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转摘:关于黄道婆与纺织工具的故事

时间:2020-09-24 13:24:01

相关推荐

转摘:关于黄道婆与纺织工具的故事

说到纺织,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她就是在中国纺织史上有名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正是因为有了她把海南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江南,推动了江南地区棉纺织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棉纺织品走入寻常百姓家,才会有纺织技术的普及、提高和发展。

黄道婆故事传奇 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公元1245年),原名黄小姑,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上海龙华人)。南宋末年战乱多灾民不聊生,黄道婆十二岁时就给人家当童养媳,因不堪忍受残酷虐待出逃至海南岛的崖州,落户在黎寨内草村,开始了她不平凡的生活道路。黄道婆到了内草村,向姐妹们学习纺织手艺,因为她心灵手巧,很快就学会了,而且能织出色彩鲜艳、花样别致的筒裙和被面,大家见了,都啧啧称赞 。 室内栽花墙外香,黄道婆的美名从此传四方,有一天,突然有个外地商人窜进她家,用高价跟她买纺织品,说是要作为贡品献给皇朝。黄道婆婉言谢绝说: 我织布还不够自己穿,哪里有布出卖。 商人威胁说: 宁愿自己没有穿的,献给皇朝的贡品却不可少,否则怕担罪不起。 黄道婆答道: 你有钱人只知道跟皇朝打交道,我们没钱人只知跟土地打交道。你要贡品献给皇朝就自己织布去。 那商人冷笑说: 这也是州官的旨意,你如不答应,别想有站脚之地 。黄道婆也毫不示弱,下了逐客令: 这里是我的家,也没有你的站脚之地,快给我滚! 那商人无可奈何,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过了几天,州官果然来命令: 不准黄道婆在内草村安家落户。 乡亲们舍不得黄道婆离开,都劝说道: 暂且到我家躲躲,不要出头露面。 黄道婆说: 鸡蛋碰不过石头,我不愿连累大家,我还是自己另找避身之处。 夜里,认她为女儿的一个老大妈,给她准备了干粮和行李,带她悄悄上路,到远离内草村一百多公里的保定村,安置在亲戚家里。 黄道婆到了保定村,很快又跟保定村的姐妹们熟悉起来,经常在一块琢磨纺纱织布工艺。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天,多建峒的头人又忽然登门道: 黄道婆,你要在三天之内,给我织出一幅最美最美的崖州被,我要作为贡品献给皇帝。 天下乌鸦一样黑,黄道婆晓得到处有这般人,这次她没有推辞,说: 好吧,请明天来取。 当天晚上,她忙了一整夜,织出了一幅崖州被,染上了颜色,鲜艳极了。 第二天,多建峒的头人来取崖州被,笑得合不拢嘴,他回到家里,大摆酒席,宴请远近头人,当众夸耀自己的贡品。大家也都称赞不已。于是开怀畅饮,闹腾了半夜,弄得个个酒醉如词泥。第二天,那头人准备起程上京献贡品。当差人从橱中取出贡品崖州被时,他大吃一惊:美丽的崖州被怎么夜之间变成了一幅黑粗布?他把牙齿咬得格格响,命令差人马上把黄道婆抓来处死。但当差人来到保定村时,黄道婆早已出逃了。 原来,黄道婆有意捉弄他,把一种容易变色的染料染上崖州被,当天看来十分鲜艳美丽,隔天却全变成了黑色。黄道婆晓得头人一定会来抓她处罪,便在姐妹们的陪伴下,逃进五指山腹地去了。过了很长时间,她才重返家乡,又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乡亲。

