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创业故事创业必读:大富豪们的发家史

时间:2020-09-26

中国富豪创业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71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5 分钟。

本周生意推荐街头手机生意忙,小本创业好项目,最想不到的赚钱方式,保证绝对赚钱,小额投资,一本万利!加盟手机:13430239785 QQ:130140380 创业资讯共享〔特别策划〕大富豪们的发家史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大富豪 纵观华人界的大富豪们,他们几乎都经历了穷则思变、贫则励志的阶段,他们总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最终成为财富的拥有者,成为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尽管每一个富豪发家的历程肯定不一样,但是,他们发家过程及掘取第一桶金的“秘密”,都必定会给每一位有志于成为财富拥有者的人以极大的启发。 我们认为:一个人从穷到富,一定存在其必然性。 当前,大多数人过分忙碌于应付生活,而无法停下来思索如何解决他们的金钱问题。大多数人甚至无法花1小时的时间来想想他们应如何致富,以及他们为何从来不这么做。 可叹的是:富人舍钱,穷人舍力;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 其实,一个人有100万并不能称为“百万富翁”,只有那些拥有100万但又能连续投资使100万再增值100万的人,才可以称得上“百万富翁”。前者充其量只是个“存款额”很高的人,他们不能荣获“百万富翁”的称号。凡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用金钱买到了,它原有的价值便不存在了。1角硬币和20美元的金币沉在海底是毫无区别的。只有当你将他们拾起并投入流通时,它们的价值区别才显现出来。 一位百万富翁说:我一直让自己的收入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相反,许多人喜欢调整自己的需要来适应自己的收入。 另一位千万富翁说:做生意第一要大胆,第二要大胆,第三还是要大胆。 而亿万富翁们说:做生意一定要懂得有取有舍,有的虽可获一时之利,但无益于长远之计,宁可舍弃,不可强求(何鸿燊);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而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牛根生);适者生存、欲速则不达;学习和专注,比常人更加坚持学习,更加坚持专注(刘永好)。 ———他们已经将生命与财富融为一体,财富观即人生观。 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富豪洛克菲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把我的衣服脱光,再放到杳无人烟的沙漠中,只要有一个商队经过,我又会成为百万富翁。 假如你也有大富豪们的洒脱、豪情、拼劲,好好地思索一下人生与财富,想清楚了之后放手去干吧!那么你有可能会像他们一样成为财富传奇的缔造者! “一个人的一生,幸运碰上一两次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永远幸运。如果你希望永远幸运,你一定要付出永恒的‘勤’与‘诚’,那幸运才会常伴你左右。” 珠宝大王———郑裕彤(香港) 人物简介 郑裕彤,男,1925年8月生,籍贯广东顺德,自幼家境贫寒。从学徒一步步做起,现任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 、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 ,被誉为地产界四大天王之一,个人财富约有30亿美元,在香港富豪中名列第三。 处世箴言: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奋,处世谨慎,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 成功秘诀:心诚体勤;大胆投资博大额回报。 周大福珠宝、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君悦酒店、北京新世界中心,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名词都与一个人的名字有关,那就是郑裕彤。从金铺打工的少年到香港新世界集团的创始人,郑裕彤被称为香港的超级富豪,其个人资产在香港排名第三。有人说他是运气,而他自己却说是勤奋。到底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勤劳的小学徒 1925年8月27日郑裕彤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今顺德市一个贫寒的家庭。幼时一家人仅靠父亲开小店勉强糊口。原来父母亲希望他专攻学业,但是只念到初中便被迫辍学。13岁那年,由于日本侵略军进犯广州、香港,百万市民受战火纷飞的侵扰,衣食不稳,性命难保,纷纷出外投亲靠友。当时,澳门是葡萄牙殖民属地,因不少日本移民在葡萄牙殖民统治区的南美洲寄居,因此,日本侵略军唯独没敢践踏澳门。万般无奈之下,父亲郑敬诒也将儿子送往澳门,到挚友周至元开的“周大福”金铺去当伙计。 金铺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人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了小阿彤。 金店里分大伙计和小伙计,小伙计就是当杂役,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对于一个只有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这段工作显得十分忙碌辛苦,但懂事的小阿彤却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因此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一天,周至元派阿彤去码头接一位亲戚。码头上,来自香港以及东南亚的海船不断靠岸,人流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忽然,一位南洋商人向路人打听在哪里可以竞换港币。许多人都懂得这是一个良好的商机,年纪尚小的阿彤也热情地上前搭话,他用浓重的顺德口音说:“到周大福金铺可竞换,价格公道”。阿彤说话时口齿稍显笨拙,却在众口之争中赢得了信任。这样,商人望了望老实巴交的阿彤,随他来到了“周大福”开创了一笔新的生意。而后,周至元发现阿彤在这方面显得过人的智慧,于是继续派他发展这项工作。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了。