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用中国人的方式讲中国人的故事——评莫言小说《普通话》

时间:2020-09-25 21:24:01

相关推荐

用中国人的方式讲中国人的故事——评莫言小说《普通话》

中国 .包 头 职 大 学 报 2015 年 第 1 期 用中国人的方式讲 中国人的故事 评 莫言小说《 普通话》 郑泽宏 —— 武汉商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430056 摘要: 莫言谈到 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坦言: “ 那就是 用自己的方式, 讲 自己的故事。 ”将其视 角进一步打开, 也就是“用 中国人的方式, 讲 中国人的故事。 ”莫言创作的小说《 普通话》 , 恰好验证 了这一说 法。 在缜密的构思 中融入 出彩的细节, 在 多角度的对比中刻画人物, 在叙事铺陈中“ 虚实 点染” , 在情节发展 中“ 推波助澜” , 小说《 普通话》 的这些特点无不烙上了“ 中国式”的印记 , 也彰显 了莫 言小说的独 一无二 。 关键词: 莫言 ; 《 普通话》 ; 中国式; 讲故事 中图分类号 : 1 247. 7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1— 1440 20 1501 036 l0 著名作家莫言在2004年曾以“普通话”为题, 创作 了一篇小说。 这篇小说 , 当年本是冲着《 郑州日报》 举 办的一次小说比赛创作的,后来又被 《 小说月刊》 转 载。 可见其影响之大。 莫言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 坦言: “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 讲 自己的故事。 ”将其视 角进一步打开, 也就是“用中国人的方式, 讲中国人的 故事。 ”莫言创作的小说《 普通话》 , 恰好验证了这一说 法。 在缜密的构思中融入出彩的细节, 在多角度的对 比中刻画人物, 在叙事铺陈中“虚实点染”, 在情节发 展中“推波助澜”, 小说《 普通话》 的这些特点无不烙上 了“ 中国式” 的印记, 也彰显了莫言小说的独一无二。 下试论之。 一、在缜密的构思中融入出彩的细节。 遂使故事 摇曳生姿 整篇小说共九节 , 构思的主线是“普通话” , 副线 是故事主角解小扁的爱情婚姻。 第一节以“普通话”为 切入口, 既描绘出故事的主角——解小扁对普通话 “心醉神迷”的情形, 又勾勒出村民们对普通话官话 的特有心态, 为故事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时间是上个世 纪六十年代“四清”时期。 第二、 三节写上个世纪七十年 代 , 恢 复了招生考试 制度 , 解小扁通过复习考上了地区 的师范学校 , 偏僻的小山村飞出了金凤凰。 于是, 众乡亲 到河边为小扁送行。 其中, 通过回叙交代了村支书希望 小扁能给他的儿子宝田做媳妇, 但小扁不乐意, 同时用 旁白挑明了村民们的普遍心态: 读书是为了跳出穷山沟。 第四节写小扁毕业时. 兴起了“社来社去”的新生事 物, 说是和“资产阶级法权”彻底决裂借影响重大的政 治事件交代了时代背景 。 小扁觉悟高, 选择了回乡教 书。 我们真替她惋惜, 原因是: “许多人 , 包括我们 , 做梦 都想着逃出这山沟旮旯 , 可她好不容易逃出去, 竟然又 自愿回来了。 ”这段“惋惜”, 恰与第二、 三节“村民们的普 遍心态”相呼应 , 衔接紧密 , 照应周严 。 接着 , 写小扁走马上任第一课。 好不容易让引介人 高大有收住话题, 请小扁给大家讲课。 “小扁站在讲台正 中, 用字正腔圆、 非常标准的官话”刚开头, 铁钟敲响, 下 课的时间到了。 解小扁的话虽短, 却句旬扣住了关键—— 收 稿 日期 : 2O 14—1O —O8 作 者 简 介 : 郑泽宏 1955~ , 男, 武汉商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 汉语与写作。 36 普通话。 这样, 第四节末尾情节与主线“普通话” 自然 对接。 显然。 第二、 三、 四节是主线——“普通话”的发展 过渡, 因为小扁只有考进了师范学校, 才会学说普通 话. 毕业后回村教书才能推广普通话。 而副线——小 扁与宝田的关系则穿插其间, 若隐若现。 第五节故事进入正题 , 讲述解小扁在村子里轰轰 烈烈地开始推广普通话。 开头一句“村子里, 几乎每个 角落, 都能听到孩子们用幼稚的嗓子喊叫普通话” , 可 见这场活动影响之大。 接着, 讲了一个关于普通话的 精彩细节 : 有一个女人询问儿子“扁老师教得好不 好?”问答之间, 那“嗵鼻涕的孩子”居然敢大声地 , 而 且是一再地给母亲纠正读音——“是‘ 人’不是‘银’ !”。 当母亲被弄得十分尴尬而搬出“老黄历”——“哎哟 , ‘ 荞麦地里打死人啦’ !”来给自己挡驾时, 儿子竟毫不 留情地纠正道: “是‘麦 ’不是‘ 妹’ !”看到这里, 无论谁 都会哑然失笑的, 而小扁推广普通话的效果如何 , 以 及她的课教得好不好 的问题 , 自然是不点 自明了。 然后 , 以小扁 的 I 2 1吻 , 介 绍了柿子沟 当地 口音与 普通话的差异, 以及具体的纠正方法。 这段话不仅涉 及了普通话的声、 韵 、 调 , 而且连调值的概念都点到 了, 这表明小扁具备了普通话的专业水平 , 同时又为 她推广普通话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专业支撑。 接着 , 是小扁与我们这些老同学的聊天。 这段聊 天, 聊出了小扁推广普通话的志愿, 也回答了我们关 于“说一El标准的普通话. 又有什么用处?”的疑问, 还 让大家认识到推广普通话的确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再往下, 写高大有因忌妒而极力反对小扁在村里 推广普通话。 然而。 他越是贬损小扁, 大家越是向着小 扁, 因为大家都知道, 解小扁是公社树立的典型, 她用 普通话教学的事迹, 将要向全县推广。 