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隋文帝杨坚简介资料传记

时间:2020-09-08

隋文帝杨坚的历史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244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5 分钟。

杨坚541—604,祖籍弘农华阴今属陕西。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581—604年在位。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

杨坚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弘农杨氏”世任高官,是汉、魏、北朝至隋唐时期最著名的门阀世族之一。杨震八世孙杨铉仕燕为北平太守; 铉子杨元寿在北魏任武川镇 今属内蒙古 司马,全家遂定居于此; 元寿子杨惠嘏任太原太守; 嘏子杨烈任平原太守; 烈子杨祯任宁远将军;祖宗几代为北朝高官。祯子杨忠就是杨坚的父亲。杨忠18岁时,曾东游泰山,值南梁军北伐,杨忠被俘。在江南生活5年,又回到北方。西魏大统三年 537,杨忠追随独孤信投靠在西魏专权的宇文泰。因在宇文泰执政和宇文觉建立北周过程中功勋卓著,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

大概在东游时,杨忠娶妻吕氏。吕氏,小名苦桃,济南人,家境贫寒。杨忠在西魏、北周做官,济南历属东魏、北齐,且吕家只是一般穷苦百姓,故杨忠与吕家逐渐失去联系。杨坚在长安长大成人,交接的是达官贵族子弟,吕氏又在杨坚掌权前早死,故杨坚对外祖母家族根本没有印象。杨坚做了皇帝,才感到没有母亲家族的人做官,是一大憾事,便赶快派人查访。结果找到一个表兄吕永吉和一个远房舅舅吕道贵,仍都是平民百姓。杨坚追封了外祖父和外祖母,为他们在济南修了庙,并让吕永吉继承爷爷的爵位住在长安。因吕道贵常以皇舅身份出入宫廷,往往对杨坚直呼其名,不懂贵族间的种种规矩和避讳,使杨坚感到有失体面,便把他打发回老家,不让再进京和交接官场人物。吕氏二人逐渐销声匿迹。这是后话。

西魏大统七年541六月,杨坚出生在冯翊县治今陕西大荔般若寺。据说当时寺院内紫气缭绕,祥云笼罩。天明,从外地来一尼姑,声称此儿生来异常,也不可按俗儿抚养,便把他带到另外的地方照料。有一次,杨坚的母亲吕氏正抱着儿子,忽然看见杨坚的头上生出两支角,且遍体布满鳞甲,大惊之下,孩子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这时,尼姑从外面进来,说: “这一摔使此儿受了惊吓,肯定做皇帝要晚好几年。”这个故事大概与避讳吕氏出身贫贱有关,而尼姑可能是杨坚幼时的保姆。又传说杨坚的相貌象龙,前额有五根柱子直通头顶,眼光外射,手上有象 “文”字的纹理,身材上长下短,面部表情威严庄重,不苟言笑。尽管这一套真龙天子的神话并不可信,却由此可知杨坚的个头不高,相貌也不漂亮,性格也不够开朗。

虽然古史书多载杨坚生来就有天子气象,却不见其青少年时期过人之处的聪明。我们只知道杨坚爱好音乐,少年时经常怀抱琵琶自弹自唱,并自编过两首歌曲,名为 《天高》、《地厚》。杨坚做皇帝后,曾作为宫廷歌曲演奏,但具体内容没有流传下来。

依靠家庭背景,杨坚曾在王公贵族子弟的专门学校里念过书。据说当时最亲近的人也不敢随便和他开玩笑。至于学习成绩,从后世多讥讽他不学无术,他也自称 “不晓书语”,大概当时不是用功的学生。

杨坚从14岁就开始了做官生涯。15岁,依靠父亲的功勋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荣誉职衔。杨坚这时很受当时执政者宇文泰的赏识,认为 “此儿相貌异常,不似经常能出现的人物。”第二年,北周取代西魏,杨忠为开国功臣,杨坚又升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同年,周明帝继立,又封杨坚为大兴郡公。560年,周武帝继位,19岁的杨坚被任命为随州刺史。566年,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认识到杨坚前途无量,便把自己14岁的七女儿嫁给了杨坚。独孤信既是朝廷重臣,其长女又是周明帝皇后;杨坚与独孤氏的结合更提高了自己的地位。568年,杨忠死,杨坚继承了随国公的爵号。577年,北周灭北齐,杨坚立下战功,又进封柱国。第二年,出任定州总管,不久转亳州总管。

在这个时期,杨坚没有突出的功绩,地位却扶摇直上,已逐渐引起一些人的忌恨。北周初年,宇文护专权,多次想除掉杨坚,都因别人的阻拦而没有得逞。周武帝亲政后,宇文宪曾对他说:“普六茹坚相貌异常,我每见到他,总感到浑身不自在,恐不是久居人下者,请尽早把他除掉。”内史王轨也认为杨坚有反相,但都没引起周武帝的重视。并且周武帝又以杨坚的长女作为皇太子王妃,进一步巩固了杨坚的地位。

同时,杨坚也积极利用已有的社会影响,广泛拉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杨坚在做随州刺史时已与骠骑将军庞晃结为莫逆之交。有一次,庞晃说:“公相貌异于常人,恐有帝王之命,若做了皇帝,但愿不要忘记我。”杨坚笑着回答说: “这是什么话!”一会,有一野鸡飞过,杨坚说: “你射中它有赏。如果我做皇帝,你可带着它去领赏。”庞晃一箭射中,杨坚更为得意,后来,杨坚做定州总管,庞晃任常山太守,二人交往更密。杨坚将转亳州总管时,庞晃劝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业,杨坚握着庞晃的手说:“时机还不成熟啊。”至此,杨坚取周自代的愿望已溢于言表。南北朝时期,皇帝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坐庄,具备优越政治地位的杨坚想做皇帝,建立自己的统一天下,也不能说是非分之想,只是机会尚未到来。

宣政元年578六月,周武帝死,周宣帝宇文赟继位,以杨坚的女儿为皇后,任命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第二年初,杨坚又转大后丞、右司武,很快又升大前疑 相当于丞相。在宣帝外出时,由杨坚主持日常政务。

周宣帝虽年少,但昏庸荒淫,政治上一蹋糊涂,又修建洛阳宫,致使上下怨愤。杨坚对此也极不满意,便开始做取代周室的准备工作。有一次,杨坚与好友宇文庆谈论当时形势说: “天元周宣帝没有什么德政,看相貌也不会长寿,又法令繁多而严苛,且整日沉湎于声色之中,以我看不会长久。宇文氏宗室诸王各就封国,既不能有效控制地方,朝廷内也失去亲信,这样没有巩固根本之计,一旦有事,天下则不可收拾。”他又分析掌握实权的地方势力,认为:“安阳太守尉迟迥是皇亲国戚,又久享声望,若天下有变,必首先为乱,但此人才智平常,子弟也多轻浮,且贪财而对下属不事拉拢,肯定不会成就大事;驻守郧州 今湖北司马消难是反覆无常的小人,若有机会,肯定会借机发难,但他轻薄而缺乏智谋,也不致于形成大害,至多失败后投奔江南;益州是易守难攻之地,总管王谦却比较愚蠢,没有深谋远虑,即使受人唆使而作乱,也不会成大气候。”那么谁将会收拾这个烂摊子呢? 杨坚没有明说。杨坚已预感到北周的统治即将结束,并对如何应付可能出现的动乱局面进行了充分的估计,即已经做好收拾北周局面的思想准备。

在杨坚积极为代周做准备的时候,也曾引起周宣帝的警觉。有时,周宣帝无故召杨坚进宫,暗告宫廷卫士: “若他表情上一旦有不正常之处,就可立刻把他杀掉。”但杨坚从来都能做到不动声色,周宣帝既找不到借口,也不愿随便杀死自己的岳父。有时,周宣帝对皇后杨氏发脾气,也透露出对杨坚的疑忌,动不动则说: “一定要杀掉你全家。”

尽管杨坚表面不露声色,但内心对周宣帝的猜疑也感到不安,害怕喜怒无常而又至高无上的皇帝会突然对自己下手。为逃避周宣帝的猜疑,也想在北周动乱时握有实力,杨坚想暂时离开朝廷,到地方上去掌实权。杨坚把这种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同学内史上大夫郑译,郑译本来就非常崇拜杨坚,答应愿意效劳。大象二年580五月,周宣帝突然萌生南伐的念头,郑译乘机推荐杨坚。郑译原是无赖,周宣帝做太子时以讨好得宠,言无不从,周宣帝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