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营销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了行当。 他常利用上下班的时间,看看路途经过的金铺来作对比,用行话说这叫“看铺”。而周老板并不知阿彤如此痴迷。长此以往,阿彤经常上班迟到,因而引起了周至元的注意。一日,在上班途中阿彤路过一家金铺,发现橱窗里摆放着好几款别具一格的饰品,不由得停住脚步,良久地揣摩起来,竟又耽搁了上班的时间。当他急匆匆赶回金铺时,老板已经在店内等候多时,阿彤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战战兢兢地说明了原因,结果老板不但没有责备,反将上街“看铺”的特权交给了他。这样只要生意不忙时,他便上可以上街去“看铺”了。照规矩,在金铺学徒需要3年才能出徒,可郑裕彤却未满3年就荣升为金铺掌管,负责铺面的日常经营了。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与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自己操盘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郑裕彤虽说接受的是金铺旧式的带徒教育方式,但是他并不保守,甚至超前具备现代人的经营理念。在他全新思想指导下,“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不再为总裁独有,而是资产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现代企业。在他的思维方式中,独具特色的洞察力,令同事们人人称道。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了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了金饰制造的新工艺,同时也领导了消费领域的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有人说他是靠运气发的财。郑裕彤却说:“香港是个充满无限机遇和挑战的地方,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面对挑战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关键在你如何去辨识,有无足够的心理准备”。 把事业做宽做大 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了。 郑裕彤具有极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香港,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的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的金饰,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的钻石业。郑裕彤十分关注国际珠宝饰品的流行款式,他在观察中发现,许多极有身份的西方女士,喜欢佩戴钻石饰品,黄金饰品已不被她们所器重,得出此结论后,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了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就是这张“戴比尔斯”牌照,曾吓退了一大批钟表商,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郑裕彤并未因此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了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实际上,郑裕彤开创钻石业所取得的功业,起到了引导香港珠宝业挑战传统,寻求发展的一场空前的革命。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他的创业史,每一页都有他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的商场上,稳操胜券。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座恢宏的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的建设事业。此外,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 郑裕彤不善高谈阔论,不了解他的人,总以为他辉煌业绩的背后是数不清的运气。对此,他说:“一个人的一生,幸运碰上一两次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永远幸运。如果你希望永远幸运,你一定要付出永恒的‘勤’与‘诚’,那幸运才会常伴你左右。” 多年来,郑裕彤创下的业绩,早已传为佳话,他以自己60年勤奋进取的实际行动,证实了心“诚”体“勤”是成功的不败原理。 何鸿燊是个不赌的赌王。 何鸿燊这样评价自己:“我为什么还要在赌桌上赌呢?每天这么多人来赌钱,不就是跟我赌输赢吗?我其实是天天在赌。” 赌王———何鸿燊(澳门) 人物简介 姓名:何鸿燊 父系:曾祖父英国犹太人H.T. Bosman(粤语音译何仕文) 母系:曾祖母中国广东宝安施氏(宝安即现在的深圳市宝安区) 出生日期:1921年11月25日 家庭状况:已婚,首任太太黎婉华,第二任太太蓝琼缨,三太太陈婉珍,四太太梁安琪,父亲何世光,祖父何福,是何东的弟弟,曾祖父是具有荷兰血统的英国犹太人H.T. Bosman先生,何不是他的中国姓氏,是他的英国曾祖父英文字母H的中文音译,因为要溶入华人社会,从此改姓何。何鸿燊先生更遗传了犹太人善于经商的特点。育有11女6子。 成功心得:做生意一定要懂得有取有舍,有的虽可获一时之利,但无益于长远之计,宁可舍弃,不可强求。 争一口气 在20世纪中叶之前,提起何东的大名,粤港澳无人不晓。何东做过香港最大的洋行怡和洋行的买办,后辞去买办职务做大地产商,还经营东南亚的食糖贸易、香港的航运公司、纺织工业、酒店业等。何东在商界享有至高无上的声望,是公认的香港首富,世称何东爵士。何鸿燊的祖父何福(何东弟)也是香港的顶级人物,是当时几大洋行的大买办,并出任过立法局议员,是同时代的华商五巨头之一。 何福共有13个子女,何鸿燊的父亲何世光是何福的第4个儿子。何世光同样是一个杰出的商人,身任沙宣洋行买办、东华医院 、廿四行商会 、华商会所 等多种职务。 1934年,13岁的何鸿燊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变故,父亲因为炒股票破产,与其哥哥逃往越南。在20世纪40年代末,汇丰银行率先打破行规,直接向华商贷款,这一重大改革引起各洋行纷纷效仿,从而迫使买办退出历史舞台。香港的几大买办世家风光不再,两代买办的何家面临巨大的冲击,何世光的财产开始大量缩水。何家家道衰落,何鸿燊一夜之间由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变成了人见人欺的穷小子。也在这一年的某一天,何鸿燊彻底改变了,这个故事几乎在何鸿燊所有的传记中都曾出现过。 