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帝王故事:李世民唐太宗

时间:2020-09-05

关于李世民的故事50字

提示:本文共有 748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无忧考网能力训练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帝王故事:李世民(唐太宗),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李世民(唐太宗)篇 ——兼议“肚量” 说到中国封建历辉煌的时期,人们一定会想到唐朝。其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特别是的“贞观之治”,将中国社会的发展推向高峰。佛祖跨越喜马拉雅临幸华夏内地,普渡众生,与儒、道并存;各个国家的使者、留学生纷至沓来,中国成了“世界革命的中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婆姨们体态丰腴,以胖为美;唐代朝纲向治,戒奢崇俭,轻徭薄赋,社风和谐。而这些都得益于一个颇有作为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他勇猛刚毅,智谋过人,在平定军阀和绿林势力的战争中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在“玄武门之变”中出手凶狠,杀死了亲哥们儿登上皇位;即位后广任贤良,虚怀纳谏,开创了一代盛世;晚年淡忘“隋亡为诫”的历史教训,尽显封建帝王贪欲和专制的本性。据考证,大唐王朝李渊、李世民父子的祖籍并不是过去一贯所说的是西北陇西,而是河北邢台的隆尧。近年来从修建于唐太宗贞观三十年的大唐帝陵的碑文上得到佐证。这一史实,能够改变人们对李氏王朝诞生前后我国文化走向的种种分析,为河北丰厚的历史底蕴注入了新的内容。

飘扬的战旗和带血的皇冠

唐是从隋脱颖而出的,或者说是隋朝造就了唐朝,唐从隋制,史学总是把隋唐放在一起。隋结束了南北朝的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隋炀帝昏庸暴虐,挥霍无度,民生积怨,照老百姓说的,叫自己“作死”。李渊乘虚而动,在长安称帝,改国号唐,为唐高祖。王朝建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的哥哥李建成以嫡长子的身份立为太子,弟弟元吉为齐王。当时,国内尚有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强大的军阀和绿林势力,老爷子李渊称帝已不便于再挂帅出征,太子建成也需留在京城辅佐父皇,指挥削平群雄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李世民的身上,这时他22岁。李氏家族世代为将,是显赫的贵族。李世民从小受到尚武的熏陶,善于骑射,熟读兵书。幼年经常随父亲工作调动,到过不少地方,吃过不少苦,也长了不少见识,有别于在深宅大院里长大的干部子弟,能吃苦,善于独立思索。李世民挂帅出征,采取了先西后东的战略,先攻盘据在陇右地区的薛举。薛占据着甘肃、青海的大片土地,拥兵30万,建号秦国,自称秦帝。李世民与之会战采取了深沟高垒,闭门拒战的策略,耗掉敌军的锐气,再出兵攻击,大败薛军。这期间薛举暴死,其子薛仁杲投降李世民。刘武周盘据在代北,乘李世民讨伐薛家父子的时机勾结突阙贵族向在山西的唐军进攻,占领了李唐集团起家的晋州等地。李世民战败薛仁杲后立即挥师山西,讨伐刘武周。李世民率军渡过黄河,与刘军主力宋金刚对峙,依然采取坚壁不战的方针,与敌军比耐性,一拖就是五个多月,弄得刘军人困马乏,只得撤军,李世民出兵追击,刘军大败,刘武周和宋金刚被迫投奔突厥,后被突厥所杀。平定刘武周后,只剩下王世充和窦建德两股势力。王世充盘据河南,建号郑国,都城洛阳;窦建德拥有河北,建号夏国,都城洺州(今河北永年)。李世民采取各个击破的原则,改变过去坚壁不战为强兵攻坚,包围洛阳,使王世充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王世充率兵出城与唐军决战,李世民率精锐骑兵杀入敌阵,双方血战,斩杀和俘获敌军7000多人,王世充退回城中,坚守不出。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出于对自己安危的考虑,率兵解围,李世民留弟弟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转赴虎牢关大战窦建德,窦建德被一举击溃。李世民押窦建德到洛阳城下,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出城投降。经过4年的浴血奋战,李世民削平群雄,完成国家的统一,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华。李世民打仗,之所以连战连克,关键是能抓住机会,当机立断,“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机会瞎眉杵眼,见机会优柔寡断,事过后悔恨不已,是打不成胜仗的。打薛举时,李世民分离敌军,瞅准机会率少数人马追击众敌,他舅舅劝他别莽撞,他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今天这破竹之势,万不可失。”一剑砍断马缰绳,拍马而去,取得了胜利。打宋金刚时,宋军得不到给养被迫撤退,李世民急忙追赶,一昼夜行军200里,将士们都吃不住劲儿了,有人提议让军队歇歇,李世民说:“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宋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散,一定要乘这个机会消灭他。”下命“再言停留者斩!”结果大获全胜。打王世充时,窦建德增援,势头甚锐,大部分将领认为这时腹背受敌,应撤守。李世民审时度势,果断打援,将敌军击溃,生俘窦建德。过去人们常说谁用兵如神,其实根本就没有神,只不过有的人抓得住机会,处事果断,当然还得有“势”,气势和实力。这样的主帅能不胜嘛?他耗能耗腾得敌军心急火燎,抓耳挠腮,精神崩溃;快又让敌军迅雷不及掩耳,醒不过神儿来,生在那挨宰。这种人太可怕了,有学问,但不呆;有胆量,但不蛮;有主见,但不专,“书生会武术”,忒难整了。把这几下子用在打仗上,能克敌制胜,让敌军闻风丧胆;而用在政治上,则能出其不意,让政敌束手就擒,甚至连擒都没机会,即时就见了阎王。李世民卓越的才能和功绩,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妒嫉,也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他为皇位继承权网罗势力,拉拢弟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李世民返回京城后,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便凸现出来,由暗斗到明争,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王朝的冠冕。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在武将尉迟敬德、侯君集和谋臣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的协助下,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发动政变,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取得了皇位继承权。高祖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史称太宗,改号贞观,时年29岁。关于这一历史事件,好像过程和结果都非常简单,人们也不愿去过多地评说,“成者王侯败者贼”,更何况李世民继位前功勋卓著,继位后又干得相当不错,也就没人去嚼腾其中的是非了。活着的成为一代英豪,死了的变为冤死的鬼魂。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是用军事的手法去对待政治,打仗没有什么是非,只有强弱,你不胜他他就削你,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三下五除二,干脆利落。历代封建王朝莫非如此,哥们儿弟兄为皇位杀得眼红,残忍至极,指责谁呢?这点可真没有如今只生一个好。

