛会。据传古港樟林的花灯盛会已持续三百年了每年二月籍游火帝的形式举行。因此也称打火醮。往往要持续半年之久。一般是日间展览夜间游行连续三天要游遍八街六社。队伍中有仪仗队、锣鼓队、标旗队、和扮涂戏如《桃花过渡》《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等剧目。此外还有灯谜、杂技、看浪荡、焰火、潮剧演出等。潮州的《百屏花灯》尤其著名。它以戏剧、传说故事为题材装饰屏景每个故事为一屏共一百屏灯景包括:董卓凤仪亭点将杨延昭张飞战马超孔明空城记等。婚姻习俗歌谣:如描写童养媳的《媳妇仔》:“十岁做人媳妇儿”揭露买卖婚姻的《正月勤姑绩青麻》、《十八岁嫁七岁郎》写婚变题材的《怨你阿爹娶后人》等。后者表达了姑娘对父亲婚变后娶来的新妇的愤怒与不满。潮洲婚姻习俗的演变于此可见一斑此类相关题材的民谣还有:《缀着狐狸六着钻山草》、《怨我爹娘受人聘》、《妾身愿嫁农夫婿》、《文明世界》等。饮食习俗的民歌:如《君今问娘爱食》它通过丈夫征询怀孕妻子爱食的一连串诘问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体贴。更有意味的是歌中通过诘问妻子“青梅槌白糖”、“薄饼卷糖的爱食引出了潮洲的九样传统名食:“蚝仔腌芜”、”、“吊瓜炒鲜虾”等。乃至在外地的潮州人只要一听到这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葱的民歌便知道是家乡的民歌。综上所述潮州民谣离不开它的民俗母胎。潮洲民俗艺术不仅内涵丰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与文献、艺术价值。二、潮人的图腾世界与神话艺术地处古楚之地的潮汕地区这里在地理上背五岭而面南海古代与北方内地交通隔绝。从先秦时期起楚人便形成了信鬼而好祀的传统。史传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巫鬼”即巫人装神弄鬼“淫祀”指祭祀方面非常滥什么神都祭。潮洲神的类别可分为神格与人格神。前者指自然神崇拜后者为祖神与英雄神参见拙文《潮人信仰与民间神话》潮洲日报年月日。一自然神崇拜与神话。青龙之神话“龙”在潮州经历了由图腾而演化为神灵的过程亦即由生物属性的龙转变成舍己为公的英雄的龙。潮洲流传着种种关于青龙的传说:如关于青龙之形态、之嗜好青龙护堤的行为。青龙被焚不死等传闻。潮人将之称为“福神”。明朝季年青龙的故事逐渐被演化为神灵。潮人为了表示对舍己救人的英雄王伉的崇拜又演绎了一段安济圣王变为青龙爷之故事。凤凰之神话“凤凰”亦为潮人的图腾物之一。不过它同样已由图腾而转化为神灵。相传玉皇大帝到凡间游逛时曾路过潮州他不小心摔到田里被一个农夫所救。尔后他又变成一个乞丐来到嘉应州在嘉应却要不到一口饭吃于是他决定把凤凰打下潮州并吩咐凤头朝嘉应凤尾朝潮州。凤凰下凡变成凤凰山凤头朝嘉应天天吃嘉应喝嘉应把嘉应的一片山坡吃得光光的把江河喝的干干的。凤尾朝潮州撒尿把潮州的土地浇得肥肥的庄稼变得绿油油的。潮人感恩载德视凤凰为吉祥物而崇拜之。风雨圣者之神话“风雨圣者”又名雨仙在潮州显然已由神格降为了人格。据传他是罩州丁岗乡孙家的儿子。幼依嫂氏度日。嫂待其酷每天要做一大堆苦工。有一天因柴火没了其嫂咒道:“要烧你的骨头~”不料他真把脚伸入灶里当柴烧。饭熟而脚安然无恙。又传说他在开元寺内求雨拿起小笠子向天上一摇晃骤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雨声大作。人们相顾偔然之际他已隐入丛林之中。后人纪念他将其肖像镌刻在树身之上当神灵祭祀。《民俗》十七年七月十一号版。二祖神崇拜与神话。窑神潮州的窑神与烧窑有关。相传窑神是位小孩。他为了帮助父亲交差钻进了烟囱……终于烧出了一个给皇帝养金鱼的大乌缸。之后又托梦给父亲告知火神爷收他当了窑神专管天下的龙窑。这个故事不由使人想起蒲留仙《聊斋志异》中的《促织》篇。可谓异曲同工。皆以僪炼之奇言辛辣地讽刺控诉了皇帝和各级官僚对人民的残害。在他们的眼里老百姓的生命还不如一只蛐蛐一条金鱼。戏神历来各种戏班所崇祀的戏神不尽相同。如京剧祀老郎神粤剧祀华光大帝潮音戏班所祀的神称田元帅或田师爷。凡潮音戏开班必祀此神。后来潮州的秧歌戏也祀他。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雷祖诞便是田元帅诞辰纪念日。为了纪念他在原潮州府的旧址建立过田元帅庙该庙又名“庆喜庵”。据潮州府志记载“庆喜庵建于顺治年间”。城隍守护神这类神是指以城隍为代表的由守护神转化成的神灵。如水仙宫供奉的大禹韩文公祠供奉的韩愈双忠祠供奉的张巡、许远揭阳英毅圣王庙供奉的春秋时代晋国介子推饶平“元帅庙”供奉的抗元英雄陈吊眼等。以及被尊为桥神的韩愈的侄子韩湘子等。三英雄神崇拜与神话。历史英雄凡历史上与现实中有功于潮人之人其死后多被潮人奉为神。除上所述外著名的还有关羽、林默娘即天后妈祖、张巡、许远等。在安史之乱中因固守濉阳而壮烈牺牲的的张巡、许远被潮人目为城隍希望他们能永保潮阳城无兵灾之祸。后人撰联称张许二人为“国世无双双国士忠诚不二二忠臣。”此外韩愈和文天祥也是潮人心目中的英雄神。凡“双忠祠“前面几乎都有文天祥的塑像。