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励志故事

时间:2020-09-05

杨坚的故事有哪些

提示:本文共有 286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8 分钟。

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都有谁?

这个问题,向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的排名是最有名的,也是被公认为最权威的,在他的榜单里,只有两位中国皇帝入围。

一位是秦始皇嬴政,另一位是谁呢?

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抑或是清圣祖康熙?

都不是。

正确答案是隋文帝杨坚。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对此感到不解和不服:杨坚?怎么可能?

是啊,凭什么是杨坚?

说文的,杨坚不怎么样。他的文化水平不高,《隋书》就称他“素无学术”、“不悦诗书”,不要说和文采出众的曹操比,就是比起他的儿子杨广,似乎也差得很远。

论武的,杨坚也不怎么样。他的军事水平并不突出,虽然他也带兵上过几次战场,但是好像根本没什么说得出来的战绩,没有任何人会把他称为名将,就像小子我虽然也出版过几本书,但没有任何人会把我称为名家一样。

至于魅力,杨坚更是严重缺乏,据说他这人严肃刻板,从来不开玩笑,既不风趣,也不风流,更不风骚,像报纸的社论一样一本正经,像领导的报告一样枯燥乏味。

再有,杨坚这人似乎刻薄猜忌,他手下的大臣好像很少有善始善终的,按照《隋书》的说法就是: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

另外,杨坚上位的过程也被人诟病,说好听点是得国不正,说难听点是窃国大盗——他是凭借外戚身份,靠欺负孤儿寡母当的皇帝。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由外戚篡位成功当上皇帝的,只有王莽和他两人,而他欺负的寡母还是他的亲生女儿,感觉简直连王莽还不如。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就曾很不以为然地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

不止于此,在人们的印象中,杨坚的缺点似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多疑、易怒、无情、毒辣、外表不帅……

嗯,对了,他好像还是个怕老婆……

总之,这个人看起来既没有高尚的道德、也没有出众的才华、更没有迷人的魅力,可谓是德才兼不备、文武全不精、才貌都不行。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却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实现了复兴中华的梦想,把历经劫难的中华民族带入了繁荣富强的隋唐盛世。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却开创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制度。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却被西方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皇帝。

一个姿色平平的女人追到了高富帅,一定会令别的女人忿忿不平。

杨坚,这样一个看起来资质平平的男人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当然更是令人难以信服。

为什么?

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他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NO.1

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镇位于巍峨的大青山北麓,是北魏时期为防范柔然而建立的边防六镇(其余五镇分别是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之一。

这里鲜卑人、汉人、匈奴人等各民族混居,天野苍茫,水草丰茂,牛羊成群,一派塞外风光。

杨坚的父亲杨忠就出生在这个边陲小城。

按史书的记载,杨坚家族出自著名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

不过,这恐怕只是附会而已。

原因很简单。

杨坚的父亲杨忠,与杨震的曾祖同名,其子杨广和杨俊,则分别与杨震的九世孙和七世孙同名,而当时士族对这方面有严格规定,肯定不会出现这种冒犯祖先名讳的现象。

另外,当时世家大族互相婚配,绝对不会和庶族通婚。比如出自弘农杨氏的杨侃把女儿嫁给了关中大族京兆韦氏的韦孝宽,而弘农杨氏另一位代表人物杨素的妻子则来自顶级名门荥阳郑氏,但杨忠的妻子也就是杨坚的母亲吕氏却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寒门。

所以,大多数史学家认为,杨坚家族和真正的弘农杨氏之间的关系,大约只相当于西安和西雅图的关系一——除了有一个字相同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杨坚家族可追溯的先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平太守杨铉,其子杨元寿在北魏初年被任命为武川镇司马,从此杨家一直生活在这里,到杨忠已经是第五代了,算得上是土生土长的武川人。

本来,杨忠可以和他的祖辈一样,在大草原上当兵、戍边、娶妻、生子,平凡平淡平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然而生活却如明星的爱情一样——总是充满了意外。

一场变故彻底改变了几乎所有武川人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杨忠的命运。

这就是始于公元523年、席卷整个北魏帝国北方边境的六镇大起义。

这场变故导致包括武川镇在内的六镇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杨忠和其父杨帧也被迫随着大批流民一起流落到了河北。

不久,杨帧战死,杨忠成了孤儿,只得继续流浪。

在山东泰山一带,18岁的杨忠邂逅了寒门女子吕苦桃——从这个苦逼的名字就能看出吕苦桃也是个苦命人。

两个苦命人同苦相怜,很快就组成了双黄连——结成了夫妻。

杨忠终于感觉生活有了盼头,他多么想在这里安定下来啊!

然而,他的坏运气就像是下坡路上的超载大货车——根本就刹不住。

婚后没多长时间,南方的梁朝趁北魏帝国内乱,出兵北上到了山东,结果,倒霉的杨忠又被梁军掳掠到了江南。

在异乡孤独而郁闷地过了五年后,杨忠被编入梁朝名将陈庆之的北伐军,随军北上到了洛阳。

陈庆之的北伐失败后,杨忠留在了北方,被任命为统军。

此后他被派到了荆州,成为武川老乡独孤信的部下,两人并肩作战,结下了很深的友情。

公元534年,北魏正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

东魏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由丞相高欢控制;西魏则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实权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里。

展开全文阅读

宇文泰和麾下很多大将如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赵贵、侯莫陈崇、梁御等人都是武川人,因此杨忠自然加入了西魏一方,之后他又和独孤信一起奉命南征,和东魏争夺荆州,失利后投奔梁朝,两年多后才重返西魏国内。

由于杨忠有勇有谋,很快就得到了宇文泰的赏识和重用。

杨忠长得高大威猛,其勇武非常有名,据说他在跟随宇文泰一起狩猎时,曾经徒手制服一头猛虎,他左手抱其腰,右手拔其舌,令这只猛虎当场毙命。

《水浒》里的打虎英雄武松,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打死一只老虎,跟杨忠比起来,可真称得上是人符其名——“武松”,武力值稀松得很。

当时人称猛兽为“掩赡”,宇文泰为表彰杨忠,还特意把“掩赡”两个字赐给他,作为他的字。

除了有万夫不当之勇,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忠还很有韬略,史载其“识量沉深,有将帅之略”。

此后,杨忠跟随宇文泰参加了多次会战,屡立战功,成为西魏最知名的大将之一。

公元538年,东西两魏在洛阳北郊的河桥再次大战,最终西魏落败,但东魏也元气大伤,无力发动新的进攻,从此两国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时期。

随后的几年,杨忠率军驻扎在靠近潼关的同州(今陕西大荔),以防备东魏的进攻。

由于之前一直漂泊不定,和妻子聚少离多,除了有一个女儿外,杨忠至今还没有子嗣,现在他终于暂时稳定下来,可以抓紧时间进行自己的造人计划了。

正所谓天道酬勤,经过一番努力,人近中年的他终于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儿子——杨坚。

NO.2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史书中,几乎每个开国皇帝出生的时候总是有很多神异的现象,以表示他们是天命所归,天生不凡。

比如,按照《史记》的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就根本没他爹什么事,刘邦是他母亲在野外为蛟龙进行莞式服务而生下的孩子,是名符其实的龙种,也是名符其实的野种,还是名符其实的杂种。

后来的史家觉得这个故事,实在是太重口味,实在是太有伤风化,在当下严厉扫黄的情况下,这种宣传尤其不合时宜,所以就纷纷改成了其他的说法。

关于杨坚的出生,《隋书》《北史》等史书是这么说的:

西魏大统7年(公元541年)农历6月13日的晚上,杨坚出生在同州(今陕西大荔)一座名叫般若寺的寺庙内。

他出生的时候,赤光满室,紫气充庭——室内充满了红得发紫的雾霾,照得每个人的脸上都跟茄子一样。

由于当时正值盛夏,天气闷热得像蒸笼,凉席热得像电热毯,吕苦桃连忙给婴儿扇扇子降温,没想到却把孩子搞得几乎气绝,命悬一线。

就在这紧急时刻,室内忽然来了个神尼(也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自称法号叫智仙,刚从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一带)赶来,是特意来救小杨坚的。

果然智仙略施法术,就救活了奄奄一息的婴儿,随后她对杨忠夫妇说:这孩子是个怪胎!

杨忠的脸都绿了。

智仙连忙改口:我的意思是这孩子的来历与众不同,绝对不能让他在俗世生活!

听了她的话,杨忠夫妇便将自家宅院的一部分改为佛寺,让神尼智仙在那里抚养杨坚。

过了一段时间,吕氏去寺里看望小孩,抱在手里仔细端详,突然看见的小杨坚头上长出了两只角,身上则长满了鳞片(记住,你不是在看《西游记》,也不是在看《白蛇传》,这的确是正史的记载),顿时她吓得花容失色:哇,这孩子果然是个怪胎!

惊恐之下,她的手一软,把孩子摔到了地上。

智仙慌忙把小杨坚抱了起来,埋怨地说: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哎呀,这次已经吓到孩子了,推迟了他得到天下的时间。

从此,吕苦桃再也不敢随便去看孩子了。

就这样,在13岁前,杨坚一直跟着智仙在寺庙里生活。

在智仙的精心照顾下,杨坚慢慢地长大了。

智仙给他取了个小名叫那罗延,那罗延取自梵文Narayana的音译,是指金刚力士的意思。她认为他是护法金刚转世,注定会成就一番伟业,还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你将来会大富大贵,佛法会被灭,但还会由你而重新兴盛。

对智仙的话,杨坚深信不疑。

他知道自己不是一般人,因为他的外表也与常人不同。

具体来说就是:

龙颔——下巴像龙一样往前突出;

目光外射——目光锐利得像刚淬过火的刀锋一样;

有文在手曰“王”——手掌的生命线爱情线事业线,正好组成了一个“王”字,估计这和某些景区把两块离得很近的石头命名为情侣峰、一块又细又高的石头命名为仙女岩差不多的意思,基本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长上短下——上身长,下身短,如果说李敏镐是长腿欧巴,那么杨坚就是短腿欧巴;

最奇葩最难以置信的是,他的额上有五柱入顶——额头上居然有五个隆起的肉瘤像山峰一样绵延起伏一直贯通到头顶。

这些记载是真实的吗?

