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资源科学家发现的故事和科学家传记

时间:2020-09-18

科学家的发现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22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5 分钟。

资源科学家发现的故事和科学家传记 看到生理学版块帖子少,人气不旺,故来添砖加瓦!(缘由:到书店看书,有人卫版的生理学教材,旁边还有本北京大学的,相信大家手中的人卫版居多吧,我却被这本北大教材开始的科学家故事传记吸引住了,故发贴大家同勉!)班廷的奇迹——胰岛素的发现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法 路易.巴斯德(一)别人从来未能做到的事情,班廷和白斯特这两个年轻人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竟以百折不回的毅力,一鼓作气地做成了,一个奇迹产生了!那是1921年的8月初,在北美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的一个生理实验室里,阳光照进来,使室内空气异常湿热。班廷和白斯特已经在这里苦苦地奋斗了两个多月,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而现在发现,一个切除了胰腺的狗,表现出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并进入了昏迷。这时,他俩小心翼翼地把萎缩了的胰腺外分泌组织的提取液给狗作静脉注射,在几个小时内狗的情况竟然明显好转,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俩心中欢喜,但最重要的考验还要看血糖和尿糖有无变化,他们用心操作,屏息静观滴定的结果,当发现动物的尿中已没有糖,血糖也降至正常水平时,两人欢喜若狂,相抱庆祝,四行激动的热泪涌出眼窝。班廷和白斯特虽然获得了这样一个初步的成果,但心里还很不踏实,他们想,这是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多少年来许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理想,今天竟然由两个无名小卒实现了,难道这是真的?因此,他们决定暂不声张,再埋头苦干一番,把这个结果证实、再证实,使它变得确凿无疑,无懈可击。夜深沉,两人在回宿舍的路上,身上仍充满着暖流,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二)故事还应该从上一年(1920)10月的金秋时节讲起。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西医学院有个28岁的生理学兼外科青年教师弗里达雷克.班廷,正在准备给医学生讲授一堂关于糖代谢的课。对于这位刚开始教书的青年教师来说,心中着实无底,感到很焦虑。他知道这是一个与胰腺有关的问题,但他翻了几本教科书,都对胰腺这个器官的生理讲得太少,有很多问题,如果学生问起来,自己感到茫然,不能回答。例如,已知胰腺与糖尿病有关,切除动物的胰腺,就会引起糖尿病昏迷等状态,一、二周内必然死亡。但胰腺为什么能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在书上找不到答案。不错,从文献上了解到,确有一些有名的生理学家认为,胰岛能分泌一种未知的内分泌物来调节糖代谢。甚至在11年前一个科学家在急不可待的心情下,把这个诞生不出来的内分泌“婴儿”,预先起了个名字,叫“胰岛素”。又在9年前的一个科学家指出,正是胰腺外分泌中的胰蛋白酶在提取液中破坏了这个内分泌物。但人们就是无法克服这个技术上的难关以成功地提取胰岛素。这里,不妨作一点解释。胰腺是一个兼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的器官。它的外分泌是胰液,是一种重要的消化液,含有分解各种营养物质的酶,如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它的内分泌是由散处在胰腺外分泌组织中的岛状组织(胰岛)的细胞所分泌的。为什么这两种功能不同的组织拼凑在一起,至今还是一个谜。但在鱼类,两者是分开的。但事有凑巧。就在这时的一天,班廷收到一本新杂志。晚上上床后,他才有功夫拿起来浏览一下,发现其中有一篇病理学家的论文讲到,在胆石形成中,如果阻塞了胰腺通向十二指肠的导管,就有可能引起胰腺萎缩。作者在动物实验中也观察到,结扎胰导管也能引起胰腺萎缩。班廷反复读了这篇文章,感到十分兴奋。他立即产生了一个设想,并从床上起来写在笔记本上:“结扎狗的胰导管,待其腺泡萎缩只余胰岛后,试图分离其内分泌以治疗糖尿病。”这时一看表,时间已经是第二天早晨两点钟了。重新上床后,脑内仍萦绕这讲这堂课和结扎胰导管以提取胰岛内分泌这两个问题,使他浮想联翩,久久不能成眠。醒来时,已经旭日东升,红光满屋子。班廷正是在这个新设想的推动下,锲而不舍,信心十足,经过几个月的艰苦 ,终于把胰岛素奉献给了人类,成为医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贡献。这里,不禁令人想到:人生有很多偶然,而偶然却能铸造人生的命运!(三)当天上午一个班,班廷就找到他的主任米勒教授汇报他的设想并希望能在这里开展研究工作。米勒是一个神经生理学家,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经验,他听后表示支持,但认为自己的实验室既无这类技术,也无这类设备,无法在本校开展。