以反衬正 , 解小 扁的形象就更是“神采飞扬”了。 随后, 留下伏笔: 虽然前些年小扁拒绝过宝田照 应第二节 , 但这几年他俩来往不断, 这事儿如果不成 倒是奇怪。 作者故意将线索往这方面引, 时时暗示 , 处 处照应, 故事的副线就若隐若现, 情节则扑朔迷离 , 吊 足了读者的胃El 此节末尾写道 : “深秋时节, 小扁推广普通话的运 动掀起了高潮。 ”最打眼的有两处: 一是“村子里的墙上, 写满了拼音字母和字 , 旁边还画着图画。 ”二是“到了晚 上, 一群孩子. 在她的带领下, 拿着白铁皮卷成的喇叭筒 子, 走街串巷, 大声喊叫: “是‘ 人’不是 ‘银’ , 是‘ 肉’ 不是 ‘ 右 ’ 。 是 ‘ 师 ’ 不是 ‘ 斯 ’ , 是 ‘ 割 ’不 是 ‘ 嘎 ’ 。 —— ”这些细 节写得有声有色, 妙趣横生, 余音绕梁。 从孩子们El 中冒 出的那一串串清脆悦耳的顺 口溜, 是纠正方音的有效手 段, 也是宝贵的推普经验。 显然 , 这场由小扁主导的推普 运动 。 正如本节开头所 言 , 几 乎是 横扫 了村子里 的角角 落落。 请注意: “是‘ 人’ 不是‘银 ’ , 是‘ 肉’不是‘ 右” ’, 在故 事中反复出现. 有时仅用其中的半句 , 但寓意深长、 耐人 寻味, 遂成故事中的经典细节, 是主线普通话贯串的 鲜明标志。 第六节, 叙写社员们到村里的场院排队分柿子。 分 柿子本与普通话毫不相关, 但作者是如何让二者搭连在 一起的呢?请看给高贵香家分柿子的精彩细节 : 女J Lzb 青对她娘说道: “分这么多柿子, 怎么办呢?”高贵香回答 道 : “傻孩子 , 东西还怕多吗?有柿饼吃着, 就饿不死人。 ” “娘 . 是‘人 ’ 不是‘ 银 ’ !”小青说。 “你要再敢撇腔拿调我 就撕烂你的嘴!”高贵香凶巴巴地说, “什么是 ‘人 ’ 不是 ‘ 银’ , 说了半辈子话 , 突然就不会说了?”“是 ‘ 然’ 不是 ‘ 严’——”小青胆怯地嗫嚅着。 高贵香因小青一再给她 纠正方音而恼羞成怒, 便给了小青一巴掌。 “我们”对这 个高大有的妹妹就更加反感了, 故意在倒柿子时整得这 个女人一下子趴在了柿子堆上。 “臭嘴娘儿们 , 啃两口涩 柿子吧, 让涩柿子麻了你的舌头, 省了你骂人。 ”这是“我 们”的心理活动, “是‘ 涩 ’不是 ‘筛 ’ , 我们想起了小扁和 她的学生用喇叭筒子吆喝过的话。 ”你看, 连“我们”这些 不会说普通话 的人 , 都下意识地 纠正着 自己的方音 , 小 扁的推普运动的确是深入人心了。 细节运用的机巧, 心 理刻画的精妙 , 读之真叫人“过瘾” !接下来 由纠正方音 而引发的高大有与宝田之间的冲突, 又巧妙地扯出了小 扁与宝田的关系, 主线与副线就这样显隐交织运行。 第七节 , 写高大有与陈国忠两个残疾人的一场恶战。 高大有与解小扁“舌战”之后 , 得了脑溢血, 救治后活了 下来, 但留下了后遗症: 嘴巴歪了, 腿和胳膊也不听使唤 了。 然而, 他恶习未改, 用拐棍画字 , 不断地骂小扁、 骂书 37 记和宝田从侧面涉及故事副线 。 陈国忠见此就上前 用不便利的脚, 把那些恶毒的话语抹掉 , 于是两个人 就滚打起来, 最后是陈国忠占了上风, 他便以牙还牙 嘲笑高大有。 那高大有无处发泄, 便用拐棍在地上写 了四个歪歪扭扭的大字: 小人得志, 外加一个惊叹号。 陈国忠则跳着脚说“是‘ 人’ 不是‘ 银 ’ !” 再现经典细 节 无论谁看到这里都会忍俊不禁 了。 不识几字 的敲 钟人陈国忠. 居然能把纠正方音的顺口溜作为讨伐对 手的武器. 你就不能不感叹这解小扁的推普运动果真 是耳濡 目染, 深入到村民们的骨髓里了。 至此, 读者才 恍然大悟 , 两个残疾人的一场恶战, 原本与“普通话” 风马牛不相及 , 但就是从陈国忠El里蹦出的这句“是 ‘人’ 不是‘银’ !”顿使故事情节峰回路转 , 出乎意料地 归结于普通话。 这个绝妙至极的细节, 堪称神来之笔。 上述分析表明: 第五、 六 、 七节是紧扣主线 普通 话在精雕细刻地“运笔” , 情节徐徐展开, 故事摇曳生 姿, 而出彩的细节均与普通话相关 , 故主线凸显, 而副 线隐约可见 。 第八节借议论引出宝田向小扁求婚的传言, 据说 小扁只提出一个条件: “啥时候你能说一1 : 3标准的普 通话, 再跟我来谈这个问题。 ”谈婚论嫁居然也同普通 话挂上了钩。 毫无疑问, 情节发展由主线转入了副线。 往下 , 宕开一笔写城乡间的差距 : 我们农民只有 下大雨刮风才可以休息 . 但钻探队里那些城里人 , 每 个星期天休息一天 。 村里人都认为是“糟蹋” 了好 日 子。 这种城乡的现实与心理反差逼真极了!巧妙的是, 这个细节又十分 自然地为下面对小扁的叙述做好 了 铺垫 : “ 村子里有资格过星期天的人 , 只有小扁一个 因为她是专职老师。 ”只这一句, 就过渡到对小扁的 介绍: “星期天里。 小扁端着脸盆, 在河里洗衣裳。 一个 精巧的小收音机, 放在河边一块石头上。 里边一会儿 唱戏, 一会儿说话” . 小扁就跟着里边唱戏或说话。 这 个细节巧妙地暗示了主线: 小扁平时就是这样苦练普 通话的。 再往下看: 有时候, 小扁也在河里洗头。 而只 要小扁出现在河边。 钻探队员们都来洗衣服。 这似乎 是一种默契, 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 好逑” . 有异曲同工之妙。 钻探队员们有意与小扁老师 搭讪, 小扁只是微笑并不搭理。 然而, 一旦听到有的钻 38 探队员带有 I : 1音, 她“就毫不客气地纠正他们, 使他们的 脸 , 臊得通红 了 , 只剩下队长小丘和小扁在一起 。 ”这个 “毫不客气”纠正方音的细节, 能被捕捉到并活化于情节 之中, 实在精彩!一方面它体现了作者观察事物细致人 微, 另一方面则凸显了小扁的职业习惯和那种特有的执 着劲儿, 以及对普通话极高的敏感度。 为什么最后“只剩 下队长小丘和小 扁在一起 ”呢?因为队长小丘 的普通话 十分标准, 只有这两人才对得上茬儿。 如此, 主、 副两线 自然交织, 迂曲道来, 水到渠成。 接着, 作者顺势为小扁和小丘创设了一个浪漫而美 丽的交流环境, 并借学生们富有情趣的表现 , 给读者们 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这对年青人如果能成为眷属, 那该 是多么美妙的事啊!