清官贤相韩愈公元年因“牮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七个多月他同情人民疾苦做了一些有利于当地人民的事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人民怀念他到宋代建立了韩文公祠。塑像为神。并将所在的笔架山改为韩山流经山下的恶溪改为韩江。又将他曾经治服洪水赶走鳄鱼的那座山岭叫做“访问岭”。将他走马牵山筑堤防洪根治水患的那座山称之为“竹竿山”。吴府公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浙江钱塘人吴均任潮州知府时有一年暴雨成灾。韩江水猛涨为了挡住洪水进城他毅然决然地步下东楼城走到湘子桥顶。纵身一跃投入滔滔的江心以身祭水。果然洪水慢慢地退了下去从此潮州人便尊敬地称他为吴府公。在东门城楼上雕塑了他的像供人祭拜。杨戬:潮州宏隆太守杨戬因拒收霸占民房打伤百姓的豪富之贿金而受到当地人的尊敬。为了纪念他后人将其居住的寨名号为“四知堂”。陈遂:潮州地区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抗元英雄原名陈遂。在饶平建有陈吊王庙。因反抗宋朝腐朽统治而起义在元军南下时民族矛盾激化他毅然从大局着眼与南宋朝庭合作共同抗击元军。最后被元军包围在四百岭山上弹尽粮绝被俘就义。那是公元年。明初就有人立庙建祠纪念他香火绵延至今。潮州神话的传承为我国的神话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三、傩仪之副产品潮戏古代仪式、典礼和艺术之间的分界并非十分清晰大概正因如此许多学者认为原始艺术绝大多数都直接与祭礼仪式有关甚至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一关童戏与傩仪。潮州之“关戏童”以巫而事歌舞乐神并以悦人可视为古代巫舞之余绪。关戏童所祀田元帅被尊为青娃神。农人祀之犹田祖、田婆和土谷诸神。关戏童之“关”亦为“观”释为观看。“关”旧称召死灵问答为关亡以巫为灵媒召亡者之魂附于巫者之体以言祸福此事必用符篆如官府之文移谓之“关”。关戏童亦犹以符篆召亡魂附身于人之体而唱戏。据传潮之关戏童必以童子充之古之倡优称之为侏儒。宋元戏曲史云:“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侏儒”即短小人亦称童子。旧说部往往记以童男女祭神之故事。巫之事神亦必以童男女献舞以示虔诚纯洁。潮俗呼巫觋为“童魕”或“童身”。所谓“魕”妖祥也。《淮南子》:“吴人鬼越人魕”。古之俳优以“童子”或“侏儒”充之。潮州关戏童仍固守数千年侏儒之旧俗又吸取了各地之特色如请紫姑、关亡等。如潮州农村中秋前后常有关戏童之举表演时先由主其事者赴田间奉田土一杯归安置香炉中陈瓜果香烛拜之名曰请田元帅。之后复邀集童子十余推出一二人为脚色拈香闭目蹲坐中央。群童四周果香烛拜之每人各执香火一炷上下左右摇晃若鱼贯飞荧火光缕缕闪烁。群童复齐声奉咒其词各地差异如潮阳咒语常有“一催请二催请三催请”与“急急如律令”之类。潮安之关戏童更是弥漫着浓厚的巫术气息。此类关童戏还有关墭脚、揲二姑、看死鬼、关扁担、蓝饭姑等。二游神戏与傩舞。清康熙时吴震方作岭南杂记云:“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而采茶歌尤为妙丽。饰狡童为采茶女每队十二人或八人挈花蓝迭进而歌又以少长者二人为队伍首擎彩灯缀以扶桑茉莉诸花桑女进退作止皆视队首至各衙门或巨室唱歌卖以银钱酒果自十三夕至十八夕为止。”可见潮州自古以来就有“扮唱秧歌”之“鱼龙之戏”扮唱者歌采茶歌饰采茶女载歌载舞。这种“秧歌队”不仅为了娱人和自娱同时也为了“卖以银钱酒果”。“秧歌舞”实际上是以艺术的载体表达宗教的主题。故俗称之为“游神舞”。潮州“秧歌舞”的源流与演变之迹经历了由宗教的艺术到艺术的宗教亦即由巫觋文化到民间信仰文化的历程。同时它又是历代各地文化艺术交融演变的结晶。潮州的“游神戏”亦颇具傩戏的特征。如岁暮元宵酬神赛会执棍挂鼓配以锣钹边行边舞有扮民间故事唱打花鼓等等配以笙笛弦乐锣鼓扳钹。游神戏主要表现了禳灾祛邪的主题。为了娱神娱人更好地宣传宗教的目的傩戏不断地吸收世俗题材的优秀节目和多种表演形式使娱神的诸般伎艺逐步地实现多层次地汇合从而嬗变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潮州少数民族“在山为畲在水为蛋”的畲族斗歌、蛋船歌舞习风成俗。对潮剧产生了很大影响。相传潮剧三步进三步退的台步就是来自蛋船舞蹈。潮丑侧身跳跃的机械的手法腿法仿自纸影。潮剧唱法的“彩场”表现紧张急越的情绪亦无不受其影响。潮人“吹击管鼓侑香洁之”。其酬神巫祀、礼佛课颂笙箫管弦的民俗承袭古风代代相传。潮汕民间故事在潮州府志、县志和潮汕史籍中已有不少记述。现当代潮人”以后在全国民间文学运动的影响带动下开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大都是“五四展起来的。“五四”前夕即年春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在《北京大学日刊》上附登《歌谣选》。