这一天,饱受烂牙之苦而无钱补治的何鸿燊不得不找一位亲戚补牙。在这位亲戚的牙科诊所里,何鸿燊遭遇了这样一场对话。 “来这里做什么?” “牙坏了,想补牙。” “身上有钱吗?” “没有钱。” “没有钱,走吧,补什么牙?干脆把牙齿全部拔掉算了。” 何鸿燊瞠目结舌,过去经常往自己家里跑的亲戚怎么会在几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变成这个样子?何鸿燊扭头就走,回到家里,把事情告诉了母亲,和母亲抱头痛哭。 成长都必须经历某些裂痛。正是这件事,让何鸿燊从富家子弟的旧梦中彻底清醒过来。多年以后,成为巨富的何鸿燊回忆辛酸往事,仍然无法释怀。 “那个时候,我在想,想不到人穷,亲戚便如此势利。经过家境变故后,我们一家人都感觉到人情冷暖,母亲更是终日以泪洗面。我于是下决心要争一口气!” 这一口气,成就的是中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赌王传奇。 第一桶金 1939年,何鸿燊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香港大学,专修理科。在香港大学读书期间,他的学业一直良好,大学二年级时,他的平均成绩在理学院排第一。 l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日本空军轰炸香港启德机场,战争爆发。何鸿燊参加了当时政府组织的义勇军,并被分配在防空警报室,做接线生。 这一年年底,何鸿燊受朋友之邀,身带着10港元———这是他在报警室工作8天所得的津贴———离开了战火纷飞的香港前往澳门。 何鸿燊来澳门后不久,就进入了后来让他获得起家第一桶金的联昌公司。联昌是当时澳门最大的公司之一,拥有不少特权,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以货易货,用机器零件和船只交换粮油食品等澳门紧缺物质,中、葡、日各占1/3股权。 何鸿燊在联昌任秘书,并兼做粮油棉纱业务,学习日语、葡语。作为秘书,何鸿燊拥有很多特殊的专长,据说他记得和公司有业务关系的2000多个电话号码,这几乎是当时商家和客户电话号码的全部,如果老板想要某商社的号码,何鸿燊立马就能报出。 仅仅一年时间,何鸿燊就因为才干出众,被吸收为公司的合伙人。又过了一年,也就是1943年,联昌一次性给何鸿燊分红100万港元。 “只一两年,我就赚了许多前辈商人一生都赚不到的钱。百万身家,在当时的人听来如天文数字,可我的钱来之不易,我是用命换来的。”何鸿燊说。 联昌公司并没有成为何鸿燊的久居之地,没过多久,何鸿燊进入了由梁基浩做局长的澳门贸易局,并专门负责战时采购物资的工作。 1947年,何鸿燊与梁基浩、澳门老牌赌王傅老榕手下的钟子光等人合伙开办炼油厂。何鸿燊担任经理。由于炼油厂“油水”丰厚,当地一位强权人士要求介入何的生意。在一系列变故后,同样强硬的何鸿燊带着近300万的家产离开澳门,返回香港。 回到香港后,何鸿燊决定投资地产。地产成为了何鸿燊新的聚宝盆,到1959年,何鸿燊的身家从离澳时的300万港元,增加到1000万港元。 一直到这个时候,还没有人会想到,38岁的何鸿燊会成为中国百年不出的一代赌王,并且在之后的40多年里,以“赌”成就他的“帝王”之业。 赌场多风云 在澳门赌博史上,叶汉是唯一一位跟三代赌王卢九、傅老榕、何鸿燊打过交道的人。 1937年,傅老榕联合港澳押业大王高可宁参与赌牌竞标。结果,傅老榕以180万澳元的巨额年饷一举中标。傅老榕和高可宁合组的赌博公司名叫“泰兴”。在泰兴成立后不久,叶汉在傅老榕的极力邀请下转投泰兴。 这之后几年,叶汉声名大振,依靠出色的赌技,被一些澳门赌界人士称为“赌神”,而在盛名之下,心高气傲的叶汉却和傅老榕有了很多摩擦。1946年,叶汉自立门户开设石歧镇赌场,但赌技精湛,并不意味着赌场生意兴隆,到1947年,石歧镇赌场已经日暮西山。 20世纪40年代末,澳门的赌场再次进入繁荣期,港澳人口激增,赌场更是人满为患。 直到1961年叶汉第三次投标赌牌,何鸿燊的身影开始浮现。 叶汉知道机会来了,他自己总结前两次竞牌惨败的原因,一是官商互相勾结、黑幕重重;二是自己势单力薄,实力与傅、高两大家族悬殊极大。 于是,他先后邀请了叶北海、高海林、叶德利、何鸿燊、霍英东加盟。 1969年10月上旬,赌界人士盼望已久的投标揭盅,开标结果:现持牌财团泰兴公司的承价是315万元;何鸿燊、叶汉等香港商人组成的新财团出价是316.7万元,新财团仅比对手高出1.7万元。 作为合作者,叶汉将何鸿燊带入了博彩业,但最终却在和何鸿燊的争夺中成了一个新的悲剧。 在获得赌牌后,新财团成立了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叶汉为娱乐公司新赌场的总经理。在叶汉的潜心经营下,赌场的生意日渐转旺,每天的赢利达三四万元。到农历正月,每天进账高达十余万元。 何鸿燊明白,需要叶汉这样懂得中西赌术,又善管赌场的人来开发先期的市场,所以在新公司经营的前几年,何鸿燊很少过问赌场的事宜。叶汉也乐得大权独揽,赌场一间接一间地开张,尤其是海上皇宫新赌坊的开张,让叶汉在澳门赌界的声誉达到顶峰。无论是民间还是传媒,都称叶汉为“澳门赌王”。 后来,因霍英东的支持,何鸿燊成为了整个娱乐公司的最大股权拥有者。 在叶汉与何鸿燊争权夺利斗得日益激烈的同时,赌场的生意却在各种利好的刺激下,日益走高。 1965年,娱乐公司斥巨资购买喷射式水翼船。这种船用的是美国波音飞机的发动机,功率大,价钱昂贵,时速可达50海里,较普通水翼船快一倍,往返港澳只需1个多小时,使来澳的赌客更加方便。 1975年春节,迫于种种压力,叶汉正式提出,把辛辛苦苦创立的赌业管理权让给何鸿燊,自己只保留原有的股份,赌王之位,首度旁落。 何鸿燊与叶汉不同,何鸿燊是个不赌的赌王。 何鸿燊这样评价自己:“我为什么还要在赌桌上赌呢?每天这么多人来葡京赌钱,不就是跟我赌输赢吗?我其实是天天在赌。” 相比于前几届赌王的惨淡,何鸿燊所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他们。 …… 2005年,何鸿燊以36亿美元居于《福布斯》全球华人富豪榜第6位,其通过博彩业创造的财富奇迹令人侧目。 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认为何鸿燊是澳门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赌王。这个在澳门历史上在位最长的赌牌持有人,在统领澳门赌业江山的日子里,除了被誉以“赌王”之称外,还常被称为“无冕澳督”。 心到、力到、功夫到,不管做任何事有这三到必然无难。 经营之神———王永庆(台湾) 人物简介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永庆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建设。 名言:一勤天下无难事。 王永庆经营成功的八个秘诀 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 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 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切身感: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发挥员工最大潜能。 