至此, 故事的爱情“曲线”已升至顶 端。 作者的高明就在于此, 步步设点 , 层层铺垫 , 若有若 无, 似是而非, 让故事情节牵着读者的鼻子走。 当大家沉浸在美好遐想之中时, 故事情节却急转直 下 : 那个高大有的外甥女 . 也就是 和小扁非常亲近、 特别 爱学普通话的小青, 竟然喝农药死了, 全村都震动了。 小 扁在小丘陪同下去看小青 , 并与之告别。 这告别的场景, 写得哀婉细腻 , 道出了小扁与小青深厚的师生情谊, 也 折射出小丘善解人意的同情心, 当小丘把悲伤中的小扁 拉起来时. 人们会不由自主在心中念叨: 这两个年青人 , 真是太般配了。 作者的意图也许就是希望产生这样的效 果 。 所 以, “小青之死”既关联着主线普通话 , 又与副 线——小扁的爱情生活水乳交融 , 主、 副两线在此是并 驾齐驱, 相得益彰。 本节末尾写道 : “小丘 的举动 , 引起 了轩然大波 。 ”村 子里家家户户都在议论此事。 最后 , 是书记差人叫来了 小扁和小丘, 以其强势阻断了小丘与小扁间的爱情念 想。 小丘尴尬地走了, 小扁被停止了工作, 等待上级派人 来调查小青自杀一事。 这第八节沿着副线, 将谈情说爱写得波折迭起, 故 事基调则由浪漫明亮逐渐转化为忧郁暗淡了。 因为那个 喜爱普通话的小青之死, 已经显现了不祥之兆。 故事的 叙述逻辑告诉我们: 副线将让位于主线。 第九节小扁被关押在大队部接受审查的消息很快 就传开了, 说小青的死与学说普通话有关, 因为小青临 死前在作业本上写了一首诗 : “俺是山里娃, 说啥普通 话?——”。 当时, 正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借 重大的政治事件点明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 ,县里就 把这个案子作为“典型”来审查处理, 而县、 社联合调 查组的组长就是当年四清工作组那个能说一I I标准 普通话的傅春花 照应了第一节 , 这个细节耐人寻 味。 总之 , 事态的发展对小扁极端不利。 十天后, 联合 调查组撤走了, 小扁从大队部院子里走出来。 大家迎 上去关切地询问, 小扁只抿嘴一笑不 回话 , 目光有些 呆滞。 原来, 十天的审查, 硬是将小扁给逼疯了。 这第九节紧扣主线, 几乎是每一件事、 每一个细 节都与“普通话”相关, 而“联合调查组回去发了一个 文件, 停止了在全县中小学推广普通话教学的运动” , 则是故事主线的归结。 作者在故事的尾声留下了一串 串疑问, 并将怀疑的矛头指向三个人, 一是高大有, 二 是书记和宝田, 但又列举事例一一加 以否定。 尤其是 这一笔: 在小扁疯了之后, 宝田对小扁的父母承诺: “小 扁生是我的人, 死是我的鬼, 我要和她结婚。 ”后来 , 宝 田真和小扁结了婚。 这便交代了故事副线的结局。 主 线和副线的安排缜密有序、 滴水不漏。 由此可见。 小说以普通话为主线。 辅之以小扁的 爱情婚姻, 两线在内容上是交织运行的, 同时时间线 索也暗设其间——往往是以影响重大的政治事件来 点明故事的时代背景。 因此 , 故事的整体构思缜密谨 严, 且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思绪。 而随着故事情节的跌 宕起伏, 逼真出彩的细节融入其间, 遂使故事摇曳生 姿, 让读者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睹其貌, 仿佛与故 事主角共同经历了人间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 二、 在多角度的对比中刻画人物。 写出对普通话 的独特 感受 “对 比”是这篇小说运用最多、 也是最纯熟的手 法。 说它多, 是因为在小说中俯拾即是; 言其纯熟 , 是 由于对 比的角度多种多样 。 先看故事第一节, 忆及“第一次在我们村子讲官 话的人”, 采用的手法就是对比。 进村的“四清”工作组 的组员中有两个年轻人 , 其中男的叫傅春花 , 女的叫 王志奇, 男人用的是女性化的名字 。 女人用的是男性 化的名字, 让人奇怪又十分有趣 , 这是男女性别与名 字的对比。 “小傅个头矮小, 两扇大耳朵, 往两边张开, 头上的发 , 乱糟糟地支棱着 , 像一把用旧了的猪鬃刷 子” , 显然是其貌不扬; “小王剪着短发 , 戴着眼镜, 文质 彬彬, 看上去很洋气”, 这是人物相貌对 比, 字里行间透 出的意味是前贬后褒。 但两人一说话 , 印象就全变了: 小 傅一开H , “嗓门洪亮 , 官话标准, 抑扬顿挫, 眉飞色舞, 很有感染力。 在我们的感觉里, 讲着官话的他, 身体渐渐 升高, 眉目慢慢端正 , 一个外表上不那么庄重的人, 变得 让我们肃然起敬。 ”小王呢, 说话“嗓音尖细, 官话不标 准, 使她的容貌, 在讲话的过程中, 渐变渐土, 土得跟村 子里那些在大庭广众面前就掀开衣襟给孩子喂奶的大 嫂们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种对比写出了对普通话独特 而神奇的感受, 真让人叹为观止! 还是这一节 , 中间写道: “村子里的人 , 对外边来的 讲官话的人满怀敬意, 但对于 自己村子里那些学着说官 话的人 , 却极端鄙视。 ”这又是对比, 不过是对同一个事 物普通话两个方面的对比。 对前者“满怀敬意”是由于 “这样的人 , 一开 H , 官话响亮而标准, 显示着身份和地 位 。 向我们这个闭塞的山村, 传达着来 自山外边广大世 界的精彩和繁华, 听他们或者是她们说话 , 对我们来说, 是一种享受。 ”对后者“极端鄙视”是认为“那些出去一年 半载就改变了乡音” 、 “才喝了几天 自来水 , 就忘记了家 乡话”的人 , “明摆着是在卖弄”, 是在乡亲们面前“装模 作样 , 撇腔拿调”。 这个对比前恭后倨, 逼真地勾勒出村 民们对待官话的普遍心态, 也挑明了在闭塞的山村推广 普通话存在着相当大的阻力。 这是一种对比铺垫, 等到 第四节和第五节 , 写小扁毕业后选择了回乡教书, 并大 力推广普通话, 立志“要用普通话, 改造我们的村子”, 读 者就会领悟到: 这么一铺垫 。 