两年后歌谣征集处改为歌谣研究会年冬编印了《歌谣周刊》并从单纯刊登歌谣扩大到登载民间故事等多种民俗学资料。但最早刊载民间故事的还是《妇女杂志》该杂志年第一卷就刊出了民间故事的很多资料。民间文学运动初期年月顾颉刚在《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发表了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孟姜女故事研究》是当时学术界射出的一道强光许多学人从心里感到惊异佩服。年以后随着北方一批民间文学的专家、教授到中山大学任教南方的民俗学活动也活跃起来他们组织了民俗学会成员有顾颉刚、容肇宜、董作宾、杨成志、钟敬文等先辈并编辑了《民间文艺》后改为《民俗》。潮汕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就是在全国这一背景下展开的。揭阳林培庐可谓此项活动的先驱。林培庐原名植桐揭阳桃山苏坑今揭阳登岗镇人早年就读于北平国立平民大学年毕业后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民俗学的研究先后在本地和香港、天津、绍兴、山西等地报纸主编民俗周刊、旬刊与民间文艺特刊等并编著《耒臿集》、《揭阳乡土记》、《潮州七贤故事》包括《潮州前七贤故事》、《潮州后七贤故事》、《潮州历代文人故事》、《民间世说》、《岭东畲歌集》、《潮州民间文学概论》、《岭东文学史》、《揭阳乡土地理》等。这些专集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成果结集兼而有之内容十分丰富。林培庐的《潮州七贤故事》由著名民俗学研究专家容肇祖、周作人、赵景深等为之作序。容肇祖在《序言》中写道:“捧诵之余钦佩无量。故事之造成地方风俗之习惯与崇尚即可于说话之间粗得一些梗概。”他的另一本书《揭阳风土记》颇受推崇周作人评道:“自有民俗学以来所未之有也。”林培庐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民俗方面的卓越贡献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与林培庐同一时期在民俗学活动中辛苦耕耘、并有建树的潮人还有编著《潮州习俗》、《潮州俗谜》的杨睿聪编著《潮州歌谣》的丘玉麟编著《潮歌》的金天民另有揭阳的黄昌祚、徐志庵潮阳的姚亚民等。正是这批民俗学学者、专家的共同努力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潮汕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的热潮。潮汕地区全面开展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年月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出关于编辑《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潮汕各县市都成立专门机构培训骨干派出专人拨出专款发动群众用两年时间完成普查、搜集、整理编辑任务。据统计全地区所属县市个乡镇开展普查的个占共挖掘征集民间故事篇经回炉筛选之后结集本近百万字采录歌谣首谚语条经鉴别、合并、筛选和剔除重复的整理出谚语条选本。另汕头市“集成办”积累有谚语资料条左右。各县市分别把搜集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整理后编成县市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先打字油印综合本复审后再按门类分别出书。当时统辖各县市县级市的汕头市再从全地区的资料本中筛选较精萃的按三个门类编印成三本书。在搜集与整理民间故事过程中由于某些故事涉及鬼神、封建伦理道德、色情、封建迷信等内容因此本地报刊发表了学者与读者的文章对民间文学的“精华与糟粕”、“继承与批判”等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明辨是非划清界限统一认识。各县市民间故事集编印以后普遍开会总结或请学者、干部、教师举行座谈会听取意见。他们还在报刊上宣传、评介县市出版的民间故事集如陈诗侯的《揭阳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陈创义的《瑰丽的潮阳民间传说》、马风的《出土明珠光熠熠〈饶平民间故事〉第一辑》、李纯的《澄海民间传说艺术特色》、蔡泽民的《潮州民间故事的多功能作用》、蠡测的《花开两朵再表一枝。读〈饶平民间故事〉第二辑有感》等。这些评价文章都以鲜明的观点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材料从各个方面述说了民间文学的主题、题材、思想性、地方性、艺术特色和作用有宣传、总结意义也有指导阅读赏析的作用。