如果你相信它是真的,我觉得你应该马上去安定医院挂号。

事实上,这些东西大多是虚构出来的,你可以当它是神话,可以当它是童话,也可以当它是屁话,但绝不可以相信它是真话。

《隋书礼仪一》里的一句话也许说明了一切:初,帝既受周禅,恐黎元未惬,多说符瑞以耀之。——当初,隋文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怕黎民百姓不服,便编造出很多神话来美化自己。

可见,杨坚相貌的奇特、出生时的奇事,估计都是因为杨坚称帝后,为了让大家相信他有天命而杜撰出来的。

由于杨坚得位不正,所以编造出来的传说也特别多,特别离奇,特别不靠谱。

这就跟越是差学生越是怕别人问成绩是一样的道理。

NO.3

当然,杨坚出生在寺庙里,由尼姑智仙抚养长大,智仙给他起的小名叫那罗延,这些应该都是事实。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南北朝时期,佛教极为盛行,上到皇帝,下到普通百姓,大多是佛教信徒。

杨忠夫妇也不例外,好不容易才中年得子,为了保佑孩子的平安,他们选择在佛寺生产也是符合常理的。

而当时东西魏势不两立,连年大战,杨忠戎马倥偬,行踪不定,吕氏有时也要随军照顾丈夫,所以他们把儿子托付给智仙这样一个自己信得过的尼姑,完全是可能的。

而按照《佛祖历代通典》的记载,智仙其实并不是专门从河东赶来的什么神尼,而是一直在般若寺修行的普通尼姑,也许她和笃信佛教的杨忠夫妻本来就很熟悉。

吕氏分娩后,杨忠感觉她为人可靠,她办事,我放心,便决定把小孩交给她培养。

我觉得,这也许才是事实的真相。

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世间的万物时时在变。

就在杨坚在清冷的寺庙里一天天成长的时候,外面的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543年,东西魏在洛阳北面的邙山大战了一场,最终西魏落败,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战后,宇文泰不得不打破北朝一直以来只用鲜卑人当兵的老规矩,开始招募汉人入伍,为了把胡汉士兵融合在一起,宇文泰开始改革军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府兵制就此诞生。

府兵制的顶端设立了八大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八柱国中,宇文泰是三军总司令,当然不会只统一军;元欣则是北魏皇族的代表,就跟现在流行的无镜片眼镜框一样——有名无实,纯粹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其余的六大柱国则每人督帅两位大将军,共有十二位大将军。

十二位大将军分别是:元赞、元育、元廊、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

展开余文

由于战乱频仍,当时的西魏政权是军政合一的,因此这八柱国加十二位大将军,不光是军队的统帅,还是国家的领导核心。

一个后来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的、被史学家称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新集团也就此横空出世!

杨忠作为十二大将军中的一位,也成为了这一集团的重要成员,成为西魏当时最显赫的二十人之一!

之后,宇文泰又对部分汉族出身的高级将领赐予鲜卑姓,杨忠被赐姓普六茹,从此杨坚的官方名字就变成了普六茹坚。

不过外面世界的巨变,并没有对寺庙中的小屁孩杨坚产生太大的影响,他每天依然是暮鼓晨钟,吃斋礼佛,按时吃饭,到点睡觉,定期修剪脚趾甲。

安静的环境,无边的孤独,让年少的他形成了深沉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内向性格。

清苦的生活,刻板的作息,让年少的他形成了坚忍不拔、不向困难低头的刚强意志。

父亲的激励,智仙的鼓励,让年少的他形成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万丈雄心。

虽然他的外表看起来像湖水,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但他的内心却像雄鹰,时时都渴望一飞冲天!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念头像雨后的青苔一样不停地疯长,这个念头像雨后的池塘一样不停地泛滥,这个念头不停地勾引着他,像搔首弄姿的性感美女不停地勾引蠢蠢欲动却被绑住了手脚的色狼一样,让他的心里无比痒痒!

他无时无刻都渴望早日离开佛寺,去闯荡,去打拼,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这一天终于来了。

公元553年,13岁的杨坚走出了佛寺的大门,进入太学读书,迈向了他日夜期盼却有些陌生的那个世界。

NO.4

西魏的多数大臣都和杨忠一样出自边镇,起自行伍,文化程度不高,受其影响,他们的子弟也从小学习骑射,对于读书却大多没有兴趣。

但宇文泰清楚地知道,用武夫去治国,就和用大刀去绣花一样,完全是行不通的。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没有知识是肯定不行的,因此他一方面重用苏绰、卢辩等汉族知识分子,一方面也大力提倡贵族子弟进入太学读书,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杨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太学的。

杨坚这个人少年老成,寡言少语,目光坚毅,仪表威严,看上去一副总是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按《隋书》的说法就是:虽至亲昵不敢狎也——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不敢和他开玩笑。

不过,就像桃花天生就具有吸引蜜蜂的迷人香气,杨坚天生就具有吸引豪杰的领袖魅力。

他志向远大,雄心勃勃,头脑清晰,举止果断,处事冷静,出手大方,一举手,一投足,气场十足,因此很快就成了同学中的核心人物。

在太学,杨坚的朋友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王谊、元谐、郑译三人。

王谊,和杨坚一样出自武川,此人和宇文家族渊源匪浅,其祖父是宇文泰的亲舅舅,父亲王显时任凤州刺史。王谊博览群书又精于骑射,堪称文武双全。

元谐,北魏皇族后裔,性格豪爽,胆识过人。

郑译,出身于汉人大族荥阳郑氏,从小被过继给堂祖父郑文宽,继母是宇文泰正妻元氏的妹妹,因此他经常出入宇文泰家,和宇文泰的几个儿子关系都很好。此人博学多才,尤其善于音乐。

杨坚和他们三人非常投缘,交情很好。

四个人都是顶级的官二代,对他们来说,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志向是比天还高的,老婆是要找美若天仙的。

他们年少气盛,经常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也经常在一起抒发豪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至于杨坚在太学的学习成绩如何,因为史无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但小子我个人估计应该很一般,虽然不一定是学渣,但肯定不是学霸,否则按照官修史书拍马屁的传统,肯定会记下如“聪慧过人”、“天纵英才”、“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等一堆高大上的赞语。

不过,虽然杨坚的学习不怎么样,但他不凡的仪表,出众的气度,却还是很引人注意的。

据说连西魏的最高统治者宇文泰也曾经赞叹他说:此儿风骨,非世间人——这孩子的模样气质,不像是世间的凡人!

然而,杨坚的太学生涯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年后的公元554年,他就被京兆尹(京城长安的最高行政长官)薛善看中,征召为功曹(相当于助理)。

这一任命虽然是象征性的,却标志着14岁的他从此正式走上了仕途。

公元555年,杨坚被加封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成纪县公;

翌年,他又再上一层楼,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衔。

在西魏的官职系统中,骠骑大将军这一职,仅次于柱国和大将军,全国仅有24位,按级别来算是最高一级的九命(西魏当时依据周礼恢复古制,九命相当于后来的一品)。

现在那些什么最年轻市长、80后厅官跟16岁的杨坚比,完全就是侏儒比姚明、小卖部比家乐福,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

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却身居如此高位,杨坚到底有何德何能?

这个问题,即使是思维混乱得像散场后的电影院、脑子糊涂得如PM2.5爆表的重度雾霾天、反应迟钝得如20年老电脑的人也肯定会说:有黑幕!这一定是拼爹的结果!

是的,的确如此。

小小年纪的杨坚如此官运亨通,确实完全是依靠其父杨忠的功劳。

近几年,杨忠立下的战功在整个西魏帝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而这也是与国际形势的剧变是分不开的。

NO.5

当时天下三分,北方是东魏和西魏并立,南方则是梁朝。

公元547年,东魏最高领导人丞相高欢去世,大将侯景反叛,失败后逃奔梁朝,不久侯景又起兵叛梁,并很快攻下都城建康,86岁的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

从此梁朝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各地诸侯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打,乱作一团。

宇文泰审时度势,决定浑水摸鱼,扩大西魏的地盘。

自公元549年到555年,他多次派兵南征,梁朝的汉中、巴蜀、荆州等地先后落入西魏手中,西魏的地盘几乎扩充了一倍,实力大增。

在南征的过程中,杨忠大放异彩,立下了大功。

由于杨忠曾在梁朝生活多年,对南方非常熟悉,因此多次被宇文泰委以重任,领兵出征。

公元549年11月,他奉命挂帅南侵,一举攻克了梁朝的随郡(今湖北随州)、安陆(今湖北安陆)、竟陵(今湖北天门)等地,生擒梁朝大将柳仲礼,接着又俘杀梁武帝第六子邵陵王萧纶,威震江汉。

公元554年10月,他又作为副帅,与柱国于谨等人一起攻下了江陵,俘杀梁元帝萧绎(梁武帝第七子),全取荆襄之地。

大河涨水小河满,老子立功儿升官。

正是因为杨忠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杨坚作为他的长子,也连带着步步高升,年纪轻轻就步入了高官的行列。

人的运势有点像股票走势,股票进入上涨通道往往不停地涨,就像A股06 07年的形势一样。

杨坚这段时间也是这样,春风得意,喜事不断。

就在他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的那一年,16岁的杨坚事业爱情双丰收——他结婚了。

新娘是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

独孤信是杨忠的老上级、老战友,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也许是遗传的关系,他的七个女儿个个都长得如花似玉,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第四女嫁给了柱国李虎之子李昞(唐高祖李渊之父),杨坚娶的是他的第七女,也是最小的女儿独孤伽罗。

独孤伽罗绝非一般的贵族女子,虽然她嫁给杨坚的时候才14岁(如果生活在现代的话,估计也就刚上初一),但却已经显示了她非同寻常的一面。

在那个新婚之夜,红烛摇曳,暗香涌动,一对新人紧紧地拥在一起。

杨坚的脸上,满满的都是幸福。

独孤氏的脸上,满满的都是喜悦。

她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的丈夫,一字一句地说道:你发誓,除了我,你永远不能和别的女人生孩子!