才能充分展示解小扁“明知 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了。 解小扁与高大有的人物对比. 也写得精彩纷呈。 例 如 。 第四节写小扁走马上任第一课。 解小扁的出场很有 意思, “高大有在前, 解小扁在后 , 跟着走出来。 ”接着, 是 人物肖像的对比描写: “高大有 , 头发花自, 脸盘很大, 但 没有肉。 高耸的颧骨和巨大的下颚骨 , 构成一个野蛮的 方形。 ”笔触满含贬义。 而“解小扁, 瓜子脸 , 杏子眼, 糯米 牙, 菱角嘴 , 长睫毛, 黑眉毛, 马鬃发, 变了发型 , 过去是 两条短辫子, 现在是一个偏分头, 像个俊俏的小伙子。 ” 字里行间注满褒义。 “就在她的身体即将踏进教室门槛 39 那一刹那 。 陈国忠拉动钟绳 : ‘ 丁零零——’ 。 ”这浑厚 的钟声, 恰到好处地宣告了柿子沟这件众人关注的大 事, 可谓神圣而荣光。 前贬后褒, 褒贬对比之中, 显然 含有 以丑衬美 的意味。 戏剧性的是。 这堂课的主讲人本应是小扁 , 可高 大有作为引介人, 却一I: 1方音, 滔滔不绝, 从他二十年 前教扫盲班开始 。 讲个没完。 多亏宝田“小书记”出面 提醒, 高大有才很不情愿地收住话题 , 请小扁给大家 讲课。 小扁站在讲台正中, 用字正腔圆、 非常标准的官 话说: “同学们 , 从今天起, 我用普通话讲课, 你们也要 用普通话 回答我 的问题——” , 话 刚开头 , 铁钟敲响 , 下课的时间到 了。 高大有话长, 解小扁话短, 该短的却长, 该长的反 而短, 长短错位, 这堂课分明是喧宾夺主, 细节对比反 差强烈, 然而趣味盎然。 高大有的话罗嗦而不得要领, 解小扁的话虽然简短. 却句句扣住了关键——普通 话。 以长衬短。 解小扁“字正腔圆、 非常标准的官话”形 象就鲜亮地立于讲台正中。 故事第六节叙写社员们到村里的场院排队分柿 子, 因小青一再用普通话给母亲高贵香纠正方音引发 了矛盾冲突, 小青的舅舅高大有也参与其中, 他把争 吵的“战火”从宝田烧到了小扁: “我是疯子?我是他妈 的疯子 。 我是被你们和解小扁联手气疯了。 你们是一 群苍蝇, 围着解小扁那块臭肉转圈飞——”。 “高老师, 是‘ 肉’不是‘ 右’ 。 ”小扁不知什么时候来的, 她走到高 大有面前 , 平静地说。 “老子就说右, 你能怎么的?”“高 老师。 是‘说’ 不是‘靴’ 。 ”小扁笑咪咪地说。 “甭你娘的 在 我面前卖 片儿汤 , 你认识那几个字 , 不还是 老子教 你的吗?”“ 高老师 , 是 ‘ 认 ’ 不是 ‘ 印 ’ , 是 ‘ 识 ’ 不是 ‘ 希’ 。 ”小扁耐心地说。 “我——气煞我也——”“高老 师, 是‘煞’ 不是‘ 撒’ 。 ”小扁仍不厌其烦地纠正道。 “我 就‘撒 ’ 了, 你能怎么着? ‘撒撒撒撒——” ’高大有气急 败坏地挥舞着两条胳膊, 但他的动作突然无力地垂下 来, 横眉竖目的脸, 像被水淋湿的纸糊灯笼一样坍塌 了, 他得了脑溢血。 这段场景剑拔弩张, 火药味十足 , 尤其是人物语 言对 比则格外出彩。 那高大有出VI成“脏” , 俗不可耐 的粗话 、 秽语、 丑言不堪入耳; 而解小扁沉稳应对, 出 40 语标准 、 规范、 温文尔雅 , 彼此间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 比, 高大有的恼怒、 暴躁、 凶悍、 无赖与解小扁的平静、 温 和、 笑容与耐心. 相映成趣 , 于生动、 逼真、 风趣中满含着 冷峻、 辛辣与嘲讽。 这哪里只是一场偏僻山村中发生的 一场吵架呀, 读者从高大有与解小扁的矛盾冲突中, 完 全可以感受到. 这实质是展现了推广普通话与守旧习惯 势力 的一次激烈 的短兵相接 。 普通话是一种标 准 、 规 范 的语言, 它是祖国语言纯洁与健康的标志, 代表的是一 种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因此 , 发生在穷乡僻壤的这场争 吵, 其实质是文明与鄙俗、 开放与闭塞、 进步与保守、 美 丽与丑陋 、 纯正与邪恶的“论剑交锋” , 而随着高大有 的 犯病倒地 , 是不是 暗示着推 广普通话 的一次重 大胜利 呢?同时 . 一位立志要用普通话改造乡村 的女教师形象 , 不就在多角度的对 比中傲然挺立于柿子沟? 最令人震撼的对比是: 作者在故事收尾采用补叙的 手法提供了陈国忠生前神秘透露的细节: “那天, 我给工 作组伙房送菜, 看到他们把一块猪肉用柴棒插着 , 举到 小扁面前 , 问: ‘ 这是什么?’ 小扁用普通话说 : ‘ 猪肉! ’ 一个人扑上去, 把那块猪肉硬塞进小扁嘴里, 说, 让你猪 肉, 让你猪肉!你说 ‘驹右 ’就饶了你!小扁真是倔犟, 把 猪肉从嘴巴里吐 出来 , 说 : 你们可以杀 了我 , 但是 ‘猪 肉’ 不是 ‘ 驹右 ’ !”我们 问 : “你说 的 ‘ 他们 ’ 是谁?”陈国忠含 糊其词, 并不正面作答, 而是反复说: “这个小扁, 真是倔 犟—— ” . 最后还抛 出一句 : “你就说 ‘ 驹右 ’ , 又能怎么样 呢?” 陈国忠之流当然猜不透小扁的心智追求 , 倔犟 、 执 拗 、 一根筋 , 那只是庸人 、 常人 的看法 , 而坚韧 、 执着 、 矢 志不移 , 才是君子 、 高人 的评定 。 反复品味小 扁的那句 : “你们 可以杀了我 . 但是 ‘ 猪 肉’ 不是 ‘ 驹右 ’ !”和陈国忠 最后抛出的那句 : “你就说 ‘ 驹右 ’ , 又能怎 么样 呢?”, 再 回顾小扁推广普通话的前前后后, 怎不叫人百感交集 , 痛彻心扉 !这两句话—— 两个细节的对 比, 真是力透纸 背, 足以震撼人心了。 人们不能不仰天长叹: 美丽 、 善 良 的小扁就是如此被逼疯的吗?老天呀, 你就是这样造化 人的吗?喜也普通话 , 悲也普通话 , 悲喜交集还是普通 话!所以, 打开视角读者就会发现 , 整个故事的安排是前 喜后悲 . 悲与喜的强烈对比将故事情节残酷地推人高 潮. 这就不能不让读者为之扼腕叹息了。 由此可 知 , 作者 在小说 中纯熟 地运 用 了对 比手 法. 这种纯熟性表现在对比的多样化 , 或者说是通过 多角度的对比来刻画人物。 细读小说, 你会发现, 故事 中有的是人物性别名字的对 比, 有的是人物相貌对 比. 有的是人物语言对比。 