大军未出,周宣帝病重。周宣帝召小御正刘昉、御正中大夫颜之仪进入卧室,欲托以后事。二人到时,周宣帝已不会说话。这时,宣帝的长子宇文衍年方8岁,根本不能真正做皇帝。刘昉为以后飞黄腾达,便与郑译商议,共同拟定一个假诏书,声称周宣帝遗嘱,让杨坚以皇太后父亲的身份总揽朝政,辅佐周静帝。刘昉去找杨坚,杨坚开始还有顾虑,刘昉说:“你要愿意,就赶快答应,你若不愿意做辅政大臣,我就自己去做!”杨坚当然也不肯放弃这种时机,便答应下来。宣帝死,刘、郑等人暂不公开,首先宣布由杨坚总管中外军事大权。亲眼看到宣帝不会说话情景的颜之仪知道其中有诈,拒绝在诏书上签字,声称宣帝死后应由宗室大臣辅政,大权不该交给杨坚。颜之仪是宣帝最后召见的人,诏书由他签字才有说服力,他既然拒签,刘昉等人只好替他代签。杨坚又以诏书的名义控制了京师卫戍军队,基本控制了朝廷。

三天后,杨坚等人才正式宣布宣帝已死的消息,8岁的周静帝即位,以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掌握军事、政治全权。杨坚深知自己的地位还不巩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建立自己的统治核心。杨坚是在刘昉、郑译等人的拥戴下才得以上台的。刘、郑二人都想借助杨坚捞到好处,他们建议由杨坚出任大冢宰,郑译要做大司马,刘昉想任小冢宰,实际上就是要三人共掌朝政。杨坚不愿让他们分割自己的权力,在亲信李德林的支持下,杨坚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自任丞相,设丞相府,以郑译为相府长史兼内史上大夫,刘昉为相府司马,李德林为府属兼仪同大将军,把他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杨坚又拉笼真正具备政治才能的高颍等一帮人,作为自己的亲信。相府实际上已代替朝廷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杨坚利用掌握军权的司武上士卢贲,用军队的力量暂时压服了尚未完全清醒过来的朝廷百官。

接着除掉宗室宇文氏的势力。杨坚初执政时,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赞仍以皇叔身份居上柱国、右大丞相职,在朝廷中与杨坚平起平坐。杨坚支使刘昉把他劝回家中,不要过问朝政,答应以后由他做皇帝,只须在家里等待。当时宇文赞还不到20岁,又没有任何才干,对他们的话信以为真,高高兴兴回了家。杨坚排除了最近潜在的干扰。但这时真正的威胁是已经成年并各居藩国的宇文泰的5个儿子: 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他们既有实力,又有影响,一旦起兵,杨坚根本无法控制。在还没有公开宣帝的死讯时,杨坚便以千金公主要北嫁突厥为由,以皇帝的名义召他们赶快回到长安。他们回京后,杨坚立即收缴了他们的兵权印符。五王虽然明白了眼前的形势,但已没有了军权。五王与雍州牧毕王宇文贤联系,请他起兵。但宇文贤很快就被杨坚击败,诛杀。杨坚虽明知是五王从中捣鬼,却伪装不知道,并允许他们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此安定他们,唯恐全部杀死他们会招来更多的麻烦。五王看到外面指望不上,便寻找直接刺杀杨坚的机会。有一天,赵王宇文招借口请杨坚吃饭,安排亲信卫士手持兵器守护左右,并暗伏兵士于后。杨坚到后,所带随从均被挡在外面,只有杨弘与元胄跟进去,并且只准坐在门口。宇文招事先安排好让儿子送瓜上来,准备在切瓜时杀死杨坚。这时元胄看出势头不对,便说: “相府有事,丞相不宜久留。”意思让杨坚赶快脱身。宇文招对元胄大声训斥: “我与丞相说话,你来插什么言!”喝令元胄下去。元胄双眼圆睁,不但不退,反提刀上前保护杨坚。宇文招也不敢强行动手,问过元胄的姓名,说: “你过去不是在齐王 宇文宪 手下做事吗? 真是一个壮士。”宇文招赏给元胄一杯酒,又说:“我哪有什么恶意,你何必如此警惕!”宇文招假装呕吐的样子,要离开座位,数次都被元胄强制扶回座位上。宇文招说嗓子干渴,元胄就令人送来水让他在座位上喝,既不让他离开,自己也站立不动。宇文招此时已在元胄的威胁之下,手下人也不敢轻易动手。这时,滕王宇文逌进来,乘杨坚出门迎接的机会,元胄俯在他耳边说: “苗头不对,要赶快离开这里。”杨坚至此还没有反应过来,说:“他又没有兵马,能做什么事?”认为已经收交了他们的兵符,他们也就没有了号召军队进行反扑的能力。元胄说:“兵马本来就是他们的,只要他们能先下手除掉你,一切事情都完啦。并不是我怕死,因为我死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杨坚又重新回去坐下。这时,元胄又听到后面有披挂盔甲的声音,就对杨坚说:“相府的事情那么多,你怎么这样,老坐着不走?”说着,强行拉杨坚离开座位,赶快出门。宇文招一时无可奈何,急忙追出来,但门口已被元胄堵住。等杨坚走到大门口,元胄才紧走几步赶上,护送杨坚回到相府。最后,杨坚才认识到事情的危险性,赏赐给元胄大笔财富,并以谋反罪杀死宇文招、宇文逌,其他三王也很快被除掉。宇文氏的势力基本被消灭。

然后是宣布废除周宣帝时的严刑峻法,停止洛阳宫的营建,以此取得广泛支持。这时,杨坚在京师的统治已基本稳固。

杨坚以外戚专权,引起一些北周地方势力的不满。杨坚本想寻找种种借口,逐步用自己的亲信去控制地方,把原来的将领召回京师,或杀或用,就可兵不血刃地控制全国局势。他派韦孝宽召回尉迟迥,梁睿替代王谦,但都没有成功。杨坚执政刚一个月,尉迟迥便在相州 今河南安阳发难,自称大总管,号召讨伐杨坚,东、北诸州纷纷响应,合众数10万,几乎控制了北周的大半天下。同时,王谦在益州起兵,割据整个四川; 司马消难在郧州 今湖北安陆 起兵,并以自己的儿子为质,请求陈国出兵北伐。局势异常严峻。杨坚一方面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政治优势拉拢地方将领,对反对者进行分化瓦解; 另一方面,投入自己所能控制的全部军队,派韦孝宽攻打尉迟迥,王谊攻击司马消难,梁睿攻击王谦。经过半年的战争,尉迟迥、王谦先后战败被杀,司马消难败逃江南,三方武装反抗被全部平定,杨坚控制了北周政局。

从辅政之日起,杨坚要做皇帝已是公开的秘密。在平定三方武装反抗的过程中,杨坚又为铺平做皇帝的道路采取了下列措施: 宣布自己由左丞相改任大丞相,废左、右丞相设置,避免再有别人图谋这一职位,分割自己的权力,不久改称相国; 让自己的长子杨勇出任洛阳总管、东京小冢宰,监督东部地方势力;杨坚由随国公改称随王,以20州为随国,封独孤氏为王后,杨勇为世子,随王位在诸侯王之上; 为进一步宣扬自己的家世,追封曾祖杨烈为柱国、太保、都督徐、兖等十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随国公,祖父杨祯为柱国、太傅、都督陕、蒲等13州诸军事、同州刺史、随国公,父亲杨忠为上柱国、太师、大冢宰、都督冀、定等13州诸军事、雍州牧; 为进一步削弱宇文氏的影响,废除所有对汉人的赐姓,令其各复本姓,这一措施得到汉人的普遍拥护。

至580年底,杨坚做皇帝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杨坚初任丞相,曾暗召善于观察天象的庾季才,询问老天爷有什么反映。庾季才很清楚杨坚的真实动机,回答得也非常坦率:“天道精深奥妙,很难观察推断准确。若从人事方面看,你做皇帝的征兆已很明确。话又说回来,即使我说天象、人事都没有反映,你又能长期做周静帝的辅助者吗?”杨坚听了这番入情入理的回答,一时无法解释,为了掩饰自己,只好说:“我现在如同骑在虎背上,实在是下不来了。”杨坚的妻子独孤氏也认为已成骑虎难下之势,鼓励他尽快完成代周的事业。