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企业得以蓬勃发展。 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 从王永庆卖大米说起 问:王永庆为什么要卖大米? 答:因为王永庆世代贫农,从小就在贫穷中生活,饥饿中成长,为生计15岁那年只去日本开的米店当伙计,学会了卖大米。(注:王永庆祖籍福建省安溪县,清道光年间,王永庆曾祖父王天来,迫于生计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并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新店镇直潭里,到台湾后王家世代种茶为生,父亲王长庚也是个贫苦茶农,一年辛辛苦苦劳作,只能勉强度日,有时候肚子都填不饱。1917年1月9日,王永庆就出生在此。王永庆5岁和父母一起上山捡煤卖钱补贴家用,7岁开始上小学,每天上学前要帮家里做好多事,首先是要把水缸的水打满,后来母亲生了妹妹,王永庆每天放学后还得扛一袋几十斤重的饲料回家喂猪。) 问:王永庆怎么会在15岁就离家打工? 答: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家里再供不起他继续上学,就在父亲的茶田里打杂,后来父亲要求其弟弟带王永庆出去闯一闯。于是在1931年,王永庆15岁那年在叔叔的帮助下,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嘉义,找到一家米店打工,管吃管住,月工资40元。 王永庆边干活边学习,每天关门后看老板怎么记账、如何核算成本。每天晚上睡觉后就想一天做过的事,回忆老板的每个动作、每句话,学会就记在脑子里。就这样到春节回家前,王永庆就筹划自己要开一家米店。1932年在父母亲戚的支持下,王永庆带着家里凑的200元钱和两个弟弟到嘉义开米店。 问:王永庆米店开张后是怎么卖大米的? 答:米店开张后,任凭永庆喊破嗓子,也没卖出去多少,过了几天生意更加冷清。经过观察,王永庆发现大部分顾客都习惯于在一家店买米,而且总是选最近的那一家。他还发现每家的米里面都有很多糠、沙砾和小石头等杂物,这样兄弟三人就分了一下工,三弟外向善交际,就照顾客人和店面,二弟内向就专挑杂物,他自己则去走街串巷搞推销。不久他们挑过的米开始走俏,三兄弟要晚上加班加点才能供应得上白天的需求。 一天一位主妇慕名来米店,一下子要买三斗,但因为太重拎不动又改要一斗,王永庆灵机一动主动要求帮顾客把米送回家。 在送米的过程中,遇到了三家米店,有认识王永庆的人就问:“阿庆仔,怎么送米上门吗?”就这样问了几次把王永庆问醒悟了,为什么不送米上门?就这样,米送到后还主动问人家三斗米大概能吃多久,下次直接送过来就可以,不用去店里跑了。 这件事后,王永庆把送米上门提到米店经营的日程上来,他开始添置一些运输工具,这样就可以同时送很多家,减少路上消耗的时间。同时他又做了一些精心的统计,比如这家几口人,每天用米量是多少,需要多长时间送一次,每次送多少都一一列在本子上。送米的时候他会细心地为顾客擦洗米缸,记下米缸的容量,把新米放在下面,陈米放在上面。同时还了解一下顾客家发工资的日子,并记录下来,在他们发了工资一两天内去讨米钱。就这样最多一天可以卖出一百多斗的米,由此王永庆米店良好的口碑在嘉义广为流传,大家开始争相效仿,王永庆在米店行业的地位也就提高了。 就这样王永庆通过卖大米积累了资金,后又买了碾米设备,在嘉义建了一家碾米厂,一直到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实施“共进共贩”,王永庆的碾米厂和米店都被迫关门。然后王永庆用自己10年辛苦经营的积蓄在家乡附近新店广兴购买了20亩的山林地,在云林大埤和嘉义大溪厝共买了5亩水田。 这应该是王永庆卖大米最完整的故事版本了,我以前听到的也没这么多,这也是王永庆一生最初的创业历程,也是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从小米店到石化王国传奇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永庆发现乡下每户人家养的鸡、鸭、鹅因粮食短缺没有足够的食物,都骨瘦如柴没人愿意收购。王永庆就试着用菜根和粗叶,再去碾米厂买些碎米和稻壳,磨碎了混在一起喂鹅,结果成功了。 王永庆就大量向农户收购瘦鹅,集中饲养两个月后就成七八斤重的肥鹅,结果王永庆又发了笔小财。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国民政府派员接管台湾。 1946年初王永庆在嘉义车站附近投资兴建了台湾最大的碾米厂,1946年10月5日正式开张。 然后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二八”事件,此后国民党加强了在台湾的军事统治,对粮食等重要物资严加控制,严禁越区运输粮食。 1947年3月11日,王永庆在运回了一车稻谷后被警局以越区运粮的罪名,拘禁29天,出狱后决定放弃米生意。 此后,王永庆开始做木材生意,因缺乏经验,经营不善而血本无归,在挚友林老先生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度过难关,站稳脚跟,并从原来的木材买卖发展为收购原木与委托加工经营业务。作为一名木材商人,他也加入盗伐林木的行列,后被人告发,台湾警方向他发出了通缉令,王永庆被迫流亡日本。 1949年国民党到了台湾,当时急需要有胆识的企业家来办实业,时任“行政院长”的陈诚力保王永庆回台,让他度过一劫。 王永庆回台后继续做木材生意,由于国民党来台湾带来大量的资金,一到台湾就大兴土木,一时木材价格飞涨,王永庆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发展,几年间便牟取暴利,从一个小商人发展成为大商人。同时也觉察到了继续做木材生意的风险和危机,并积极准备把资金投工业。 1953年台湾当局设立“经济安全委员会”,负责拟定玻璃、纺织、人造纤维、塑胶原料、水泥等建设计划,恰好美国政府答应援助台湾5000万美元用于建设。王永庆申请的项目都别人占了,到最后只有一个破产的塑胶厂项目可供王永庆选择,王永庆经过详细考察,走访学者专家,亲自到日本考察,最后得出结论是:塑胶业为基础工业,今后在台湾经济发展阶段作用是巨大的。 1954年王永庆登记设立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50万美金,美国援助67万美金。1957年3月,台塑建厂才宣告完成并正式开始生产。 1965年,王永庆相继在冬山建立电石厂及在前镇兴建碱氯厂,以充实制造聚氯乙烯粉所需要的原料。 同年3月,公司股票公开上市。 1965年台塑和南亚公司的产品以势不可挡之势打入日本市场,对日本塑料行业形成致命冲击。 1978年,王永庆自行设计,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立了一个大型工厂,开始了台湾石化工厂的整体输出的先例。此后又在美国连续收购工厂。 1980年,王永庆在美国德州休斯敦筹建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料工厂,其中包括氯乙烯和PVC厂各一座,年产量为24万吨。 1981年王永庆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从卜内门公司手是买下一家氯乙烯厂;不久又在德拉瓦州向史托福石化公司买下一个PVC厂,1982年年底又以1950万美元买下美国JM塑料管公司的8个PVC下游工厂。