有的是人物性格对比, 有的 是 人的心态心理对 比, 有 的是人 物爱情关系 的对 比, 有的是正反、 前后对比, 还有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 对比. 或者是对比兼反衬。 有的对比着力于细节, 如代 表保守习惯势力的经典细节“荞麦地里打死人啦!”与 代表推广普通话的经典细节“是‘ 人 ’不是 ‘ 银” ’的对 比: 有的对 比则着眼于整体 , 如普通话 与方言 的对 比、 喜与悲的对比等等。 正因为如此, 整个故事才生动、 细 腻、 逼真、 鲜活, 贴近人们的情感, 让人印象深刻; 小说 中的人物才活灵活现、 血肉丰满, 富有立体感和独特性。 三、 在虚实间着意点染。 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 思绪 小说在结构上分为主、 副两条线索 , 大体上看是 实写主线——普通话, 虚写副线——爱情婚姻 ; 主线 的内容多用渲染法. 而副线的情节多用点缀法, 但两 线交织运行时又做到了灵活机动、 辩证统一。 先看第一节 。 因为是以普通话为切入 口, 落脚 自 然是主线从实 . 所 以采用的是 “虚实点染”中的着意渲 染法。 那开头一句就单刀直入: “在我们柿子沟, 普通 话 , 也叫官话。 ”然后介绍讲官话的人受到尊重的原 因. 随即引出人物: 第一次在我们村子讲官话的人—— “四清”工作组的组员傅春花男性和王奇志女性 , 再通过两人说普通话的对比性描述, 及其带给我们的 不同感觉 , 充分显示了普通话的神奇效用。 紧随其后 描述道: “我们忘不了听傅春花讲话或是念文件时, 解 小扁仰起的脸上洋溢着的心醉神迷的表情。 ”这一传 神细节 , 经前面对比性描述的巧妙衬托 , 惟妙惟 肖地 刻画出解小扁痴迷于普通话的心理状态, 让故事主角 一出场 , 便与普通话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种着意渲染 法 , 一下子就抓住 了读者 的眼球 。 催生 出非读下 去不 可的欲望。 接下来。 写村里人对那些学说官话的人持“极端 鄙视”的心态。 先介绍了一个当地广为流传的关于“养 麦地里打死人”的经典性笑话。 说的是有一个人, 在外 闯荡了几年, 回家探亲, 在村头见到本家一个大伯在荞 麦地里除草, 便用普通话撇腔拿调地问道: 这地里种得 是什么植物?他大伯心中厌恶, 怒火中烧 , 不管三七二十 一。将他按在地下 , 一顿痛打, 打得他大声喊叫: “救命 啊。 救命啊, 荞麦地里打死人啦!”原来他是装模作样不 认识这庄稼 , 只是这喊救声让他彻底暴露了原形。 接着强调, “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在村子里流传, 表 明着村子里人。 对那些出去一年半载就改变了乡音的人 的鄙视和反感。 ”为何对待普通话的态度会因对象不同 而前恭后倨, 这是否不合逻辑?作者说明了其中的缘故: 村里人的 固有观念有三 , 其一是认 为才 出去几天 , 就 回 来撇普通话, 仿佛是忘记了家乡话, 这不是明摆着在卖 弄吗?其二是如果是少小离家 。 几十年后回来, 一时顺不 过嘴来 , 说说官话还可以原谅 ; 其三是, 如果你在外边闯 大了, 当上了县长、 省长什么的, 那回来时说说普通话就 是应该的了, 这一点正好与前述观念相一致 , 即会说官 话是身份和地位的显示。 由此看来, 这种前后不一的态 度变化, 恰恰是村里人对待普通话最真实的心理状态. 表层看似乎前后矛盾, 不近情理 , 深层分析却是十分合 乎逻辑。 所以, 这故事才讲得一波三折 , 摇曳生姿。 尤其 是那句“人家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满嘴的家乡话 . 一句 官话都不说, 你他娘的说什么官话?啊??呸!”, 支撑着村 里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你想, 这两位中国最大的官, 都是 三句话不离家乡调, 这些在外混了芝麻大点官儿的人, 还有什么资格回村里撇官话?这夹杂着粗话 、 脏话的乡 土俚语似乎还有那么点道理。 这一节 , 用极为精细的笔触, 勾勒出村民们对官话 普通话 的特有心态, 这就为故事的延伸, 做好了渲染 铺垫。 同时, 起笔先褒后贬, 褒贬不一便形成矛盾冲突, 故事的波折自在其中, 这好比给读者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你不想往下看, 那才是怪事呢!这便是渲染法的妙用。 再看第二 、 三、 四节, 写小扁考上了师范学校, 去上 学那天, 众乡亲到河边送行。 几年后, 小扁毕业选择了回 乡执教。 这三节显然是主线的发展过渡阶段 。 故从表面 上看似乎与“普通话”不搭, 实际上这是主线避实就虚 , 副线则相对地 由虚变实。 比如, 第二节写小扁考上了地 区师范学校 , 其中就通过回叙特别交代了一件事 : 村支 书看中了小扁 , 希望小扁能给宝田做媳妇, 但小扁不乐 4 1 意。 这是腾出手来 , 在副线上稍加“ 点缀” , 属虚中含 实。 第三节写众乡亲到河边为小扁送行 , 其中有多处 涉及 到小扁与宝 田的关 系, 一是替小扁背着行李 的宝 田, “从怀里摸 出一个红塑料皮 的笔记本递给小扁 , 红 着脸说“祝你学习进步。 ”这个细节暗示她俩还真有点 那个意思。 二是书记送行时的一席话 : “老扁. 咱们村 风水动弹了 !考 出去一个洋学生 , 买 回来一匹大牲 口, 这就叫双喜临门! 你从前给地主当长工时侍再过骡 马, 这活儿 , 就得你干。 ”老谋深算的书记把如此好活 儿交给老扁, 其意向自然是冲着小扁。 三是在“我们试 探地下到水里, 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时。 书记赶紧吩 咐儿子宝田回家拿瓶烧酒来 , 给我们御寒, 这既显示 了当书记的慷慨大方, 也是借此让 自家儿子宝田在小 扁面前好好表现一下。 以上几处 , 虽然仅仅是作为副 线稍加点缀, 有的属侧面暗示 , 但在主线的发展过渡 中。 它们化虚为实、 点到为止、 若隐若现, 既是对人物 刻画的一种补充, 又适合了情节发展的需要, 其分寸 火候恰 到好处。 此属“虚实点染”中的巧妙点缀法。 