581年正月,庾季才正式以天象理论劝杨坚在二月甲子日称帝,理由是周武王是在二月甲子定天下,创周朝800年; 刘邦是在二月甲午称帝,开汉代400年之基。他认为二月甲子十三日是称帝的最好日子。杨坚本来就迷信,高兴地采纳了庾季才的建议。他先派人为周静帝写退位诏书,内容极称杨坚功德,希望杨坚按照舜代尧、曹丕代汉献帝的故事,接受皇帝称号,代周自立。诏书由朝廷大臣捧着到随王府送给杨坚。杨坚谢恩,坚决推辞,表示自己不敢受此重任。经过朝廷百官的再三恳求,杨坚才假意勉为其难地表示同意接受。仪式结束,杨坚穿戴上早已准备好的皇帝服装,在百官簇拥下进入宫殿。杨坚宣布:封周静帝宇文衍为介国公,享邑5000户,原来享用的车马、旌旗、服饰、音乐全部不动,介国公以后也不算杨坚的臣民,只是新王朝的客人。

杨坚由继承父亲的随国公起家,进称随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国号定为随。他又感到随字有 “辶”,与走同义,似乎不太吉利,便改随为隋。仍以长安为首都。改元开皇,作为新纪元的年号,581年就是隋朝开皇元年。杨坚此时40岁。

杨坚做皇帝,就要建立杨氏天下。他首先追谥其父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母亲吕氏为元明皇后; 以独孤氏为皇后,长子杨勇为皇太子。为吸取宇文氏没有强根固本的教训,杨坚封弟弟杨慧为滕王,另一弟弟杨爽为卫王兼雍州牧,以次子杨广为晋王兼并州总管,三子杨俊为秦王兼洛州刺史,四子杨秀为越王兼益州总管,五子杨谅为汉王,后接任并州总管。杨坚即封众子为王,并各掌一州,兼管周围各州军事,又都配备亲信重臣辅佐,以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封两个侄子杨静和杨智积分别为道王和蔡王。隋王朝成为杨氏的家天下。

没有刘昉、郑译等人拥戴,杨坚便得不到控制朝政的机会,更不可能顺利地取周自代。但这些人在北周时就多是依靠阿谀逢迎得宠的,并不备具治理国家的才能,况且在杨坚称帝后,多恃功自傲,总想得到更多的财富和权力。杨坚要真正治理国家,就必须彻底摆脱这些人的干扰,以免他们以后再跟自己捣乱。在建立新的领导核心时,这些人逐步被疏远、罢免或杀头。后来杨坚自己说:“没有这几个人,我就没有今天。但我知道他们实际上都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在周宣帝时以无赖进幸,至宣帝病重,他们为捞到好处,共推我为顾命大臣。我要治理国家,他们又跟我捣乱。对这些人,若任用他们,他们不会老老实实地做事; 不使用他们,他们又满腹牢骚。并非我不用功臣,他们实在不可用。”也就是说,杨坚从开始就认识到这些人并非治国之才,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利用他们,一旦达到目的,这些人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踢开他们。杨坚的这一措施,既避免了他们对自己权威的威胁,也为建立新的统治机构奠定了基础。杨坚以高颍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李德林为内史令,韦世康为礼部尚书,元晖为都官尚书,元岩为兵部尚书,长孙毗为工部尚书,杨尚希为度支尚书,杨惠为左卫大将军。后来又提拔了具有军事才能的杨素和有经济头脑的苏威等人,组成了新的领导核心。

杨坚在杨氏天下基本稳定、政治机构大致完善后,接受高颍等人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北周官制多模仿《周官》设置,既乱且滥。杨坚接受崔仲方的建议,恢复汉、魏旧制。设三师、三公及五省。三师不掌实权,不置官署,只是给予德高望重者的荣誉职衔。三公虽置僚属,有参预国家大事的责任,但也只是顾问性质,没有实权,也不常设。五省才是真正的权力机关。其中,内侍省是宦官机构,主要掌皇宫中琐事; 秘书省掌国家图书历法,是比较清闲的地方,二者在政权中不占重要位置。门下省和内史省都是协助皇帝执政的决策机构,掌管机密,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皇帝发布的诏书,签署大臣的奏章,对皇帝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对奏章可以驳回或进行处理。尚书省是主持日常政务的机构。尚书省置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各1人。下设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查、升降及调动等; 礼部,掌祭祀、礼仪及接待四方宾客;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度支后改称民部,唐代为避李世民讳,称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都官 后改刑部,掌管法律、刑狱等;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六部始称六曹,由左、右仆射分领。六部尚书分掌全国政务,加强了中央集权,后世遂相沿成例。五省以外,又有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11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12府。又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十一等勋官,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等七等散官,作为荣誉称号,授给有功劳的文武官员,并不负责具体事务。

隋建以前,地方官制极为混乱。580年,北周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全国有211州,508郡,1124县。每州所辖平均不到3郡,每郡只管2县,且许多县也都很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很突出,造成极大的财政浪费。开皇三年 583,杨坚下令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又合并了一些州县,裁汰了一大批冗官,既节省了开支,又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两级制也成为后世定式。

东汉末年,地方势力长期成为中央政府的威胁。杨坚专权,也引起地方上的武装反抗。为有效地控制地方,杨坚规定: 九品以上官员全部由吏部统一任免,并每年都要接受吏部的考查; 后来又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换地方,避免发展为割据势力; 县佐不能任用本郡人,以免豪强地主把持地方行政。地方政治的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

北周的刑律残酷而紊乱。开皇元年,杨坚便令高颍、杨素、郑译等制定刑律; 开皇三年583,又令苏威、牛弘等修定,制成《开皇律》。新刑律废除了枭首即杀头轘身 即车裂 等残酷刑律,只保留律令五百条。刑分为死、流、徒、杖、笞5等。死分为绞和斩; 流分1000里、1500里、2000里; 徒分1年、1.5年、2年、2.5年、3年; 杖分60至100五等;笞分10至50五等。并规定只要不是图谋推翻杨氏政权者,不得诛连九族。若违犯 “十恶”之条,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都要从严惩处,并不得赦免。但贵族官僚犯罪,只要不是想颠覆朝廷,都可以减一等惩处,也可以用铜赎罪。《开皇律》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为逃避国家的赋税、徭役,农民往往虚报年龄,或称已超过60,或说不满18,以求躲过纳税年限;豪强地主占有大量依附人口,也想方设法不报户口。为扩大财政来源,开皇五年585,杨坚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也称“输籍法”两项措施。前者即严格核对户口。首先把百姓进行编制: 畿内 首都及直辖县 以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分别置保长、闾正和族正; 畿外保上为里,里上为党,分别设里正、党长。实行户籍制度。在检查时,若发现百姓体貌与户籍年龄不符,里正、党长则被流配远方。又令堂兄弟以下,都要分居,另立户头,以防隐冒,并诱引人们相互告发。这一年就检查出成丁男子44.3万,并把1641500人编入户籍。根据各家资产情况,从轻做出缴纳赋税的标准,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地方官吏也难以随意增减苛扣,更重要的是把大量依附人口从豪强地主的荫庇下吸引出来。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核查,重新制定“定簿”,收获后即以此征收。这两项措施使国家掌握的人口剧增,增加了财政收入。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每个成年男子可以分配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成年女子只分配露田40亩。奴婢与一般农民分田数量相同,收入当然归主人所有;亲王可占有300个奴婢的土地,一般地主不得超过60个奴婢,再多则不分配土地。每头耕牛可分配土地60亩,每家分配土地的耕牛不得超过4头。显然这个均田方法对大地主,特别是对贵族官僚地主有利,即使如此,这也只是法律规定,在地少人多的地区,只能根据土地数量进行分配,有的成年男子尚平均不到20亩,妇女、老人、孩子则更少。均田法又规定: 自亲王至都督各种爵位和荣誉职衔,都可以得到30至100顷的永业田,即可以继承的私有土地; 京官一至九品都可得到1至5顷的职分田,收入作为俸禄,免官则交出土地,这样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即不需再从国库支付官吏的工资; 各级行政机构都可耕种一定的土地,称公廨田,其收入作为办公费用。这种办法节省了大笔财政支出,也就变相增加了国家的实际收入。整个隋代,国家的仓库都堆满着粮食和绢帛,呈现经济繁荣的景象,与推行职分田、永业田和公廨田的制度是分不开的。当然,均田制毕竟给一般农民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土地,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隋代对农民的赋役征收主要是租、调和力役。它规定: 男女3岁以下为黄,4至10岁为小,11至17岁为中,18至60为丁,60以上为老。负担国家赋役的主要是丁。一对成年夫妇每年要交纳粟3石,即租; 种桑养蚕地区每年交绢絁1匹 相当于4丈 和绵3两,种麻织布地区每年则交布1端相当于5丈和麻3斤,即调。没有结婚的单身成年男女可交租调规定的一半。成年男子每年为国家服徭役1个月,称“力役”。开皇三年583,杨坚又下令把成年的年龄从18岁提高到21岁,可以少服3年徭役;力役从每年1个月减为20天; 调绢由1匹减为2丈。开皇十年 590,又规定成年男子的力役,50岁以后,可以交纳布帛代替,称庸。租庸调制一直影响到唐代。