民间故事传说经大量搜集和整理之后如何对它开展研究是民间文学工作者、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上述报刊民间文学的讨论与评介文章虽有一定的研究意蕴但它的侧重点在评介及对某些问题的界定就研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早有专家指出如果把民间故事传说的研究局限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上就会落入旧研究方法的窠臼就会千人一面成为“民间故事传说特点”的解读。当然也不能获得新的更深入的研究成果。民间故事传说产生于不同时代它反映了不同区域历史时期的情况及民俗心理。例如古人迷信鬼神确信神鬼的存在今天我们认为神是人造的鬼是不存在的这是古人与今人相异的民俗心理。民间故事传说的研究应贴紧故事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应体现区域的特点揭示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特点与一定的历史真实和人文心态。下面根据有关资料探讨几个问题:、潮汕先贤与神鬼。过去潮人迷信神鬼城市乡村神庙林立长年香火不断游神赛会尤为热闹大事小事都要问卜求神祈求吉祥。可是传说中的不少潮汕先贤不仅不敬神反敢使唤神甚至侮辱神明。如翁万达传说讲土地爷给翁万达的父亲托梦诉说他年迈站立不方便要翁父告诉其子上学不要从土地庙经过免得他站起来行礼受累。翁万达听说此事后十分恼火把土地神的胡须都掇下来。土地神又来向翁万达的父亲哭诉翁父究问万达万达更是气愤先是把神像搬到路上任人踩踏后来索性把它扔到河里并说:现在令你到北口充军去。多年后翁万达任三边大总制督兵御俺答蒙古兵一老兵进帐叩拜伸述他原是桑浦山土地神受万达所遣至此充军已久要求回原地复神职。万达忆起旧事答应他的请求但叫他派一老虎为明军擎大旗。土地神遂唤来一只老虎为翁军擎旗打先锋俺答溃败退兵。遣土地神充军的还有明代户部给事中的陈洸和官御史巡按的海阳吴一贯。是不是讲述先贤不怕神就反映了百姓对神不信不敬的心态,其实不然。因为百姓相信朝臣大官都是“天上有星”神仙降世如认为翁万达是天上的白虎星故传说他随父下海捕鱼时鱼虾见而生畏四处逃窜使其父捕不到鱼。又认为林大钦、李龄、陈洸、吴一贯等众多文官是天上的“文曲星”、“紫薇星”等星煞再世他们命里注定是神仙结束人间生活之后仍然升天为仙。在百姓眼里神仙降世的朝官是大神仙土地神是下层地方小俗神小俗神理当受大神仙的驱使召唤。因此写先贤使唤甚至责罚土地神只是反映了百姓心目中神仙界上下级的权位并无对下层神亵渎之意。这从先贤对待阎罗王的态度上可以说明先贤人物传中记述潮阳人提学李龄和直隶总督揭阳郑大进都曾被阎王请去当家庭教师都看到自己的亲属在地府里受刑罚但他们只是要求赦免自己亲属的罪错和刑罚与对待土地神的态度大相径庭。因为阎王是冥间世界决定人的寿夭负有惩恶扬善的责任。民间传说的中国四大阎王是隋朝名将韩擒虎、北宋的寇准、范仲淹、包拯他们都是受敬仰的著名人物地方先贤也需对他们敬重三分未敢因为他是鬼神而对他傲大无礼。讲述古时先贤能与阎王沟通或是驱使土地神也反映了老百姓对先贤敬重、尊崇的态度与心理。被潮人赞誉为古代贤豪志士的大都是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朝官且他们致仕回乡之后或兴学育才或疏浚河溪为百姓做好事。人物传说对潮汕先贤的赞颂也反映了科举制度给市民与下层百姓开辟了一条科举进身的道路。潮汕高踞朝官的上层人物许多原来出身贫寒属下层庶民经十年寒窗奋力拼搏之后得中高第跻身于上层社会行列扬名显亲社会地位大改变并有了业绩受到尊崇。、老百姓与土地神。土地神在潮汕称为土地爷、伯爷、伯公老爷、福德老爷等是最基层的地方保护神享一方香火保佑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安宁。潮汕民间普遍信奉土地神潮汕村落属“全方土地不是家庭的地主爷与建筑土地临时置设的地主神位”的神庙村村皆有较大的乡村为了祀奉方便还有村口、路头多个神庙。土地神庙也称土地宫、伯爷宫、伯公庙、福德祠等。潮州音乐的弦诗还有冠名“福德祠”的说明祠庙的普及性。潮人过去崇信土地神是冥间的一乡之尊孩子出生老人去世都要到土地庙向土地神报告念出生或死的时辰。所谓“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生、死“时辰念给老爷知”。土地神的神像一般都是须发皓白的老人人们认为他心肠慈善“有烧香就有保佑”较易“疏通”祭拜礼品多少不计论因此一般求吉祥平安、六畜兴旺都拜土地神。但在潮汕民间故事中也有好些写老百姓责罚与痛打土地神的下面列举数例:刊于《饶平民间故事选》的《痛打地头爷》林友生记讲述古时一外出谋生的汉子夜宿山腰的土地宫朦胧中听到一阎王派来的鬼卒告诉土地神要到山下抓一个人。因这个人平时诚心祀奉土地神土地神要求鬼卒放过他将这个过路寄宿的汉子抓去顶替。鬼卒初时不肯土地神表示愿出些“情理”鬼卒才勉强答应。可是鬼卒之间因“情理”的多寡而大声争议使疲困饥渴的汉子完全惊醒汉子一跃而起一边数落土神徇私作恶、伤天害理的罪责一边将两手拿着的雨伞和草鞋对准土地神的头与脸左右开弓痛打一顿然后卷起行装扬长而去。