第五节进入正题, 实写解小扁在村子里轰轰烈烈 推广普通话, 用的是大事渲染法。 由于此节在第一部 分 已有深入 的分析 , 此处从略 。 第六节写社员们在村里场院分柿子。 作者精心设 计了一个细节: 小青用普通话一再给她娘纠正说话的 方音 . 然后借此引发了矛盾冲突。 “战火”逐渐由小青 的舅舅——高大有与宝田的争吵, 引向了解小扁, 最终 形成 了推广普通话 代表着文 明进步 与保 守习惯势 力的一次“短兵相接”。 剑拔弩张的场景、 针锋相对的 舌战 、 活灵活现的人物刻画 , 都是写实笔法 , 且层层渲 染。 透过那充满辛辣嘲讽的渲染 , 人们才能清醒地意 识到 : 这场发生在偏僻山村的争吵, 其实质是文明、 开 放 、 进步、 纯正与鄙俗、 闭塞 、 保守、 邪恶的“论剑交锋”。 第七节写高大有与陈国忠两个残疾人的一场恶 战, 那场面声色俱厉、 纤维毕现 , 人物刻画则入木三 分, 极尽渲染之能事。 乍读此节, 从头至尾似难见主线 “普通话”的踪影 , 只到最后那陈国忠跳着脚说 : “是 ‘ 人’不是‘ 银’ !”故事情节瞬间归结于普通话, 人们才 恍然 大悟 : 作 者之 所以要 淋漓尽 致地渲染这场恶战 , 其用意就是要让陈国忠的这句话在细节上出彩, 产生 42 画龙点睛的奇效。 这种渲染法, 用得真是妙不可言。 第八节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写小扁与宝 田、 小丘的关系, 有一点 三角恋爱的意味 。 但实际上看得 出来 , 在爱情这条副线上, 是虚写小扁和宝田, 实写小扁 和小丘。 因为小扁和宝田的事, 只是在“我们的心目中” “基本上是板上钉钉” , 可传言已让我们对她俩的事儿七 上八下了。 而驻扎在村外河滩上的勘探队队长小丘不仅 人长得阳光、 帅气, 而且还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 小扁 与小丘 因此结缘 。 明眼人可 以看出 : 故事的主 、 副线索此 时已交织或重叠, 虚实显隐相得益彰。 再往下 , 作者纵笔渲染, 为小扁和小丘创设了一个 浪漫而美丽的交流环境 : “他们俩在河边走, 在树林子里 走, 在山沟里走, 走够了, 就坐在石头上三个“走”字, 意 味着两人谈得颇为投机 。 小丘从怀里摸出一个口琴 . 放 在嘴巴里来 回拉动 , 美妙 的声音就从那些槽槽洞洞里发 出来 这是用音乐在拨动着爱恋之情 。 ” 山沟 、 树林 、 河 水、 鸟鸣, 再配以优美的I U琴声, 岂止是她们俩呀 , 大家 都为之 陶醉了。 更绝的是 。 村子里放羊 的汉子 , 站 在山顶 那块黑色的大石头上, 高声歌唱: “是‘人’不是‘ 银’ 呐—— 是 ‘ 肉 不是‘ 右’——”, 散在山坡上的羊 , “咩咩” 叫唤 , 莫非也在应和?太出人意料的精彩细节了!这纠正方音 的顺口溜, 居然被放羊汉编进了山歌 , 这么豪放地唱响 在柿子沟, 每一位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者 , 当然包括小扁 老师, 肯定会因之自豪和欣慰了。 情节发展至此, 主线与副 线已完全交融, 虚实互补 , 各得其所 , 已没有分辨之必要 。 此节后半部分 , 叙述“小青之死”。 小扁向小青告别 的场景写得细腻哀婉, 采用的仍是渲染法。 之后 , 写书记 借小青之死, 以强势阻断了小扁与小丘的爱情念想, 其 用笔多半是从侧面暗示或借书记之口旁敲侧击, 显然属 点缀法的运用。 第九节进入尾声 , 写小扁受小青自杀的牵连, 被关 押在大队部接受审查。 一个推广普通话的先进典型, 竟 然被诬陷成导致小青自杀的反面典型, 历史仿佛跟小扁 连带她钟爱的普通话, 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谁也没想 到, 这十天的审查, 硬是将小扁给逼疯了, 这是叙事主线 的延伸. 在“虚实点染” 中属实写。 尾声中从“我们”之 口 发出的一串串质疑, 则是实中含虚。 给读者们留下了无 尽的思考空间, 似乎在暗示着某种难以言传的思绪。 作 者对副线的收结——“宝田兑现承诺, 和小扁结了婚”, 只淡淡交代一笔。 而且是涵盖在那一串串质疑之中, 故 属虚写。 于是, 在尾声中虚实相映, 交织融合。 四、 在情节发展中推波助澜。 “我们”充当了故事 的催化剂 “我们”在故事中以第一人称现身, 听起来是一伙 人或一群人 , 而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化身。 “我们”的视 角使故事有一种亲历感, 真切而实在。 然而, 这只是第 一人称写法的常规作用, 作者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还 发现并巧妙地发挥了第一人称的超常作用, 即在情节 发展中推波助澜、 穿针引线 , 促使故事内容不断发酵 的催化作用。 例如 , 故事第三节末尾, 写我们向小扁道别。 “我 们停下脚步, 说 : ‘小扁, 再见。 ’小扁背着行李上了路 , 说 : ‘ 也许. 我毕了业。 就回村来教书呢。 “ 你可千万不 要回来。 ’ 我们说。 ”就这么三两句对话 , 潜台词还不 少。 “我们”为什么要劝嘱小扁“千万”别回来?因为村 里人 当然也包括“我们”都巴望着跳出这穷山沟。 这 个潜台词照应了第二节末尾“村民们的普遍心态” , 这 就是“穿针引线” 。 小扁毕业后回村教书的想法 , 显然 与大家相左, 我们当然要劝嘱她。 然而, 下节内容反其 道而行之 。 小扁毕业后真选择了回乡教书。 由此看来 , “我们” 的劝嘱反衬 了小扁 的言行 。 是反 向的“推 波助 澜”。 事物发展的逻辑往往如此, 你越是不希望发生 的, 它偏偏就发生在眼前 , 事与愿违。 同时, 这里也是 借人物对话为下节内容的启动, 做好了过渡准备。 所 以, 从情节发展来看. “我们”在此处的确扮演了推波 助澜 、 穿针引线的角色 。 又如, 在副线——小扁的爱情婚姻上, “我们”可是 费心不少。 第二节中这样叙述 : 当我们听说“ 曾经有人捎话 给小扁的爹, 说书记看中了小扁, 只要小扁愿意给宝 田做媳妇, 就安排她去县卫生学校学习, 学成后回来 当赤脚医生. 也是风吹不着雨打不着. 