这个要求可不简单。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既没有妈富隆,也没有杜蕾斯,更没有毓婷,只要男女之间有过一次类似“千北乖”的身体接触,就有可能导致女方生育,所以这个承诺,就相当于永远不能和别的女人有染。

而且当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稍微有点钱的男人谁没有三妻四妾呢?

然而,杨坚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在当时看来非常过分的要求:没问题,我发誓……

独孤氏性格坚强,目光远大,和杨坚可谓是志趣相投。在之后几十年的日子里,她对杨坚帮助很大。

在杨坚失意的时候,独孤氏给他的是鼓励。

在杨坚犹豫的时候,独孤氏给他的是激励。

在杨坚松懈的时候,独孤氏给他的是动力。

在杨坚自满的时候,独孤氏给他的是压力。

总之,独孤氏不仅是杨坚最亲密的爱人,也是他最坚实的后盾,还是他最信得过的战友。夫妻两人就像电脑和WINDOWS系统一样密不可分。

新婚后的杨坚踌躇满志,豪情满怀,立志要干一番事业。

然而,彩虹易散,水晶易碎,好日子易逝,很快,他的考验就来了。

NO.6

杨坚婚后不久,西魏政坛风云突变。

公元556年10月,一代枭雄宇文泰突发疾病,很快就去世了。

由于其世子宇文觉(宇文泰第三子,也是唯一的嫡子)当时才15岁,临死前他把后事托付给了42岁的侄子宇文护。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长兄宇文颢之子,此前的名望并不太高,也没有太大的战功,因此虽然有宇文泰的遗命,但仍然难以服众。

不过宇文护颇有手段,他马上找到了当时年纪最大的也是宇文泰最信任的柱国于谨,取得了于谨的支持。

于谨德高望重,有了他的鼎力相助,宇文护终于控制了局面。

然而,他依然惴惴不安。

考虑再三,宇文护觉得,只有趁宇文泰刚死不久,余威仍在的时候篡夺西魏政权,建立新的王朝,才能让自己以新朝皇族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凌驾于各位柱国之上,才能彻底奠定宇文家族和自己的地位。

说干就干,很快,在宇文护的安排下,公元557年正月初一,宇文觉接受西魏恭帝拓跋廓的禅让,正式称帝,国号周,史称北周。

西魏就此被北周取代,表面看起来似乎波澜不惊。

其实不然。

当时西魏国内,除了宇文家族,地位最高的是六大柱国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和侯莫陈崇。

这六个人中,李虎已经于551年死了;李弼此时也已得了重病,不久于人世;剩余的四人中,于谨和宇文护结成了同盟,侯莫陈崇属于骑墙派,态度不明;赵贵则是心怀不满,史载其“每怀怏怏,有不平之色”;独孤信对北魏颇为忠诚,加上北周建立后,自己的职位明升暗降,由掌握兵权的大司马被改任掌管礼仪的大宗伯,显然已被架空,因此也感到非常失落。

展开余文

而宇文护又极为跋扈,他执政后很快就规定所有与军事有关的决策,都要得到他的许可。

这让赵贵更为不满,于是他找到了独孤信商量,打算发动政变铲除宇文护。

独孤信生性谨慎,竭力阻止,最终政变计划胎死腹中。

但这事却被盐州(今陕西定边)刺史宇文盛告发了。

随后宇文护先发制人,在赵贵入朝时将其诛杀。

对于威望更高的独孤信,宇文护没敢马上下手,只是以同谋罪罢免其职务,但仅仅十多天后,就逼令其自杀。

一代美男就这样饮恨而死。

独孤信身后的名气更多的却是因为他的女儿们。

北周明帝宇文毓登基后,其妻子也就是独孤信的大女儿被立为皇后,史称明敬皇后;他嫁给李昞的四女儿则在其子李渊称帝后被追封为元贞皇后;而在杨坚建立隋朝后,他的小女儿独孤伽罗自然也成了皇后,史称文献皇后。

一门三后,独孤信是当之无愧的史上最牛岳父,史称“三代外戚,何其盛哉!”

不过,小子我却觉得,独孤信这个最牛岳父其实很不实惠——等到他的女儿当上皇后的时候,他早已不在人世。

扯远了,回到正题。

赵贵、独孤信谋反被杀这事,其实疑点颇多,比如,宇文盛远在盐州,和赵贵、独孤信他们也没有什么深交,怎么会知道他们的密谋?再比如,以独孤信和赵贵的老道,怎么会这样只谋划而不行动?

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要找到谜底,可能比在太监身上找到海绵体还难。

但无论如何,赵贵和独孤信死了,宇文护终于松了一口气。

独孤信死后,考虑到北周刚建,人心未稳,宇文护没有对其家人大开杀戒,只是把他的妻儿都流放到了蜀地。

独孤伽罗因为一年前已经出嫁,才避免了被流放的命运。

看着曾经权倾天下的岳父,转眼间就家破人亡,17岁的杨坚第一次感受到了政治的残酷。

独孤信的惨死,给他狠狠地上了一课。

他彻夜难眠,不停地想:岳父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下场?

因为他太杰出了,战功太大,威望太高,品德太好,长得还那么帅,怎么能不惹人猜忌?

鹿若没有滋补的鹿茸,貂若没有漂亮的毛皮,又怎么会死于猎人之手?

所以,在政治的舞台上,低调才是硬道理。低调是通行证,杰出是墓志铭。

他一定,一定,一定要低调。

NO.7

对北周帝国来说,公元557年是个多事之秋。

这年9月,血气方刚的小皇帝宇文觉不满宇文护专权,暗中与身边的近臣李植、孙恒等人谋划,想要诛杀宇文护。

没想到宇文护耳目众多,他们还没来得及动手,阴谋就败露了。

宇文护果断处置,马上废掉了宇文觉,处死了孙恒等人。

对于李植,他的处理方法却有所不同。

因为李植是大将军李远的儿子,而李氏家族在当时势力很大,李远和哥哥李贤、弟弟李穆很早就追随宇文泰南征北战,立下了大功,是宇文泰的铁杆亲信。

李穆曾经在战场上救过宇文泰的命,而李贤与宇文泰的关系更是亲如兄弟——宇文泰曾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宇文邕、宇文宪寄养于李贤家。

因此宇文护没有杀李植,而是把他交给了李远,对他说:你儿子参与谋反,你看着办吧。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像黑暗中的萤火虫一样的明显,那就是:只要你让儿子自杀,我就保全你的全家。

然而李远爱子心切,犯了糊涂,跟那种刮奖时已经看到了“谢”这个字还奢望中奖非要刮出“谢谢惠顾”才死心的人一样的糊涂,居然不但没有杀掉李植,第二天还带着儿子来向宇文护求情。

这可惹恼了宇文护。

他立即杀掉了李植和几个弟弟,随后又逼迫李远自杀,连李贤、李穆也受到牵连——两人都被削职为民,直到几年后才先后恢复职务。

宇文觉被废后不久即被宇文护派人杀害。

新皇帝立谁呢?

当然是宇文泰的庶长子——24岁的宇文毓。

因为这一年宇文护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他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立一个幼主。

很快,宇文毓正式登基,是为周明帝。

宇文毓是杨坚的连襟,按道理,他当皇帝对于杨坚来说是件好事;但现在这种非常时期,道理往往不管用——他当皇帝对杨坚来说却未必是件好事。

就在杨坚努力权衡利弊、考虑应对策略、正想到第八套方案的第七个步骤的第十三条细则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一纸任命书——他被任命为右小宫伯。

按北周官制,宫伯是掌管皇宫宿卫的,右小宫伯相当于副侍卫长,可以经常接触到皇帝,也很容易飞黄腾达——古往今来,无论是文死谏还是武死战,他们提拔的速度往往不如宫内近臣;但另一方面,按北周官制,宫伯的直接领导却是大冢宰(北周官制,相当于宰相)宇文护,需要经常向宇文护汇报。

显然这一职务夹在皇帝和权臣中间,其实蛮尴尬的。

杨坚刚一上任,就发现了问题。

宇文护多次对杨坚主动示好,暗示他只要投靠自己,必然前途光明。

该怎么办呢?

杨坚回去咨询父亲。

杨忠只说了一句话: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夹在两个婆婆之间最难相处了,你别去!

古代是一夫多妻,所以一个媳妇往往要面对两个甚至多个要求完全不同的婆婆,一个要你倒尿壶,一个要你烧面糊;一个要你知性,一个要你野性。你让媳妇听谁的好呢?恐怕迟早会得精神分裂症吧。

作这样的比喻,杨忠的意思很明确,如今皇帝和权臣之间矛盾重重,胜负未卜,你要离他们远一点,千万别卷入进去,否则的话,那就是一片叶子卷入漩涡里——一定是灭顶之灾!

杨坚听从了父亲的话,没有回应宇文护的拉拢,而是小心谨慎、不偏不倚的在皇帝和宇文护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保持着中立的态度。

其实杨坚的态度也是杨忠的态度。

事实上,杨忠也是这么干的。

但宇文护心里对此肯定是不满意的。

然而杨家父子看上去没有任何野心,而且谨言慎行,对当时发生的各种事件都保持沉默,他也抓不到什么把柄,对他们无可奈何。

这段时间,据说还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NO.8

按照《隋书》的记载,这件事的过程是这样的:

由于杨坚长相奇特,皇帝宇文毓怀疑他将来有可能当皇帝,对他很不放心。

于是他特意派著名的术士赵昭去给杨坚看相。

看过之后,赵昭回去向皇帝汇报说:看他的相貌,不过是做到柱国而已。

宇文毓放心了。

然而,过后赵昭却又偷偷对杨坚说:公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您将来一定会做皇帝,但一定会大开杀戒才能安定。

不过,小子我觉得这事似乎非常不合理。

因为杨坚当时还不到20岁,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他都不存在做皇帝的实力,对宇文毓完全没有任何威胁,宇文毓此时最大的对手是宇文护,他怎么可能会去猜忌杨坚呢?

