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共有 139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对于“马虎”这个词语,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平日里,我们使用“马虎”来形容一个人,常指办事草率、处理事情粗心大意的意思。但是,假如你从来不认识这个词语,假设你第一次听闻这个词语,你就会感到奇奇怪怪。马和虎明明是两个可爱的小动物啊。怎么就连在一起了,还用来表达这个有点不可爱的意思啊。
其实,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些搞笑,有些悲哀,也有些无奈。宋代的时候,有一位略有声名的画家,可他作画的时候有些吊儿郎当,心不在焉,以致于人们都搞不清楚,不明白也不知道他画的画,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抽象到了某种地步。有一次,他才在画纸上描摹完一个老虎的头部,恰巧有一个人想要他画一只马。可曾想,这画家提起笔,随手在老虎的头部后面接着画了一个马的身子。他的朋友看到这幅画疑惑不已,问他说,画上画的到底是马还是虎啊。画家随心所欲造了个词出来,回答:“马马虎虎!”画家的大儿子也很疑惑,问父亲画的是什么,画家说是虎,小儿子也很疑惑来问,他又说是马。
悲哀的事情发生了,画家对两个儿子“马马虎虎”的回答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悲剧。有一次,大儿子到森林里狩猎的时候,看到了一匹马,因为父亲的画,误以为那是个老虎,所以毫不犹豫一箭射死了马,画家不得不赔偿马主人的损失;小儿子更惨,同样在狩猎的时候看到一只老虎,误以为是马,上去就要骑,结果可想而知被老虎吃掉了。画家非常伤心,对自己的“马虎”答案非常懊悔,于是烧了画,作了一首诗:“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因此,“马虎”一词就此流传了下来。
这个有些滑稽的故事在古籍中没有记载,但却是地方和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虽然不能作为“马虎”这个俗语真正的词源,但也是值得了解的。当然,《聊斋志异》中另有一个故事,它也许是“马虎”一词的真正源头。
《聊斋志异》卷十一,篇名《牛犊》。故事讲道:楚地有一个农民某日去赶集,回来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相面大师,两人闲聊了好一会儿,大师脸色一变,忽然说:“我看你气色不对,三天内不仅会失财又会被官府惩罚。”农民一听很生气,回答说:“我生平从来不和人争斗,而且税也纳完了,怎么可能受刑呢!”相面大师说:“那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气色这玩意儿是不会说谎的,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第二天,农民赶着水牛犊到野外放牧,刚好有一匹驿马经过,这只水牛犊大概眼睛近视了吧,远远看见还以为是只老虎呢,就勇猛地冲了上去,结果将驿马抵死了。骑马的差役把农民抓到官府里去,官府打了农民一顿,又让他掏钱赔偿,果然应了相面大师的预言。
这个故事很奇怪,因为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牛见了老虎就要冲上去搏斗,蒲松龄生怕我们不相信,在故事的结尾说道:楚地的水牛见了老虎就会搏斗,因此牛贩子夜晚露宿的时候,就躲在水牛围成的圈子里,老虎来了就会被水牛赶走。看来楚地的水牛不怕老虎。蒲松龄没有说这个故事就是“马虎”的来源,不过认马为虎确实很“马虎”,后人也许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灵感,才发明了“马虎”这个俗语。
值得一提的是,“马虎”这个词语还是,青岛和泰安及太原有些地区的方言,指狼。如民间歇后语:狗咬马虎——两头怕。意思就是指两个实力相仿的对手斗争时,互相之间都心存顾忌。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马虎的这个方言意思,所以有些人在使用这个歇后语时,就换成了“狗咬狼”“狗咬刺猬”之类的替代品。其实咬刺猬的并不是狗,而是老虎: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马和虎这两个可可爱爱的动物 为何组成了马马虎虎?”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