后来那土地神不灵验了没有人去奉祀神像也被白蚁蛀空。《潮阳民间故事》第三集林升民《南关伯爷二身》二尊神像为讲述潮阳某布商雇一伙计忠厚老实钱路分明帮店主赚了很多钱。年终结账时店主发现差了一包银子在搜寻无踪的情况下不免怀疑为原来信得过的伙计所偷。伙计辩解再三但也无法说清楚。店主认为伙计有无偷钱终不能瞒过天公神明提出一起去问南关伯公伙计欣然答应。求签结果断定白银为伙计所偷。伙计气得鼻孔冒烟狠狠向土地神吐了一口唾液并将他痛骂一顿只好认命。伙计除将未领工资及奖金给全部扣抵外答应以后赚钱再偿还。伙计准备到南洋去临行前夕他偷偷跑至南关伯爷宫用浴布把伯公神像包后背走想让伯公同他一起尝尝漂洋过海之苦。一天老板娘无意间从铺角柜脚发现丢失的那包银店主马上去找伙计消除误会但见其家门紧锁又再到伯爷宫向伯公问个是非发觉神帐内的伯公失踪了大吃一惊。店主从来敬信神佛便私掏腰囊请人另刻一尊伯公悄悄放进神帐里。伙计在南洋经过一番艰苦奋斗之后终于发了财决定回家乡还清布商债款解开用浴布包的伯公百感交集总也觉得若不是伯公冤枉他也没有今天的发财。到家第一晚他摸黑匆忙把伯公神像塞进神帐里也不知里面已有一尊伯公。从此南关伯爷庙里就有二身伯公。《潮阳民间故事》第三集吴钟林《南山伯爷和北山伯爷》讲述南山伯爷与北山伯爷结拜为兄弟。一日北山伯爷想吃五牲猪头无钱购买见一客商在庙前歇凉使用拐杖捅其肚子客商肚痛难忍即向伯爷求庇佑并许愿以五牲猪头答谢神恩。过一会便应验肚子不痛。客商履行诺言北山伯爷从此香火兴旺起来南山伯爷向北山伯爷取经后依样画葫芦但那被捅肚痛的”雕的他曾听说香柴能治百病于是便到山坑弄点水抱壮年见神像是用“香柴起伯爷塑像象磨墨一样磨起来再把香柴水服下当即止痛。南山伯爷不仅没得猪头五牲还被磨破屁股疼痛难受。以上几则民间故事都是述说土地神受侮辱、责骂、痛打的。老百姓为什么要骂打土地神敢于对土地神非礼,因为土地神是地方保护神“食一方香火保一方安宁”老百姓相信他敬重他是在于土地神能为百姓排忧解难维护千家万户的利益主持正义和公道。因此逢年过节人们要到土地神庙烧香奉祀祷求平安如意也是过去人们信神敬神的民俗心理。但当人们一旦发现土地神有徇私枉法为非作歹丧失天良的时候情绪就会起变化对土地神的态度也会改变如果直接损害人们的利益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时候他们难免要采取过激行动。上述情况在我们今天看来显然荒唐无稽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心态看问题我们应该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由于当时的人确信神例二的那个伙计才会认为土地神冤枉了他含冤受屈去出洋。辱骂与打神的事为何都发生在土地神身上而没有发生在潮人普遍奉祀的“三山国王”、“关帝爷”、“天后圣母”、“妈祖”等神身上,这跟土地神的地位有关。土地神是民间俗神地位低微不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如明太祖得天下之后取消了土地神的各种封号只将其视为冥间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庙宇很小往往也在城角村头立一个二三尺高的小庙神像之小更可想而知。潮汕的土地庙也十分狭小简陋完全不能够与其他神庙比拟。现实生活中即封建时代的村官从乡长、保长以至乡绅豪强他们仗势欺人压榨百姓百姓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只能寄于神明保佑求得心理平衡。他们对土地神胡作非为的责罚其实也是对地方官的发泄与愤懑。村官坏但对他惹不得土地神若也和村官同样坏可就对他不客气了。至于土地神以上的各级冥官是否也有坏的百姓看不见摸不着当然相信他们都是好的。《饶平民间故事选》陈秉汉记的《阴阳官司》讲述饶平塔山下有座土地庙有个卖猪苗的人每次卖猪苗路过时大礼是猪头酵粿小礼是烧香叩拜。一次匆忙中忘记拜土地爷土地爷就暗中对他惩罚:猪苗卖不出去还因为脚绊猪笼索猪笼翻倒使猪苗四处逃窜一只也抓不回来。卖猪苗的回家时经过土地庙猛然想起今天的倒霉事定是土地爷有意害他于是冒夜写状词控告土地爷。写完状词不知如何告法把状纸对着灯火烧了。谁知灯盏神接过状纸后即转给土地神的上级“城隍神”城隍神把土地爷降级贬为南山田头伯爷又认为“顺民”有三不告:穷不告富民不告官阳不告阴。卖猪苗者阳告阴非顺民应罚四十大板。一天卖猪苗的因尿急在大路转弯僻角处撒尿恰好县太爷出巡路过转弯处碰上怒斥卖猪的无礼吩咐重责四十大板。卖猪苗的遭此皮肉之苦还不知其来由。上述这则民间故事颇有寓意卖猪苗者受害还挨打其实也是冥间的上级庇护下级故事借此影射人世间“官官相护”的黑暗。老百姓一般也只看到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村官如何作恶掠夺百姓至于他们身后保护伞如何互相庇护以至旧政制的污浊他们是看不见的。这也是百姓只去打骂土地神而没有去亵渎职司高之神的道理所在。、有关妇女的故事传说。潮汕民间故事传说中述说妇女的很少这与妇女的社会地位有关。