也许,这根本就是“本故事纯属虚构”。

也许,这只是杨坚称帝后为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而编造出来的彻头彻尾的谎言,“必大诛杀而后定”这几个字,则是为他后来大肆屠杀宇文皇族做开脱。

当然了,这只不过是我的个人判断,你完全可以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如果你脑袋里装的是豆腐脑的话。

不过,不管这事是真是假,但有一点是真的:

杨坚这几年一直担任着右小宫伯这一职务,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在皇宫侍卫,几年如一日地与皇帝和宇文护都保持着距离,也几年如一日一直没有得到任何晋升。

他很郁闷,心里空荡荡的,喊一声都有回音。

但他依然很淡定。

因为他不得不淡定。

他知道忍耐是成功者的必需品,就像芥末是三文鱼的必需品、WIFI是手机党的必需品、TT是妓女的必需品一样。

他知道现在他不是主角,也不应该去做主角,在这种纷乱复杂、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去做主角,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他知道他现在的职责不是演戏,而是看戏。

因为皇帝和宇文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了。

其实宇文毓刚一上台,就和宇文护产生了分歧——在立后的问题上。

宇文毓的正妻是独孤信的长女,照理是皇后的当然人选,但宇文护却不同意,因为独孤信是死在他手里的,他怕独孤氏会对他不利,因此极力阻挠。

宇文毓却坚决不让步,和宇文护抗争了整整四个月,最终还是把独孤氏扶上了皇后的宝座。

可惜独孤氏红颜薄命,仅做了三个月的皇后就不幸去世了——是正常死亡还是另有蹊跷(有人怀疑她是被宇文护毒死的),我们不得而知。

宇文毓这种强硬的表现让宇文护非常不安。

为了试探皇帝的态度,他想到了一个以退为进的方法。

公元559年正月,他主动上表归政,把权力还给皇帝——当然,这不包括军权,调动军队的权力依然掌握在宇文护手中。

宇文毓毫不客气,照单全收。

他工作勤奋,思路清晰,把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很快获得了群臣和百姓的认可。

之后,他又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人事任免,甚至开始插手军队将领的任命。

这下子,宇文护沉不住气了:我对你假装客气,你当我是软弱可欺;我对你假装礼貌,你当我是痴呆傻帽。现在你居然敢干涉军中事务,这是夺我兵权的节奏啊!既然你不把我放在眼里,那我只能把你送进坟里!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宇文毓拉下马!

但宇文毓很得人心,宇文护不可能像之前废掉宇文觉一样名正言顺地废掉他。

但这难不倒宇文护。

直的不行就来歪的,正的不行就来邪的,明的不行就来暗的。

他派人在宇文毓的食物中下毒,毒死了宇文毓。

临终前,顽强的宇文毓强撑着病体写下遗诏,要求传位给弟弟宇文邕。

公元560年,18岁的宇文邕正式即位,成为北周帝国第三任皇帝,是为周武帝。

NO.9

宇文邕是宇文泰第四子,自幼聪明过人,宇文泰生前就曾夸奖他:成吾志者,此儿也。

这样一个人当了皇帝,宇文护当然是不放心的。

其实,本来他的如意算盘是打算在宇文毓死后立他年幼的儿子为帝的,但没想到宇文毓死前竟然当众立了这么个遗诏!

他打定主意,如果宇文邕不听话的话,就毫不犹豫地干掉他!

但宇文邕上台后的表现却让宇文护大感意外。

一上任,宇文邕就主动加封宇文护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把所有的军国大事统统交给宇文护掌管,自己从不过问。

之后,他又下诏说:大冢宰晋国公,克成我帝业,安养我苍生,亲则懿昆,任当元辅。而可同班群品,齐位众臣。自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大冢宰晋国公,助我完成帝业,安养天下百姓,而且既是我的兄长,又是国家的首辅。怎么可以和一般大臣一样的待遇呢?从今以后,所有诏令和百官文书都一律不能直称他的名字。

而宇文邕本人对宇文护也特别尊重,每次陪宇文护去见太后,他总是让宇文护坐下,自己则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

但宇文护对宇文邕依然存有戒心。这家伙会不会是装出来的呢?

直到发生了一件事以后。

公元563年正月,宇文邕出巡原州(今宁夏固原),却在当晚就匆匆忙忙赶回了长安。

百官都觉得很奇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侯莫陈崇偷偷对亲信说:我听算命的人说过,晋国公今年不吉利,皇帝今天突然回来,估计是晋国公死了。

宇文护死了?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劲爆了,很快就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

然而侯莫陈崇这次显然判断错了。宇文护身体健康得很,宇文邕这次回京其实另有他事。

消息很快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

宇文邕得知后,立即高度重视,马上召集群臣,当众对侯莫陈崇严加斥责。

侯莫陈崇惶恐不已,赶紧跪下谢罪。

但宇文护却依然不肯放过他。

当天夜里,他就派兵包围了侯莫陈崇的宅邸,逼他自杀。

侯莫陈崇是西魏开国元勋,六柱国之一,功高望重,是当时唯一可能和宇文护抗衡的人物,但宇文护要杀他,宇文邕却连一个屁也没放。

这下,宇文护对宇文邕算是放心了,宇文邕真的是个软得不能再软的软蛋,比咀嚼过一整天的口香糖还软,比夜总会里莞式服务的妇女还听话!

而到此时为止,西魏六大柱国,除了于谨比较识相,已经告老不问世事、李虎李弼因死得较早得以善终外,其余的三人都死在了宇文护的手里。

北周的创业元勋,这时已经所剩无几,可见当时斗争的惨烈。

而杨家虽然过得也很压抑,但却依然幸存了下来。

这段时间,无论是杨忠还是杨坚,都表现得非常低调,非常沉默,只是埋头于本职工作,对朝政表现得漠不关心,也从不乱表态,以免被抓到口实。

因为他们知道,龙也有蛰伏的时候,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因为他们知道,蹲下是为了更快的起跑,忍耐是为了更好的机会。

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没有血性,而是有理性;这不是不坚强,而是不勉强;这不是不行动,而是不轻举妄动,不逆势而动!

杨忠父子的表现让宇文护觉得,虽然他们不一定十分可靠,但还是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对他们要有时冷有时热,有时打压有时重用——就像恋爱经验丰富的女人考验自己的男朋友那样。

公元563年9月,宇文护决定联合突厥,出兵讨伐北齐(东魏已于550年被北齐取代),第一个想到的带兵将领就是杨忠。

NO.10

此时杨忠已经升为柱国,爵位是随国公,时隔多年,他终于再次得到了统兵出征的机会。

杨忠督帅大将军李穆等人,统领一万精锐,绕道塞北,势如破竹,连克北齐二十余城,接着与突厥人会合,继续挥师南下,直逼晋阳(北齐别都,今山西太原)。

随后,杨忠率军与北齐军主力在晋阳城下决战,但由于突厥人临阵脱逃,北周军最终失利,无奈只得退兵。

然而,此战虽然没有取得预定战果,在周齐关系史上却是一大转折。

自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以来,整整三十年中,一直都是北齐(东魏)占据主动,北周(西魏)军从来没进入过北齐腹地,但这次周军竟然可以长驱直入地兵临晋阳城下,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这让当时的北齐皇帝高湛吓破了胆。

之前每到冬天,只要黄河一结冰,北周生怕北齐军会过河攻击,就要专门派人凿冰;从现在开始,情况反了过来,轮到北齐军在每年冬天凿冰了。

显然这一战意义重大,周武帝宇文邕对杨忠的表现大加赞赏,打算加封其为太傅(荣誉职务,三公之一),但宇文护却横加阻挠,坚决不同意——杨忠至今没有向自己表态效忠,当然要继续压制他,直到他改变态度为止。

就这样,杨忠不仅没得到任何封赏,反而被赶出了京城长安,外放为泾州(今甘肃泾川)刺史。

对这样的不公正待遇,杨忠毫无怨言,立刻打点行装上任。

公元564年10月,宇文护决定再次伐齐,这次他亲自挂帅,齐国公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柱国达奚武、王雄、尉迟迥(宇文泰的外甥)等周军大将悉数出动,总兵力达二十万,声势浩大,进攻洛阳。

而杨忠则被有意冷落——他只是奉命率偏师出塞北策应。

然而这次出征的结果让宇文护大失所望:北周军主力在洛阳城北的邙山被段韶、斛律光、高长恭率领的北齐军击败,伤亡惨重,还损失了老将王雄,最终狼狈逃回关中。

杨忠也只得随之退兵,回到驻守的本镇泾州。

这几年,杨忠仕途不顺,杨坚呢?

更是如此。

如果说杨忠是不被重视的话,杨坚则是彻底被忽视,被无视。

自从557年他被任命为右小宫伯以来,整整八年,他就一直都没挪过窝——除了在周武帝即位时改为左小宫伯,换了一个位置以外。

这八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带着侍卫们在皇宫站岗,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重复,还是重复……

这八年,他身边经过了很多人。

这八年,他身边发生了很多事。

这八年,很多当年和他一起出道的伙伴们早已经节节高升,可他却像沉睡在水底的文物一样毫无动静,不仅得不到任何升迁的机会,还要时时刻刻提防宇文护的迫害!

父亲屡建功勋,却屡屡都被打压;自己恪尽职守,却从来没人注意,可想而知,杨坚的心情有多么苦闷,有多么失落!

有的人在失落的时候,想到的是放弃,是自暴自弃;也有的人在失落的时候,想到的是改变,彻底改变!