武功盖世,文治耀邦

登上帝位,太宗所面临的形势并不令人乐观。隋末大乱和平定战争使得社会矛盾并未完全缓和,民心不稳定,自然灾害频发,由乱到治,国强民富,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李世民拿出平定天下的劲头,甩开膀子要大治天下。首先抓国家的政治建设,李世民突出的是广任贤良,虚怀纳谏。治国的关键是要有人,任用人才。唐太宗举贤荐能,广罗人才,简直到了很痴迷的地步,也是成就“贞观盛世”的关键所在。他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要求群臣广开耳目,求访贤哲,选择和推荐人才。宰相封德彝很长时间没有向他荐才,目中无“人”,他发怒道:“治世的道理,用人如同使用器物,各取所长,不乏贤才奇士!”他处处留心查访,中郎将常何上疏朝政得失,很有水平,但按此人的能水绝提不出如此的见解,经调查是他的食客马周所撰,便把马周召进宫委以重任,官职一直做到中书令,是贞观时期的枢要大臣。由于太宗求贤纳才,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得贞观时期人才辈出,群贤毕至。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尉迟敬德、李孝、高士濂、李靖等文臣武将,有姚思廉、陆得明、孔颖达、颜师古等文学雅士,有欧阳询、褚遂良、阎立德、阎立本等书法家、画家,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吐乐、执失思力等。除罗致人才,唐太宗还特别能虚心听取意见,虚怀纳谏。史学对此大加渲染,流传有不少关于他纳谏的故事。他说:“君主不能一人专断,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即使是一国之君,也不能遍知天下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他问魏征,君主怎样才能明智而不昏暗?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又问应当怎样对待百姓?魏征答:“君为船,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对魏征的这些观点简直信服得五体投地,把其作为执政的思想根基,特别器重魏征。为了兼听博采,太宗从制度上做了很多改革。诏令五品以上京官轮流到中书省值班,以便他随时召见。军国大事和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先由宰相讨论议决,再由皇帝批准。这就不是一般地探讨点儿哲理人生,而是涉及到权力要害的东西了。在处理一般政事上,要求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相互检查,形成了一种很好的议政风气。这跟秦始皇搞“一言堂”,不允许朝臣说话可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为了达到求谏的目的,他制定了两条措施,一是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必须让谏官和史官列席;二是重赏敢于进谏的官吏。有次他给一个叫元律师的人定了死罪,主管刑律的官员孙伏迦上书,说元并没到该处死的份上,你给他判死刑是滥加酷刑,违背了刑律的规定。太宗不但接受了,还赏赐了座价值100多万的园子给他。别人说这赏忒高了吧,太宗说我这么做是为了鼓励大家关心朝政多提意见。有这么个皇帝,那些针砭时弊、愤世嫉俗的人可有了用武之地了,不但心情舒畅,没准还能弄个万元户当当。太宗求谏不光盯着事关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大事,还特别关心一些小事,他说:“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改,大事将不可救;国家灭亡,都是从小事开始的。”说的也是,一天谁净碰见大事呀,能把小事干好了,才能干大事。这皇帝当得实招。太宗认定赏罚严明是实现天下大治的保障,他说:“赏罚是国家大事,奖赏有功的人,人们就会争相进功;处罚犯罪的人,恶人就会悬崖勒马。”他命房玄龄、长孙无忌修改《武德律》,制定《贞观律》,主张慎刑宽法和严格执法。所谓慎刑宽法就是法律不要太严苛,对老百姓不要卡得太死,给其一定的自由度,法律制定出来必须执行得了。《贞观律》比《隋律》要轻,光死刑就减去了近百条。可同时又增加了针对文武百官和经济社会生活的令、格、式,扩大了法律监管的范围。说白了,就是法律不光瞄着老百姓,当官儿的也得认管,增加了法律的公正性。法律制定出来,要遵照执行,太宗选拔一批公正无私的人担任法官,并亲自检查法官的断案情况。将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他说,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太宗特别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时由于战争的破坏,他执政初社会的经济状况很不好。他一方面提倡戒奢崇俭,节省开支,另一方面积极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修养生息。他继位后,住的宫殿都是隋代建造的,大部分很破旧。他患有气管病,住的地方很潮湿,大臣提议盖座新的,他不同意。为了减少宫中的消费,他下诏释放宫女,一次就释放了3000多人。他禁止厚葬,为作表率,在安排自己的陵寝时,制定规格:“以山为陵,容棺而已。”他禁止地方官吏给宫中进献珍宝。由于他的倡导,贞观初年朝廷上下形成了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他一上任就抓减轻农民的负担,由于战争和灾害,免了蒲、芮等六州两年的租税,其他地方免一年。规定尽量减少徭役,非征不可,也要放在冬闲季节。与民修养生息,到贞观第三年就连续出现大丰收,老百姓日子过得相当不错。经济好转,国力增强,太宗发动了讨伐东突厥的战争。这股势力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骚扰内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太宗派兵部尚书李靖为统帅,领兵10余万,经过奋战,收复了阴山至漠北的广大地区,受东突厥压迫的各族人民归顺朝廷。太宗在各族人民中威望提高,各部族纷纷降服,尊他为天可汗。之后他又派兵收复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地,使西部和北部地区重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在武装讨伐的同时,太宗还采取亲柔的政策。选拔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首领在京师任官,有的担任文职,有的甚至担任禁军的首领,东突厥的贵族首领任职的有500多人,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有100多人。对许多少数民族采取和亲的策略,最的是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族首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为了迎娶文成公主在拉萨修建了华丽的布达拉宫。另外,还与亚洲乃至世界许多地区进行交往,日本等国派遣唐使到唐朝来学习。直至今日,国外人还习惯称我国人为“唐人”。唐太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唐朝在武功、文治和怀远等方面都超过了古人,出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唐太宗在历代君主当中应当说是很有作为的一个,推动了社会发展,给老百姓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生存空间,赢得了各族人民和历史的尊重,为后世树立了执政、治政的楷模。

谈谈“肚量”