宋朝时纺织业在内地逐渐发展,但纺纱产量不高,布匹质量粗糙,不能成为人们主要的衣着用品。海南岛在11世纪(北宋中期)已开始大面积植棉,海南的棉织物品种多,织工细,色彩好,被作为 贡品 送到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黄道婆就是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凭借自己的聪慧天资、虚心好学和吃苦耐劳精神,在与海南黎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生活中,熟练掌握了各道棉纺和织布技术,成为当地技术精湛的纺织能手。在海南生活劳作的20多个春秋一晃就过去了,中年之后的黄道婆,思乡情切,在元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 1297年),带着自己心爱的踏车、椎弓等纺织工具,踏上了归家的路途。重返故乡后的黄道婆,决心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据陶宗仪《 耕录》记载, 乌泥泾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孤,置案间振掉成剂 ,操作辛苦,效率极低。经黄道婆改革 乃教以做造捍弹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絮花,各有其法 ,大大提高了效率。她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生产经验与汉族纺织传统工艺结合起来,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创造出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织造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家乡人民,迅速把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搅车轧棉是黄道婆改革棉纺工具的第一步。搅车又名轧车,是由装置在机架上的两根辗轴组成,上面的是一根小直径的铁轴,下面的是一根直径比较大的木轴,两轴靠摇臂摇动,相反方向转动。把棉花喂进两轴间的空隙辗轧,棉籽就被挤出来留在后方,棉纤维(皮棉)被带动前方。应用搅车后,完全改变了当时用手剥籽或用铁杖擀去籽的落后状况,是当时棉纺生产中一件重大的技术革新。

弹花松棉经过试验黄道婆又把原来的小弓改成1米多长的大弓,用粗绳弦代替细绳弦而且还用檀木做的椎子击弦弹棉。这样既比以前用手指弹拨的小竹弓提高了效率,又使弹出的棉花均匀细致不留杂质,提高了纱线的质量。

三繀纺车当时人们使用的旧式单繀(一个纺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经反复的试验和不断地改进,研制出了一种三繀式(3个纺锭)的棉纺车,使纺织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以后又发明了三繀脚踏纺车,代替了沿袭了几千年的单繀手摇纺车。从现有的文史资料来看这不仅是我国棉纺织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元初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介绍了这种纺车,其中的《农器图谱》还对木棉纺车进行了详细的绘图说明。这是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有力佐证,同时也显示出黄道婆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国际棉纺织史上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拨车、线架王桢还在《农书》中记载了当时黄道婆发明拨车、线架等纺织工具,来分络各色棉纱,把丝织生产经验运用于棉纺织业, 改进投梭织布机的革新创造。

黄道婆的历史功绩她把从海南人民那里学来并掌握的织造技术,毫无保留地热心传授给松江地区的人民。她发明的先进纺织工具,使当时以棉织业为生的千余家织户产量成倍增长。她总结出一套 错纱配色,丝线絮花 的织布技艺,使松江地区人民能织出宽幅的被、褥、带等多种棉纺织品,并能交织成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生动图案。 乌泥泾被 成为名闻全国的产品,周边地区都竞相仿效,先进的纺织技术不胫而走,迅速传播开来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死后当地劳动人民为她修建了 先棉祠 来纪念她。一首流传至今的松江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这位杰出妇女的赞颂和铭记: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二只筒子,两匹布。

黄道婆祠堂 位于徐汇区龙吴路上海植物园内。此地原为上海县喜泰路黄母庙村。元代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去世后,乡人为之营葬并立祠。本祠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为一三间瓦房,前有门厅。祠内原有黄道婆塑像、祭台等, 文化大革命 中被毁。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植物园扩充,该祠被划入园内。1991年改设黄道婆纪念堂,陈列黄道婆画像及有关黄道婆的生平事迹的文献、实物和图照。祠外辟有棉圃,种植棉花,还有长廊、仰黄亭、莲花池、上智舫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转摘:关于黄道婆与纺织工具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 侧耳倾听^2022-07-07 02:26♔ 侧耳倾听^[广东省网友]203.12.57.211
    黄道婆用智慧和技巧解决问题传统智慧真是厉害!
    顶29踩0
  2. 孫某2021-08-15 19:55孫某[陕西省网友]101.234.65.140
    这个故事太有趣了黄道婆利用纺织工具化解危机真是聪明绝顶啊!
    顶47踩0
相关阅读
泾彩故事汇·黄道婆连环画连载之一|流落异乡

泾彩故事汇·黄道婆连环画连载之一|流落异乡

本连环画描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的生平事迹

2019-08-22

皮影戏来啦:果果幼儿园举行观看皮影戏“黄道婆”活动

皮影戏来啦:果果幼儿园举行观看皮影戏“黄道婆”活动

幼儿园皮影戏故事视频

2009-07-30

关于创新的历史典故

关于创新的历史典故

活字印刷术的历史故事

2012-06-09

关于创新的历史典故

关于创新的历史典故

关于创新的古代小故事

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