他建议去找多伦多大学生理系的麦克劳德教授,他是一个有名的糖代谢权威,如果得到他的指导,事情就好办了。就这样,班廷就专程去找麦氏请教。多伦多大学医学校是班廷的母校,但麦氏没有教过他,他俩并不相识。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次会见没有结果。麦氏认为,班廷是一个毫无研究经验的年轻人,只有浮浅的教科书知识,而过去有不少有名的科学家,具有好的实验室设备,在寻找这个 糖尿病的激素中都失败了。因此,他认为这个设想不会成功。但班廷终不死心。经过几个月几次周旋,麦氏终于勉强答应了,允许他在暑假实验室空闲时间来自己这里工作两个月,给他十只狗,其余一切都自备。没有助手怎么办?麦氏答应找两个四年级学生利用暑假轮流来帮忙。这两个学生一个叫白斯特,22岁,另一个叫瑙波尔,经过协商,决定白斯特帮做前一段实验,瑙波尔帮后一段。为了筹备实验费,班廷变卖了自己所有能卖的东西,真是大有破釜沉舟之势。当离开他所工作的那个小镇时,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四)1921年5月中旬,班廷和白斯特在麦氏实验室开始了实验。在开始时,麦氏也给了些指导,但不久,他就去苏格兰休假去了。实验的进行在开始时是极不顺利的,两周内,10只狗有7只在切除胰腺和结扎胰导管手术个死亡。不得已,只得自己到市上去买狗,他们的心里十分焦急,当瑙玻尔按时回来时,看见没有什么事可帮忙,就自动回家去了。因此,决定由白斯 把实验帮助到底。到7月初,他们料想结扎胰导管狗的胰腺已经萎缩了,就把每个狗的腹腔打开观察,但出乎他们所料,原先结扎胰导管的肠线已经不见了,胰导管又接通了,7只狗中有5只的胰腺仍然正常。这时,只得又重新用丝线来做结扎手术,又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总之,几乎两个月过去了,研究进程却远不理想。共做了19只狗,因感染及手术创伤等原因死了14只。班廷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几乎喘不过气来。他没有了工资,一切实验费用又都要自己付,实验室条件很差,湿热难耐,生活也清苦,无昼无夜地工作,食住既无定时,也无定处。交好了几年并已订婚的女友也与他告吹了。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他对攻克胰岛素的信心。他与白斯特相互鼓励,决心再从头做起。(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初秋的8月里,他们的实验获得了兴奋的结果。在10只糖尿病狗身上,共注射了75次以上的提取液,收到了降低血糖和尿糖的效果,特别是其中的两只狗,一只活了20天,一只活了70天,在反复注射提取液时,狗的状态维持得很好,提取液的治疗效力是确凿无疑的了,这使班廷和白斯特感到十分欣慰,一切过去受过的苦难都置之脑后,寻找胰岛素的前途又变得光明起来了。实验虽然初步成功了, 但仍然有一大堆事摆在他们的面前:首先,经常感到胰岛素不够用,用这样的方法制备胰岛素,手续实在太复杂,有时提取液用尽了,只有看着活泼可爱的狗陷入昏迷而死亡;再则,提取液还很不纯净,必须大力改进,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病人。不久,他们发现用酸化酒精可直接提取正常胰腺的胰岛素,因酸化可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酒精提取胰岛素效果好。这就保证了胰岛素的足量供应。当麦克劳德教授从苏格兰休假归来时,发现班廷的工作大有进展,起初还抱着怀疑的态度,但忽然态度转变了,立即动员他的有经验的助手参加到这项工作里来,特别是对于胰腺提取液的纯化,由生化学家考立普负责,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班廷与麦氏的关系一直很紧张,经常发生摩擦。此后,他们首先对一个患有严重糖尿病的儿童治疗获得成功,以后又在几个成年糖尿病人身上治疗,也获得良好效果。这时,胰岛素对糖尿病的疗效,已经是确凿无疑了。(六)发现胰岛素的好消息,很快传播到全世界。班廷,这个不知名的29岁的年轻医生,现在成了创造奇迹的中心人物了。报社记者纷纷前来访问,许多学术团体请他作报告、写文章,使他应接不暇。他本是一个衲衲不善言词的人,极不喜欢出风头和参加无味的应酬,经常躲闪和辞谢。特别是全世界各地的糖尿病病人纷纷来信要药或要求前往治疗,更使他穷于应付。在这种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很快就研究出在酸性和冷冻(冷冻也可使胰蛋白酶失活)方法下,用酒精直接从动物(主要是牛)胰腺提取出胰岛素,从而在美国的伊来.礼里制药公司大规模工业生产了。一年多以后,就已在药房出售了。短短的时间内,班廷接受了许多荣誉。他的母校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创立了以班廷和白斯特命名的医学研究所,聘请班廷担任所长和研究教授。1923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班廷和麦克劳德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班廷对于没有给予和他同甘共苦的白斯特以应得荣誉,感到不快,他立即宣布把自己分内的奖金分一半与白斯特;麦克劳德也随着宣布把他的奖金也分一半与他的助手考立普,表彰他在纯化和鉴定胰岛素中的功绩。白斯特后来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并接替麦克劳德担任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教授和继班廷担任班廷和白斯特医学研究所所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班廷积极参加军事医学问题的研究而东奔西走。