广罗人才,虚怀纳谏,怀远天下,是需要有宽广的胸怀的,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肚量”。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做宰相的人都必须宽宏大量,肚里能容得下事儿,也能容得下人,小里小气,鼠肚鸡肠,是当不成宰相的。而当帝王的,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凭借权力,排除异己,以人划线,听不得不同意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李世民能容天下各色人等,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实属非常非常不易,值得称颂。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但他并没有对“太子党”大开杀戒,而是赦免了建成和元吉的党羽。其实他心里明白,这些人追随的并不是某个人,而是追随权力及权力背后的巨大利益。所以,他不但没杀,反而起用了其中的能者,封原跟随太子的魏征、王圭、韦挺为谏议大夫,“玄武门之变”中曾带兵攻杀他的薛万彻为将军,追封建成为息王,元吉为海陵王,改葬了兄弟俩,把自己的儿子李福立为建成的后嗣,很快平息了“喋血禁门”造成的影响,也表现出了“大人不记小人过”的肚量。他用人有句名言,叫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一切以德才为重。有人曾提议将秦王府的旧属都提职提官,他摇头拒绝,“我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旧部,用人只能惟才是任,而不可以新旧为标准。”这就比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朝代强忒多了。魏征是太宗起用的原太子的旧臣,按理说老魏应该感激涕零,夹着尾巴做人,可这老爷子偏偏不那么念恩,反倒鸡一嘴鸭一嘴特别爱提意见,照有些人说的挺没眼色。可太宗却不计较,不但能听得进去,还把魏老爷子捧上了天,甚至都有些怕他,被后世传为佳话。魏征能直言陈谏,共进谏了200多件事儿,大部分被采用,官由谏议大夫、给事中、尚书右丞到秘书监,位列宰相。他曾向太宗上谏《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十个方面的问题批评太宗,太宗看后心服口服,写到屏风上,白天黑日地看。一次太宗备好车马准备出巡,正好老魏从外面回来,太宗又不走了,老魏问听说陛下要巡幸南山,怎么不去了?太宗说原来有这种想法,怕你不高兴,不去了。一次别人送给太宗一只鹞鹰,太宗正玩儿得高兴,见老魏进来,怕挨说,忙揣在怀里,等老魏走,一看鹞鹰给闷死了。可见太宗对进谏者的态度。魏征死,太宗特别伤心,说:“以铜为镜子,可以正衣服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成败;以人作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对错。魏征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镜子。”太宗深知帝王在贯彻法律中的作用,他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要以法为准。”在那个年代能说出这样的话,确实是太难得太难得了。以身作则,别说是皇帝,芝麻大的官儿也拿法不当回事儿。权大还是法大,到现在好多当官儿的也没弄清楚,或者说是有意把它做糊涂。太宗的叔叔江夏王李道宗是开国元勋,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犯罪后一样免官削封,入了大牢。太宗姐姐的孩子赵节因参与太子承乾谋反,该当死罪,姐姐求情,太宗说:“赏罚不分仇人和亲戚,这是至公之理,我不能因他是我外甥而赦免他。”