显然,杨坚是后一种人。

杨坚在心里发誓:总有一天,我要当皇帝,我要掌握最大的权力,生杀予夺,都由我定夺;世间万物,都由我主宰!

然而,理想虽然璀璨,现实却依旧摧残。理想虽然诗意,现实却依旧失意。

他依然只能每天上班,带着侍卫们在皇宫站岗,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重复,还是重复……

在这段失意的日子里,唯一能给他慰籍的是他还有一个温暖的家,妻子独孤氏对他非常体贴,他的长女杨丽华也在561年出生,让他品尝到了父亲的快乐。

NO.11

公元565年,在被冷落了整整8年后,杨坚总算咸鱼翻身——他被晋升为大将军,出任随州(今湖北随州)刺史。

随州是个小州,隶属于襄州(今湖北襄阳)总管府,时任襄州总管的是卫国公宇文直,杨坚上任,当然要先去拜见这个顶头上司。

宇文直是宇文泰的第六子,周武帝宇文邕的同母弟,但他却刻意投靠宇文护,成了宇文护手下的红人。

宇文直眼高于顶,目空一切,对杨坚根本就不屑一顾,连见面的机会都没给,最后只不过是出于礼貌,派了个下属庞晃去回访杨坚。

庞晃出身将门,很早就得到宇文泰的器重,担任大都督,统领亲兵。但他性格刚直,不善搞关系,因而在宇文护执政后他就一直没有得到升迁,此时在宇文直的帐下担任骠骑将军。

与杨坚一番交谈下来,庞晃对他惊为天人,觉得此人相貌不俗,见解非凡,将来必能干一番大事,遂倾心交结,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密友。

之后杨坚来到随州上任。

随州是杨忠当年南征打下来的地盘,也是杨忠随国公这个爵位的封地,因此杨坚对这里很有感情,他踌躇满志,摩拳擦掌,打算在这里好好地大干一场,他要让这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没想到到随州没几个月,屁股还没坐热,他就接到了上面的调令,征召他马上回京城,另有任用。

才过了这么短的时间就又把他召回去,这不是在调戏他么?

刚给了一点点希望又马上把它收回去,这不是在折磨他么?

这就仿佛在你饿得慌的时候,给你一块烤肉,可你还没来得及吃,只闻了点香味,那烤肉又被拿走了——这岂不是让人更感到饿得慌?

这就仿佛在你憋得慌的时候,给你一个性感美女,可你还没来得及动手,刚开始冲动,美女突然又不见了——这岂不是更让人难受?

杨坚的心里郁闷到了极点。

然而命令难违,无奈他只得收拾行装,悻悻离去。

回程的路上,他再次经过襄州,杨坚意外地发现,庞晃竟然在城外迎接他。

在人得意的时候,有朋友迎来送往不稀奇,但在人失意的时候,依然有这样不离不弃的朋友,这怎么能不令人感动?

如久旱逢甘霖,如湿冷见阳光,如寂寞遇美女,杨坚顿时感觉心头一热。

庞晃邀请他到自己的府邸,好酒好菜,热情款待。

酒逢知己千杯少,不知不觉,两人喝了整整一个通宵。

酒酣耳热之际,庞晃悄悄对杨坚说:公相貌非常,名在图箓。等当上皇帝的时候,可千万别忘了我啊。

这种话在当时可谓大逆不道,但庞晃这人向来都是胆大包天,他就敢这么说。

和庞晃不同,杨坚生性谨慎,很少流露真情。然而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面对适当的人,总是想要表达出来的——这就跟潜水很久的人有机会时总想浮出水面透口气是一样的道理。

杨坚早已把庞晃视为知心朋友,对他来说,此时,此地,此人,就是那个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适当的人。

所以他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惊讶的样子,只是微微一笑:你可别乱说话啊。

此时已接近黎明,有只公鸡在院子里报晓。

听到鸡鸣,杨坚灵机一动,便拿出一支箭,对庞晃说:你射那只公鸡。如果以后你的话应验了,这支箭就是证据。

庞晃拈弓搭箭,一箭射去,公鸡应声而倒。

杨坚抚掌大笑:这真是天意啊。

随后庞晃把这支打了鸡血的箭收好,两人像打了鸡血一样更加亢奋,又继续畅饮,直到尽兴为止。

临走之前,杨坚把两个婢女作为礼物送给了庞晃,这才依依惜别。

回到长安后,杨坚发现他的遭遇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朝廷迟迟没有给他新的任命,他竟然被晾在一边了!

NO.12

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是宇文护设计好的。

宇文护对杨家父子不合作的态度早就十分不满了,所以他玩了现在这个把戏——先把杨坚提拔为刺史,再把他召回来,却一直都不给安排工作。

先给你尝点甜头,再让你吃点苦头,让你意识到不跟我合作,就没有事情可做。

他相信,杨坚迟早会忍受不了,迟早会来找自己!

以杨坚的智商,他当然知道宇文护的用意——只要他肯主动登门攀附,高官厚禄肯定随之而来。

然而,他清醒地知道,宇文护虽然大权在握,可树敌太多,不得人心;加上这两年连续几次外战都以失败告终,威信大降,所以他对宇文护的前景并不看好。

他相信,宇文护将来肯定会垮台,而且这一天不会太久!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智者不坐火山口上,你不让我出山,我还懒得趟这个浑水呢!

因此他一直没有去主动找过宇文护。

但年纪轻轻就赋闲在家,总得找个理由吧。

这当然难不倒杨坚。

没过多久,杨家传出消息,杨坚的母亲吕苦桃生病了,杨坚在家侍奉母亲呢。

这一侍奉,就是整整三年。

三年中,杨坚几乎从不出门,昼夜不离母亲左右。

没想到百密一疏,杨坚这个做法差点要了他的命!

当时推崇的是以孝治天下,杨坚这些年的表现让他得到了纯孝的赞誉——杨坚宁可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连续三年在家照顾母亲,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才是真正的孝子啊!

一时间杨坚在朝野名声鹊起。

这让宇文护极其恼火——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套非但没奏效,反而让杨坚名声大噪。这算什么事啊!既然你不能为我所用,那我留着你有什么用呢?

宇文护顿时起了杀心。

关键时刻,杨家多年积攒的关系网起了作用,大将军侯万寿等人站了出来,为杨坚求情:杨坚毕竟只是个小辈,对您没什么威胁,杀了他没有必要;而且他也没犯什么错误,杀了他难以服众……

侯万寿和他哥哥侯龙恩是宇文护的铁杆亲信,他的话还是很有用的。

杨坚这才侥幸地逃过了一劫。

就在这一年,也就是公元568年,62岁的杨忠在泾州得了重病,回到长安不久就郁郁而终。

作为杨家的长子,杨坚理所当然地继承了随国公的爵位。

当时的北周不封王,最高的爵位就是国公,宇文护也不过是晋国公。然而国公毕竟只是个虚衔,实际的权力,具体的职位,杨坚还是什么都没有。

他两手空空,忧心忡忡。

眼看着青春已经飞逝而去,时间还在马不停蹄地狂奔,而自己马上就要三十岁了,却依然一事无成。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难道就这样窝窝囊囊糊糊涂涂地渡过一生吗?

这十多年来,自己就没有过顺利的时候,感觉自己的任何努力都是无能为力,任何心机都是白费心机。

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在网上文件,如果网速不给力,哪怕慢一点,只要看到在变化,哪怕过一个小时只增加1%,我们都可以忍受;但如果一直都是原样,无论过多久,一直都是90%,恐怕我们迟早会失去耐心。

杨坚的情况就是这样。

一向充满自信的他也开始感到有些迷茫。

都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是我该怎么样努力呢?除了等待,无休止的等待,我又能做些什么?

都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可是难道我就这么一直“预”下去,一直“预”到人生的终点?

都说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可我的冬天怎么这么漫长,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就算用最高倍的望远镜也根本看不到它的尽头……

迷茫中的杨坚找到了自己的姐夫窦荣定。

NO.14

宇文邕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宇文护,什么都顺着他,自己则整天呆在宫里,和一帮文人研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花鸟虫鱼,古玩玉器,风花雪月,别的什么都不管。

他十二年如一日持续不断的伪装,终于让宇文护彻底认定:这家伙完全就是个纨绔子弟而已!

因为宇文护觉得,也许有人可以在很长的时间骗过一个人,也许有人可以在短时间里骗过很多人,但绝对没有人可以在十二年这么长的时间里骗过这么多人——他和他手下的无数心腹。

他逐渐放松了警惕。

这正是宇文邕想要的结果。

但宇文邕依然不敢轻举妄动,毕竟他只是个空头皇帝,手中的实力与宇文护相比,就好像是滴水比长江、微尘比泰山、《乡村爱情故事》比《纸牌屋》——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他依然只能耐心地等待——等待那个最适合的机会。

机会就像人脸上的皱纹——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

现在,宇文邕觉得机会来了。

这些年,对外,宇文护穷兵黩武,多次出兵攻打北齐、南陈(南梁已于公元557年被南陈取代),但却屡遭失败,威信大损;对内,宇文护骄横跋扈,四处树敌,对他心怀不满的人越来越多。

宇文邕的六弟卫国公宇文直就是个例子。

宇文直本来是宇文护的铁杆亲信,但由于他率军在和南陈的作战中遭到惨败,而被宇文护解职,因此他怀恨在心,转而投向宇文邕的怀抱,力劝宇文邕除掉宇文护。

宇文邕也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开始与仅有的几个亲信商量此事。

参与密谋的除了宇文直外,还有宇文神举、宇文孝伯、王轨三人。

宇文神举是宇文邕的族兄,此人才兼文武,志气豪迈,时任右宫伯。

王轨出身于汉人大族太原王氏,由于其先祖曾被赐姓乌丸氏,所以史书上有时也称他为乌丸轨,此人性情刚正,富有远见,时任内史下大夫。

宇文孝伯是宇文泰的族侄宇文深之子,和宇文邕同一天出生,后来又是同学,故两人关系特别亲密,他甚至可以随意出入宇文邕的卧室,此时担任右侍上士。

经过一段时间的谋划,方案终于定下来了。

公元572年3月,宇文护从同州(今陕西大荔,宇文护的府邸安在那里)回到长安,照例要进宫谒见皇帝。

宇文邕对他说:太后年纪大了,却酷爱喝酒,我跟她说了很多次,她都不听,兄长你帮我劝劝她吧。

随后,他从怀里掏出一篇早已写好的《酒诰》:请以此谏太后。

这种举手之劳的小事,宇文护当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于是两人一起来到太后的寝宫。

见了太后,宇文护拿出《酒诰》,一字一句认真地读了起来。

正当他读得投入的时候,一直恭恭敬敬站在他身后的宇文邕突然举起手中的玉珽(皇帝日常手持的玉制手板),猛击宇文护的后脑。

宇文护猝不及防,当即倒在地上。

宇文邕连忙让身边的太监拿御刀杀死宇文护。

但这个有着蛋壳般心理素质的太监,连续砍了好几刀,却一次也没有砍到宇文护——小子我怀疑他是闭着眼睛砍的!