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王永庆建立了石化工业中、下游完整的原料生产体系,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塑胶王国。 …… 王永庆是一个从旧时代过来的人,到目前为止他身上还保留着那种旧时代大家长、大地主、大商人印记,但不管世事如何在变,老母鸡自己下蛋孵小鸡的方法永远是最正确的、最管用的。心到、力到、功夫到,不管做任何事有这三到必然无难。 人就是这样,没有逼到分上,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饲料大王———刘永好(四川) 人物简介 刘永好,男,生于1951年,四川省成都市人,刘永好曾是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讲师,1982年以后辞去公职到农村创业。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 、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希望集团总裁。 处世箴言:适者生存;欲速则不达。 成功秘诀:学习和专注,比常人更加坚持学习,和更加坚持专注。 第一个梦想泡汤了 20岁之前的刘永好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 1966年,作为年仅15岁的红卫兵小将,刘永好为了跟着老师去北京接受毛 检阅,特地挑了一件家里最好的呢子衣服。衣服是父亲1949年土改的时候在地摊上买来的,据说还是英国进口的毛料,在父亲和三个哥哥手中辗转了17年后到了刘永好的手中,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样式也改了不知道多少遍,刘永好把它当成了宝贝。 1980年春节,二哥刘永行为了让自己四岁的儿子能够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时间,他竟然赚了300块钱,相当于10个月的工资!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兄弟们的心里炸开了花。刘氏四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无线电挣那么多钱,我们是不是可以办一家电子工厂呢?” 中国历来就不缺乏有想法的人,但是却极度缺乏将想法付诸实践的人。说干就干,这是刘氏兄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对于学计算机的老大刘永言、学机械的刘永好以及会修理家用电器的刘永行来说,生产电子产品并不是难事。很快,中国第一台国产音响横空出世,起了个名字叫“新意音响”。 刘永好拿着音响来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人家出钱,工厂一人一半。没有想到,这个事情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让刘氏兄弟们的美梦胎死腹中。 回农村养鹌鹑去 音响虽然没有做成,但是,创业的强烈愿望却被点燃了。当“万元户”成了刘永好的新理想,那是1982年。做什么呢?搞音响投资大,何况还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那就从养殖业开始做起。于是,在左邻右舍鄙夷不屑的议论声当中,刘永好和兄弟们在自家的阳台上养起了鹌鹑。 鹌鹑越养越多,下的蛋也越来越多。每天下班回家,刘永好和二哥刘永行就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偶尔碰到自己的学生,难免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钱包毕竟鼓了起来。刘永好兄弟们一商量,干脆去古家村办一个良种场吧。 别的问题可以毫无顾忌,但是政治觉悟一定要有。为了确保自己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拉社会主义后腿”,刘永好跑到县里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钟光林,问回乡创业“要不要得?” “没啥子问题嘛!”钟光林很开明,紧跟着提了一个条件:“你们要带起10户专业户。”这个没有问题,刘永好也是这么想的。自家没多少钱,吃了定心丸的兄弟们马上向银行申请贷款1000元,结果当头便是一盆冷水,银行不贷!1000元钱对于银行不算个大数,对于刘氏兄弟们却不是个小数。 四人变卖了手表、自行车等家中值钱的物件,凑起1000块钱。三哥陈育新(刘永美)率先“停薪留职”,下乡当起了“育新良种场”的老板。为了保险起见,刘永好和大哥、二哥决定随后再跟进。“良种场”的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养鹌鹑和培育蔬菜种。没有孵化箱,他们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然后到工厂租用工具自己来做。为了建厂房,刘永好从成都买回一拖拉机旧砖,由于道路狭窄,拖拉机无法进村,旧砖被卸到了两公里之外。刘永好带头,几个农民兄弟帮忙,手抱肩扛,愣是把一车砖给搬了回去。 1983年底,兄弟们一盘点,这一年育新良种厂孵鸡5万只,孵鹌鹑1万只,并带出了11个专业户。 灾难降临 天有不测风云,转过年来,一场“灭顶之灾”骤然而至。 1984年4月的一天,资阳县的一个专业户找到他们,一下子就下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这可是笔大买卖!被冲昏了头的刘氏兄弟马上借了一笔数额不少的钱,购买了10万只种蛋。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万只小鸡孵出来交给这个专业户之后不久,他们便听说这个专业户跑了。他们去追款,发现交给这个专业户的2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闷死了,一半在家里被大火烧死了,对方已经是倾家荡产。 “下单的人已经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让我们饶了他。看到这样子,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剩下几万只小鸡马上就要孵出来,而我们又没有饲料,这时候又是农忙时节,农民不会要,借的钱又要马上还,我们真的是绝望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永好的语气中还是透露出一丝悲凉。 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们一碰头,商量着究竟是从岷江的桥头跳下去,还是隐姓埋名远遁新疆。那次会议,真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觉。最终,他们决定留下来,不逃、不躲,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既然农民不要,就把种蛋和小鸡卖给城里人。