为便于把潼关以东地区的粮食、布帛运到首都,开皇四年 584,杨坚命当时的“巧匠” 宇文恺率领民工开凿广通渠,西起大兴城 今西安市 东至潼关,长300余里,引渭河水注入,便于水道运输。广通渠的开凿,为两岸的土地提供了灌溉条件,实际上起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后来,隋炀帝又开凿了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江南河,广通渠遂成为著称于世的大运河的中间一节。

杨坚的经济改革措施,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压缩了支出,虽然杨坚下令在关东各州广置粮仓,至开皇十二年 592,仍出现库藏皆满无处再放的现象,杨坚不得不下令再次减轻部分地区的租调。开皇五年 585。杨坚接受长孙平的建议,令各地农民设立义仓,即每年收获之后,根据各自的收入,拿出一部分集体储存,设立帐目,没有特殊理由不得动用,准备在灾荒之年作为救济。但至开皇十五年 595,杨坚以各地义仓粮食轻易使用为由,下令全部收归本州统一使用,第二年,又令在各县设义仓,并规定了农民每年交纳的数目,义仓实际上又变成国家的粮仓,成为剥削农民的又一名目。

杨坚通过增加收入、压缩开支等措施,使国家储存的粮食、布帛与日俱增。在隋亡后,许多粮仓至唐初仍在食用,这种经济上的富足几乎是空前绝后的。

魏晋以后,国家分裂,战乱频仍,每个统治集团都要铸造新的货币以搜刮民财。隋初,关东有常平钱,关中有五行大币、永通万国钱等等,币制非常混乱,大小轻重不一,而且质量低劣,影响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杨坚建国后,下令改铸五铢钱,钱体外圆内方,大小、形状一致;钱面印有“五铢”的字样,重量也正是五铢,即每一千钱重4.2斤。开皇三年 583,杨坚下令完全废除其他古币和私人铸币,只准五铢钱流通,并在各交通要道的路口摆出一百钱为样品,凡发现与五铢钱不同的货币一律没收、销毁。虽然,杨坚从中搜刮大量财富,却由此使货币统一,便利了人民使用。同时,杨坚又规定: 以古尺1. 2尺为1尺 合今29.51厘米,以古斗3升为1升合今594.4毫升,以古秤3斤为1斤合今668.19克,设置铜斗铁尺于市场,作为标准。货币与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突厥原是活动于中亚一带的游牧民族,后来东迁,活动在蒙古草原。在北齐、北周时,经常向内地侵扰。杨坚初执周政,便以千金公主与之和亲,希望缓和双边关系。杨坚代周,突厥贵族沙钵略可汗声称为周报仇,大举南侵,攻掠今甘肃和陕北一带,杨坚派杨弘、高颍等在开皇二年582率兵击败沙钵略可汗。为阻止突厥的南下骚扰,杨坚在开皇元年、六年、七年三次征发民夫修筑长城,与原来北齐所修长城连接,并对北边诸州加强守备,对抵御突厥起了一定作用。不久,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向西发展,东突厥逐渐南附,接受隋朝的控制,北部边防渐趋巩固。

对长期依附北周的后梁,杨坚为了巩固内部,进行改革,一直采取笼略政策,即仍把它作为亲密的附庸看待。当杨坚的统治已经巩固,经济和军事实力有较大发展之后,并对统一江南做好了准备,杨坚就不能容忍在自己的疆域内再存在独立王国。开皇七年587 八月,杨坚邀请后梁帝萧琮到长安,乘机派崔弘度率大兵以助其防守为名开进江陵,梁国百官率男女10余万人奔陈,杨坚灭掉梁国。

杨坚建隋不到一个月,便委派韩擒虎为庐州 治合肥 总管,贺若弼为吴州 即扬州; 治江都,今扬州市 总管,做统一江南的准备。在巩固了内部、缓和了与突厥的矛盾和灭梁之后,开皇八年588秋,杨坚命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出永安今四川奉节、刘仁恩出江陵、王世积出蕲春、韩擒虎出庐江、贺若弼出广陵今扬州市西北、燕荣出东海,共发兵51. 8万,东起海,西至今四川,在整个长江沿线水陆并进,向陈发动大举进攻。这时,陈总有兵力不过10万,而君臣们都依仗长江天险和“金陵王气”,仍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面对隋的全面进攻,陈首尾不能相顾,根本无力抵御。开皇九年 589 正月,贺若弼、韩擒虎分别攻入建康 今南京市,陈后主陈叔宝及文武百官全部做了俘虏。200多年的分裂局面,由杨坚再次统一。

隋初仍沿用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战士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受地方州县辖制,这样影响了国家的租税收入。灭陈之后,战争已基本结束。为把府兵变成国家的纳租对象,开皇十年 590,杨坚以照顾军人应有稳定产业为由,对府兵制进行了较大改革: 所有军人,户籍全部划入当地州县,土地分配和赋役征收与原来的农民完全一样,只是他们仍有军人的职责,受军府管辖。这种兵归于农、兵农合一的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加强了政府对军人的控制; 这一制度到唐代仍然沿用。

在灭陈的当年,杨坚就认识到军人和兵器应该结束其历史使命,若继续存在,势必给自己统治带来不安定因素。杨坚下令:战争既已结束,除边疆和京师守卫军队以外,其余的兵器等军事装备应立即停止制造,民间兵器,应全部销毁; 军人子弟应尽力改从学文,功臣后代应熟读一经,作为做官台阶,要把尚武之风改变成习文之气。开皇十五年595,杨坚又下令收交天下所有兵器,若发现有私自打造者,要严法惩处。开皇十八年598,又下令收交江南所有长3丈以上的大船,避免聚众闹事。总之,当天下太平之后,杨坚便要努力消除一切可能危及他的统治的隐患,希望老百姓都各安本业,老老实实地做他的顺民。

杨坚代周建隋,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一系列成功的开革,北抚突厥、南灭陈,完成全国统一,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同时,杨坚又有非常平庸的一方面,猜疑、苛察、喜怒无常、迷信崇尚佛道,不学无术、废除学校等等,往往受到后世的批评。

杨坚做皇帝,使用了阴谋诡计,由独揽朝政发展为取周自代。他的经验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周静帝年龄幼小、宇文氏又没有有效地控制大权的机会。由此,杨坚也把它作为教训,在使宗亲、亲信把持大权的同时,极力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对朝廷百官、特别是功勋卓著的文武大臣,时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对他们的言行密切注意,唯恐他们也走自己的道路,颠覆杨家的天下。杨坚在建国初期成功地排除了曾对他做皇帝立下汗马功劳,但实际没有治国能力的刘昉、郑译等人,使用了高颍、苏威、李德林等一批真正能帮他治理国家的人材。在他巩固统治的同时,他所使用的文臣武将都获得了高官勋爵,但他们又引起了杨坚的猜疑。至杨坚晚年,开国功臣、平定三方武装反抗的地方将领、南平北抚的文武大将、帮他在中央主持一系列改革的重臣,已所剩无几,或遭杀戮,或被废弃,大部分都没有明显的恶迹,只是充当了杨坚猜疑的牺牲品。