宇文邕急了:你个死太监真是没种!——废话,有种就不是太监了。

眼看宇文护就要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

千钧一发之际,宇文直从门后冲了出来,手起刀落,狠狠地结果了宇文护的性命。

随后,宇文邕又马上下令拘捕宇文护所有的儿子和主要的党羽——曾经救过杨坚的侯万寿也包括在内。

这些人毫无防备,全都束手就擒,当天就被诛杀殆尽。

NO.15

就这样,在做了整整十二年的傀儡皇帝后,宇文邕终于亲政了。

这一年,他刚好30岁,雄姿英发,雄心勃勃,立誓要干一番大业。

要干大业,用人为先。第一步当然是人事调整。

宇文护死了,大冢宰的职位该由谁来继承?

他想到了齐国公宇文宪。

宇文宪是宇文邕的五弟,也是他几个兄弟中最出色的的一个。他从小就聪颖过人,16岁就担任益州总管,把益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因而得到宇文护的青睐,周齐邙山大战,他是周军主帅之一,虽然此战最后周军失利,但宇文宪的表现却极其出色,战后被宇文护提拔为大司马、兼小冢宰。

大司马是军事一把手,小冢宰是政务二把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由此可见宇文护对他的器重。

之后,宇文宪还多次率军与北齐名将段韶、斛律光、高长恭等人作战,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也正因为如此,宇文直对宇文宪一向十分嫉恨,宇文护被杀后,他坚持要宇文邕杀掉宇文宪。

宇文邕没有同意。

对这两个弟弟,他十分了解,宇文宪虽然一度和宇文护走得很近,但却为人正直,又能力很强,应该可以有限度的信任;而宇文直虽然对自己有功,但却三观不正,节操全无,轻于去就,反复无常,有奶便是娘,绝对不可重用。

经过审慎的考虑,最后他做出的决策是:

齐国公宇文宪被提拔为大冢宰,当然这个大冢宰的实权已经大不如前——不再像以前那样统领百官,而只是作为六卿之一,与其他五卿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大司空一起并列。

宇文直则被任命为大司徒。

这让野心勃勃的宇文直怎么可能接受?

之前他一直认为大冢宰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论关系,他是皇帝唯一的同母弟;论功劳,他亲手杀死了宇文护,居功至伟!

宇文直怎能不大失所望!

但此时木已成舟,他也只得退而求其次,便又提出不想当大司徒,要求担任掌握兵权的大司马。

宇文邕对他的用心了如指掌,当然还是没有同意。

宇文直的心彻底凉了!

本以为宇文邕会知恩图报,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准备主演,却成了龙套;准备拜堂,却成了伴郎!

从此,宇文直便有了反意——两年后,这个志向远大的蠢货果然起兵叛乱,兵败被杀。

对两个弟弟如此安排,其实宇文邕是有目的的。

之前北周三个皇帝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到他宇文邕都是兄终弟及,现在宇文邕大权独揽,当然要避免这种情况,所以他才会这么做——宇文宪和宇文直虽然身居高位,但实际上都被架空了。

下一步当然是册封继承人。

公元572年4月,也就是宇文邕亲政仅仅一个月后,他就正式立自己14岁的长子宇文赟为太子。

北周政坛的这次大变动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当然也会改变杨坚的命运。

事实上,宇文护被杀这件事,杨坚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因为参与此次密谋的宇文神举的弟弟宇文庆,和他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这个消息,对他来说,就是茫茫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就是漫漫长夜里的一道曙光,就是绵绵阴雨后的一条彩虹!

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他盼望已久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因为他知道,宇文邕之前虽然已经在位多年,但由于一直没有掌握实际权力,所以并没有多少自己的班底——只有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王轨等少数几个亲信可用,而这几个人之前的地位并不高,不可能一下子提拔到很高的位置,因此宇文邕势必会起用一批新人。

他相信自己肯定是最重要的人选之一。

一个原因是:自己作为开国功臣的后代,不仅根正苗红,而且声望颇高。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多年来又一直受到宇文护的打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在宇文邕的眼里,一定会把他杨坚看做自己人。

他相信,这会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起点不重要,转折点才重要!

NO.16

他的转折点很快就来了。

公元573年9月,杨坚13岁的长女杨丽华被宇文邕选中,嫁给了太子宇文赟,成为太子妃。

当时不存在自由恋爱的说法,杨坚能和皇帝联姻,除了杨丽华本人确实才貌俱佳以外,显然也充分说明了皇帝对他的认可和欣赏。

事实上,杨坚沉稳的性格、低调的作风、不阿附宇文护的行为,早就给宇文邕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从此,杨坚成了皇帝的亲家,这极大地提升了他在社会上的声望和地位。

33岁的杨坚,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好日子。

以前他如芒在背,现在他如鱼得水;

以前他左右为难,现在他左右逢源;

以前他感觉像在用沾满油的手去抓泥鳅有力使不上,现在他感觉像在用擦得干干净净的手去抓螺蛳一切尽在掌握……

踏平坎坷成坦途,大路朝天任我行!

不过,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踌躇满志的杨坚感到颇有些不快——他一直以来所信奉的佛教遭到了灭顶之灾!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还得从宇文邕说起。

宇文邕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的目标是统一天下。

当时天下三分,南面是南陈,占据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此时在位的是陈宣帝陈顼;东面是北周的世敌北齐,占有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以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在位的是齐后主高纬。

要想实现四海归一的宏伟目标,首先当然是要让自己先强大起来。

因此他刚一亲政,就励精图治,厉行改革。

在内政上,他大力提倡节俭,为此他还特意颁布诏书,要求百姓在婚嫁祭祀等活动中不得铺张浪费。同时他自己以身作则,身上只穿粗布衣服,晚上只盖粗布被子,后宫的嫔妃也只有十余人。

在军事上,宇文邕对府兵制进行了完善。原先府兵中的几大柱国都自成体系,现在宇文邕把府兵中的军士改称为侍官,统归皇帝直接统辖。为了扩大兵源,他鼓励百姓从军,广募汉人入伍,免除其赋役,从此汉人开始成为北周军队中的主体。

此外,为了增强国力,扩大财源和兵源,他还把矛头对准了佛教。

南北朝时期佛教极为兴盛,北魏末年,据说有寺院三万多所,僧尼二百多万。到了北齐、北周并立的时期,佛教的势头就更大了。

当时的北周境内,寺庙林立,佛像成群,僧侣们广占良田,隐瞒丁口,蓄养奴婢,而且不交赋税,既与国家争利,也与国家争人,极大地影响了财政收入,也极大地妨碍了经济发展。

而宇文邕本人尊崇儒学,对佛教不感兴趣,便打算废除佛教,决心要“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他做事稳健,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在灭佛措施发动之前,先做足了理论文章。

公元573年12月,他亲自召集知名的儒生、道士、僧侣,在朝堂上辩论三教优劣,最后他利用皇帝的权威,强迫确定了三教的次序:儒学为首,道教次之,佛教最末。

公元574年5月,他又再次召集儒、释、道三家进行辩论。

同年9月,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后,他正式下诏禁止佛、道两教,经、像全部捣毁,所有和尚、道士都强制还俗为民,寺庙当做住宅卖了,寺院财产,悉数入官,寺院奴婢,全部释放。

当然,宇文邕灭佛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名僧慧远就曾赤裸裸地威胁他:地狱不分贵贱,陛下你难道不怕下地狱吗?

然而宇文邕对此却不屑一顾——他根本就不信佛,用地狱来威胁他,就好比用不准吃肉来威胁一个素食主义者一样,注定是毫无作用的。

这就是在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之一的“北周武帝灭佛”。

通过这次灭佛,宇文邕为政府增加了大量的财富,获得了大量的人口,大大增强了北周的实力。

NO.17

对于灭佛,一向笃信佛教的杨坚内心肯定是有抵触情绪的,但他当然不会表现出他的不满——他一向喜怒不形于色,只有心情,没有表情。

他能做的,只不过是偷偷把曾养育他的尼姑智仙藏匿在家里,让她在自己家中修行而已。

当然,除此以外,杨坚这段时间总体来说是春风得意。

凭借皇帝亲家的身份,他的影响力就如这几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样一路走高,加上他这人天生就有那种老大的气派,因此他身边总是朋友众多,很多大臣都和他来往密切。

这引起了齐王宇文宪的警觉。

宇文宪对宇文邕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杨坚这个人相貌非同寻常,我每次见到他,都觉得不自在。这个人恐怕不会久居人下,请尽早除掉他。

宇文邕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资治通鉴》的说法:

听了宇文宪的话,宇文邕很疑惑,便秘密把术士来和召到宫中,让他为杨坚算命。

来和与杨坚早有来往,知道杨坚将来有当皇帝的命运,却故意对宇文邕说:随公止是守节人,可镇一方;若为将领,陈无不破——随国公只是个有节操的人,可以为国镇守一方。如果用他做将领,一定会无往不胜。

于是,宇文邕放心了。

这可信么?

