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时间:2020-09-27

现当代名人读书故事

成功名人的,总能激励我们奋发进取,尤其是现代名人的励志故事,离我们的生活更加贴近,更有参照意义。 2010年网民投票推选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2011 年上榜作家富豪榜。郎咸平的读书求学经历其实就是一 本励志书籍。他当过差劲生,考试也做过弊,他也经历了跟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的迷惘和痛苦。成为名人以前,他 也经历过很多失败,但一颗 我能成功 的坚定信念一直在他 心中。一起来看看这位知名财经人物的励志读书故事。 1956年郎咸平出生于中国台湾桃园县,他是家里的第三个 孩子,有算命先生对郎咸平的父亲国民党空军少将说:这个 孩子活不过 12 岁。不祥预言的阴影,时时笼罩在这个体弱 多病的孩子的头上——扁桃体发炎、一周三次的抗生素注 射、吃各种药片 这是郎咸平回忆童年时记忆最为深刻的一 年级时,父亲拿了一份数学模拟考试的试卷给他做,满分100 分的试卷,他辛苦做完后,只得了5 被列为后进生的痛苦一直延续到中学。初三分班的时候,郎咸平被分到 放牛班 放牛班就是不升学班,专门给后进生开的班,这个班的学 生基本上都是当时社会最底层家庭的孩子。因为班里同学都 没接受过太多的,流氓和 太保 之类的同学也多。中学时代 的郎咸平,在学校几乎是天天打架。 郎咸平开始喜欢做学问也是从这个放牛班开始的。据他自己回忆说, 当时的理想就是准备出来先做木工学徒,再开 因为他妈妈学的是化工,所以在学校教化学。她在台湾是化学界的名师,所以忙着到各地补习班教书。一个星期最多 教到 76 个小时的课,为了养家,非常辛苦。天下所有的母 亲都一样,坚强、慈爱。郎咸平的母亲也很爱孩子们。正是 母亲的德行潜移默化影响了少年时代的郎咸平,恍惚的少 年,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他放弃了想做木工学徒的想法,用 心做学问,选择了继续升学念高中。 个月,郎咸平感到了念书的压力,因为这时候念课本肯定来不及,就只好念 考前 30 30分钟 临时抱佛脚 用的一种复习资料。功夫不负有心 人,中考前2 个月的第二次模拟考,郎咸平考了500 多名, 到中考前1 个月的第三次模拟考,居然考到了300 多名。等 他参加中考时,竟然意外地考上了学校里只有300 人考上的 高中,就是因为这样一次考试,完全改变了他的命运。 据郎咸平自己回忆,他能走上钻研学问的道路,和大学时的一段境遇有关。当时东海大学经济系的微积分课程要求很 次月考。郎咸平第一次只考了60 分,第二次月考时就想走 捷径,考试的时候作弊,抄同学的试卷,结果被老师抓到了, 得了零分。 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忽然有一种想法,决定好好地念。我每天很用功地念到半夜二三点,当时就感觉好像哪根 筋不对劲,我就不信考不过。结果一个月下来,忽然发现, 我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也忽然发现微积分竟然也有很 多乐趣,很多解不开的题一旦解开了很有成就感。 聪明的感觉。熟能生巧,只要掌握了方法,一切似乎并 没有那么难,郎咸平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 其他科目例如经济学也考得很好,都是90 分以上。 再回忆起大学时代的他,郎咸平很感谢当年他抓作弊的老师,因为那一次改变了他的一生。 研究所的第二年的时候,在《工商时报》做记者的同学把郎咸平介绍到了报社当金融记者。在台湾,记者这个职业是 不被年轻人当做终身的职业,通常做个两三年就会转业。做了两年记者之后他开始考虑跳槽转业,但是职场似乎总跟他 作对,忙乎一阵过后,他始终未能谋得满意的职位。无奈之 下,郎咸平只有考虑出国留学了。但是他也没时间念托福和 GRE,考试的时候,托福考了550 分,GRE 考了1640 这样的分数是很差的。他申请了7所美国大学,只有宾夕法 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作了回应,而且没有奖学金。年轻的郎 咸平当时陷入了茫然,难道自己真的像老师所说的那样,是 一个没有什么前途的学生?因为这所学校是他从来没有听 说过的学校。后来他倒了美国才知道,沃顿商学院在美国是 大名鼎鼎的。 郎咸平在沃顿申请了商业经济系。在东海和台大念书时,他总觉得自己的水平不错,但进入真正的学术殿堂后,郎咸 平才发现课程太难,根本听不懂。特别是跟经济系博士生一 起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考试出来的 成绩都是C。后来因为平时上课表现还不错,从来不迟到、 不早退,助教才帮了个大忙,把 改了个B ,这才得以继 续留下来。 那次考试之后,不服输的劲头鼓励他发奋努力,最后,郎咸平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核,此时的郎咸平才认为自 己掌握了一些学习的窍门。 1985年,郎咸平在沃顿开始写博士论文。起初,因为没有 胆量做公司财务的课题,他只想做投资学方面的论文。在他 看来,自己是不可能适合做那种软科学的,也不可能打进那 个小圈圈。 郎咸平总共才花了两年半时间就拿到了金融学博士学位。这在沃顿创校100 余年的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快的了。 博士毕业后,郎咸平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执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其间在国际顶级学 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逐步奠定了自己在该领域 的学术地位。 然而,异国平静的学术生涯,在郎咸平看来又有一丝沉闷。在谈到那段日子的时候,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想法: 40岁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成就感了,因为在那边太专业。对 这个社会没有什么贡献,有的时候常常看到电视,看到播出中国,心里面就觉得有点酸酸的,所以一有机会的话就会想 到回国。 1994年,郎咸平抵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从此,郎 咸平由一名亚洲与中国经济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2000年底,郎咸平在香港立法局与众投资银行展开了激烈 的辩论,演绎了一场 孤胆学者舌战世界十大投行 的壮举, 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2001年底,郎咸平进入内地证券市场。他提出: 应当审 慎地提出一个 新监管 思维,考虑如何在大陆法系架构下, 尽快融入 辩方举证 集体诉讼这两项保护小股东的规 之后,郎咸平炮轰德隆、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在媒体间掀起一场 郎旋风 。褒之曰:体现了一位经 济学家的深厚学术功底和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侠义胸襟。贬 之曰:不谙中国国情的 民企杀手 ,只为出风头的狂人。 郎咸平说:我情愿往国内走,我不愿往美国走,因为在这 边你会受到重视,你的意见受到重视,你能够为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做一些事情,虽然我只做了个开头,提出了一些观念, 但是还是很重要。 2004年,郎咸平 48 岁,他已是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长江 商学院合聘教授。 成名后的郎咸平多次谈到自己的求学生涯,他说,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精英,从小就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 经历一些人、一些事以后,才会有所改变,普通人是这样, 名人也是如此。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 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 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 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 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 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 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对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 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 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 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 来或随时写下或。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 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他还提倡 古为今用 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 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现代名人读书故事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 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 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 等学校才。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 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 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 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 学起。 最主要的是,认真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10 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 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 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 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 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 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 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 一理论的全貌。 现代名人读书故事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 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 泛览 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 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 自己的眼 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 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 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 剪报 积累 11 材料。曾说: 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 总可成一学者。 每个名人的背后都是付出过勤奋与的,特别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尤其对自己要求严格。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所熟知 的名人们都有哪些读书的故事吧!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栏目小 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读书的故事》20 则吧,能够激发起你 们对读书的兴趣。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 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 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 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读书。由于苦读书,后 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 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 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 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我有疑问。 12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 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 动就提问题,影响们学习! 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 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 生了5 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 我是根据古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 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 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 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13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 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 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 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 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 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 双向过程。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 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 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 至今还在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 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 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 四书 。这些宣扬孔孟之道 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的所谓 新学 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 14 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 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 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 往要老师几次催促: 耆年,回家去吧! 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 头称赞。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 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 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 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 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 次读书,问他表姑: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15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 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 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 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 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 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 还是另请明师吧! 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 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 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 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当时一回家 就念叨: 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 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她相信大 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 一九五年,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 16 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 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cSPengbo.CoM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当时,出国留学网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炮、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都名列前茅,课余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 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 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 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 趣。12 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 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 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 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 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 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17 余秋雨是着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 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 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 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 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 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 100 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 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那段日子时,曾说: 我正是用晨 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的权 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 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 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 知道有一个叫 上海青年宫图书馆 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 18 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 号,快到 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 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 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 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 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 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 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 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 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 年世事纷扰,29 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 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 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 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 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 获得某种 武功秘笈 。