梁睿本是北周旧臣,在征讨王谦时有大功,出任益州总管。只因他在益州颇得人心,杨坚便怀疑他有发展地方割据之意。梁睿提出灭陈建议,杨坚虽然认为很有道理,却回信暗示他不要过分干预国家大事。梁睿也深知杨坚怀疑自己,便主动要求辞去益州总管的职务,到长安去做京官,接受杨坚的直接监督。回京师后,梁睿只挂做官虚名,不再过问政事,并故意大量收受贿赂,表示自己并无大志。终因遭致非议,被免官。

王世积也是北周官僚,在平尉迟迥和灭陈时,数有大功,进位上柱国。王世积亲眼看到许多功臣被杀,从此嗜酒如命,常常喝得烂醉如泥,不参预任何政事,以此逃避惩罚。杨坚信以为真,以为他有酒病,就让他住在宫里,接受御医的治疗。无病就医本来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又在宫中,言行均受监视,更没有任何自由。经过一段时间,王世积声称病已治愈,要求回家。开皇十九年599杨坚征辽东,以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回师后被任命为凉州总管。这时,王世积的一个亲信皇甫孝谐犯罪,被官府缉捕,投奔王世积,王世积不愿蒙包庇罪犯之名,没有接受。皇甫孝谐被捕,判以发配,属令狐熙辖制。为报复王世积不肯包庇,皇甫孝谐向令狐熙报告说:“王世积曾请相面的道人看其是否有大贵之相,道人说他应当做皇帝,见到他的妻子又说应做皇后。在王世积去做凉州总管时,亲信中又有人劝他到凉州发动武装叛乱,王世积认为那里地旷人稀,不是用武之地,才没有公开起兵。”本来这纯属诬陷之辞,并无任何根据,但杨坚听说此事后,立即处死王世积。

虞庆则也是北周旧官,因在安抚突厥和灭齐中曾立大功,颇受杨坚赏识,位至尚书右仆射,成为除皇帝外的第二号实权人物。灭陈后,杨坚在杨广的晋王府为诸功臣庆功,杨素与虞庆则为争功相互攻击,御史准备指责他们,杨坚说:“今天是庆功宴,不要过分指责吧。”宴会照旧进行。虞庆则又说:“宴会中有御史在傍,我唯恐醉后失言,被弹劾,故不敢尽情痛快的喝酒。”杨坚马上让御史喝了一杯酒,退出宴会,然后对诸大臣说:“共饮一杯,愿我与大家子子孙孙有如今日,长享富贵。”可见杨坚对虞庆则还是很信任的。开皇十七年 597,李贤叛乱,朝廷中没有人愿意去领兵打仗,杨坚指名要虞庆则为行军总管。虞庆则的内弟这时与虞庆则的小老婆正有通奸行为,唯恐被发现,便向杨坚告密说虞庆则不愿意出去。杨坚很不高兴。一般出兵,杨坚都要为将帅送行,却没有为虞庆则设宴,虞庆则也不知其中原因,心里也不痛快。在回师途中,虞庆则曾指着一个地方说: “若在这里有一个合适的人驻守,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便难以攻破。”作为一个军官,经常注意山川地形,研究攻防形势,本是份内之事,但当杨坚从派去监视的赵什柱口中得知此事后,便以谋反罪杀死虞庆则。

高颍是杨坚作为治国之材拉为心腹较早的一个。高颍父本是独孤信的部下,被赐姓独孤氏。杨坚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女儿,故杨坚和高颍的关系一直很融洽。杨坚代周,高颍是高参;尉迟迥武装反抗,高颍是征讨元帅;杨坚做皇帝,高颍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是掌实权协助杨坚治国的第一号人物; 政治、经济改革的许多重大决策,杨坚都得之于高颍; 为平江南,高颍贡献了重要策略; 灭陈时,虽以杨广为总元帅,但高颍是元帅府长史,仍在实际是主持全盘工作; 北击突厥,又是高颍为元帅。高颍长期是杨坚所依赖的亲信,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杨坚对高颍也非常信任,常把高颍比作镜子,说他可以矫正自己的过失;常对高颍直称“独孤公”,表示亲爱;有人说高颍的坏话,一律不听,甚至治告状者的罪; 又把自己的孙女嫁给高颍的儿子; 封官职、爵位都到极限,赏赐的财物更无数。至开皇末,杨坚对长子杨勇越来越不满意,准备把帝位传给次子杨广,以此试探高颍的口气:“晋王杨广妃曾得到神的暗示,说杨广应得天下。对此应如何处置?”高颍并未领会杨坚的意图,作为封建专制的卫道士,他坚持严守皇位继承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反对废杨勇而立杨广。杨坚心里不高兴,当时没有说话。不久,高颍的正室夫人死,杨坚劝他再娶,高颍以年纪已大回绝此事。后来,高颍的小老婆又生个儿子,杨坚接受独孤皇后的观点,认为高颍所谓称年老实是为恋爱妾而欺骗皇帝,更心存不快。杨坚为削弱杨勇的力量要从东宫挑选卫士,高颍提出:“若尽取强壮者,则太子的守卫力量显得太弱”,杨坚脸色马上沉了下来,说: “我经常出出进进,应该有强壮的护卫,太子左右何必有那么多壮士! 那是极端错误的办法。合我意者,可以在我这里下班后再到东宫值班。我很熟悉前代故事,你不必想仍走老路。”因为杨勇的女儿是高颍的儿媳妇,若杨勇继位,高颍则是地位显赫的皇亲国戚。杨坚是以外戚身份谋取帝位的,故对此非常敏感,认为高颍坚持让杨勇做皇帝并为其着想实是想步自己的后尘; 最后一句话就是暗示这层意思。后以王世积之事株连高颍,便罢免了他的左仆射职务和上柱国勋衔。在不久的一次宴会上,杨坚对高颍说:“并不是我有意亏待你,是你自己有不可饶恕的错误。”转过身又对其他大臣说:“高颍就象我的儿子,平常有时不见,还经常想起; 自从免官之后,我就忘了他,好象根本没有这个人。可见作为大臣的第一要义,就是不可生控制皇帝之念。”没过几天,有人告高颍有谋反迹象,杨坚没做任何核实,就信以为真,只是不愿落个连续杀戮功臣的名声,才没有杀死高颍,而剥夺了他的全部官职,贬为平民。因高颍主张立杨勇更得罪了杨广,杨广做皇帝后,不久就借故杀死高颍。高颍至死并没有能够成立的罪名,主要就是他的德高望重引起杨坚的猜疑。

史万岁,出身北周官僚。曾参加征讨尉迟迥。后为他事株连发配至敦煌为戍卒。值突厥南侵,史万岁以战绩再拜上仪同,领车骑将军。后来南征北战,成为隋文帝时期的著名战将。开皇末年,史万岁征突厥又立战功,但杨坚听信杨素之谗言埋没其功绩。值杨坚废杨勇,正追究其同党,史万岁又受诬告。杨坚召史万岁进朝,史万岁蒙在鼓里,在宫殿大谈自己及所率将士的功绩,言辞直爽而激烈,批评有些人故意压制他们。杨坚本来就容不得大臣在他面前过分张狂,加上怀疑史万岁有阴谋,立即下令将他乱棍打死。史万岁被带下去后,杨坚自己也觉得没有道理,又让人把他押回来,但已经晚了。事情明明是杨坚猜疑导致的失误,为维护自己的永远正确,杨坚下了一道诏书,硬性判定史万岁“心怀险恶的阴谋,对皇帝进行要挟”,用史万岁的生命和名誉掩盖自己的错误。杨坚用阴谋夺取帝位,总怀疑别人走自己的路。特别到了晚年,猜疑心更重,无故或借故被免官、降职甚至杀死的不胜枚举,由此而被株连的人更不知有多少。

猜疑是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的表现,唯恐别人对自己不俯首听命,或颠覆自己的统治。为提高自己的绝对权威,有效地控制臣属,杨坚对臣僚的制裁也是残酷的。