我个人感觉似乎不是太可靠。

因为这种说法其实来源于《隋书?来和传》里来和在隋开皇年间上表时的自述,而当时杨坚已经当了皇帝,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自己有天命的说法,所以如果是来和投其所好,故意编了这么个故事,我觉得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隋书?文帝纪》:

听了宇文宪的话,宇文邕只是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说:此止可为将耳——杨坚这个人只不过能做个将军罢了。

小子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多了。

因为当时宇文邕最忌讳的不是杨坚,而是战功赫赫而又具有皇族身份的宇文宪!

据说在宇文护被诛杀后不久,宇文邕曾经对宇文宪的下属裴文举说过这么一番话:你虽然侍奉齐国公,但不是他的臣子,你应该多多规劝他,让我们君臣和睦,兄弟同心,不至于互相猜疑。

裴文举回去告诉了宇文宪,宇文宪忍不住指着自己的心口悲愤地说:我的心你难道不知道吗?我难道是那种不忠不义的人吗?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宇文宪虽然忠勇厚道,但威望太高,宇文邕对他显然很不放心。

在当时宇文邕的心目中,要论对帝位的威胁,杨坚和宇文宪比,就仿佛丰田威驰比S级奔驰——完全就不是一个数量级!

而宇文邕之所以要重用杨坚等人,也许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防范宇文宪!

因此,这个时候宇文宪说杨坚将来会篡位,就相当于潘金莲指责别的女人守不住贞操一样,实在是太没有说服力了。

宇文邕对此自然是不会相信。

当然了,不管你认为哪种说法是真的,反正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杨坚没受到任何影响,依然很受宇文邕的信任。

不过,对胸怀大志的宇文邕来说,这件事只能算个小插曲而已,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讨伐北齐,统一北方。

原本北齐的实力一直很强,但现在的北齐皇帝高纬却是个败家圣手——败家的速度比一个人中枪倒下的速度还快。他不仅亲信小人,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而且还自毁长城,杀掉了功勋卓著的名将斛律光和高长恭。

此时的北齐混乱不堪、每况愈下,宇文邕怎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

NO.18

公元575年7月,经过精心准备后,宇文邕亲率大军讨伐北齐,总兵力达十八万,主力从潼关出发,沿崤函古道东进,兵锋直指洛阳。

35岁的杨坚也第一次得到了统兵的机会——他被任命为偏师主帅,率水军三万,从渭水转入黄河,顺流东下,负责配合主力作战。

一开始,北周军连战连捷,很快就进逼洛阳,但在洛阳城北的中潬城和金墉城却遇到了北齐军的顽强抵抗,连续攻打了二十多天依然没有攻下。

此时从晋阳赶来的大批北齐援军即将到来,而宇文邕又急火攻心病倒了,考虑再三,稳健的宇文邕决定全军撤退。

但杨坚率领的水军在退兵时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黄河的流向是由西向东,水军要想西撤就要逆流而上,行军速度缓慢,很容易被北齐军追上,导致灭顶之灾!

杨坚当机立断,命令放火焚毁舟舰,从陆路返回。

这次伐齐,杨坚虽然没有立下显赫的战功,但他在关键时刻临危不乱,动作果断,最终全军安全返回,也算是不辱使命。

宇文邕对他的表现颇为赞赏,从此杨坚更受重用。

但之后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却差点让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此事与太子宇文赟有关。

宇文赟是宇文邕的长子,从小就顽劣异常。

宇文邕望子成龙心切,对儿子管教非常严,甚至动辄就拳脚相加。

在宇文赟被立为太子后,他任命自己最信任的老朋友宇文孝伯和尉迟运(尉迟迥之侄)两人为左右宫正(太子的老师),专门负责辅导太子,还命令东宫属官把太子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随时向他汇报。

出于害怕,宇文赟也只得在表面上收敛一点,当然也仅仅是表面上而已——私底下,贪玩的他还是喜欢和几个近臣一起玩各种乱七八糟的游戏。

这些近臣中,和宇文赟关系最好的是时任太子宫尹(太子的师友之官,位在宫正之下)的郑译——杨坚当年的同窗好友。

郑译从小就经常出入皇宫,后来又一直在宫中担任左侍上士、御正下大夫等职,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的高超本领,加上他又多才多艺,因此特别受宇文赟的青睐。

由于和宇文赟太过亲近——史书上称为“亵狎”(什么意思,你懂的),宇文邕一怒之下,还曾把郑译免职。不过郑译对宇文赟来说是居家旅行必备,所以不久之后,因宇文赟的再三请求,郑译又复职了。

这样一来,宇文赟和郑译的关系反而更好了。

宇文邕不喜欢郑译,他信任的是好友宇文孝伯。

他经常向宇文孝伯打听太子的情况,宇文孝伯每次都说:太子害怕陛下的天威,没犯什么错误。

但宇文邕的另一位老朋友,时任内史中大夫的王轨却对太子很不看好,有一次,他在喝酒时,故意假借酒意,摸着宇文邕的胡子说:好可爱的老头,可惜后嗣太弱了(尼玛当时才34岁的宇文邕就被称为老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去护肤品柜台扫货)。

宇文邕当然知道他的意思,便再次找到了宇文孝伯:你老说太子没有什么过失,但是王轨却不这么看,你是在骗我吧。

宇文孝伯回答:太子的确有些不对之处,但即使我说了,陛下您也不可能忍痛割爱,所以我就不说了,只有尽力辅佐太子而已。

这下,宇文邕沉默了,心好像挂了个秤砣一样沉重。

是的,比起宇文赟,他的次子汉王宇文赞更差劲,其余的儿子都还小,就是宇文赟再不才,他又能立谁为太子呢?

商品有三包,你不喜欢,可以退换;儿子却不但没有三包,还永远不可能退换,质量再差,你再不喜欢他,他也还是你的儿子。

老天就是这么霸道,人生就是这么无奈!

即使贵为皇帝,也没有特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宇文邕别无选择,他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培养宇文赟。

沉默良久,他才说:太子的事,朕全部委托给您了。您一定要把他教育好。

宇文孝伯重重地点了点头,表情却很复杂。

然而,固执的王轨却还是坚持认为太子不可靠,他又再次向皇帝进谏,这次他竟然把杨坚也牵连了进去。

唉,男人何苦为难男人!

NO.19

王轨是这么对宇文邕说的: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皇太子不是个能守住江山社稷的人,杨坚这个人的相貌看上去将来会造反。

明明是说太子,王轨为什么偏偏要提到杨坚?

因为杨坚的身份太敏感,他是太子的岳父,将来的国丈,如果太子继位后能力不行,外戚干政,杨坚就可能夺走北周的天下。

归根结底,王轨还是希望宇文邕废掉宇文赟。

从后来的历史演变来看,小子我不得不说,王轨的眼力真是毒啊。

而宇文邕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

还是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这样的:

听了王轨的话后,宇文邕对杨坚产生了怀疑,便再次召术士来和进宫,询问杨坚的相貌。

来和还是坚持原来的说法:是节臣,更无异相——随国公是有节操的大臣,而且他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凡的相貌。

于是,宇文邕放心了。

其实,这种说法还是来源于《隋书?来和传》中来和在隋文帝开皇末年上表中的自述,在这段自述中,为了增加可信度,来和还特意提供了两个目击证人:王谊、梁彦光知此语。

王谊是杨坚的老同学,当时深得宇文邕的宠幸,时任内史大夫,还被封为杨国公;梁彦光时任御正下大夫,也是皇帝的近臣。

然而,在开皇末年的时候,王谊、梁彦光两人都早已经不在人世。

因此,来和提到王谊和梁彦光,反而颇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

另外,小子我发现这种说法其实还有个智商问题:

宇文邕竟然没有换一个人为杨坚看相,而是两次都找同一个人,这可能吗?

因为上次来和已经给杨坚算过一次命了(假设来和说的话都是真的),难道这次来和会说:对不起,上次我骗了陛下,其实杨坚真有反相……

当然不可能——要知道骗皇帝那可是欺君之罪啊。

既然来和不可能改口,那他还有必要这么做吗?

宇文邕有这么傻吗?

之前他一向是聪明睿智,现在却变成了低能弱智;之前他一向是最强大脑,现在却变成了进水大脑。

这可能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事的真实性是很成问题的。

另一种说法来自《隋书?高祖纪》,是这么说的:

也许是王轨这话说得太直接、太唐突、太冲了,宇文邕听了很不开心,只是恨恨地说了一句话: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如果天命真的是这样的话,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宇文邕为什么会这么说?

以下是我的假设。

对于杨坚,宇文邕当然知道这人的确有很强的能力,但他更相信自己有足够驾驭杨坚的能力。而且杨坚比自己还要大两岁,他根本不担心此人在自己身后利用外戚的身份兴风作浪。

所以宇文邕更在意的其实是前面一句——他知道王轨的意思是要他废太子。

然而废了宇文赟,别的儿子更不成器,他又能立谁呢?

他不是不想废太子,他是不能废太子啊。

即使宇文赟是烂泥糊不上墙,他也不得不把这块烂泥糊上墙;即使宇文赟是朽木不可雕,他也不得不把这个朽木雕刻好;即使宇文赟是一条蛇,他也不得不把这条蛇培养成一条龙!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

明知前面是火坑,却只能往下跳;明知事不可为,却只能为之;明知前面是绝望,却依然还要期望……

可想而知,他有多么郁闷,有多么无奈!