1941年2月,在飞往英国途中,飞机在纽芬兰失事,班廷不幸遇难,终年49岁。他突然走了,走的太早了,抛下了这 永远地走了!班廷发现胰岛素的奇迹,再一次证明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一)故事发生在1902年1月。当英国两位生理学家白利斯和斯他林正研究小肠的局部运动反射时,他们看到一篇新发表的法国科学家Wertheimer的论文,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对此,他们感到很大的兴趣。这个法国人的实验是这样的:当将相当于胃酸的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会引起胰液分泌。为了进一步分析它的机制,他发现直接把盐酸溶液注入狗的血液循环,并不能引起胰液分泌;中等剂量的阿托品(能阻断副交感神经)也不能消除这个反应。Wertheimer甚至还进行了更为关键的进一步实验;他把实验狗的一段小肠袢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动脉和静脉与身体其他部分的相连。当把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袢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但他仍然坚信这个反应是“局部分泌反射”,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因为他认为,小肠的神经是难以切除得干净、彻底的。白利斯和斯他林看了这篇论文后,立即用狗重复了法国学者的上述实验,证实了他的结果,即放置盐酸溶液于这段切除了神经的小肠袢后,确能引起胰液分泌。但他们深信切除神经是完全的。那么,怎么解释这个结果呢?他们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一个新现象——“化学反射”;也就是说,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个化学物质,当其被吸收入血液后,随着血液被运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为了证实上述设想,斯他林立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锓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只狗的静脉中去,结果,引起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这样,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一个刺激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被发现了,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secretin)。这是生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二)促胰液素的发现,使白利斯和斯他林很快意识到,这不仅是发现了一个新的化学物质,而是发现了调节机体机能的一个新概念、新领域,动摇了完全由神经调节的概念。也就是说,除神经系统外,机体内还存在着一个通过化学物质的传递以调节远处器官活动的方式。为了寻找一个新词来称呼这类化学信使,他们采用了同事哈代的建议,创用了源于希腊文的一个字“激素”(hormone,“刺激”的意思)这个名称(1905)。促胰液激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这样,产生了“激素调节”这个新概念,以及通过血液循环传递激素的“内分泌”方式,从而建立了“内分泌学”这个新领域。从此,国际上一个寻找激素的热潮开始了,使内分泌学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迄今,不论在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激素的存在。在低等和高等动物机体内已经发现了几十种激素,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激素被发现,激素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促胰液素发现之前和之后,白利斯和斯他林都没有进行过消化腺分泌的研究。白利斯应用物理 化学观点,发展了普通生理学概念,著有《普通生理学原理》一书,文字典雅精炼,被誉为经典著作。斯他林工作更多,主要在血液循环生理方面,有著名的“斯他林心脏定律”等。(二)促胰液素的发现,使白利斯和斯他林很快意识到,这不仅是发现了一个新的化学物质,而是发现了调节机体机能的一个新概念、新领域,动摇了完全由神经调节的概念。也就是说,除神经系统外,机体内还存在着一个通过化学物质的传递以调节远处器官活动的方式。为了寻找一个新词来称呼这类化学信使,他们采用了同事哈代的建议,创用了源于希腊文的一个字“激素”(hormone,“刺激”的意思)这个名称(1905)。促胰液激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这样,产生了“激素调节”这个新概念,以及通过血液循环传递激素的“内分泌”方式,从而建立了“内分泌学”这个新领域。