杨坚经常使人四处查访,凡稍有过失者,都要加以重惩。刑部侍郎辛亶只因迷信穿红裤子有利于升官,在一次上朝时穿上了它,杨坚把它的含义理解为避邪,上朝穿避邪的衣服显然是把皇帝看成了邪,马上下令推出去杀头。当时任大理寺丞的赵绰提出异议,认为根据法律辛亶不该杀头。杨坚说:“你可惜他就不可惜你自己的生命吗?”就是说,法律是为我制定的,我说该杀就该杀,我不仅可以杀他,也完全可以不按法律杀你。又有一次,时值某月初一,在上朝时有个别武官的衣服与佩剑穿戴的不整齐,杨坚认为这是对朝廷的不尊。他没有直接向武官问罪,而是责备专管弹劾大臣的御史为什么没有当场对他们提出弹劾,便命令杀掉御史。谏议大夫毛思祖出来劝阻,也被当场杀头。鸿胪少卿陈延主管接待四方宾客的宾馆,只因庭院中发现有马粪,杨坚便令人把专门负责宾馆的主客打死,陈延也被打成重伤。将作寺丞因麦秸收上来的稍晚一点,武库令因武库庭院中生出些杂草,有的官吏在巡视中接受了地方长官赠送的马鞭、鹦鹉,被杨坚知道后,也都亲眼看着把他们斩首。为禁止官吏受贿,杨坚还派人私下四处行贿,一旦有人接受,便马上处死。

为树立自己的权威,杨坚在宫廷中长期放着仗棒,稍不如意,则当场施以杖刑,有时一天就要打好几个人。杨坚还常嫌持杖者下手过轻,便怀疑他们手下留情,便要推出杀头。故宫廷中常有人死于杖下。高颍等人都曾提出 “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廷非决罚之地”,建议宫廷不设杖棒设施。杨坚一度废去杖棒,但在杨坚想打人时,殿内无杖,便命人用马鞭抽打,仍感到不过瘾,很快又把杖棒放入宫廷。百官犯法,本应交大理寺审理处置,杨坚却喜欢亲自看人挨打,把宫廷变成公堂,显然是为提高淫威。有一次,杨坚又在宫廷打人,兵部侍郎冯基百般劝解,杨坚坚决不听,终于将那人打死。过一会,杨坚又感到后悔,但不是承认自己的失误,却回头训斥那些没有劝谏他的人当时为什么不阻止他。赵绰曾找理由想让杨坚废除在宫廷打死人的陋习:“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对人更不应随便打死。”他希望能由此撤去杖棒,但杨坚根本不从,且回答得也非常巧妙:“夏天虽是生长的季节,却也常有雷电,那便是老天爷在对某些生物进行惩罚;我正是学习老天爷的样子,有何不可!”

为禁止社会上的偷窃行为,杨坚自己想到一个“妙着”:令天下人相互揭发,凡属实者,没收被告者的全部财产,赏给告发者。这个办法果然生效,盗窃罪很快减少。但不久便见到它的后遗症: 有人故意把东西扔在别人面前,若东西被捡起来,则捡者便被扭送官府,成为人、赃俱在的窃贼,他的财产便要移交。许多人因此破产,而一些无赖则乘机发家。后来,杨坚干脆发布更严格的诏书: 凡偷窃1钱以上的人均应杀头,还要把尸体扔在街上示众;凡地方官吏受贿赂1钱以上,知情者不去告发,也要处死;4人共偷1桶,3人合窃一瓜,只要被抓住,也要杀头。开皇初的刑网疏阔至杨坚晚年又变成严刑峻法。

杨坚非常迷信,佛道、符瑞、阴阳五行及各种鬼怪,都在杨坚的崇信之列。北周武帝灭佛之后,佛学在北方衰微。杨坚初任丞相,便下令对原来的和尚、道士进行挑选,让他们各操旧业。杨坚称帝之年,更下令: 听任天下百姓出家做和尚、道士,在全国范围内按人口征钱,在各地营建佛寺,修塑佛像,缮写佛经; 大都市则由国家拨专款修复寺庙。佛道之学再度复兴,并很快风靡全国,当时民间的佛经比儒家的六经还要多几十倍。开皇二十年 600,又下令: 凡有和尚、道士毁坏释迦牟尼或元始天尊像者,一般百姓破坏道、佛及其他各种神像者,一律处死。仁寿元年 601,杨坚派30个和尚,各带散官1人,及各种物质,分别到30个州送舍利 即所谓佛骨,并营建佛塔。每州分别由360个和尚中等州出240个,小州出120为皇帝、皇后、太子及天下百姓设七天道场,诵读佛经; 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的全部官吏,除紧急军务外,全部停止其他工作,专门管理这一事务。第二年,又在其他51个州如法炮制。隋唐佛教的繁荣与杨坚的大力提倡是分不开的。

杨坚做皇帝,没有使用强硬的军事手段,是通过和平政变的方式取代了北周宇文氏。新朝官僚大多是北周旧臣,在功绩、实力和其他方面杨坚都并不比他们有资格,杨坚要有效地控制他们,除镇压、猜疑和苛察外,还需要从心理上征服他们,即把他所以能做皇帝说成是上帝的旨意。皇帝的意愿总会有人帮助他实现。王劭本是一个学者,靠赞美杨坚有帝王之相做了著作郎。他认准了杨坚的爱好,便做了一篇大文章,从北周末年出现的种种所谓符瑞,到 《稽览图》、《易乾凿度》、《河图帝通纪》等各种图谶纬书,广泛搜集能为杨坚做皇帝充当理论根据的材料,任意曲解附会,把北周的灭亡、杨坚由专政到称帝以及隋的国号都说成是上帝的安排。这是杨坚最希望得到的,王劭理所当然地得到优厚的赏赐。王劭更感到这是一条发财捷径,便四处采集民间歌谣,引证图书谶纬,参以种种“符瑞”,甚至利用佛家经典,撰成三十卷的 《皇隋灵感志》,成为专门解说杨氏天下符合天意的理论著作。杨坚对此更是赞赏,下令把此书布告全国。使天下人对隋杨存在的合理性不能有任何怀疑。再如来和,为得到杨坚的赏赐,专门上表陈述在杨坚做皇帝以前,他就从相貌上断定杨坚必做皇帝,并为杨坚排除过多次北周君臣的怀疑。这明明是阿谀献媚的投机之徒,只因这种说法符合杨坚的胃口,来和进升开府,赏赐绢500段、米300石、土地10顷。起初,杨坚需要这些理论,是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但到晚年,他自己也相信了这一套鬼话,故有一大批人靠编造鬼话升了官,发了财。其实,天命所归的理论正好抹杀了杨坚的个人作用。

杨坚不仅提倡佛道,对当时民间流行的各种迷信他都相信,包括山神、土地、河海龙王等等,甚至对各种妖怪也不怀疑。后宫嫔妃常发现有人挑逗她们,杨坚便断定: 宫门防卫严密,绝对不会有外人进来,肯定是有妖精做祟。命令如再出现这等事,宫女应持剑便砍。据说有个宫女果然遵旨实施,只是手中的剑好象砍在一堆腐骨上,没有见血,宫女追赶,来者跳入水池中不复出现。杨坚果断地认为这是水中的妖精,便令人把池水掏干,果然在水池中捉到一只大乌电。至于这只乌龟是否就是妖怪,当然无需证实。后来杨坚的妻子独狐氏和杨素的妻子郑氏都得了病,医生认为这是有人故意利用猫妖作怪,据说果然找到了饲养猫妖的主人,至于二人的病是否就此痊愈,也没有下文。不过,杨坚对此专门下了诏书:凡有意饲养、培训并利用猫妖等怪物而害人者,一律流放边境。杨坚虽反对有人利用妖怪惑众,但他对它们的存在是不会怀疑的。

杨坚被后世讥为不学无术,其实他自己对此也供认不讳,并且看不起那些咬文嚼字的读书人,当然如王劭之流应排除在外。如杨坚要对北周宗室宇文氏斩尽杀绝,避免他们再闹复辟。李德林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就显得皇帝过于残忍。杨坚回答说:“象你这样的一介书生,没有资格参与这种政治大事。”不听劝告实施了自己的计划。再如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只因在上表时辞藻华丽,不符合胸无点墨的杨坚的口味,便被送交法庭治罪。杨坚认为文化无用,便认为不需要建立学校。仁寿元年 601,杨坚下令全国只保留供王公贵族子弟读书的国子监,废除天下郡县的所有学校。有的大臣再三劝阻,也无法改变杨坚对文化的藐视。

