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传说中的天津卫三宗宝

时间:2007-04-29

有关稽古寺和铃铛阁最早记录是天津卫志上记载的 稽古寺,在城外西北一里许

提示:本文共有 249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自古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小伙伴们知道天津卫的三宗宝么?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先说铃铛阁(读为gǎo)

作为天津卫三宗宝之一的铃铛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它是天津著名古寺——稽古寺内用来珍藏寺内经书的一座楼阁。

有关稽古寺和铃铛阁最早记录是《天津卫志》上记载的 “稽古寺,在城外西北一里许。明万历年间建,后有藏经阁……”

可见,这里本应以寺为主,但因为寺的建筑不突出,后来就以阁传名了。

那为嘛又叫“铃铛阁”了呢?

原来藏经阁共两层,其基础高有丈余,屋顶飞檐突出,画梁雕栋,庄严华丽,为防止飞鸟的破坏、玷污,房脊屋檐布满铃铛,长一尺多,微风吹动,铃声由近而远,如同波浪一般,清澈悦耳。

清代光绪十八年(1890),铃铛阁被大火烧毁,旧址成了天津最早的中学堂之一——铃铛阁中学,仅有残留的旧石块和名字仍然默默地宣召着曾经铃铛阁的存在……

再说另一宝——天津卫炮台

一说炮台,很多人想到的是天津大沽口炮台,其实不是!

由于天津是水陆交通的要道,拱卫京师的门户,明崇祯十二年(1639),明政府为了抵御满族势力的入侵和李自成的揭竿起义,便在海光寺西,马家口,三岔河口北,河北区窑洼南岸,红桥区西沽,邵公庄东和双庙街七个地方修建了环绕津城的炮台,比大沽炮台早了178年。然而,炮台没能阻止清军入关,建成后五年,明王朝宣告灭亡,炮台也逐渐闲置荒废。

清康熙年间曾经对遗留下来的这些炮台进行了一番整修,但由于国泰民安、防务松弛,炮台也就失去了原来的军事作用,仅作为“津门八景”之一——“七台环向”供人们游览(清代津门八景:三水中分、七台环向、溟波浴日、洋艘骈津、浮梁驰渡、广厦舟屯、南原樵侣、西淀渔歌)。清嘉庆年间,崔旭咏诗《炮台》曰:“防御森严列炮台,绕城七处亦雄哉。升平时节闲无用,断壁残基长绿苔。”

至清朝末年,七座炮台仅有三岔河口的炮台因战略地位和军事防务十分重要而得以存留,而且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三岔河口重建水师营时,主持修缮了这座炮台,俗称“黑炮台”。

“黑炮台”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八国联军为了专门对付这座炮台,特地调来了十二磅的重炮,但也只是将炮台的瞭望塔炸坏,“黑炮台”仍屹立在三岔河口。八国联军对此恨之入骨,在《辛丑条约》中,强行要求清政府将其拆除。

这最后一座立下赫赫战功的炮台,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于1901年9月25日消失了

说到这里,天津卫三宗宝的两宗宝已灰飞烟灭、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天津卫三宗宝之首——鼓楼

早年间,提到天津卫三宗宝时,总是还跟着一句顺口溜:鼓楼拆,炮台倒,大火烧了铃铛阁(gǎo)。仅存的鼓楼这一宝同其它两宝一样命运多舛。

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穿心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鼓楼北面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撰写的一副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二层供奉观音大士、天后圣母和关羽岳飞诸神,顶层悬挂重300斤的铁钟一口。在鼓楼上远眺四方,周围七十二沽尽收眼底,不愧为津门一大胜景。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名曰鼓楼,却为何有钟无鼓?

其实,鼓楼在明代叫作“钟鼓楼”。在传说中,鼓楼可是有鼓的,后来为了报时的需要,才把大鼓移走,换成了一口钟。现在,在民间还流传着董师傅用蟒蛇的皮绷鼓的传说呢。说当时鼓楼建成后,人们请来了制鼓大王董师傅和他的徒弟们,整整用了99天,才做成一个有一丈多高,一间房子那么大的鼓圈。但光有鼓圈,没有鼓皮也不成啊。就在这节骨眼儿上,他们听说村里有一条巨大的蟒蛇正在祸害百姓,于是,董师傅斜挎着一只腰鼓,手握系着大红绸子的鼓锤儿来到洞口,只听“咚咚咚”鼓声震天,又见红绸上下翻飞,那蟒蛇被引出了洞。董师傅一刀下去,制服了巨蟒。后来,他用蟒蛇皮蒙成了大鼓,安放在鼓楼上。这就是关于鼓楼中鼓的传说。

清朝诗人周楚良有一首《竹枝词》:“本是钟楼号鼓楼,晨昏两度代更筹,声敲一百单零八,迟速锅腰有准前沿。”

原来,当时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可以参照的时间,就是鼓楼敲钟的声音了。早先守鼓楼的是位驼背老人,诗中“锅腰”就是“驼背”的俗称。他每天早晚各敲54下,节奏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钟声一停,总兵署就随之鸣炮,于是城门大开;夜晚关城门的时候也是如法炮制,一共108下,虽说没有鼓,但这钟也起到了报时的作用,“鼓楼”一名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光绪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城墙被拆除,独独留下了鼓楼幸存。不久,楼为消防队占用,作为瞭望台。由于遭兵燹之灾,鼓楼日渐颓圮。