所以他才会发出这样沉重的叹息: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

我个人更倾向于这种说法。

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信不信由你。

不过,不管怎样,这事最终的结局是确定的——宇文邕没有采信王轨的话,杨坚再次逃过了一劫。

而王轨对宇文邕说的这句话也很快就传到了杨坚的耳朵里——估计是他的老朋友王谊说给他听的。

杨坚吓出了一身冷汗,从此他做事更加低调,很少抛头露面。

但宇文邕对此也许并不在意,他最关注的依然是自己的事业——统一北方的大业。

公元576年10月,经过一年的休整,宇文邕再度率军亲征北齐。

NO.20

此次出征,北周大军分为前、左、右三军,杨坚被委以重任,担任右路第三军的总管,和越王宇文盛(宇文泰第十子)、杞国公宇文亮(宇文泰侄子宇文导之子)一起统领右路军。

这次宇文邕吸取了上年伐齐失败的教训,改变了进攻路线,把矛头对准了平阳(今山西临汾)。

来到平阳城下后,宇文邕先分派诸将据守各处关隘,以阻击北齐援军,同时命内史大夫王谊指挥北周军主力,全力攻城。

北齐守将连忙派人到晋阳(北齐的别都)向齐主高纬求援。

然而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援军却迟迟不见踪影。

孤立无援的北齐守军逐渐支撑不住,平阳最终被北周军攻陷。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平阳离北齐军主力所在的晋阳仅有五百里,骑兵不到三天就能抵达,这么长的时间,北齐援军去哪儿了呢?

原来,这段时间北齐后主高纬正和他最喜欢的宠妃冯小怜在晋阳城郊外的天池打猎,玩得不亦乐乎。右丞相高阿那肱为了不打搅皇帝的兴致,把平阳送来的告急文书全部扣下了。

直到平阳已经落入敌手,他才不得不禀告皇帝高纬。

平阳是晋阳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此听到这个消息,高纬也急了,连忙下令马上返回晋阳集结部队,准备反攻。

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冯小怜玩得意犹未尽,不愿意走,紧紧拉住了高纬:陛下,别这么急,再陪我杀一围吧……

在高纬的眼里,和冯小怜相比,其他一切东西都是浮云。

于是他把一切抛之脑后,继续陪冯小怜打猎,玩到很晚才回去。

这就是唐朝诗人李商隐那句著名的“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的由来,不过他老人家似乎远不如我老人家严谨——其实这里错了一个字,应该改成“平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才符合史实。

当然,回到晋阳后,高纬也不敢再怠慢,连忙召集大军前去救援平阳。

考虑到北齐军气焰正盛,宇文邕决定避其锋芒。

他任命大将梁士彦为晋州刺史,率军一万留守平阳,自己则率主力返回北周。

北齐军很快把平阳城团团围住,百道攻城。

梁士彦率军死守。

然而毕竟众寡悬殊,一时间平阳城岌岌可危。

梁士彦慷慨激昂地对部下说:死在今日,吾为尔先——看来今天要战死在这里了,让我来做你们的表率吧!

在他的激励下,北周军士气大振,一次次打退了北齐军的进攻。

久攻不下的北齐军又采用新方法——挖掘地道,这一招果然奏效,由于地基塌陷,城墙一下子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眼看北齐军就要破城而入胜利在望的时候,一件天雷滚滚——雷得让人想在耳朵上插避雷针的怪事发生了!

高纬竟然下令北齐军暂停进攻!

有没搞错?

没错。因为他要让他心爱的冯小怜来一起见证这难得一见的精彩场面。

冯小怜精心打扮了好久才靓丽地姗姗来迟,然而这时北周军早已经修好了城墙!

冯小怜很失望。

北齐的将士们更失望。

为当情圣宁愿轻生,为了生理不要胜利,跟着这样的皇帝,能有什么前途?

这样的狗屎皇帝,真的还不如一坨狗屎,狗屎至少不会帮倒忙!

从此北齐军士气尽失,心无斗志。

就这样,梁士彦创造了奇迹——整整一个月过去了,平阳城依然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里!

此时,宇文邕见北齐军已经疲惫,便率主力卷土重来。

周齐两军在平阳城下决战。

战前,宇文邕来到阵前,逐个呼唤将士们的名字,亲加慰勉,将士们深受感动,无不振奋。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齐皇帝高纬。

他和冯小怜在后方观战。

两军刚一交手,冯小怜看见东边的北齐军稍有退却,便花容失色,大叫:矮油,我军败了!我军败了!

听她这么一说,高纬也慌了,两人连忙带着数名亲信落荒而逃。

画外音,旋律起:你是疯儿我是傻,缠缠绵绵到天涯……

NO.21

皇帝临阵脱逃,北齐军顿时全线崩溃——皇帝都跑了,我们为什么还要为他卖命?

一时间北齐军全都四散奔逃,军资甲仗扔得到处都是。

这一战,北周军大获全胜。

随后宇文邕亲率大军乘胜北进,直趋晋阳。

而逃到晋阳的北齐后主高纬还惊魂未定,本能地想到了逃跑——正如小子我的本能是见到美女就想泡一样,他现在的本能是看到敌人就想跑。

于是他命堂兄安德王高延宗留守晋阳,自己则继续出逃,本来他想投奔突厥,后来被部下劝阻,只得逃回了国都邺城(今河北临漳)。

此时,高纬早已经失去了人心,晋阳的北齐守军推举高延宗为帝。

仅仅一天后,宇文邕就率军来到晋阳城下,随后立即指挥大军攻城。

重压之下,必有叛徒。由于北齐守军有人叛变,北周军很快就从东门攻入了城内,身先士卒的宇文邕一马当先冲在了前面。

没想到高延宗十分顽强,他立即率军和另一名北齐将领分别从南北两路夹击入城的周军,北周军猝不及防,加之地形不熟,施展不开,顿时乱作一团,死伤惨重。

宇文邕在北齐降将贺拔伏恩等人的帮助下才侥幸逃脱。

此时已是凌晨时分,刚刚逃生的宇文邕没有顾得上休息,便马上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时值严冬腊月,天寒地冻,经过数月连续作战的北周军早已十分疲劳,现在又遭遇了这样一次惨败,将领们大多产生了畏难情绪,纷纷建议撤军。

关键时刻,大将宇文忻站了出来。

宇文忻也出身于关陇贵族,父亲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宇文贵,他胸怀大志,年少时就曾放出豪言:自古名将,唯有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四人名气最大。不过在我看来,他们的行为并不见得有多值得崇尚。如果使他们与我生在同一个时代,我一定不会让他们独得高名!

此时宇文忻的职务是开府、骠骑将军,同时他也是杨坚的好友。

宇文忻慷慨激昂地对宇文邕说:昨日只是因将士轻敌,稍有不利,何足为怀!大丈夫当死中求生,败中取胜!如今破竹之势已成,怎么可以弃之而去!

齐王宇文宪和内史大夫王谊也赞成他的意见。

听了他们的话,宇文邕也就不再迟疑,马上下令集结部队。

黎明时分,一夜没睡的宇文邕精神抖擞,再次亲临一线,指挥部队全力攻城。

晋阳城内的北齐守军刚取得了一场久违的胜利,根本没想到北周军这么快就卷土重来,因此毫无防备,哪里是北周军的对手?

很快,晋阳就落入了北周军的手中。

稍作休整后,宇文邕命陈王宇文纯(宇文泰第九子)留守晋阳,自己又马不停蹄地率军东进,向邺城进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励志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励志故事)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励志故事)

杨坚,杨忠,宇文护,宇文泰,独孤信,皇帝,宇文毓,公元,宇文邕,智仙,梁朝,赵贵,时候,女儿,宇文,武川,于谨,侯莫,李植,李远,陈崇,大将军,皇后,宇文觉,个人,关系,要你,独孤氏,佛寺,北魏

2020-09-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励志故事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励志故事

杨坚,宇文邕,宇文护,杨忠,皇帝,宇文泰,公元,太子,宇文宪,宇文毓,宇文赟,独孤信,时候,智仙,王轨,高纬,庞晃,说法,晋阳,宇文直,侯莫,宇文孝伯,梁朝,王谊,赵贵,冯小怜,郑译,陈崇,大将军,佛教

2020-05-29 #小故事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励志故事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励志故事

杨坚,宇文邕,宇文护,杨忠,皇帝,宇文泰,公元,太子,宇文宪,宇文毓,宇文赟,独孤信,时候,智仙,王轨,高纬,庞晃,说法,晋阳,宇文直,侯莫,宇文孝伯,梁朝,王谊,赵贵,冯小怜,郑译,陈崇,大将军,佛教

2020-09-06 #小故事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励志故事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励志故事

杨坚,宇文邕,宇文护,杨忠,皇帝,宇文泰,公元,太子,宇文宪,宇文毓,宇文赟,独孤信,时候,智仙,王轨,高纬,庞晃,说法,晋阳,宇文直,侯莫,宇文孝伯,梁朝,王谊,赵贵,冯小怜,郑译,陈崇,大将军,佛教

2020-09-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励志故事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励志故事

杨坚,宇文邕,宇文护,杨忠,皇帝,宇文泰,公元,太子,宇文宪,宇文毓,宇文赟,独孤信,时候,智仙,王轨,高纬,庞晃,说法,晋阳,宇文直,侯莫,宇文孝伯,梁朝,王谊,赵贵,冯小怜,郑译,陈崇,大将军,佛教

2020-09-05 #故事会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已出版

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已出版

杨忠,杨坚,武川,宇文泰,梁朝,弘农杨氏,公元,大族,家族,妻子,吕苦桃,杨震,武松,陈庆,世家,关系,北魏,变故,命运,大将,女儿,寒门,武川镇,父亲,洛阳,猛虎,荆州,生活,进攻,苦命人

2020-09-05 #经典故事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的故事 杨坚怎么死的?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的故事 杨坚怎么死的?

鲜卑,隋文帝杨坚,汉太尉,杨震,普六茹,弘农郡,仁寿,小字,姓氏,开皇,汉姓,华阴人,开国皇帝,年六十,那罗延

2020-05-29 #小故事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的故事 杨坚怎么死的?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的故事 杨坚怎么死的?

鲜卑,隋文帝杨坚,汉太尉,杨震,普六茹,弘农郡,仁寿,小字,姓氏,开皇,汉姓,华阴人,开国皇帝,年六十,那罗延

2020-09-05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