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共有 228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罗曼·波兰斯基说:“《钢琴家》的要义是宽恕与希望,它展示了个人的求生力量,当然它也展示了音乐的力量,展示了音乐是如何帮助斯皮尔曼在战争中幸存下来。”
“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战争给人们造成了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打击,可艺术却给了人们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战争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痛苦与创伤。
电影《钢琴家》改编自波兰著名的钢琴家维拉德斯洛·斯皮尔曼(Wi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死亡的城市》,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该片从一个钢琴家角度来描述二战时期纳粹政权对犹太民族的残酷屠杀与压迫,来展现艺术和战争这两者对于人性截然不同的影响。本片有效地将艺术和战争两个主题联系起来,来解读战争中的艺术,艺术对于处于战争中的人的影响,以及二者对于人性的影响。看似是写个人的命运,实际是在重现犹太这个民族、华沙这个城市、波兰这个国家在二战中的悲惨命运。
据说斯皮尔伯格拍《辛德勒的名单》之前找过罗曼波兰斯基,想让罗曼来导这部戏,但罗曼拒绝了,他想创作一部属于自己的二战影片,这部钢琴家便是他勃勃雄心的体现。
以二战为背景,以德国迫害犹太人为导火索,表现一个犹太钢琴家在长达近13年的战争时期内如何生存,并坚持下来。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身为犹太人的著名钢琴艺术家斯皮尔曼在劫难逃,他和家人一起被隔离在给犹太人准备的隔离区,他的家人相继被送到集中营而死去。他在朋友的帮助,开始了多年的辗转逃亡。一位瘦弱的艺术家的象老鼠象蟑螂一样的逃亡生活,令人心酸,特别是他在被德国军官殴打时那种无助和恐慌以及卑微的求生本能叫人黯然神伤,不禁让人感叹法西斯暴政对人类文明和生命尊严的摧残,同时又叫人惊讶于生命的顽强。在最悲惨的时刻,艺术家的手指也时不时地颤动着,那代表着他的艺术生命,也代表着人类的希望!
后他被一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发现,得以生存,这又昭示了作为音乐作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人类文明本应该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
叙事视角是典型的限制视角,因为它强化了主体叙述的痕迹,以钢琴师斯皮尔曼的亲身经历展开故事,在他的所见所闻和一系列的情绪体验中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
影片采用主人公的个人视角从进行叙述,而主人公的斯皮尔曼钢琴家的身份和他在战争中的苦难经历使影片在视角上具有一种艺术和战争的双重构建。
斯皮尔曼离开犹太人隔离区后,四处辗转,他的住所有一架钢琴,却不可弹奏,否则会暴露自己,但音乐对他的诱惑实在太大,于是他慢慢调整好椅凳,坐下来整理了一下思绪,仿佛要来一场真真正正的音乐会,消瘦的双手悬在琴键上,十指翻飞,却不敢触到黑白的琴键,双目微合,肖邦的乐曲在他心中自然的流淌,心中的快乐难以言喻,仿佛此时的他忘掉了生死未卜的父母与亲友,忘掉了随时会突袭的秘密警察,忘掉了占领区中一幕幕惨景,只身来到只有美妙音乐的圣地,一时间压抑的心情得以排解。在德军节节败退的节骨眼上,斯皮尔曼还不长眼的寄居在了一处德军休整的破楼里,接着他遇到那个爱好乐曲的德军上校,以一曲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打动了这个儒雅的德国军人,从而赢得了生的希望,一曲销魂的夜曲彻底的荡涤了这个德国军人的灵魂,也拯救了两个人。
在战争中,你不得不一再的降低你的生存底线,没有艺术追求,没有忠贞的爱情,没有兄弟般的友情,甚至对于亲情的渴望,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有的,只是尽一切可能,活下来!
五次演奏
第一次:斯皮尔曼在电台演奏,那是临战之前最后一次演奏,一双修长、优雅的艺术家的手,在键盘上潇洒地起伏、流动,随著电波,穿过凝重的波兰上空,抚慰著那些被迫在眉睫的战争而绷紧的心。修长的手指和飞扬的神采,艺术的光环笼罩在他身旁,不幸电台遭到袭击,他却还是坚持演奏,直到不得不离开;
第二次:斯皮尔曼在犹太人集居区的小饭店演奏,只为生活,谋一份糊口的工作;
第三次:斯皮尔曼藏身的房子里,修长的、已经肮脏的手放在键盘上方,优美的音乐在幻觉中响起,一切都是破旧的狼狈的,只有对艺术的热爱依旧,战火中的无声演奏者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
第四次:在废墟的房子中在德国军官的面前,那是令人的灵魂动容的声音;斯皮尔曼弹奏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时,一束月光径直的从斯皮尔曼左边的肩膀上方洒下来,那种光象征着一种神圣;还有一束散光打在德国军官的正面,而这种光线的处理,却让我们觉得他像一个正在忏悔的罪人。
第五次:在电台,战后恢复的华沙电台,看到和听到的是时间和战争带不走的东西,是文明的灵魂和精髓。
电影将以钢琴为载体的艺术和战争的冷酷残忍联系在了一起,从主人公痛心卖掉钢琴,为了由于战争造成的家庭生存的困境;为了维持家庭的生存,他在餐馆弹琴;寄住的别人的屋里,由于害怕别人发现,打开钢琴,在琴键上面空弹,只是为了躲避纳粹的抓捕;最后逃难到德国军队的一个指挥所,遇到德国上尉,为其弹琴看见艺术的情怀与追求,面对残酷的战争,屠戮,对于人性善良的渴望,对美好和和平的向往,以及无法泯灭的光明的希望。
PS:
希特勒为何要对犹太人赶尽杀绝?
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恨来自于他的家庭,他的母亲与一个犹太钢琴师偷情,这对他的童年家庭生活留下很多阴影;
犹太人头脑精明、占有着世界很大一部分的财富,但却资本家嘴脸十足,为富不仁者屡屡有之,如那些犹太籍操控金融的大鳄,这一事实,已令很多人不满,所以其实欧洲人对犹太人早已满嘴怨言,只不过最后借希特勒的手解恨;
关于宗教,犹太人不信上帝,还喜欢冒犯上帝,而这是德国人乃至欧洲人摸不得的老虎尾巴。
好电影,如宝藏。它给你的力量和启示能让你取之不尽。
配图源于网络和观影截图,感谢原图!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8部《钢琴师》”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