民国十年,直隶省长曹锐,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照原样重建,楼顶大梁上改复绿瓦,较前更为美观。重建后,把鼓楼四个城门的名称"镇东","定南","安西","拱北",请名书法家华世奎书写,并重书了梅小树的对联。

1952年11月7日,因贯通道路,鼓楼拆除。同时期因为同样的城市建设的需要,北京城墙和黄鹤楼也一同拆除。

1994年天津开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为危改重点的老城厢地区也因此使鼓楼有了重建的机会。鼓楼重建工程于2000年11月25日开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

重建后的鼓楼体量增大,为27米见方,高27米的体量。取“9”的倍数,因为“9”为阳数之极,有吉祥内涵。鼓楼广场9乘9共81平方米。鼓楼主体为钢混结构,砖城木楼,须弥基座,木楼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设斗拱和飞檐,做殿式旋子彩画,重檐歇山屋顶。瓦作大式灰色简瓦屋面,绿琉璃券边,汉白玉栏杆,脊上飞檐走兽。砖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穿心门洞,四拱门上方恢复汉白玉城门石,仍镌刻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

新钟的体量增大,高2000毫米,寓意为2000年制作。钟的材料为响铜,重及三吨。钟上铭文由冯骥才、张仲先生撰写,字体为繁体魏碑。

重建的鼓楼是利用现代技术和材料与传统建筑的结合。

- END -

素材取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传说中的天津卫三宗宝”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传说中的美食和美食中的传说!

传说中的美食和美食中的传说!

食品,传说,文化,美食,圆子,朱元璋,小娇,白玉汤,菜品,皇帝,面筋,大救驾,乞丐,故事,翡翠,配料,小神仙,价值,品位,妇女,平民,饥饿,饮食,宋嫂,传说故事,点心,南塘,功能,县令,商人

2017-12-21 #故事会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一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一

传说中,动物,凤凰,应龙,传说,天下,神马,吉光,尾巴,鸾鸟,仁兽,梁任,禹治水,王逸注,三足乌,神话传说,故事,古人,吉祥,君主,喜鹊,国语,大树,形状,山海经,比喻,日方,燕子,照此,黄帝

2020-09-03 #经典故事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一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一

传说中,动物,凤凰,应龙,传说,天下,神马,吉光,尾巴,鸾鸟,仁兽,梁任,禹治水,王逸注,三足乌,神话传说,故事,古人,吉祥,君主,喜鹊,国语,大树,形状,山海经,比喻,日方,燕子,照此,黄帝

2020-09-03 #故事会在线阅读

传说中黄鼠狼被称为“黄大仙”!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厉害吗?

传说中黄鼠狼被称为“黄大仙”!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厉害吗?

黄鼠狼,黄大仙,动物,农民,人们,老鼠,传说中,大白鹅,原因,家族,损失,在农村,歇后语,人类,全员,作物,保护意识,信仰,再加,农田,危急情况,国家,地位,处理方式,声音,守护者,家禽,时候,捕鼠,庄稼

2010-04-15 #故事阅读

传说中的19分钟网易云 传说中的19分钟mp3云

传说中的19分钟网易云 传说中的19分钟mp3云

作品,网易,作者,传说中,书友,第一时间,声明,事件,内容,合法权益,现实,小说,大全,本站,平台,武侠,正版,立场,网站,观点,为广大,作品中,原创小说,真实人物,电子阅读,请及时

2020-05-13 #经典故事

传说概要:大禹传说中的神话传说

传说概要:大禹传说中的神话传说

涂山氏,天帝,姑娘,石头,涂山,黄熊,英雄,人们,神话传说,传说,人形,刀割,名字,块石,宝物,息壤,工地,小孩,挖山,爱情,肚子,身体,回家,一个小孩,火神祝融,有人用,我儿子,在后面,裂开了

2020-08-19 #长篇故事

传说中的神奇灵兽!世界十大神话传说中的神奇鸟类

传说中的神奇灵兽!世界十大神话传说中的神奇鸟类

安朱,太阳鸟,太阳神,人类,凤凰,埃及,神鸟,德斯蒂,恩利尔,传说,地区,火焰,灰烬,鸟类,神力,神话,英雄,战斗,中安,亚述王,出生于,司阴府,曾听闻,安祖,希罗多德,苏美尔,西斯,鸣叫声,下七,中一

2020-05-29 #小故事

传说中的神奇灵兽!世界十大神话传说中的神奇鸟类

传说中的神奇灵兽!世界十大神话传说中的神奇鸟类

安朱,太阳鸟,太阳神,人类,凤凰,埃及,神鸟,德斯蒂,恩利尔,传说,地区,火焰,灰烬,鸟类,神力,神话,英雄,战斗,中安,亚述王,出生于,司阴府,曾听闻,安祖,希罗多德,苏美尔,西斯,鸣叫声,下七,中一

2020-06-01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