杨坚做皇帝的第二年,便嫌旧长安城规模太小,且宫中又常闹鬼,便下令在旧城西北修筑新都城。同年底完工。因杨坚最早的封爵是大兴郡公,新城便被命名为大兴城今西安市,皇宫称大兴宫,主要宫殿称大兴殿。

开皇十三年 593,杨坚对大兴城又失去了兴趣,便以杨素为总管,宇文恺为主要设计者,在歧州 今陕西凤翔南 营造仁寿宫。通过开山填谷,建成了楼台亭阁宛转相连的豪华宫殿。为讨好杨坚,杨素对民夫督促得非常紧,死者数万人,杨素便随地把他们埋进了宫殿的地基里。用了整整2年的时间,仁寿宫才在民夫的白骨上面完成。杨坚第一次去验工,便听说杨素把死掉的大量民工埋在这里,表现出很不满意,认为有伤自己的仁慈面目。等到独孤氏劝说: 我们年纪已老,又没有其他可以娱乐的地方,在太平盛世享受这样的宫殿也并不算罪过; 杨素能为我们设想,倒是真正的忠臣。杨坚的态度马上转变,赏赐杨素铜钱百万,锦绢3000段。至于那些死了的民工,理所当然地应为他们的帝王“尽忠”。这时的杨坚却不怕仁寿宫中会有冤魂闹鬼,只知道那里是可以得到享受的所在,故以后经常住在那里。开皇十八年 598,杨坚又在仁寿宫和大兴城之间修筑行宫12座,在往返途中也有了可以娱乐的地方。

“节俭”是后世共同承认的杨坚的美德,但只局限于杨坚并不过分讲究穿衣吃饭,对大兴城、仁寿宫及十二行宫的建造似乎与是否节俭无关。此外,杨坚的 “节俭”也令人啼笑皆非。开皇十四年594,关中地区大旱,粮食歉收,百姓吃糠咽菜仍难以维持。杨坚看到这种状况很“难过”,认为这是由于自己统治不好的结果。为弥补过失,杨坚带着自己的车马服饰,在宫廷卫士的前呼后拥中,率当地百姓到洛阳自谋生路,当然他们要扶老携幼,并担着自己的家当。这时,正是杨坚刚修完仁寿宫之后,并且国库及各地粮仓都堆满了粮食和财物;杨坚为了自己“节俭”,没有肯拿出一点东西救济已濒临死亡的劳动者。至于到洛阳如何找饭吃和是否能找到饭吃,那已是他们自己的事,与杨坚没有关系。

杨坚的猜疑和严刑使他失去了大批可以利用的臣僚,崇尚迷信又招来许多专事拍马屁的小人,大兴土木开奢侈之风,“节俭”则苦了老百姓。杨坚的晚年仍是隋朝盛世,但潜在的危机已露出端倪。

独孤信是北周重臣,其长女是周明帝的皇后,杨忠又是追随独孤信起家。从地位和权势上,杨家显然不如独孤氏,并且两家实际上存在着从属关系。杨坚和独孤氏的结合,肯定受这种关系的影响。杨坚在婚后发誓不与其他女人生孩子,可能与此有关。杨坚由专权而称帝,独孤氏家族的地位和影响起了作用,如后来为杨坚出力最大的高颍原来就是独孤信的家客。由此,杨坚对独孤氏一直存在着畏惧的心理。杨坚称帝后,独孤氏直接参预政事。杨坚上朝,独孤氏则同车相随,只是停在宫门外。独孤氏还要派宦官跟着杨坚上朝,若发现杨坚对问题的处理有失当之处,出来报告独孤氏,独孤氏就把自己的意见再转达进去,杨坚就要马上改正。杨坚退朝,二人再同车回到寝殿,一同吃饭。由于杨坚处处听从独孤氏的安排,二人关系不错。独孤氏实际成为皇帝的皇帝,故宫中把二人合称“二圣”。

独孤氏嫉妒心很强,一般情况下不许杨坚和其他女人接近。虽然当时后宫也有嫔妃数十,那不过是表示皇家威风的摆设,杨坚根本不能与她们亲近。有一天,杨坚在后宫忽然发现尉迟迥的孙女很有姿色,一时心血来潮,便与其亲热一番。但后宫早是皇后的领地,很快就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独孤氏。独孤氏当时并没有因此发作,但当杨坚上朝后,独孤氏便暗中派人杀掉了那个姑娘。杨坚对此也非常生气,但又不敢对独孤氏发火,心里窝着一肚子气,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骑着马从荒草中走进山谷,一直走了20多里路。宫中大臣闻讯后,高颍、杨素等人赶紧骑马追上。二人拉住杨坚的马头苦苦劝解。杨坚虽被晚风吹掉了一些火气,仍是满腹怨愤,深深叹了一口气说:“我贵为皇帝,却没有行为自由!”高颍仍劝他以事业为重:“你岂能为了一个女人而放弃自己治理天下的责任。”经过长时间的劝说,杨坚才跟着他们回到宫中,时已半夜。独孤氏仍在宫中等候,既已除掉情敌,便对杨坚表示了歉意。大家又喝了一会儿酒,高颍等又为夫妻调解,问题才算解决。后来,独孤氏听说高颍把自己说成一个普通的女人,很不高兴,便多次说高颍的坏话,杨坚仍言听计从,终于罢免高颍。由于独孤氏喜欢次子杨广,杨坚最后也废除了长子杨勇继承皇位的资格。独孤氏死于仁寿二年 602,其后杨坚才敢和灭陈时就已被选入后宫的宣华夫人陈氏和容华夫人蔡氏亲近,但此时他已62岁。杨坚做皇帝20余年没有走上荒淫之路,在某种意义上应归功于独孤氏。

杨坚没有违背誓言,五个儿子都是独孤氏所生。杨坚做皇帝后颇以此自豪,他说:“前代君王往往宠幸嫔妃,她们的儿子又常得到皇帝喜欢,因此演出多少废嫡立庶的闹剧。我从不与嫔妃亲近,五个儿子同出自皇后,也就避免了庶子争立的烦恼。”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儿子都不争气,同母兄弟也会争夺皇位。

杨勇是杨坚的长子,幼时颇得父母喜爱,故杨坚在做隋王时便被立为世子,后来确立为太子,即杨坚的正式接班人。开皇初年,杨坚为提高儿子的地位,凡有军国大事,都要杨勇参预处理。其时,杨勇不过是十来岁的孩子。有一次,杨坚发现杨勇把一副铠甲装饰得很华丽,便严肃地与他谈了一次话,告诫他做皇帝追求奢侈是亡国之道,并赏给他一把自己称帝前用过的普通刀子,使他知道帝位来之不易。如此语重心长,杨坚对未来的皇帝是寄予厚望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勇越来越迷恋女色,东宫嫔纪多被宠幸。杨勇死时不过30来岁,生的女儿不算,儿子就有10个,且出自五六个母亲。独孤氏最讨厌除妻子外和别的女人生孩子的男人,甚至劝杨坚对那些在外边生孩子的大臣治罪,当然对杨勇的行为也不满意。杨勇的第一个儿子是与尚未选入东宫的云氏在外边生的,即私生子。杨坚对此也大为不满,甚至怀疑这个孩子是否真正是杨家的后代,唯恐以后被他乱了皇室血统,指责杨勇不应乱搞。但杨勇不服,依然我行我素。开皇十一年591,杨勇的正妃元氏突然得病,两天后便死去。这时,杨勇正和云氏打得火热,杨坚夫妇便怀疑元氏是被杨勇有意害死的,进行严厉责备。杨勇不承认,并声称以后要杀死元氏的父亲元孝矩。杨坚对这种公然对抗的态度更恼火,认为这是有意针对他来的,便对元氏的安葬大肆铺张,意在压一压太子的威风,并开始有意调查杨勇的劣迹。杨勇既被正式确定为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当然会有一批人为了将来的利益为他出谋划策,在杨勇周围逐渐形成一派势力。既然杨勇在父母面前已经失宠,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广便开始策划取而代之,在他周围以当朝重臣杨素为首形成另一派势力。开皇十八年598冬至日,朝廷百官都到东宫朝见杨勇,杨勇也大张旗鼓地接受朝贺,实际上这无疑是对杨坚的示威。杨坚对此当然不能容忍,他认识到若是纯粹为了贺节,应该是随去随走,不必长时间停留,为什么朝廷百官都在那里聚齐,等候杨勇设乐接待?为此,杨坚专门下诏,严禁以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实际上,杨坚这是有意公开地打击杨勇的气焰,迫使依附者离开,削弱太子的势力。废除杨勇的意图此时已正式形成。后来,杨坚以挑选皇宫卫士为名,进一步剪除太子的羽翼,高颍阻拦,就被认为是太子党,并因此被罢免。其后,杨坚父子互相猜疑。杨坚故意让人监视杨勇的行动,甚至不惜诱惑大臣诬告,就是要掌握足够的把柄废掉杨勇。同时,杨坚的一举一动也很快都有人报告杨勇。杨坚整天提心吊胆,唯恐杨勇派人暗杀他,从仁寿宫回到大兴城,都要派出庞大的警卫部队严加防范,如同进入敌国,甚至夜里不敢脱衣睡觉,上厕所都要小心出事。为防备杨勇,杨坚把东宫警卫的强壮者全部挑走,并与皇宫警卫经常轮换,侍卫以上的官吏全由皇宫卫队统一指挥,不受东宫调遣。杨勇本来就没有雄才大略,依附者在皇帝的再三警告下也不敢妄动,杨勇便也束手无策。开皇二十年 600,准备已充分,舆论已造足,杨坚正式废杨勇为平民,并杀掉和罢免一大批臣僚,彻底消灭太子党。