于是,兄弟四人连夜动手编起了竹筐……刘永好带着鸡仔去农贸市场卖,一竹筐鸡仔加一个瘦弱的人,撑死了也占不了多大地方。但农贸市场上的商贩们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彼此寸土不让。刘永好初来乍到,想在他们的身边安营扎寨,门都没有!磨蹭了一天,他也没有找到安身之处。但是,鸡仔是不能带回去了,晚上向一位好心的大爷借了一个板凳,坐了一宿。 人就是这样,没有逼到份上,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当你坚持到不能再坚持,执著到不能再执著的时候,事情也就成了。第二天,刘永好终于靠自己的诚恳得到了一个地方。这一天,一竹筐的鸡仔总算是卖完了。 其他的兄弟和刘永好一样,连着十几天,每天都是凌晨四点就起床,风雨无阻,蹬3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20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卖。连他们也没有想到,虽然身上掉了十几斤肉,下雨天里摔得跟泥猴一样,但8万只鸡仔竟然全部卖完了! 从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到被学生看不起的市场小贩,刘永好经历了商业人生的第一次磨难,直接的结果是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说好听的,他的内心从此变得坚强起来;说不好听的,他的脸皮从此变得厚起来。无论是内心的坚强还是脸皮的增厚,都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奋起成功的人所必备的条件。 1986年,刘氏四兄弟决定用一个充满美好前景的词来重新命名自己的养殖场———“希望”。 成为中国饲料大王 谁能想到,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的“小广告”,开山鼻祖竟然是中国首富刘永好。从卖鹌鹑蛋开始,刘永好就积累了一整套散发张贴小广告的经验。“希望”牌饲料一面世,刘永好马上带着自己的小广告下了乡。 刘永好回忆说:“我租了一台刻印机,请一个写字好的朋友写好广告语。创意是我做的,稿子是我写的,刻是我找人刻的,贴是我自己贴的,每家每户猪圈都贴上了我们的广告。后来我们又做墙头广告。我们喊的口号,最开始是‘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后来是‘吃一斤长一斤,希望牌奶猪饲料就是精’。那个时候,这种广告方式成本低,效果特别好。” 从此,希望飞速发展,三五年时间,便成为中国饲料业的霸主。 尔后,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刘永好的名字常出现在前十甲!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 乳业巨子———牛根生(内蒙古) 人物简介 牛根生,1958年生,现任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养过牛,刷过瓶子,当过车间主任,一步步做到伊利副总裁,1998年被伊利免职,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2004年蒙牛赴港上市,年底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短短几年,蒙牛从中国乳业的1116位上升至第2位,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获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处世箴言: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而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 成功秘诀:容忍、刚强、独立、不屈不挠;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 早年磨难 1958年,牛根生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生产队的小队长。那时候用现金代公粮,牛根生的父亲得带头交,可是又没钱。怎么办呢?他的父亲想来想去,就把办法落在孩子身上。牛根生是五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出生还不到一个月,他的父亲狠狠心,把牛根生送了人,换来了50元钱。那时候50元钱不得了,城里人一个月5块钱生活费就够了,农村只要3元。 养父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所以给这个苦命的孩子取名为“根生”。养父姓牛,职业是养牛。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家庭:养父解放前被抓过壮丁,当过警察;养母当过国民党的官太太。这样两个特殊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自然没有好果子吃。文革期间,养父养母被拉去批斗,扫马路。养母病重,扫不了马路,就由牛根生替她扫。牛根生那时也就八九岁的样子。怕同学们看见后笑话,他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来替养母扫大街。 牛根生14岁的时候,养母去世了。孤独的牛根生,挨过饿,受过冻,遭过打。那时候,牛根生也申请过救济。后来牛根生回忆说:“可以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没有父老乡亲的关照,就没有我的今天。” 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 牛根生1978年继承父业,开始养牛。1983年进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总厂。在伊利,他从一个洗瓶工开始干起,当过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生产经营副总裁,牛根生在这个位置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八年。 1987年,工厂为新出的雪糕搞调研,牛根生拿给儿子尝。不料,儿子才咬一口,就将整支雪糕扔到了地上。他没有怪儿子,而是反思自己的产品:产品做不好,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理会,更何况消费者了。 从那时起,牛根生发誓要把伊利雪糕做成中国第一!为了做出品牌,他去求教一位非常著名的策划人。“三番五次登门拜访,但是人家一次又一次地推掉我。我跟策划人说,我虽然是卖冰棍的,但是我表哥非常了不起。他问:你表哥是谁?我说:卖汽水的可口可乐。卖冰棍的是卖汽水的孪生兄弟,既然可口可乐可以做品牌,卖冰棍的为什么就不能做品牌?”