旧社会潮汕妇女一般都被禁锢在家中从事带孩子、煮饭、洗衣、喂猪及家禽、缝缝补补等家务劳动青年妇女兼做些刺绣、抽纱或织网。农田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等抛头露面的基本是男人去做。在民间故事传说中如果主人公是男性出现在故事中的妇女大都是附庸或陪衬。但那少量以妇女为主角的却是一些不平凡的人物。如英勇抗元的女英雄陈壁娘大义凛然送丈夫勤王在敌军压境、粮绝水断的艰苦困难形势中临危不惧巧计退敌兵解海洲被围险境。明天启年间勤政爱民、秉公执法的揭阳县令冯元飚其爱妾黄月容虽不是潮汕人但潮人给她编造了协助丈夫审理疑难案件破了许多奇案的故事赋予她天资聪颖、才智超人的秉性和贤淑善良的品质折射潮人对高智贤能的潮汕妇女的钦仰心理。下面举一例子说明黄月容的才智:有一个理发匠看见一个背着一袋金属灯盏的汉子到大树下理发误以为布袋里装的是白银趁汉子打瞌睡时割断其喉管用面巾塞住其口后扔到厕池里然后用火炭在粪池墙上写道:“你差我错灯盏装在袋角。我叫天上飞名叫猪屎壳。若欲报此仇除非马发角。”尸体后来被发现捞出其妻向县衙告状县令一筹莫展。黄月容帮夫断案根据墙诗认为杀人者误认布袋的灯盏为银元而动杀机。“姓在天上飞”指“鹰”即“翁”两字潮语同音名“猪屎壳”可能是猪粪便的“糠”农民猪食中常混米糠粗糠不易消化常附猪粪外层最后两句是说无人能破此案。黄月容检杳尸体口里的毛巾发现粘着许多短小毛发凶手可能是理发匠而用火炭题诗恰好是理发匠烧热水用的。黄月容断定凶手是理发匠姓名可能叫翁阿糠。县令根据月容判断终于将凶手缉获。潮汕民间故事《姑嫂鸟》讲述大南山下住着一户人家家中有婆婆、嫂嫂和小姑三人姑嫂一面绣花一面服侍婆婆每餐煮的是稀饭却给婆婆捞出干饭。嫂嫂是远近闻名的刺绣能手绣出的花能招蜂引蝶。小姑六七岁就向嫂嫂学习绣花鸟几年后绣的花同样能招蜂引蝶。小姑能绣出嫂嫂教的九十九种花问嫂嫂为何没有教她绣杨梅花,嫂嫂说杨梅树在大年三十夜才开花一眨眼就谢了。小姑决心绣出杨梅花就在大年三十夜独自带着花规进南山。嫂嫂在家服侍婆婆从鸡啼头遍等到鸡啼三遍仍不见小姑回来她放米下锅后跑到山里找小姑边走边高喊小姑但无回音后来在杨梅树下发现一只染满鲜血的绣花鞋嫂嫂明白了小姑被老虎叼走她悲痛地哭喊翻过一山又一山定要把小姑尸骨找回来。忽然她发现背后有一只美丽小鸟跟着她盘山过岭“嫂咕~嫂咕~”叫个不停。嫂嫂听得心碎肠断知道小姑已化身小鸟并叫她并回家给婆婆捞干饭。以后杨梅开花小鸟总是一山过一山地“嫂咕~嫂咕~”叫个不停。上述几人可谓潮潮汕妇女代表黄月容虽籍非潮汕其实已被赋予潮汕妇女品性。她明辨是非多才善断释疑难破了许多无头公案为蒙冤者洗仇雪恨深得潮汕人民的高歌颂扬与爱戴。陈壁娘襟胸坦荡义薄云天以民族和人民利益为重无私无畏抛家弃舍一家人几乎都为国捐躯堪为人杰。《姑嫂鸟》褒赞的是一对村姑与山妇她俩纯真朴素可谓白玉无瑕相亲相爱侍奉婆婆自己吃稀粥而捞出干饭给婆婆吃。嫂嫂进山前先放米下锅和小姑化鸟后叫嫂嫂快点回家给婆婆捞饭吃这些细节感人至深表现了潮汕妇女对长辈一片挚诚的孝心。古人所说的“百善孝为先”姑嫂的善良与孝顺在这些细小的事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村姑和山妇都是平庸之辈但她们却有不平凡的意志、品德和情操。她们凭借自己的勤苦学习和千锤百炼练就了刺绣的一身好手艺。她们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永不止步小姑为了绣出杨梅花独自夜里抱花规进南山冀求在那杨梅花开的瞬间把杨梅花绣下来终于不幸葬身虎口。小姑那不避艰难奋力向上的精神为潮汕妇女高超的刺工绣艺添上了熠熠发光的艳丽色彩。嫂嫂进山里哭喊着翻山越岭寻觅小姑的述写读后尤令人心酸落泪它反映了姑嫂之间平时相依相伴所熔铸的深厚情谊这正是潮汕一般”是家庭构建中不可欠缺的感情基础。这篇民间故事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捞饭潮汕的食俗“刺绣”是潮汕妇女的特长和谋取一点经济收益的职业“杨梅”可谓潮汕的水果特产全国罕有。因此读来亲切感人也被收入地方新编的中学乡土教材。这里发人深省的是潮汕妇女有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有抗敌御侮的斗争精神有超脱的聪明才智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为什么她们的绝大多数只能被羁绊在小农舍里、小院子里不能和男人一样自主生活创造自己的事业,这就是儒家思想“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的“男尊女卑”种下的思想根源。儒家思想在潮汕很有影响妇女之懂礼义知廉耻行孝道可说是来自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好的一面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却给妇女带来无穷的灾难。