从此,国际上一个寻找激素的热潮开始了,使内分泌学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迄今,不论在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激素的存在。在低等和高等动物机体内已经发现了几十种激素,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激素被发现,激素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促胰液素发现之前和之后,白利斯和斯他林都没有进行过消化腺分泌的研究。白利斯应用物理 化学观点,发展了普通生理学概念,著有《普通生理学原理》一书,文字典雅精炼,被誉为经典著作。斯他林工作更多,主要在血液循环生理方面,有著名的“斯他林心脏定律”等。(三)其实,这个故事还应当从巴甫洛夫实验室讲起,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研究得最早,也很深入,但把问题弄得异常复杂了。关于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胰液分泌这个现象,早在1850年就由著名的法国实验生理学家克劳o伯尔纳(Claude Bernard)发现过,但似乎没有引起世人注意。后来又被俄国巴甫洛夫实验室的道林斯基(Dolinski)于1894年重新发现。我们知道,巴甫洛夫被认为是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对消化生理学的贡献是十分卓越的。在上世纪末时,他和他的门徒们积20多年的创造性工作,写成了《消化腺工作讲义》(1897;英译本1902)这部经典著作,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赢得世界荣誉。根据当时传统的神经论主导思想,也是巴甫洛夫学派特别信仰的思想,他们认为,盐酸引起的胰腺分泌是一个反射。他们原先设想,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都可能是这个反射的传出神经,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发现刺激这两组神经,都能引起胰腺分泌。在1896年,巴甫洛夫的另一个学生帕皮尔斯基对上述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切断双侧迷走神经、 切断双侧内脏大神经以及损坏延髓后,这个反应仍然出现。他设想,在胃的幽门部可能存在着一个胰液分泌的"外周反射中枢"。又过了几年,帕氏发现,即使切除了太阳神经丛、毁坏脊髓以及切去胃的幽门部,盐酸溶液仍能引起胰液分泌。因此,帕皮尔斯基于1901年被迫修正了他自己过去的假设,认为这是一个局部短反射,其反射弧连接十二指肠粘膜和胰腺的腺泡细胞,通过位置于胰腺外分泌组织中的神经节细胞而实现局部短反射作用。法国学者 Wertherimer等进行同样机制的分析是于1901一1902年独立地在法国进行的。(四)白利斯和斯他林的促胰液素的发现于当年发表后,引起了全世界生理科学工作者极大的兴趣,也引起巴甫洛夫实验室工作者的极大震惊。这个新概念动摇了后者多年来奉为圭璋的消化腺分泌完全由神经调节的神经论思想,使他们一时难以接受。他们一方面力图收集已有的证据来反驳这个化学调节理论,一方面认真重复白、斯二氏的实验。但促胰液素的客观存在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曾离开苏联定居加拿大的巴甫洛夫的一个老学生巴布金在撰写巴甫洛夫传记时,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巴甫洛夫让他的一个学生来重复白利斯和斯他林的实验,巴氏本人和其他学生都静静地立在旁边观看。当出现(提取物引起)胰液分泌时,巴氏一言不发地走出实验现场回到书房。过了半小时后,他又回到实验室来,深表遗憾地说:自然,人家是对的。很明显,我们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从以上促胰液素发现的历史,我们从中能取得什么经验教训呢?正是由于被传统的旧概念所束缚,使巴甫洛夫和他的同事们以及法国的 Wertheimer等不能从客观事实出发下结论,轻易地失去了发现一个近在眼前的真理的机会。而白利斯和斯他林过去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工作,却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这项重大成就,难道这是偶然的机遇吗?不是的,这是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胜利成果。这种历史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记取的。巴甫洛夫:一个从神坛上请下来的人这里描述一位他自称为纯生理学家,曾一度被神化了。但是,“铅华落尽见真淳”,他是一位真正的实验生理学家,他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一)巴甫洛夫于1849年9月生于俄国梁赞,其父为东正教传教士。巴甫洛夫于1870年进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后转入军医学院学医,1879年毕业。随即进行生理学研究,并于1884—1886年用两年时间赴德国随当时极负盛名的大生理学家路德维希和海登汉学习。回国后,为俄国著名的临床学家包特金充当助手。1890年他在军医学院任药理学教授并在新建立的圣彼得堡实验医学研究所任生理实验室主任。1895年巴甫洛夫又在军医学院任生理学教授达30年之久。