他儿子吴王李恪因打猎踩坏了老百姓的庄稼,底下官儿弹劾他,李恪认为自己老爹是皇帝,不以为然。可太宗不仅免去了他的官职,还削去了他300户的封邑。影响太宗大治天下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即他的老婆长孙皇后。长孙氏出身贵族世家,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宽厚仁慈。他哥哥长孙无忌是太宗打天下、夺皇位的功臣,太宗对其信任备至,委以宰相。长孙皇后对此常以汉代吕氏、霍氏外戚专权提醒太宗,要求降低无忌的官职,怕太宗不允,又让她哥哥主动请求,这媳妇当得确实太有水平了,那些内助真应该向她好好学学。当官儿的婆姨别一天只盯着老公的生活作风,还要提醒他别光为自己的家人办事儿,太宗能听媳妇的,又表现出了大老爷们的“肚量”。说实在的,帝王的媳妇像长孙氏这样的真是不多,到皇后的位置上,都喜欢掺乎事儿,为娘家人张罗。皇帝要是都找长孙这样的媳妇就好了,素质高,有教养,过去结婚组织要审查,也不是没有道理。只可惜这位皇帝夫人英年早逝,仅活了36岁,太宗每每想起她来都十分伤心:“不能再听到皇后的劝谏,失去这么个好帮手,使我永远不能忘怀。”随着国家的不断强盛和自己在各民族及周边国家中威望的飙升,太宗有些飘飘然起来,骄傲和自满情绪开始滋长,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开始淡忘。到贞观的中后期,盛世的局面开始转化。节俭之风慢慢被人遗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而且越建越豪华。追求享乐,太宗玩儿的心日重,“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难得之货,无远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老百姓的徭役加重,役工“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甚至出现百姓为躲避徭役断手断足的现象。整天琢磨着奢侈、享受,还有心思去治理国家吗?还顾得上为老百姓着想吗?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贪欲、专断的本性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任用干部不再像贞观初年那样惟才是举、德行学识为先,勋亲子弟充塞于朝廷;兼听纳谏也大不如前,原是恐人不言,导之使谏,甚至鼓励臣下犯颜直谏,现在倒好,变得渐恶直言,不悦人谏,有时勉强听听,心里老大的不愿意,这谁看不出来呀?魏征死后,除刘泊、马周还敢说两句,其他人都开始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所以,拍马屁不是底下人愿意拍,而是上面人愿意听。唐太宗开始专横跋扈,疑忌手下人,动辄问罪,轻则贬黜,重则杀戳,弄得朝臣人人自危,特别是出身寒微的官吏,连尉迟敬德、房玄龄这样的功臣也未能幸免。在太子废立事件后,这种猜忌进一步升级。太宗原立长子承乾为太子,但这小子不学好,加上腿又有点跛,太宗就想改立他喜欢的小四。魏征在世时对此表示反对。魏征死后,承乾因谋反被废为庶人,与之有牵连的官员被杀,中书侍郎杜正伦也因此获罪。魏征生前曾荐举过杜,唐太宗就怀疑魏征与杜曾结为朋党,于是解除了他答应的魏公子和他丫头的婚约,推倒了自己撰文、书写的给魏征立的碑。这恐怕就做得忒有点儿过份了,不知是不是封建帝王都这样,或者说人到一定位置都会如此,反正唐太宗是怪可惜的,好容易在帝王堆儿里出了这么一位心胸宽广、有肚量、听得进不同意见的人,却没能善始善终。其实也不能全怨他,好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制度也能把好人变坏,就成当把他看作是“晚节不保”,去怨他所处的社会背景。