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 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 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 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 应该着19 力寻找高于自己的 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 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 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 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 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 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 著。11 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 并告诫说: 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 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 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 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 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 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后来汇成了 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 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 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20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 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 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 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 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 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 文学家气质。 有一次,小沈从文逃课,溜到邻村看大戏,一直到太阳落山,他回家。 第二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逃课。沈从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罚他跪在院子里的一颗大树下,说道: 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第三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 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 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1 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 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 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 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 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游泳 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 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 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 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 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 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 刊。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 39 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 22 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 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 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 笑了。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 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 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 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 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 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 光来读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 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 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 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23 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 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 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 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 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 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 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 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 买了书。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经说过: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他每次外出旅行, 什么行李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新出版的书籍。即 使是在火线上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在指挥所里多 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容不迫,一字 一句地读起来。 他曾经对一位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 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 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候,每 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侯, 24 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 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 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 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 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 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 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 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25 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 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 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 天才来自勤奋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 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 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 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26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 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 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 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 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 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 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 休息。liuxue86.com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 好像它想在我的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27 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 时候,有一位少女在中写着 某某型,《安娜 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 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 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 文革 期间要是造反派允 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 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 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 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 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 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 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 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 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28 两字,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 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 29 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 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 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 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 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 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 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 年正月初一 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 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 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 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 其见解可谓精辟至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 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 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 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 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 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 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 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 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 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 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 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 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 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 31 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 孩子, 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 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 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 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 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 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 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 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 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 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 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 32 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 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 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 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读书刻苦,后来终 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 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 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 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篇五: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 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 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 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3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 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 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 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6)
  1. 紫陌2023-03-24 01:20紫陌[广西网友]150.242.98.58
    读书是一种享受,现代名人对阅读的热爱让我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
    顶0踩0
  2. 〓騎豬‖看夕陽っ2022-10-23 19:41〓騎豬‖看夕陽っ[广西网友]203.76.171.203
    @Hello,Sunshine看到现代名人有读书的习惯,我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决心多读书、不断进步。
    顶6踩0
  3. Hello,Sunshine2022-05-25 14:01Hello,Sunshine[黑龙江省网友]203.29.255.38
    现代名人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涵,更好地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顶1踩0
  4. 巳 夏2021-12-25 08:22巳 夏[安徽省网友]103.57.199.49
    通过读书,现代名人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这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顶6踩0
  5. 沉淀中。。。2021-07-27 02:42沉淀中。。。[重庆市网友]103.255.215.114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滋养,现代名人通过读书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启发。
    顶7踩0
  6. Xian 沦陷2021-02-25 21:03Xian 沦陷[河北省网友]203.81.18.80
    现代名人爱读书,充分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真是令人钦佩!
    顶0踩0
相关阅读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宋濂,孙中山,曹禺,雷锋,高尔基,从小就,读书的故事,人家,人们,借书,名人,小时候,很穷,故事,期限,父亲,科学家,都乐,张良,童第周,贾逵,小时侯,先生,韩国,司马徽,牛顿,马克思,陈景润,诸葛亮,顾炎武