1924年被任命为苏联科学院生理研究所主任,直至1936年2月逝世为止,享年87岁。(二)巴甫洛夫是一个天才的研究家,他对生理学有很大的贡献。在他一生饿长期工作中,共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工作:早期为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中期为消化腺生理,晚期为条件反射,一期比一期的研究更为出色。在19世纪末叶,巴甫洛夫和他的门徒们积20年的创造性工作,奠定了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基础。他系统地研究了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规律及其调节机制。根据当时神经论的主导思想,他发现了多种消化腺分泌的神经调节作用,他特别重视研究方法的革新和创造,这与他获得的巨大成果是完全分不开的。巴甫洛夫利用了慢性实验方法,避免了急性手术创伤及麻醉剂的影响。他先后创制了多种瘘管以收集消化液,如胰瘘、食管瘘、巴氏小胃、唾液瘘、胆瘘等。巴氏在研究消化腺分泌的调节中,以对胃液分泌的研究最为详尽。他确定了迷走神经是胃腺的分泌神经,并指出心理性(神经期和(或)头期)胃液分泌的重要意义。证明不同食物可引起不同性质胃液分泌。指出直接将食物输入胃内可引起化学刺激性胃液分泌。他还发现脂肪对胃液分泌的抑制作用,并明确了胃液分泌的三期:神经期、胃期和小肠期,等。巴氏于19世纪末写成 《消化腺工作讲义》(1897,英译本1902)这本经典著作,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世界荣誉。巴甫洛夫也是获得这项奖的第一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利用其具有神经支配的巴氏小胃狗进行“假饲”实验,观察胃液的“心理性分泌”时,发现了动物仅仅看到食物,甚至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会引起胃液分泌。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对其他消化腺如唾液分泌,也是一样。长期以来神经生理学家对大脑皮层的研究,几乎束手无策。对于这种“心理性分泌”,巴氏撅弃了传统的解释,开始用生理学的概念来理解它,认为“心理性分泌”是有大脑参与的一种反射活动,是后天通过训练形成的反射,以扩大对环境领域的适应能力,巴氏称之为“条件反射”,从而创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从此,巴甫洛夫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无限广阔的研究领域——大脑。这是他所最希望的,因为“他喜欢见到,在他面前有一块广阔的未开垦地,他可以在其上任意耕耘”。巴氏利用条件反射方法发现了许多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他还进一步研究了人类的条件反射,创立了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即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而人类则有第一和第二两种信号系统,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他还推广他的研究于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从而应用于临床上的精神病病人。大脑这个领域,完全吸引了巴甫洛夫的注意力和思想达34年之久,即他最后的34年。(三)“大家知道,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验者,我的全部生活是由实验组成的”。这是巴甫洛夫于1935年在莫斯科向第15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代表们说的。诚然,实验是能说服巴甫洛夫关于某一设想或理论 是否正确的唯一方法。“理论是构成一个建筑物所必需的框架,而真正的大厦的建成,则是靠由实验所获得的事实。由巴氏所建造的伟大建筑是由许多重要的概念组成的,它不仅仅是许多建筑材料的仓库。”这是巴甫洛夫一个老学生与巴布金对巴氏学说所作的阐述。在实验室工作,对巴氏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爱的劳动。他除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外,把全部生命贡献给实验室。他对发现一个新事物欢欣鼓舞,而失败却并不使他失望,反而促使他更坚强地去寻找问题之所在。例如,他设计在狗体上进行的具有神经支配的巴氏小胃,曾在制作时失败过19次,只有第20次才试制成功,成为生理学史上一个经典的手术模式。在巴甫洛夫生活中,这种锲而不舍而终于胜利的事例是很多的。推动巴甫洛夫去做实验的动力是在工作中对机体生理过程的了解所得到的愉快和满足。一个实验者的生命是丰富而有趣的,因为他常常面对着的是未知。当然,科学实验工作对巴甫洛夫不仅是一个经常愉快的来源,也是他推动科学发展,从而达到他服务于真理的途径。巴甫洛夫具有独特的智力,他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都发展到了极限。在他实验室主楼的外墙上,用大字写了“观察,观察,再观察”。当他观察到了一个新现象时,他把它结合到自己已经成立的包括许多事实的一个假设的框架中。如果结合不进去,他就弃去旧的框架,重新建立新的框架来结合所有的事实。这样,他就很容易地构成一个新设想。