帝王故事.doc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7551字]编辑推荐:Word文档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帝王故事:李世民唐太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代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 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

古代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 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

李世民,魏征,陛下,长孙皇后,公元,当面,皇帝,男子,臣子,风度,诏书,张玄素,不同意见,帝王,大臣,缺点,作为一个,拿出来,虚怀若谷,唐王,夏莱,小鹤,新得,明之君,来比,来当,王一,言进谏,隋场帝,魏征奏

2016-06-05 #故事阅读

表面是“纳谏”其实是虚伪 揭露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心术!

表面是“纳谏”其实是虚伪 揭露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心术!

李世民,卢祖尚,齐文宣帝,皇帝,温彦博,原文,太宗,权谋,陛下,房玄龄,组织,大臣,帝王,文宣,杨遵彦,王谏,祖尚,州长,舆论,长史,于朝堂,交趾郡,史魏,安公,文宣帝,杜如晦,祖孝孙,魏征,一中,前青

2020-09-07 #小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命其实早有预兆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命其实早有预兆

李世民,天地,皇后,卜师,高士廉,长孙氏,皇帝,大马,张氏,乾卦,乾元,公元,牝马,相配,长孙皇后,历史,万物,大业,房子,无疆,母马,父亲,统括,阳性,所以有,自然是,至哉坤元,贵不可言,唐太宗李世民,今乾

2019-02-13 #故事会

侯和平:帝王书法的巅峰之作一一唐太宗李世民《晋祠铭》

侯和平:帝王书法的巅峰之作一一唐太宗李世民《晋祠铭》

晋祠铭,唐太宗,书法,帝王,太宗,形势,临池,圣教序,大王,唐太宗李世民,侯和平,宋徽宗赵佶,堂奥,墨韵,宝翰亭,宋朱,续书断,杨守敬,梁飞,王羲,王伟业,在书,中国书协,中不,山西省军区,清杨,上达,三等奖,不学,善书

2012-04-10 #长篇故事

唐太宗吃蝗虫折射出的帝王风度

唐太宗吃蝗虫折射出的帝王风度

蝗虫,李世民,蝗灾,百姓,天下,皇帝,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个人,古今,帝王,天下人,安危,旱情,粮食,罪责,肚子,长安,过错,何东升,修庙,刘猛,史典,盛德,国都,世界,上林苑,五谷,中国,举动

2015-07-11 #经典故事

帝王心术|唐太宗:去世前还要留下考验 大臣:还好我聪明

帝王心术|唐太宗:去世前还要留下考验 大臣:还好我聪明

李治,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徐世,帝王心术,太子,小书童,圣旨,宰相,心理学,现世,朝廷,遵旨,长安,文化知识,英国公,不可多得,唐高祖李渊,国忠,宗望,才明,有才,李世民,李勋,里可,上平,连家,朋友,个人,世间

2020-08-08 #经典故事

汉武帝 唐太宗和明太祖朱元璋 三位帝王晚年谁最“狠”?

汉武帝 唐太宗和明太祖朱元璋 三位帝王晚年谁最“狠”?

朱元璋,老朱,汉武帝,功臣,常遇春,政治,皇位,清洗,唐太宗李世民,陈阿娇,其实也,老朱家,帝王,护犊子,闹剧,对自己,就是因为,相比较,这件事,唐太宗,从大明,刘弗陵,卫子夫,明太祖朱元璋,孙谋,宫斗,朱标,李世民,武帝,蓝玉

2009-12-09 #故事大全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历史人物

法琳,李世民,观音,念观音,佛教,道教,陛下,唐皇李,世民,叫法,和尚,天下,太监,故事,皇上,这样做,唐太宗李世民,念皇,摘要,历代,原因,帝王,天时,死刑,说法,都兴,历史故事,回答说,回答道,就是我

2020-04-20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