杨广是杨坚的次子,有心术,善于讨好杨坚夫妇。如他知道独孤氏讨厌男人同时与几个女人亲近,杨广便在表面上只宠正妃,而把和其他女人生的孩子全部弄死。又值杨勇和杨坚夫妇的矛盾逐日加深,便乘机谋得太子位,成为隋朝的第二代君主。

杨俊是杨坚的三子,11岁立为秦王,12岁拜上柱国、河南道行台尚书令兼洛州刺史,后转并州总管。杨俊崇信佛教,自愿出家做和尚; 杨坚虽也提倡佛教,却没有答应儿子的要求。杨俊追求生活奢侈,身为皇帝的儿子,还要发放高利贷榨取百姓。杨坚得知此事,不肯惩罚儿子,却惩处了与此有关的100多人。杨俊自恃不受制裁,更变本加厉,营造豪华宫殿,用香粉涂饰墙壁,用玉石砌垒台阶,房间的梁柱之间用镜子、珠宝装饰,整日在其中歌舞宴饮。杨俊贪好女色,常与其他女人厮混,妻子崔氏却受冷落。崔氏寂寞难挨,图谋报复,便在杨俊吃的瓜中放进药物。杨俊由此得病。杨坚知道后,便把他召回长安,免去官职。开皇二十年 600,杨俊病死。有人建议为他立一座碑,杨坚也感到这个儿子实在不成器,碑文也没内容可写,便说:“若为留名后世,为他写一卷史书就够啦;若后代不能保住家业,石碑还不是成为别人的。”杨坚对这个儿子不满意,死了也没掉几滴眼泪。

杨秀是杨坚的四子,初封越王,后做蜀王,坐镇蜀地。杨秀在追求生活奢侈的同时,又处处效仿父亲的衣食住行,梦想有一天自己做皇帝,拉拢亲信,发展势力,并制造谣言、图谶,为继承皇位编造理论依据。杨勇被废后,杨广恐怕杨秀与自己做对,便鼓动父亲把他召回京师,罗织谋叛罪名,在杨坚临死前贬为平民。

杨谅是杨坚的第五子,初封汉王,后任并州 治太原,今市西南 总管。杨勇被废后,杨谅也想自己做皇帝,便在并州招兵买马,修治兵器,为争夺皇位做准备。杨坚死,杨谅都没有到长安奔丧,而是立即起兵,以讨伐杨素为由,进兵长安。杨谅根本不懂打仗,很快便被杨广的军队击败,自己也做了俘虏。

杨坚的五个儿子同出一母,但也未能避免因争夺皇位而相互火并的悲剧。杨坚为吸取北周的教训,使儿子们在地方上各掌一方,但他们却辜负了杨坚的厚望,不仅没有成为稳固杨家天下的顶梁柱,连他们自己也都没有落得好下场。杨坚在晚年,也认识到了儿子们的不可靠,他譬喻说:“就象猛兽,别的动物难以伤害它;但它自己会被自己身上生出的虱子之类所吃掉。”杨坚从对儿子开始猜疑到一一废为平民,就是这种认识的结果。但是,杨坚始终没有悟出儿子们为什么都不成器的原因。后世或责备杨坚对儿子猜疑残忍,或痛恨杨氏兄弟不争气,却也没人讨论杨坚教子无方的教训。

仁寿四年604正月,杨坚又要到仁寿宫游玩,便把朝廷日常工作全部交给了杨广。四月,杨坚得病; 七月,病重,召杨广等入宫侍候。这时,宫中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杨广为处理杨坚的善后工作,写信征求杨素的意见,但杨素的回信却被人误送到了杨坚手中; 杨坚看信后,勃然大怒,显然信中的内容对杨坚是很大的刺激。二是在独孤氏死后,杨坚最宠爱的宣华夫人陈氏报告说杨广在夜里调戏了她,杨坚一怒之下,埋怨已故的独孤氏怂恿他废杨勇而让杨广做了自己的继承人,便让人赶快召杨勇。杨广听说此事,便派亲信张衡进宫把侍候杨坚的人全部赶出去。同一天,杨坚死,享年64岁。对杨坚的死因,最原始的材料都没有明确交待,但后世多认为被杨广杀害,或许都与这两件事的记载暗示有关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隋文帝杨坚简介资料传记”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简介

杨坚,冯翊郡,秦孝,王於,中文名,中国,外文,别名,出生地,信仰,佛教,代表作品,出生日期,国籍,姓氏,日期,成就,局面,尊号,并州,庙号,资料,民族,汉族,职业,谥号,鲜卑,高祖,七月十三日,三省六部制

2020-05-05 #故事阅读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简介

杨坚,冯翊郡,秦孝,王於,中文名,中国,外文,别名,出生地,信仰,佛教,代表作品,出生日期,国籍,姓氏,日期,成就,局面,尊号,并州,庙号,资料,民族,汉族,职业,谥号,鲜卑,高祖,七月十三日,三省六部制

2020-05-27 #故事会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简介

杨坚,冯翊郡,秦孝,王於,中文名,中国,外文,别名,出生地,信仰,佛教,代表作品,出生日期,国籍,姓氏,日期,成就,局面,尊号,并州,庙号,资料,民族,汉族,职业,谥号,鲜卑,高祖,七月十三日,三省六部制

2020-05-28 #长篇故事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简介

杨坚,冯翊郡,秦孝,王於,中文名,中国,外文,别名,出生地,信仰,佛教,代表作品,出生日期,国籍,姓氏,日期,成就,局面,尊号,并州,庙号,资料,民族,汉族,职业,谥号,鲜卑,高祖,七月十三日,三省六部制

2020-05-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简介

杨坚,冯翊郡,秦孝,王於,中文名,中国,外文,别名,出生地,信仰,佛教,代表作品,出生日期,国籍,姓氏,日期,成就,局面,尊号,并州,庙号,资料,民族,汉族,职业,谥号,鲜卑,高祖,七月十三日,三省六部制

2020-05-30 #长篇故事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简介

杨坚,冯翊郡,秦孝,王於,中文名,中国,外文,别名,出生地,信仰,佛教,代表作品,出生日期,国籍,姓氏,日期,成就,局面,尊号,并州,庙号,资料,民族,汉族,职业,谥号,鲜卑,高祖,七月十三日,三省六部制

2020-09-06 #故事阅读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简介

杨坚,冯翊郡,秦孝,王於,中文名,中国,外文,别名,出生地,信仰,佛教,代表作品,出生日期,国籍,姓氏,日期,成就,局面,尊号,并州,庙号,资料,民族,汉族,职业,谥号,鲜卑,高祖,七月十三日,三省六部制

2020-09-06 #故事会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的故事 杨坚怎么死的?

隋文帝杨坚简介 隋文帝杨坚的故事 杨坚怎么死的?

鲜卑,隋文帝杨坚,汉太尉,杨震,普六茹,弘农郡,仁寿,小字,姓氏,开皇,汉姓,华阴人,开国皇帝,年六十,那罗延

2020-05-29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