但他并不就此止步,还需要更多更多的事实来加强这个新设想,最后建成一个新概念、新理论。此后,还要进行无情的理论和实验的检验。巴甫洛夫认为,在科学工作中,这些概念和设想(假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他永远不会理解, 没有一个合宜的理论概念,如何能进行生理学研究,即使是短期的研究也是不可能的。(四)巴甫洛夫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可称为巨人。他对不同事物的判断方式,对大小事件的反应,对精神行为原则的坚定性,对实现自己信念的决心等等,必然也在精神上影响和他长时间接触的同志们,特别是他的年轻的学生们。事实上,他并不试图去教育任何人,但靠他的模范行为不知不觉地教育了周围的人们。巴甫洛夫是一个爱国者,他相信,俄罗斯也和其他国家一样,还要继续对全世界作出贡献,特别是对世界文化作出创新的宝贵的贡献。在他著名的《致青年们的信》中,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表现了一位老科学家对未来科学家寄予的厚望,他说:“首先,要循序渐进。…第二,要谦虚。绝不要陷于骄傲…第三,要有热情。…科学家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希望你们热情地探讨…。”遗憾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政府在生理科学及医学领域大力推行“巴甫洛夫主义”,神化了巴甫洛夫,“盛”极一时。连同他们从30年代起延续几十年的“李森科事件”,40年代宣扬的勒柏辛斯卡娅的“新细胞学说”,严重地影响了前苏联生物科学的发展。生命的奥秘原是一项没有尽头的探索。我们应当以历史为镜,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真正地把握今天,瞩目明天。我今天也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第一版的前言是一位院士写的,我觉得他有句话写的非常好,大概意思是说他年轻时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医学英语,那么现在条件比当年好得多,年轻人应该同样可以做到这件事。林可胜:中国近代生理学的奠基人要给人们留下一些不能忘却、也不应忘却的美好人物形象;研究他们以什么样的精神和品德,形成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题记1925年秋,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美国纽约的董事会作出一项争论热烈的艰难决定:聘请28岁的华人科学家林可胜为协和医学院生理系的主任教授。一个传奇式人物登台献技的帷幕揭开了!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北京协和医学院原是由美国洛克菲勒(俗称“煤油大王”)基金会资助的由美国人在华办的学校,学术水平很高。当时该校副教授以上教师和系主任全由外籍人担任,生理系是由一个英国人负责,他既不善于讲课,科研成绩也平平,而且对培养中国教师很不热心。林可胜是第一个中国人在该校任主任教授,而且又那么年轻,他的任命,在协和引起很大反响,一些美国教授也不以为然。林可胜到任后, 一改生理系萎靡沉寂的状态,奋发图强,锐意革新,在科研、教学、培养人才方面,很快都做出了突出成绩,以铁的事实显示了他的卓越才华。林可胜早年即在英国开始消化生理的研究,后来又到美国进修,主要研究着重在胃液分泌方面,回国后,又在同一领域继续深入研究。他的最突出的成果是发现进食脂肪后,由小肠粘膜释放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经由血液循环到达胃,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林为这个物质创制了一个新词,名为“肠抑胃素”,它是一个本质为蛋白质的激素,这一发现被国际上公认为一项经典性工作,也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现在看来,它不像是一个单独的激素,而是具有共同作用的几种胃肠激素的总称。这里记一个小插曲:当时和林可胜为发现这个激素一起发表论文而署名的日本年轻进修员小坂隆雄,就因为这项工作,在70年代末被日本胃肠学界誉为日本胃肠激素之父。林可胜还和他的同事们、学生们进行系统的血管中枢定位的研究,发现在延脑第四脑室的下部分别存在着交感(加压)中枢和交感抑制(减压)中枢,获得显著成绩。一个典型的创业者林可胜祖籍福建厦门,他的父亲林文庆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医,回国后曾任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和随身医生,后任厦门大学首任校长。林可胜是一个典型的创业者,具有极强的开拓能力,他在任何舞台上都能演出威武雄壮的剧目来。他到协和医学院后,很快就组织起一支进行科研和教学的班子,包括沈携淇、倪章祺、林树模、张锡钧、冯德培等教授,这在当时是全国高等学府中生理专业的最强阵容。他对教学也极认真,特别重视实验课及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还培养出一支具有高超实验技术的教学和科研辅助人员。他主编的生理学讲义,一直为当时及以后若干年我国生理专业的楷模。他曾大力培养生理学人才,包括由各医学院校及综合性大学送来的年轻教师作为研究生和进修生,订有一套完整的培养计划。现今国内老一辈生理学家中,很多出自他的门下,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大大促进了我国生理学的发展。