每月还有三元 钱的补助。 听说小扁的爹娘都动了心 , 但小扁不乐意。 我们都觉得小扁有志气, 心中敬佩 , 但同时又感到她 个中学生天天跟泥巴牛粪打交道很可惜。 ”你看 , 一“我们”这些哥J Lf~ q , 多够意思, 不仅坚决站在小扁一 边, 对小扁的态度表示钦佩 、 支持, 还替她的委屈表示惋 惜, 甚至还有一点打抱不平的义气。 为什么要这样说?因 为前面有过交代: “只有小扁和村支部书记的儿子宝田, 读完了农业中学。 宝田在村子里当了会计, 天天蹲在办 公室里, 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小扁呢, 跟我们一样, 天天 下地。 ”两人一对比, 不平之气 自然而生。 在这个时候 , 宝 田的爹——村支书向小扁伸来了橄榄枝, 只要小扁点个 头 , 立马就能改变 自己的现状 , 将来与宝 田平起平 坐 , 但 面对这种诱惑小扁没答应, 这便充分体现了小扁的骨 气, 也是“我们”为何“觉得小扁有志气, 心中敬佩”的原 因。 所以, 这钦佩、 支持中满含着一股不平之气。 接下来 写道: “现在好了, 小扁考中了, 户口也要迁走, 成了国家 人, 吃上国家粮, 一步登天 , 宝 田显然是配不上小扁了。 小扁未来的丈夫 , 肯定也是个吃国库粮的, 他们的孩子 生出来就是吃国库粮的。 ”这表明, “我们”先前一直替小 扁憋着不平之气, 但现在好了, 这股不平之气烟消云散, 因为小扁考中了师范学校, 一步登天, 宝田哪里配得上 小扁呢!别说这“一步登天”是“我们”这些乡里人的形象 说法此语写活了乡里人的心态 , 就连小扁未来的丈夫 和孩子, 及其吃国库粮的美满生活都由“我们”给设计好 了。 读者 自然会笑“我们”管得太宽了, 但这应该是顺理 成章的事情呀!所以, 故事情节是否会照此发展 , 倒是让 人们有所期待了。 这儿, 显然是埋下了伏笔。 如此看来 , “我们”的能量真是不小 。 在小扁的爱情婚姻上, 既擅长 推波助澜, 又善于穿针引线。 再如, 第五节写小扁在村里轰轰烈烈推广普通话。 她的掏心话 , 让我们知晓了她的志向——要用普通话来 改造闭塞的小山村, 也让我们感到这的确是一件很严肃 的事情。 于是 , 我们和小扁在推广普通话这件事上形成 了默契。 这实际上是借“我们”之口, 宣传了小扁的推普 志向、 意义和目的, 同时又不露声色地交代了小扁的普 通话专业水平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这是“我们”在主线 普通话上的推波助澜。 所 以, 当高大有对小扁推广普 通话百般反对时, 我们毫不犹豫站在了小扁一边: “我们 也认为高大有疯了。 他去找书记, 明摆着是‘ 扒着眼照镜 子—— 自找难看’ , 他也不想想, 书记的儿子宝田——高 头大马, 仪表堂堂, 对小扁早就有意, ——这事儿, 如果 不成 , 倒是怪事。 ”先在主线——普通话上竭力助推, 说 43 着说着, 话头就被引向副线——在小扁的爱情婚姻上 鸣锣开道了。 有趣的是 . “我们”先前是力挺小扁对宝 田的拒绝之举 , 而现在时过境迁, 又煞有介事地宣称: 小扁和宝田的事儿肯定能成, 前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 的大转弯 . 推着事 态往两人 能合 的方向发展 。 这不是 推波助澜 . 又是什么?只恐 像劝嘱小扁千万莫 回乡执 教一样 , 又是一次误导 以第八节为例, 首段就呼应上述第五节的内容: “我 们在一起议论: 小扁如果不还乡, 宝田和她不般配。 小 扁回了乡, 和宝田很般配。 我们顺着蔓儿往下想. 小扁 如果和宝田成了两VI子, 接下来的幸福, 就像葡萄, 一 串串一穗穗 , 采摘不尽 。 在我们的心 目中, 他们俩的 事 , 已经基本上是板上钉钉 , 不可 改变了。 ”就这 么一 “呼应” . 爱情婚姻的线索便凸显出来, 这显然是在“穿 针引线 ”。 不过, 这段议论还有 一个作用 , 那 就是强调 , 即根据“我们 ”的判 断 , 小扁 和宝 田的事儿 , 应该 是八 九不离十了, 大家就等着喝她俩的喜酒吧。 正当大家 循着“我们”的思路往下想时. 小说笔锋陡转 : “但一个 半真半假的传言 , 让我们心中感到七上八下。 ”什么传 言?就是宝田向小扁求婚, 小扁提出了一个唯一的条 件. 即宝田必须“能说一El标准的普通话”。 由此可见 , 她俩的事儿根本没有定下来。 就这样, 或上或下、 忽左 忽右, “我们”在爱情婚姻的副线上简直就是牵着大家 “兜圈子”。 借着小扁和宝田的对话, 小说引出了勘探 队队长小丘, 然后以“我们” 的视角, 细针密线描述小 扁与小丘的谈情说爱。 由此可知, “我们”已完全倒向 了小扁与小丘一边 , 原来“板上钉钉 ”的事儿 , 居然 不 可靠了!你看, 在小扁的爱情婚姻上, “我们”始终在推 波助澜 . 只是用心不专 , 见异思迁罢了 。 也正是这真假 虚实难辨的一次次“误导” , 才使得故事一波三折, 摇 曳生姿 。 再来看第 九节 , 小扁受 小青 自杀的牵 连 , 被关押 在大队部里等待着审查 。 “我ff] 7 1 ~担心 , 便相约着 , 前 去观看 。 ”于是 , 将故事情节 引向了主线——普通话 : “我们”听说调查组的组长就是当年四清工作组里那 个能讲一 口标准普通话的傅春花, 就想通过他替小扁 说说话 , 可还没来得急当面接触 , 就分 明感觉 , “这个 傅副局长讲的普通话已经很不纯正了。 ”由过去的普 44 通话很标准, 到今天的普通话昕起来很不纯正 . 这是借 “我们”的感觉隐隐暗示 : 小扁的命运掌握在这种人的手 中, 实在是令人担忧了 往下 , 写“我们”趁晚色 , 悄悄溜到大队部 的铁门外 , 探听里 面的动静 。 “头几 天晚上 , 我们听 到小 扁大声 喊 叫, 用 的依然是标准 的普通话 。 后来的晚上 , 只能听到工 作组的人在喊叫, 却听不到小扁一点声音了。 ”前后不同 情况的对比, 预示着事态发展对小扁的极端不利 , 小扁 的“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了, 让“我们”的心被一只无形的 手给揪了起来。 此时此刻, “我们”透出的每一个细节, 都 牵动着故事的线索。 “我们”恰似一根针, 在故事情节中 穿来穿去 , 时 紧时松 , 或收或放 , 皆丝丝入扣 。 再往后, 故事进入尾声, 还是借“我们”之 VI, 交代了 故事的结局与主角的命运 , 同时还留下了一串串疑问, 疑问之后又加 以否定 , 否定之后再加 以否定 . 莫衷一是 , 悬疑萦绕 , 让人难以释怀 。 末 了, “我们 ”又给出一个 由陈 国忠神秘透露 的小扁 被审查 的细节 . 并特意点穴 : 当我 们追问迫害小扁的“他们”是谁时, 陈国忠却含含糊糊, 避而不答。 仿佛是箭在弦上, 可就是不发。 小说结束时 , “我们”不轻不重地丢下了一句: “陈国忠说的话. 我们也 不能全信 。 ”更是云遮雾绕 。 表面上看 , 这是一个否定句 , 但否定中亦有肯定, “不能全信”意味着可以半信半疑。 明明暗暗, 虚虚实实, 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 这 自然让读 者思绪难断, 欲罢不能, 产生极强的疑惑感和猜度欲, 由 此而平添了故事的诡异魅力——神秘莫测 . 似藏玄机, “我们”莫非就是要引导读者费尽思量吧。 可见 . “推波助澜 ”须“推 ”得左右得法 。 “穿针 引线” 也要 “穿 ”在节骨lll~J 1 . 上 , “我们 ”在故 事情节 的发展中 , 显然是深谙其道的。 于是, 就充当了故事发酵的催化剂 , “怂恿”着故事情节朝着既定的方 向迂 回有致地进发 , 这 便是大手笔所达到的小说境界: 开合自如、 左右逢源, 呈 曲径通幽之妙 。 综上所述, 缜密的构思 、 出彩的细节 、 多角度的对 比、 虚实点染的叙事笔法和推波助澜的说书方式 , 共同 构成了小说《 普通话》 的创作特点 , 而进一步探究 , 便可 发现各特点之间的内在联 系—— 一是中国式的思维方式: 小说的整体构思是由喜转 悲 , 喜尽 悲来 , 这是 中国传统思维 “否极泰来”的翻用 , 即 “泰极否来”, 由“普通话”而延伸出来的悲、 喜事 , 就是 这样相互联系又彼此转化的, 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就是 如此。 而融合在整体构思中逼真、 出彩的细节 , 又满带 着“高密东北乡”特有的本土气息. 原汁原味的细节材 料与烙上了汉语普通话标识的故事相契合 , 浑然而 天成。 它明明白白告诉每一位读者, 这样的故事, 只能 发生在中国; 这样的构思, 也只能出自中国作家之手。 二是中国式的表现手法 : 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 . 采用了多角度对 比的手法。 这种多样化的对比, 有着 中国工笔画的效果。 我们知道 , 中国工笔画擅长用墨 这种特殊的材料 , 在 白纸上作 画 , 黑 白对 比强烈 , 给人 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 其用笔以线条造型为主, 又可 以通过用笔的力度、 速度、 方向和方法等, 多角度地表 现物象的质感、 量感 、 空间感和动态感。 由此及彼, 莫 言的这篇小说很可能借鉴了中国工笔画艺术。 小说在 叙事铺陈方面运用了虚实点染的笔法, 这应当是借鉴 了中国水墨画的笔法、 意境和风格 , 用墨的淡、 浓、 干、 湿与小说中的虚、 实、 点、 染相对应 , 莫言小说所具备 的生动“气韵”, 莫非与中国水墨画的“墨韵”一脉相 承?i n若不是, 又为什么如此神似! 我们不妨以莫言 自己的说法为证, 他在《 讲故事 的人》 , 即诺贝尔获奖演说中指出: “小说领域的所谓 创新, 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 不仅仅是本国文学 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 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 类的混合. ——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 音乐、 甚 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说与做相吻合 , 难怪其小说 《 普通话》 拥有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品味。 ...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用中国人的方式讲中国人的故事——评莫言小说《普通话》”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十八方2021-11-28 02:58十八方[安徽省网友]203.23.249.51
    莫言的作品总能触动内心深处,期待读完《普通话》后能有更深的体会。
    顶8踩0
相关阅读
欢乐中国人:萌娃上台演绎“小河仙”欢乐演绎寓言故事 逗笑了全场

欢乐中国人:萌娃上台演绎“小河仙”欢乐演绎寓言故事 逗笑了全场

儿童讲寓言故事视频真人秀

2020-05-22

欢乐中国人:萌娃上台演绎“小河仙”欢乐演绎寓言故事 逗笑了全场

欢乐中国人:萌娃上台演绎“小河仙”欢乐演绎寓言故事 逗笑了全场

真人演的寓言故事

2013-10-24

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莫言

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莫言

提到莫言,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红高粱,知道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仅此而已。除了文学爱好者,几乎没有人深究。大众的爱好取向已经转向游戏,电视,电影,

2020-04-01

“神话故事中你发现什么共同点么?中国人从来不臣服于压倒性的力量

“神话故事中你发现什么共同点么?中国人从来不臣服于压倒性的力量

神话故事的共同点

2020-09-13