民间故事传说中的明代揭阳吕浦村苏六娘和饶平黄冈的余娓娘都是才貌双全的女子她们为了追求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未来勇于冲破家规族法千方百计争取和所爱的男人结合但她们都逃脱不了封建的制度、封建礼教的魔爪苏六娘被族长装在猪筐里沉入榕江余娓娘因心爱的男人曹宗被杀害而头撞巨石殉情。只有在封建制度被推翻和封建礼教受到深刻批判的今天妇女才能当家作主主宰自己的命运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关于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一般认为民间故事属于糟粕的不宜收集这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因为把垃圾搬到家里来只有污染毫无作用。但如何鉴别是否是“糟粕”却容易引起争议这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具体分析。尤其是一些有神鬼故事的。表面看来是无稽之谈但它往往有一定的意蕴不分析研究就会轻易放过有时还会把神话当糟粕。另有一些故事精华与糟粕掺杂就要考虑可否剔除糟粕吸取其精华。这与我们搜集材料要“如实记录”并无矛盾因为“去伪存精”是整理的事。还有一些民间故事整体看来是垃圾但在一堆垃圾中可以捡起一些珠子甚至金子这样把全堆垃圾都埋掉显然可惜。笔者认为一些属“糟粕性”的故事只要其中包含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无妨把它搜集记录供研究之用而不是去宣传、传播。如《翁万达杀十八翰林》这个故事解放前一直在民间流传。过去潮剧编剧人士还把它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在潮汕广为演出。这个故事是荒诞的完全违背史实诽谤潮汕先贤应该予以批判更不宜宣传、传播但故事中的确提出了若干可供研究的东西。该故事开头是林大钦为盖状元府到其他乡村去选择地方看中了一块宝地引起该村族长等一群人的反对招惹了一场斗争。这实际是宗族斗争问题。旧时宗族与房界之间的纷争是农村突出的社会矛盾。史载翁万达的父亲曾和别人打了一场官司但没有记述官司内容。是否与宗族、派系有关并由此引起对方编造攻击翁氏的故事进行报复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该故事也讲述了从地方到中央官场内部的乌烟瘴气和矛盾斗争某些内容有揭露作用。解放前死人用土葬买棺木配“棺”棺柴椅是木条椅其高度、长度约为农家方形饭桌边长条椅的三分之二柴椅死人从出殡抬至入穴中间若需停歇都必须奠棺柴椅。但抬翁万达进京的棺木途中遇暴雨停下而被泥沙堵塞出气孔说明棺木是停在地上没有垫椅。潮汕的棺柴椅是否由此而生,这是一种民俗事象的产生来由问题有研究价值。搜集民间故事区域的民情风俗和故事产生的社会环境及历史背景是两个重要的着眼点。潮汕濒临南海海洋文化的特点十分明显如澄海的《盐灶拖神》、饶平的《争妻案》等潮汕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在一千万以上他们与家乡大都有密切关系也有许多故事这是潮汕的另一文化特色搜集整理这两个方面的民间故事能显示别处所罕有的地方色彩。民间故事传说是靠口头传承传述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传述人为故事生动吸引人有时将不同故事混合起来或将别的故事某些生动的内容移用过来因而产生了故事的“变异性”。例如写潮汕古代名人肖端蒙和吴殿邦小时不爱读书受老师管教之后都写下下面的诗:小生一十五见书如见虎秦王烧不尽害我受此苦。写小时斥责土地神令他到北疆充军以后做大官土地神前来请求回原地复职的有翁万达、陈洸、吴一贯。写小鬼把头变成石头让先贤夜间上厕所有了放灯笼位置的有林大钦、翁万达。还有因不读书书籍被父搬走而以“背诵日历”来搪塞的许国佐、陈洸。另一则民间故事写土地神庙有不同职业的百姓来求神:晒鱼脯的请求天晴出日好晒脯种菜的请求天下雨让菜返青捕鱼的请求刮大风使渔船借风出港。三人都许愿献上猪头。土地公为难土地妈想出了办法:“夜来落雨日来晴鱼脯会干菜会青半夜透风船出港三个猪头到俺家。”这则有趣故事澄海故事集说故事发生在该县莲阳西门土地庙南澳县说事出该县东澳村牛郎堀土地庙潮阳则说故事来自该县靠海某村庙宇。民间故事这种飘浮不定的迁移现象也颇可探析。潮汕有不少民间文学爱好者、工作者搜集和整理了很多民间故事但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的却很少。我国“五四”时期开始了现代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比欧洲国家慢了一个世纪。美国、日本开展的民间故事活动也十分活跃民间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根基需要更多的学者、爱好者关心它支持它研究它推动它的发展、进步。摘自《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潮汕民风民俗时至今日潮汕地区有的民风民俗仍然保留了许多隋唐时期中原文化的遗风。