林可胜被公认为中国近代生理学的奠基人。在20年代中期以前,有少数外籍人士及我国学者进行 一些零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关于中国人的生理正常值。因此,该时期只可认为是我国生理学的萌芽时期。林可胜归国后,就意识到我国生理学应该有自己的学会组织和学术刊物,他于1926年初刚回国几个月,就发起成立中国生理学会,当选为首任会长。这样,生理科学(实际上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营养学等学科)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团队,可以加强相互联系,促进学术交流。翌年,他又发起由学会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英文版),并被推举担当主编。他对这个刊物花费了大量心血,把它办成我国最好的几种杂志之一。有人说:办好一个期刊就是建设一个学术中心。由林可胜创办的这个杂志(解放后改为“生理学报”,用中文出版),迄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真正起到了学术中心的作用,它对于发展中国生理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因此,1926年被公认是划时代的一年,是我国生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37年“七·七”事变,林可胜义愤填膺,毅然奋起抗日。他先南下参加西南大后方红十字会工作,担任救护总队队长。由于他的国际声望,得到国外进步团队、个人以及爱国侨胞捐助的大量财物,他还赠送给新四军不少药品器材,得到宋庆龄、周恩来的嘉许。他在贵阳建立的“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吸引了大批高级医护人员,其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医学院,说明他具有 的号召力和领导才能。1944年林被任命为中将衔军医署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把所属医药卫生人员统统编入上海新成立的国防医学院,他担任院长。但由于他为人正直,不善逢迎,不能适应国民党政府内的官场习气和复杂的人事关系,曾多次遭到嫉妒和排挤,终于被迫于1949年“解甲归田”,赴大洋彼岸的美国,再次进行痛觉生理学与药理学的研究,一改过去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回复科学工作者的本来面目。由于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杰出贡献,美国政府曾授予他高级勋章,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林可胜天资聪慧,才思敏捷,有极强的事业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性情豪放无拘,敢想敢干,雷厉风行。他不贪图安逸,能不知疲倦地坚持工作。这些都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林可胜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尤其擅长绘画,他画的胃粘膜的显微结构,异常精美。他讲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能用双手在黑板上作图,既快又好,深得同学们的敬慕。林可胜具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他在美国人统治的协和医学院,经常为中国人争权利,争待遇,争荣誉。有的美国教授故意与他为难。有一次他在作一个有关神经功能的报告时,当场一位美国神经学教授提出一个有意刁难的问题,语气甚为轻慢,林教授立即拿出几种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绘出大脑结构,针对问题作了详细解答,随即提出一个旁类问题反问,该教授却无言对答,十分狼狈。从那时以后,美国人再也不敢小看他了。林可胜具有高度正义感和爱国激情。他虽长期在英国受教育,但在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后,全国爆发反英***时,林可胜手执“打倒英帝国主义”标语牌,参加抗英***。在1932年日本军国主义大肆侵华的喜峰口战役,林可胜曾带领一支医护队伍前去战地救护,深为日寇所忌,把他列在黑名单中。“七·七”事变后,他愤而参加红十字救护队并投笔从戎了。林可胜是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一个开风气之先的人。他推动了中国生理科学历史车轮的进程,使其提早达到近、现代水平。他的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1969年,林可胜不幸因患食道癌,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人们永远怀念他!————END———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资源科学家发现的故事和科学家传记”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从30多位数学家的传记里 我发现了超级学霸的三项高阶能力