几年后,牛根生做到了:伊利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成为中国冰淇淋第一品牌。牛根生的区域销售额占到伊利总销售额的80%。 1998年,牛根生突然被免职。有人称,这是一段充满个人恩怨同时夹杂着体制之痛的“草原公案”。如今,已是蒙牛集团董事长的牛根生不愿多加评论这段往事,只是感慨:“我在伊利干了16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那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1998年,被免职的牛根生带着对企业的深厚感情和无限遗憾离开了伊利。 得人心者得天下 被老东家伊利夺了“兵权”的牛根生,人生之路又开始变幻莫测。 “我这样的人你们要吗?”1998年的一天,牛根生走到了呼和浩特人才市场的招聘柜台。“你多大了?”“40岁。” 对不起,你这样的年龄在我们公司是属于安排下岗的。”对方笑着说。 “不要不等于我老牛找不到好工作,有一家乳品企业知道我辞职后,老板马上找到我,愿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请加盟。我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条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入股,让我做股东!结果这个条件把对方吓跑了。我后来对部下说:当时他们觉得我这个要求是痴人说梦。后来有人评价说:这个企业没有意识到,牛根生是一台印钞机啊。” 1999年,牛根生用100多万元注册了蒙牛。伊利传出话来,“一百万元能干什么!”牛根生对蒙牛的将来也不是有十分的把握。但是令牛根生出乎意料的是,郑俊怀(伊利老总)的手下大将,包括液体奶的老总、冰淇淋的老总,纷纷弃大就小,跑到牛根生那边去了。这样先后“哗变”的,大概有三四百人。牛根生曾告诫他们:“你们不要弃明投暗。”但大家坚定地认为他不是“暗”而是“明”。这些忠诚的老部下演出了一幕“哀兵必胜”的悲壮剧:他们或者变卖自己的股份,或者借贷,有的甚至把自己留作养老的钱也倾囊而出……一位中层干部说,“可以说大家连买棺材的钱都拿出来了”。在大家的努力下,凑了一千多万元的“同心钱”。 ———牛根生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 2004年也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蒙牛先后遭受了诽谤和来自犯罪分子的连环恐吓。身经百战的牛根生回首这些往事时置之一笑:“世上难产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死胎,一种是巨婴。看来我们被逼成了后者。”九死一生的蒙牛集团没有倒下,以品牌和信誉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有人说,蒙牛的成功是个奇迹。牛根生否认“奇迹”的说法,无论是从经验还是从能力上,蒙牛的成功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却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牛根生的人格魅力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其秘密竟是牛根生喜欢“散财”。 牛根生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再造一个伊利”,就在于他的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的理念,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五赢格局 刚刚成立的蒙牛势头很猛,弱小容易受人欺负,牛根生又是从伊利出来的,两家企业的竞争不可避免,怎样才不两败俱伤呢? 牛根生是一个有着大胸襟大格局的企业家,他说,“蒙牛和伊利是兄弟,应相互促进,把统一战线做大了,行业内部规矩了,对自己的发展也有好处。”于是,他有一句名言:“提倡全民喝奶,但你不一定喝蒙牛奶,只要你喝奶就行。只有把这个行业的市场做大了,大家才都有饭吃。”抱着这样的心态,牛根生从蒙牛产品的宣传开始就与伊利联系在一起。他的第一批广告牌子上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这样既是谦虚,又可利用伊利的知名度,无形中将蒙牛的品牌打了出去。在牛根生看来,一个品牌不单单是一种产品的问题,而是一个地区的问题,内蒙古就是一个大品牌。所以蒙牛的广告牌上还频频使用“为内蒙古喝彩”“千里草原腾起伊利、兴发、蒙牛”的用语,几个品牌经常一起出现。尽管蒙牛和伊利两家企业时刻都在关心对方的增长曲线,但事实上是头三年,蒙牛的成长速度成为中国非上市企业的成长冠军,伊利也在健康有序的环境里高速发展。 牛根生说,蒙牛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看清楚了环境和自身的关系:“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想收入,合作伙伴为赚钱,顾客购买要实惠。我们做企业不能总想自己的赔和赚,首先应该想到别人的赔和赚。世界上没有傻子,今天你可以,他说:想发财就去万通商联找优质拖鞋供货商!以剥夺别人的利益,但后天你将得到苦果。所以创业之初,我就宣布了蒙牛的‘纲领’———以股东、银行、员工、伙伴、顾客五方的利益为利益,建立大利益圈,形成‘五赢格局’,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财富分配的和谐。” 牛根生经常说的“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等等一类的话已经成为蒙牛集团的理念,而他告诫世人的“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而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名企业家豁达的金钱观。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创业故事创业必读:大富豪们的发家史”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安拉ElaH2022-09-24 04:36安拉ElaH[云南省网友]203.13.225.237
    大富豪们的发家史一定蕴含着无尽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有必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故事。
    顶7踩0
  2. 欢悦的心情2022-01-24 16:08欢悦的心情[湖北省网友]203.62.161.255
    真佩服这些大富豪们,他们不仅有创业的智慧,还有过人的勇气和毅力。
    顶10踩0
  3. 凤凰石2021-05-27 03:40凤凰石[河南省网友]163.47.6.110
    这篇文章真是太有启发性了!大富豪们的创业故事一定能给创业者们带来很多灵感。
    顶10踩0
相关阅读
创业励志故事分享:李嘉诚的发家史