2020-04-23 #经典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宋濂,孙中山,曹禺,雷锋,高尔基,从小就,读书的故事,人家,人们,借书,名人,小时候,很穷,故事,期限,父亲,科学家,都乐,张良,童第周,贾逵,小时侯,先生,韩国,司马徽,牛顿,马克思,陈景润,诸葛亮,顾炎武

2020-04-27 #故事大全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宋濂,孙中山,曹禺,雷锋,高尔基,从小就,读书的故事,人家,人们,借书,名人,小时候,很穷,故事,期限,父亲,科学家,都乐,张良,童第周,贾逵,小时侯,先生,韩国,司马徽,牛顿,马克思,陈景润,诸葛亮,顾炎武

2020-06-15 #故事会在线阅读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宋濂,孙中山,曹禺,雷锋,高尔基,从小就,读书的故事,人家,人们,借书,名人,小时候,很穷,故事,期限,父亲,科学家,都乐,张良,童第周,贾逵,小时侯,先生,韩国,司马徽,牛顿,马克思,陈景润,诸葛亮,顾炎武

2020-08-25 #短篇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宋濂,孙中山,曹禺,雷锋,高尔基,从小就,读书的故事,人家,人们,借书,名人,小时候,很穷,故事,期限,父亲,科学家,都乐,张良,童第周,贾逵,小时侯,先生,韩国,司马徽,牛顿,马克思,陈景润,诸葛亮,顾炎武

2016-07-24 #故事阅读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宋濂,孙中山,曹禺,雷锋,高尔基,从小就,读书的故事,人家,人们,借书,名人,小时候,很穷,故事,期限,父亲,科学家,都乐,张良,童第周,贾逵,小时侯,先生,韩国,司马徽,牛顿,马克思,陈景润,诸葛亮,顾炎武

2018-04-02 #小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宋濂,孙中山,曹禺,雷锋,高尔基,从小就,读书的故事,人家,人们,借书,名人,小时候,很穷,故事,期限,父亲,科学家,都乐,张良,童第周,贾逵,小时侯,先生,韩国,司马徽,牛顿,马克思,陈景润,诸葛亮,顾炎武

2012-03-14 #小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宋濂,孙中山,曹禺,雷锋,高尔基,从小就,读书的故事,人家,人们,借书,名人,小时候,很穷,故事,期限,父亲,科学家,都乐,张良,童第周,贾逵,小时侯,先生,韩国,司马徽,牛顿,马克思,陈景润,诸葛亮,顾炎武

2015-06-08 #短篇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现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宋濂,孙中山,曹禺,雷锋,高尔基,从小就,读书的故事,人家,人们,借书,名人,小时候,很穷,故事,期限,父亲,科学家,都乐,张良,童第周,贾逵,小时侯,先生,韩国,司马徽,牛顿,马克思,陈景润,诸葛亮,顾炎武

2011-04-23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