从30多位数学家的传记里 我发现了超级学霸的三项高阶能力

孩子,高斯,专注力,欧拉,数学家,状态,能力,牛顿,莱布尼茨,培养孩子,事情,科学家,老师,研究,让孩子,上帝,基础,数学,效率,星星,父母,父亲,问题,公式,智商,故事,时候,科学,力强,哥白尼

2009-12-13 #短篇故事

《科学家故事100个》知识梳理 免费阅读可

《科学家故事100个》知识梳理 免费阅读可

科学家,故事,科学,信息,贡献,大王,告诉你,是多么,中国,之父,化学家,博士,墓碑,怪人,知识,数学家,来历,预言,鲁班,胜利,文库,真理,叶永烈,李精,童鱼,莱特,看门人,发现了,内容提要,传记

2020-09-19 #小故事

《科学家故事100个》知识梳理 免费阅读可

《科学家故事100个》知识梳理 免费阅读可

科学家,故事,科学,信息,贡献,大王,告诉你,是多么,中国,之父,化学家,博士,墓碑,怪人,知识,数学家,来历,预言,鲁班,胜利,文库,真理,叶永烈,李精,童鱼,莱特,看门人,发现了,内容提要,传记

2020-09-19 #故事大全

200多部传记书籍PDF电子书籍打包 蓝文资源库 – 海量优质开发设计资源分享平台

200多部传记书籍PDF电子书籍打包 蓝文资源库 – 海量优质开发设计资源分享平台

故事,最具影响力,李飚,世界,名人,中外,外国,于泓,发展中心,季景,军士,北京,新课标,新世纪,科学家,丛琳,李慕,世界名人,教育科学,姜忠,宝峰,影响,人物,成长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生,书籍,伟人,军事家,大师

2020-05-20 #故事阅读

如果真的有外星人 地球资源又那么发达 为何他们不入侵地球?

如果真的有外星人 地球资源又那么发达 为何他们不入侵地球?

地球,外星人,文明,宇宙,星球,原因,地球上,科学技术,入侵地球,外星生命,生命的星,这样看来,说也是,明程,发现了,人类,人们,代价,假设,善类,学家,态度,生命,未知数,着地,飞速发展,科学研究,行星,胸脯,结果

2016-09-03 #故事大全

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一生,波兰,这本书,故事,生命,居里,发现了,居里夫妇,个人,传记,名人,学生,弟子规,巴黎,科学,精神,诺贝尔奖,伽利略,皮埃尔,比埃尔,玛妮雅,牛顿,赵一曼,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传,作文,伟人,人物,世间

2012-10-05 #故事阅读

地球的水资源非常丰富 可是跟这颗星球相比 就差了一些

地球的水资源非常丰富 可是跟这颗星球相比 就差了一些

地球,水资源,木卫二,火星,海洋,人类,卫星,星球,深度,表面,改造,科技,冰层,米左右,太阳系,是非,木星,海平面,直径,科学家,行星,面积,要知道,发现了,土星,宇宙,地表,总量,彗星,数量

2013-01-16 #短篇故事

居里夫人的故事作文

居里夫人的故事作文

居里夫人,波兰,玛丽,巴黎,工业废渣,丈夫,故事作文,名利,姐姐,秘密,发现了,如粪土,传记,侵略者,奖金,大棚,孩子,沙俄,监察员,诺贝尔奖,矿渣,科学家,科学,生活,小玛丽,皮埃尔,中提炼,最崇拜,家庭教师,日日夜夜

2012-06-1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