创业励志故事分享:李嘉诚的发家史

李嘉诚,香港,港元,英资,财团,长江实业,房产,长江,集团,和记黄埔,塑胶厂,华人,塑胶,地皮,塑胶玩具,楼宇,资产,公司,在英国,70年代,已拥有,房地产,其道,多大,庄静庵,并多次,福新,局主席,万美,上市公司

2020-06-12 #故事阅读

成功故事:港著名实业家施子清的传奇创业发家史

成功故事:港著名实业家施子清的传奇创业发家史

施子清,香港,恒通,投资,母亲,纺织业,菲律宾,侨校,泉州,公司,一家,港元,集美,施子,万美,恒通集团,事业,企业,晋江,福建,集团,合作,子清,贸易公司,毛纺厂,上海,丝厂,侨汇,华通,叔父

2020-06-22 #短篇故事

成功故事:港著名实业家施子清的传奇创业发家史

成功故事:港著名实业家施子清的传奇创业发家史

施子清,母亲,菲律宾,香港,施子,侨汇,侨校,叔父,妹妹,学生,小学,旧衣,老家,集美,生活,出生于,大开,施母,母恩,校监,和家,回家乡,联合书院,香港君悦酒店,香港中文大学,全凭,亲人,乡里,不幸,中医

2020-06-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创业故事我在淘宝的日子...淘宝三皇冠 朵朵零食铺的发家史转载

创业故事我在淘宝的日子...淘宝三皇冠 朵朵零食铺的发家史转载

淘宝,本店,一家,海鲜,网站,过程,顾客,那时候,网站建设,卖家,店铺,小朋友,时候,老板,电脑,皇冠,财务,行业,资源,货源,项目,没办法,大家好,淘宝里,心都,我的家,零食铺,都会,随便看看,关系

2018-09-25 #经典故事

80后创业故事 5个U盘起家创业变身大富豪

80后创业故事 5个U盘起家创业变身大富豪

贺靖,大学生,平台,80后创业,故事,公司,商家,富豪,计划书,所高校,云南省,人们,价格,同学,大学,大树,学生会,学院,市场,昆明,校园,铺面,学生创业,属于自己,睡不着觉,第一品牌,给他们,年年,比别,中国青少年基金会

2020-06-21 #经典故事

80后的创业故事:5个U盘起家创业变身大富豪可编辑doc

80后的创业故事:5个U盘起家创业变身大富豪可编辑doc

贺靖,大学生,平台,公司,商家,富豪,计划书,大富豪,云南省,人们,价格,变身,同学,大学,文档,大树,学生会,学院,年月,市场,昆明,校园,铺面,创业故事,学生创业,属于自己,所高校,第一品牌,睡不着觉,给他们

2020-06-21 #故事大全

大富豪7:希尔顿酒店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的创业故事

大富豪7:希尔顿酒店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的创业故事

希尔顿,旅馆,万美,饭店,大饭店,银行,母亲,美国,梦想,莫布利,一家,旅馆业,父亲,经营,希尔顿饭店,达拉斯,银行家,世界,卖主,斯科,货物,安东尼奥,事业,决心,华尔道夫,原则,员工,大王,得州,石油

2020-07-10 #经典故事

大富豪7:希尔顿酒店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的创业故事

大富豪7:希尔顿酒店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的创业故事

希尔顿,旅馆,万美,饭店,大饭店,银行,母亲,美国,梦想,莫布利,一家,旅馆业,父亲,经营,希尔顿饭店,达拉斯,银行家,世界,卖主,斯科,货物,安东尼奥,事业,决心,华尔道夫,原则,员工,大王,得州,石油

2012-11-10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