潮乐与唐代大曲演奏风格相似。这说明潮乐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隋唐时期中原文化的影响。潮汕工夫茶以其煮法考究、茶道细致、富含哲理而闻名。考潮汕工夫茶沿袭了唐代陆羽所创的喝茶之遗风。以前每逢新春潮属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上秦琼、尉迟恭的肖像作为守门神用来驱鬼避邪。这一习俗源自唐代。唐太宗时因秦琼、尉迟恭两人能驱除泾河龙王的鬼魂使他们不向唐太宗索命。自此民间以秦琼、尉迟恭为守门神取代原来的门神郁垒、神茶。元宵夜潮属各地有燃放花灯、观赏花灯之习俗。据传赏灯一俗汉时已有但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正式在元宵燃放花灯始于隋代。可见这一潮汕民俗是由隋代的中原文化而来的。农历三月十九日为太阳公生日潮人有用面条和红糖等祭品祭拜太阳公之习俗。太阳公生日实际是古代祭拜日神生日的中和节而据《唐书》记载中和节是在唐德宗亲自提倡下兴起的一个节日说明这一习俗创自唐代随后传至潮汕。农历六月初六的亡灵过桥是一种饶有异趣的祭祀民俗在潮汕地区十分流行。这一习俗据说是由唐太宗游地府与刘金进瓜的民间传说衍化而来的。说明这一潮俗也受到了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的影响。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潮汕民间传说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胡先生,潮州,母亲,莱芜,李子长,林师,贾夫人,地理,师爷,风水,先生,潮州人,老爷,韩江,刘龙图,天子,夫人,太师椅,教训,蛟龙

2020-04-03 #故事大全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胡先生,潮州,母亲,莱芜,李子长,林师,贾夫人,地理,师爷,风水,先生,潮州人,老爷,韩江,刘龙图,天子,夫人,太师椅,教训,蛟龙,东屿,天之,蓬山,路中,银剪,一班人马,三河,人们,京官,人才

2020-04-14 #长篇故事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胡先生,潮州,母亲,莱芜,李子长,林师,贾夫人,地理,师爷,风水,先生,潮州人,老爷,韩江,刘龙图,天子,夫人,太师椅,教训,蛟龙,东屿,天之,蓬山,路中,银剪,一班人马,三河,人们,京官,人才

2020-04-14 #小故事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胡先生,潮州,母亲,莱芜,李子长,林师,贾夫人,地理,师爷,风水,先生,潮州人,老爷,韩江,刘龙图,天子,夫人,太师椅,教训,蛟龙,东屿,天之,蓬山,路中,银剪,一班人马,三河,人们,京官,人才

2020-04-28 #长篇故事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胡先生 潮州 母亲 莱芜 李子长 林师 贾夫人 地理 师爷 风水 先生 潮州人 老爷 韩江 刘龙图 天子 夫人 太师椅 教训 蛟龙 东屿 天之 蓬山 路中 银剪 一班人马 三河 人们 京官 人才

2020-04-28 #故事大全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胡先生,潮州,母亲,莱芜,李子长,林师,贾夫人,地理,师爷,风水,先生,潮州人,老爷,韩江,刘龙图,天子,夫人,太师椅,教训,蛟龙,东屿,天之,蓬山,路中,银剪,一班人马,三河,人们,京官,人才

2020-05-12 #故事会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胡先生,潮州,母亲,莱芜,李子长,林师,贾夫人,地理,师爷,风水,先生,潮州人,老爷,韩江,刘龙图,天子,夫人,太师椅,教训,蛟龙,东屿,天之,蓬山,路中,银剪,一班人马,三河,人们,京官,人才

2020-05-12 #经典故事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胡先生,潮州,母亲,莱芜,李子长,林师,贾夫人,地理,师爷,风水,先生,潮州人,老爷,韩江,刘龙图,天子,夫人,太师椅,教训,蛟龙,东屿,天之,蓬山,路中,银剪,一班人马,三河,人们,京官,人才

2020-06-24 #长篇故事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胡先生,潮州,母亲,莱芜,李子长,林师,贾夫人,地理,师爷,风水,先生,潮州人,老爷,韩江,刘龙图,天子,夫人,太师椅,教训,蛟龙,东屿,天之,蓬山,路中,银剪,一班人马,三河,人们,京官,人才

2020-06-24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